由此,你是不是能够看出女人保持经济独立的极端重要性?男人不是木头,他长着腿,有自己的想法,还很善变,什么时候想跑就什么时候跑,所以他不该是你的一切。而金钱是死的,没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长着腿,你想怎样支配就怎样支配,和男人相比,它显然更加听话,也更加可靠。所以请把它留在身边,即使男人跑了,也不用可怜到一无所有。而且,它虽然不是你的一切,却是一切的基础,这是男人教给我们的。
关于“金钱是不是万能”这个话题,我也就不想再浪费口舌了。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无意于用我的老生常谈来“教化”大众,免得在最后还是被斥责为“假装清高”。
我只是希望,所有的朋友都能够真正成为金钱的主宰,而不是沦为它的奴隶。也就是说,面对金钱的时候,请始终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姿态。
男人的战争
一看到“战争”这两个字眼儿,大家肯定觉得我要没话找话地瞎扯了。没准儿有人还会说:“我说虫子,你前面说什么足球啊、烟酒啊、金钱啊,这些我们都能接受,毕竟跟我们的生活还是有联系的。
可是现在冷不丁地要说什么战争,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是不是扯得有点太远了?”当然,听了这样的话,我自己也未免有些犯嘀咕,是不是这个男性意象的选择有些不合时宜了?可是我不得不说,这是我调查的众多男性当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选择,换句话说,是男人自己选择了战争。
古代匈奴流传下来这么一句歌谣:“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每每读过,我还是颇有些感慨的。这里面提到的“焉支山”,也叫“胭脂山”,据说是因为山上盛产一种花草,不仅可以做染料,而且这里的妇女还常把它作为胭脂涂在脸上。由于战败而失去胭脂山,匈奴的男人们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自己民族的妇女没有了化妆品,这显然同他们粗犷剽悍的民族个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这句歌谣,让我们看到了匈奴男人铁汉柔情的一面。
这在中华民族正统的战争理念当中,显然是个个例。中国的圣贤先哲们是这样教育男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男儿志在四方”“好男儿就该保家卫国”等等等等。却从没有人说过:好男儿,就该为保护自己的女人拼尽全力,哪怕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相反,这些老头们把女人叫做“红颜祸水”,还动不动就说什么“大丈夫不必儿女情长,一儿女情长,肯定英雄气短,结果阻碍了做大事,自己害了自己”。总之,别指望中国的男人能为女人去打仗,因为自古以来,男人发起战争都是为了抢夺更多的土地和财富,为了满足自己奴役他人和屠戮的欲望;而对于被侵略一方的男人来说,他们要拼死扞卫的,是自己的拥有权和主宰权。所以我们很难看到像那句匈奴歌谣里所唱的,为那么浪漫的理由而战的男人,即使有,也只能出现在神话或小说当中。
这里面最着名的故事恐怕要数古希腊神话当中的“特洛伊之战”
了。整场战争源于一位绝世美女——海伦的出走。因为爱情,海伦和特洛伊城英俊的王子帕里斯私奔到了特洛伊,然而随后战争就接踵而至。为了抢回这位绝世美女,希腊人造船造了十年,在海上又漂泊了十年,到了特洛伊城后又同特洛伊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直到抢回海伦,他们又历经十年时间才重回故土。当所有历尽战争苦难的将士看到海伦的容貌时,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为了如此美丽的女人,我们就是再打十年仗,也是值得的啊!”
双目失明的荷马看不到真实的世界,所以他能够用自己纯净的心灵构造出一个如此浪漫的战争故事。直到今天,我们都在幻想着海伦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绝世容貌。同她的巨大魅力相比,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简直不值一提。艺术留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空间,也在不知不觉间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与功利性。或许在荷马的内心深处,是希望战争不要那么丑陋和残忍的,加一点美和爱在里面,才应该是真实的人性。
男人总是扮演着战争的发起者和承担者,这和他们性格中的好斗、冷酷、坚强以及凶狠有着很大的关系。女人柔弱的性格和身体显然不适合战争,所以在人类历史的历次战争中,只能扮演很小的配角,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大部分男人都曾幻想过通过战争来建立功勋,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的规律无数次证明,成千上万的小人物只能充当少数的大英雄的炮灰而已。战争的双方无论输赢,都必须由小人物付出死亡作为代价。面对这些小人物逝去的生命,女人感到的是悲痛和惋惜,而男人则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并且死得其所的事情,所以在所有的战争中,男人承担的往往是一时的痛,而女人所承担的,竟是漫长至一生的无尽悲哀。男人虽然死去,但他们长存于女人的心中;女人虽然活着,但她们的心早已被死去的男人带走了。
战争对于男人的摧残无疑是巨大的,因为在双方对战的过程中,男人不得不首先克服自身对于死亡的恐惧,然后激起内心兽性的一面,将素不相识的对方置于死地。此刻,男人必须忘记自己作为人的身份,而完全用属于动物的本能去争取生的权利,这一点对于男人心灵和精神的摧残显然是巨大的。当我们不得不抛弃文明而重归野蛮之时,对于倒退的失望显然更令人沮丧。
好在这种倒退只是暂时的。历史学家经过研究表明,战争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方式,只是有些极端而已。男人因为战争要承担更多的罪过,却同样因为战争而做出了比女人更大的贡献。正是他们本性中占有欲的无限扩张,才让“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得以在人类社会中发扬光大。强的民族战胜弱的民族,先进的文明打败落后的文明,这样人类自身才得以不断新陈代谢,从而使整体的素质得以持续性地提高和发展。
如今是和平年代,战争的阴影早就远去。崇尚暴力的男人也开始使用更加温和和文明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所以即使没有硝烟,你也依旧能够看见,在商海,在政坛,在一切一切充满竞争的舞台上,男人一次又一次地发起“战争”,一次又一次地迎接“战争”。唯一有些不同的是,因为不需要武力,所以女人也开始在这些“战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3.被男人藏起来的那些隐性情结
处女情结
高中的时候,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说有个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内心有着浓重的处女情结,曾经还发表过“结婚之前就和男人发生性关系的女人都该去死”这样极端的言论。可是非常富有悲剧意味的是,这个博士在自己的新婚之夜却发现自己的新娘不是处女之身,原来他的妻子在结婚前一直欺骗着他。这样,博士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并在新婚后不久的一次夫妻争执中,一时冲动杀死了妻子,从一名前程远大的国家栋梁,瞬间沦为杀人犯,虽追悔莫及,可为时晚矣。追究这场悲剧的原因,无疑是埋藏在博士心中的处女情结,在这种情结的触动下,妻子的婚前性行为显然意味着不忠,而她所采取的隐瞒和欺骗的态度,更是背叛的表现。这是有关于“处女情结”的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上大学的时候,身边有很多的女孩子和自己喜欢的男生发生了性关系,而其中绝大部分又都是在短暂的激情过后就分道扬镳了,很少有能够最终走到结婚这一步的。想到这里,我不免为她们担心:这些女孩以后会不会因为这个而遭到老公的嫌弃呢?
关于女人的贞操问题,非常令人奇怪的是,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差别的古老的东西方文化和观念,在这一点上却保持了一致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古代,女人的性欲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被男人们禁锢和压抑着的。我们所熟悉的东方文化自不必说,“三从四德”的观念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那些从一而终的贞洁烈女,无疑又是男人为女人所树立的学习榜样。在西方,女性则面临着来自皇权和教会的双重压迫,更是找不到出头之日。据说中世纪的骑士在出征之前,还要让妻子带上贞操带,以防止她们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这种极其野蛮的做法无疑是对女性的侮辱和蔑视,很难想象在今天它又摇身一变,居然成为了时髦的调情工具。
所有的这一切,压抑也好、教化也好、变态也好,都源于男人心中强烈的占有欲。正因为他们内心强烈的独占欲,所以会把享有女人的第一次视为对这个女人真正的占有。而如果发现这个女人并非处女,男人的心里会有不洁的感觉,会认为自己是在和别人一起分享她,这对于男人的自信心显然是一种打击。
如果你打开百度或是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在里面输入“女大学生”四个字,会搜出许许多多关于女大学生的有趣内容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女大学生”的负面消息,而这些负面消息又大都和“性”相关。你还可以进一步验证,比如点击“图片”搜索页面,在其中再次输入“女大学生”,你会得到更多更加赤裸,更加富有性挑逗意味的“女大学生”图片。也许这些消息和图片的女主角并不一定都是女大学生,但是她们却被别有用心地戴上了“女大学生”的头衔,谁都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点击率。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女大学生”会有这样的吸引力?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男人心中的处女情结。在他们的观念中,女大学生一直是以单纯而青涩的面貌示人,也是典型的处女形象。因为尚未有过性经历,所以她们的身体在男人的眼中是干净而美好的。这样,清纯的女大学生,能够激起男人最为强烈的占有欲望。她们还唤起了男人对于初恋、对于美好爱情的回忆:那时的懵懂少年,那时的“青葱岁月”,那时的白衣飘飘。如此,女大学生便很无辜地成为勾起众男人性幻想的对象,她们那片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是所有男人都倾心向往的地方。
在日本,男人们所憧憬的处女年龄还要更加提前。女大学生已经不怎么受追捧了,熟男们更加喜欢的是正在上高中的未成年少女,这也就是为什么“援助交际”在日本能够成为一种颇有市场的色情行业。
成年的男人们疯狂迷恋这些年轻的肉体,甚至还买来少女们穿过的内衣内裤作为珍藏,他们不会觉得这些东西脏,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最纯洁最干净的处女之物。
当然,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女性思想的解放,男人们的处女情结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男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让他们有些尴尬的事实,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尝试和接受婚前性行为,在性爱的过程中,她们也逐渐从被动的角色转变成为主动和享受的地位。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实,男人们也用不着抱怨“这年头两条腿的处女比三条腿的蛤蟆都难找”,因为他们在其中至少得承担一半的责任。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对一些男士的调查过程中,问及对方是否有“处女情结”时,得到的答案大多数是否定的。他们表示只要是真心相爱就可以了,女生是不是第一次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我将这样的答复一半归功于多年来女性不懈地发起争取自由独立权利的运动和斗争,一半则归因于男性对于普遍的“性”开放现状的妥协与无奈。
当然,有的时候,这么说也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好办法。(我没有占有你的第一次,所以我没有必要对你的人生负责。)不管怎样,对于“处女”的这种情结,在当代男人的心里已经变得越来越私密和隐晦了,他们不会再高调地打出“我只要处女”的旗帜,而更愿意将这种对于处女的憧憬埋藏在心底。只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我之前说过,男人的“处女情结”源于他们内心的独占欲望,只要这种欲望不消除,他们就不会放弃对于“处女”的追求和渴望。这是本性使然。
恋母情结
在古希腊的三大悲剧诗人里面,我个人最喜欢的要数索福克勒斯了,因为他所创作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可堪称古典悲剧的典范。索福克勒斯在这部戏剧中着重刻画了人类在命运面前无奈地抗争,而这种抗争又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一现实。他表现出命运的冷酷无情和人类力量的渺小,用这种纯粹到没有一点希望的悲剧方式对人类进行了嘲讽和鞭笞,从而警醒人们反思自己的人生。
后来的精神分析家和心理学家对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了一个叫做“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现象,而这一心理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提到的“恋母情结”。
俄狄浦斯的命运从一出生就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因为他的父亲,也就是忒拜城的国王接到了神谕,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做出“杀父娶母”
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于是老国王下令将这个新生儿杀死并丢弃。然而事情往往会和预计有所偏差,俄狄浦斯不仅没有丧命,反而被人收养,健康地长大。后来,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的他不仅在一次意外的争执中杀掉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还因为除去了叫做“斯芬克斯”的怪兽而被忒拜城人民拥立为王。到此,神谕在俄狄浦斯的身上完全兑现:他亲手杀掉了自己的父亲,占有了王位,还顺理成章地娶了先王的妻子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为妻。当所有的人包括俄狄浦斯在内都被蒙在鼓里的时候,神又受谕俄狄浦斯自己揭示出了命运的真相。最后,悲痛和懊悔使俄狄浦斯感到无颜面对世界和他的人民,于是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永远地将自己流放。
俄狄浦斯终究难逃杀父娶母的命运。而他这种乱伦的行为,被人们归咎于内心深处埋藏的恋母情结。其实在今天看来,可怜的俄狄浦斯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娶自己的母亲为妻的,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恋母”之情是两回事。
我们今天所说的“恋母情结”,我也习惯将它称之为“小男人情结”,是那种有意识地对于以母亲为代表的女性的依赖情结。母亲通常是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女性,也是他们在萌发性意识之后接触最多的女性,所以男人对于母亲的爱慕之情是一件自然而然,无需大惊小怪的事情,只是这种感情往往被男人所压抑和控制,进而发生了转化。比如有的男人会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成熟女性,或者在挑选伴侣的时候潜意识中总是以母亲为模板去衡量对方,这样做无非是因为她们给自己以温暖、安全的感觉,和自己所迷恋的母亲的感觉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