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9000000008

第8章 要事回眸(1)

要事回眸中华文明的发端——仓颉造字

中国历史上是否真有仓颉其人,至今还没有定论。史学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考证,也没能提供出确凿证据。但后人多尊奉他是汉字的创造者,或者与汉字的创造有关,因此,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

据传,仓颉为黄帝时期人,任史官之职。由于河南省南乐县境内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等,史学家因此多认定仓颉为河南南乐人。

仓颉造字之前,没有文字,人们日常生活中只能用结绳的方式记事。

如果发生了大事就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则用小结来表示。如果绳子上是一个连环的绳结,则表示在这一段时期内连续的发生了事情。后来,还出现了以刀刻木棍记事的方法。当时生产力低下,这种方式倒也能满足社会需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相互交往日益增多,原来那种简单的结绳与刀刻记事方式再也满足不了名目繁多、事情繁杂的社会状况。一种新的、更先进的记事方法成为当时社会的最大需求。另外,黄帝时期生产力与科技水平发展相对迅速,一些新的科技发明相继出现,诸如舟车、弓箭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字的发明提供了契机。黄帝于是命仓颉创造一种满足社会需求的记事方法。

据说,仓颉有着过人的天赋,在黄帝的授命下进行筑台造字。一次,仓颉看见一只大龟的背上面有许多花纹,受到启发开始用花纹图案造字。某一天,仓颉看到一个不知名的动物蹄印,进而得知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蹄印。他认识到,造字重在抓住不同事物的特征。于是,仓颉根据各种不同事物的特征,画出相应的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譬如日、月、星等。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还有很多,由于时间久远,我们已无从考证,其实文字由谁所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字出现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字的出现,拓宽了当时人们之间交流的渠道,也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文字记载也有助于人们记载与传播人类的知识、前辈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它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因此仓颉造字揭开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历史上最早的“裁军会议”

——弭兵之会

当今世界,裁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际裁军会议每年都在日内瓦举行,已成为惯例。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希望通过削弱兵力来减少因战争带来的灾难。其实,早在我国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通过裁军减少战争的意识,并召开“弭兵之会”,商讨具体办法。

春秋时期,诸侯实力增长,出现争霸局面。其中,晋、楚两国争霸战争持续时间较长,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交战两国人民甚至周边各国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战争削弱了晋禁两国国力,并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局面,大家都渴望战争尽早结束。这就为所谓“弭兵”的建议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宋国地处晋、楚两大霸主之间,国力相对弱小,晋、楚战争给它们也带来巨大灾难,弭兵的愿望最为强烈。

公元前579年,邺战以后,当时的宋国执政华元既与晋国执政卿栾武子交情不错,同时也与楚国令尹子重私交甚笃,他利用这种特殊的关系,积极奔走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最后终于撮合两国在宋都(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古城)西门外相会,通过协商订立了盟约。尽管双方约定其中一方在受第三方攻击时另一方出兵相助等。但由于缺乏诚意,盟约缔结四年后,两国之间又发生鄢陵之战,宣告这次弭兵盟约失效。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周旋于各诸侯国之间,游说各诸侯采取弭兵的建议,实现各国之间的和平。在获得多方的同意后,同年7月,促成了一次由多个诸侯国参加的弭兵之约。

上述两次弭兵之会,对当时时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平观念深入人心。即便他们之间有矛盾与分歧,但各国均因惧怕违背盟约招致众怒而不敢再轻易用兵,这无疑就为减少国家之间的战争、促成当时的和平时局奠定了基础。盟约签订之后,除发生吴越之争以及楚、齐之间的几次小规模的战争之外,中原地区保持了一百多年的无战事局面。战祸减少使得各国集中力量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当然,单凭弭兵盟约,很难起到有效制止战争的作用。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崇尚诚信、道义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弭兵盟约或者其他类型的条约的作用实在不能低估。因为遵守条约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与崇尚功利的西方文明有着极大的区别。

几近绝响的学术盛景——“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诸子百家的丰富智慧成为中国思想的精神之母,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按照各自代表的阶级立场与学术观点的不同,当时的“诸子百家”分为诸多流派。

儒家是当时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该派崇尚孔子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儒家提倡“礼乐”与“仁义”,其思想核心为“仁”。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与仁政。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荀子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唯物主义”与“礼乐”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巨大,占据中国学术的统治地位达两千年之久。

法家是另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法家的创始人为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与儒家主张“德治”不同,法家主张“法治”。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慎到、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该派用“道”来解释物种的起源以及演变规律。他们认为,“道”是先于万物而存在的,是万物遵循的规律。此外,道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主张上,道家与儒家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统治者对民众尽可能少地进行干涉。该学说成为后来黄老学说、魏晋玄学的基础。

墨家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墨家一度与儒家齐名,并称为当时的显学。他们因反对儒学而出名。在政治上,墨家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尚贤、尚同等;此外还主张“非乐”、“节用”、以百姓的利益作为标准衡量认识的正确与否等。战国后期,墨家的影响逐渐降低,直至湮没无闻。重新挖掘和解读墨家思想则要等到20世纪初期了。

除了上述四个影响较大的学派外,还有其他颇具特色的学派,它们与上述学派一道构成了“百家争鸣”的奇观。这些学派有:名家、兵家、阴阳家等。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社会条件的产物,诸子百家的智慧是当时社会状况的思想反映。这种局面的形成对当时的教育发展、思想解放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先秦的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军事、文艺等领域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则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思想也为后世变革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文字狱的发端——焚书坑儒

“焚书”与“坑儒”是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两项措施。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听取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郡县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宴请大臣,征求治国策略。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一问题上,群臣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博士仆射周青臣极力歌颂秦的功德,大赞当时推行的郡县制,并说自古无一人能超越秦始皇的功德。博士淳于越当面斥责了周青臣的阿谀奉承之举,并提出倡议,主张效法古人,把皇子、功臣分封为诸侯。在“师古”这一问题上,淳于越的观点遭到丞相李斯的反对。李斯反驳说,三代之事,有什么可值得效法的。李斯又上书秦始皇说:“这些儒生们不学习,也不推崇当今的学问和学说,反而专门学习古代的,并且借古讽今,故意迷惑老百姓的视听,惑乱民心……”

因此,李斯建议皇帝要采取措施,除记载秦国历史的《秦纪》

外,其他列国的历史书籍都要烧掉。另外,除允许博士馆藏有《诗》、《书》、《百家语》之外,所有民间所藏上述书籍,都要送到官府焚烧。除医药、卜筮和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书籍不在禁止之外,其他的书籍都被列为禁书。并下令,凡是三十天后不送所藏禁书到官府者,要服四年修筑长城的劳役;聚众谈论诗书者要斩首;厚古而薄今者,灭九族等。李斯的意见最终被秦始皇采纳,大量的诸子经典与许多珍贵的典籍均被付之一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

公元前211年,以侯生、卢生为代表的方士受命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最后没能成功。按照当时的秦朝律法,他们要被处以死刑。为了活命,他们决定畏罪逃亡。同时,他们还骂秦始皇滥用刑罚、刚愎自用等。秦始皇听后大怒,认为侯生等只会妖言惑众,于是下令审问咸阳的儒生们,让他们相互揭发,最后断定与此事有关者达四百六十人,最终均被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残害知识分子的先例,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秦始皇后的几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文祸频发,封建统治者的暴虐与滥杀给正常的学术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无处不在的“文字狱”更给知识分子的心理与身体带来了极大的摧残。知识分子直陈社会弊端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这势必会打消他们的直言精神,而这种直言精神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如果这种精神缺失,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来说,将是莫大的悲哀。

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见证——子产“铸刑鼎”

法律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而成文法的出现则是公正执法的前提。中国成文法的出现,则要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铸刑鼎”,即把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民众公布,让他们知道法律的具体内容,把法律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这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公元前536年,子产在郑国“铸刑鼎”,将有关法律条文铸在鼎上,让老百姓能够知晓法律,以引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打破了百姓无权知道法律的历史局面。

子产的这种公布刑法于刑鼎的做法触犯了权贵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其中反对最为激烈者要数晋国大臣叔向,他专门写信与子产辩论公布刑法于众的弊端。叔向坚持认为,法律保持神秘性,民众对法律就怀着恐惧之心。而把法律公布于众,就给民众钻法律空子提供了机会,不仅失去了法律的神秘性,还会导致违法犯罪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样势必对郑国统治的稳定产生威胁。

子产在给叔向的回信中坚持认为,他把刑律公布的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断送郑国的前途,而是为了挽救郑国的危亡。

事实证明郑国并没有如叔向所担心的那样,因公布法律而导致社会动乱,反而给郑国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由于郑国民众都知道了法律的具体内容,相比较而言,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官僚再也不能恣意利用刑罚欺压百姓,因此子产铸刑鼎的行为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民众也把刑律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规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犯罪。同时,子产公布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贵族特权,刺激了新的地主阶层的兴起。利益集团的多元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总之,子产铸刑鼎的行为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子产铸造刑鼎给社会带来的明显变化也受到其他诸侯国的认可,晋国也模仿子产“铸刑鼎”的方式,把刑法铸在鼎上,向民众公布法律。

然而,这种铸造刑鼎的方式却受到了孔子的批判。孔子认为晋国此举只会削弱贵族的地位,给等级制度带来严重挑衅。另外,孔子认为礼是最好的治国方略,而强调法律的严重后果是丧失民众的廉耻之心,会葬送国家的前途。

子产铸造刑鼎之举标志着中国成文法的发端。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与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度的瓦解,但却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为封建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弄法者无善终”的怪圈——商鞅变法

秦孝公要变法图强,下令在全国求贤,商鞅到达秦国后,经过朋友景监的引荐,取得秦孝公的赏识,才得以变法。因商鞅在秦国被封为列侯,食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由此得名商鞅。

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

废井田,开阡陌。捣毁井田之间的纵横疆界,废除井田制,奖励开荒种田,并允许买卖土地,按土地多少纳税,承认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

奖励军功,制定秦律。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政治特权,一律按军功大小论赏晋级,给予爵位和田宅。军功爵分为二十级,最低一级是公士,最高一级是彻侯。各级都相应规定了应该取得的田宅和奴隶以及封官大小。秦国又把魏国李悝的《法经》搬来,改为法律,全国公布,要人们遵守,这样就为庶民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推行县制,实行编户制。全国实行合并乡村城镇为县,统一设立三十一县,设县令和丞,由国君任免。又实行编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和检举坏人,限制自由迁徙。这样做就加强了国君的权力,由封建制的国家直接控制和剥削农民。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国家鼓励个体生产,若粮和布帛超过一般产量,可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不务农而去经商或者好逸恶劳而致贫困的人,全家被罚为官奴。全国又实行统一的度量衡,促进国内产品交换和经济联系。这样,就巩固了封建的经济基础。

实行变法的意义是什么呢?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曾经遭到秦国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致使秦孝公在公元前338年死后,商鞅因受诬告车裂而死。但商鞅变法所开创的事业,在秦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意义主要是打击了奴隶主阶级,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了封建经济,增强了国家实力,同时也稳定了社会秩序。具体说:第一,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牢固地发展起来,奴隶制从根本上被摧垮了;第二,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使这个原来软弱的诸侯国一跃成为各诸侯国中最先进和最富强的国家;第三,商鞅变法为以后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商鞅的最终命运却令人同情与愤慨。在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的时候,咸阳百姓振臂高呼,纷纷加入追捕者的行列,更让人惊愕的是,当商鞅被车裂于咸阳的时候,围观百姓争相去吃他的肉。作为一个推动历史巨大进步功臣,商鞅落得如此下场的确令人心寒。

换物不换药的尝试——盐铁会议

同类推荐
  • 大唐御医

    大唐御医

    一个外科医生(男)搭着一个内科医生(女)一起穿越了!这样的一对黄金组合来到了贞观九年的大唐,他们的穿越,能改变大唐的什么?如果长孙皇后不死,太子承乾还会造反吗?李治还能做皇帝吗?武则天还能站上历史舞台吗?
  • 赵德芳贤王之路

    赵德芳贤王之路

    烛影之下慈爱的父皇离世,母后形同幽禁,王叔贬官软禁,兄长自刎而亡,赵德芳与狄妃如何走过皇权虎视下的腥风血雨?身体的伤痛怎比内心难以弥合的悲哀,本书将带给你最不一样的大宋贤王,这里有最真挚的爱情、难舍的友情、逗趣的典故,也有刻骨的伤痛、悲情的人伦……以宋初三朝历史讲述赵德芳不平凡的一生,这本小说中有大家熟悉的人物:多才哀伤的后主李煜、凄美悲惨的小周后、是非难判的功臣潘美、无惧敌寇的忠将杨延朗、善谏贤能的寇准、勇武直率的呼延赞,他们各自的经历令人悲喜交加,更充满无奈和叹息……
  • 汉武帝与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与中外朝制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汉武帝与中外朝制度》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黄老学说与独尊儒术、建立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一代雄主的功过是非等内容。
  • 风宪名臣传

    风宪名臣传

    凤元五年太皇太后赐府邸后王爷长居蕴月园,两位公子却在王爷府邸跟随其生母生活。反倒是一名唤江蕴月的弃婴跟着王爷住在蕴月园内。据闻这小江相公长了一双极好的眼睛,颇似早已经香消玉殒的景怡王妃,想必如此大家才传王爷特别看重他。官场新丁江蕴月,从七品绿衣小吏,鸣锣开道,登场!
  • 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对待历史,曾经有人心灰意冷、有人决绝放手、有人始乱终弃,唯有钱穆,他带着诚恳的心读历史,并在历史中找到了中国人的信心和傲骨。本书将钱穆大师的史学主张浓缩为50余个主题,去芜存菁,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热门推荐
  • 光荣的荆棘路

    光荣的荆棘路

    真正的名人,吸引人们关注目光的往往并非是他们头顶上耀眼的光环,而是他们的事业精神与人格魅力。盛名之下,真实的名人是何样子?《光荣的荆棘路》辑选的文章将带您一起走近名人,倾听他们的心路历程,分享他们光环背后的苦乐喜忧。这里有大师的画像,有岁月的朝花夕拾,有繁华落尽后沉淀的思想。他们经纬交织的阅历,映射出的是智慧的光芒,是人性的光辉。一起来走进这一精神殿堂吧!
  • 芸编指痕

    芸编指痕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穿越:庶女谋略

    穿越:庶女谋略

    一朝穿越,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她被自称表姨母的人带回了候府,从此寄人篱下。她如履薄冰,谨言慎行,只求安稳度日。可候府上下各人各怀心思,对她俱是充满敌意,一个个想要谋其性命。为求自保,她不得不还以颜色。谁知却因此遭来更多人的嫉妒与陷害。本着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生存原则。对想要欺负她的人,她绝不心慈手软。可谁知,侯爷夫人见她花容月貌,使出万般手段逼迫她嫁给她的傻子儿子。为了摆脱她的摧残,她答应代侯府嫡女嫁给燕王府那个死去的世子爷。******花轿临起,京城第一才子手执羽扇临风而立,“姑娘,你当真愿意嫁给一个死人为妻么?”“花轿已上,还能有假么?”******王府大门口,皇太孙冷然地挡住她的去路,“只要你愿意嫁给本宫,我立刻去求皇爷爷赐婚。”倏地,一道颀长的身影蹁跹的出现在他们眼前,长臂一捞,她整个人跌落他的怀中,“太孙,抢人也得有诚意,那就是趁早,而不是等在拜堂之时。”******
  • 柯岩文集(第三卷)

    柯岩文集(第三卷)

    寻找癌症患者的生命世界、常接触。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俱乐部,但只有CA俱乐部不但给你以知识,而且给你以力量;不但给你以勇气,而且给你以榜样。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俱乐部,但只有CA俱乐部,教你在受伤之后,怎样挺起脊梁!教你在折断了翅膀之后,怎样继续飞翔!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俱乐部,但只有CA俱乐部里充满了亲情、友情、爱情和人情,在残酷中有温柔,在绝望中有希望,在痛苦中有诗意的梦想。
  • 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

    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

    这里所汇集的论文,报告文学的崛起,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报告文学的成果。文章对许多优秀作家作品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方面的成绩,是当前文坛较为突出的。报告文学仍然是一种需要人们再认识,再实践的新型文体,是新时期最为突出的文学现象之一。对报告文学的潮起潮落及其流变有着直接的参与和体验。本书作者一直处于新时期文学活动的中心,此前相关的理论著作极少。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了解认识报告文学,并对报告文学的理论建设有所补益
  • 清润糖水

    清润糖水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普通大众的有益参考书。轻松快乐入厨房,美味营养又健康。材料简单,方法易学,就地取材,为你呈上飘香扑鼻的美食。
  • 血胆将军:巴顿

    血胆将军:巴顿

    《血胆将军·巴顿(插图版)》: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