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在麦金托什计算机正式发布之前,阻止微软公司在IBMPC机领域发布类似的图形用户界面程序,好让麦金托什计算机占有领先的优势。
可正是乔布斯无法实现的生产计划使他受到了蒙蔽。而比尔·盖茨就利用乔布斯,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图形用户接口。
比尔·盖茨已购买了这一理想之物,他将做这个大梦想家不能做到的事:把它卖出去。
9.做个管理的“行家里手”
让聪明的人把他的聪明才智酣畅淋漓的发挥出来,把他聪明的头脑变成微软的头脑、创造的头脑。
不论把他们称作螺旋桨头脑、数字头脑、齿轮式头脑或工作狂、用脑狂还是微软奴,盖茨很自豪能请来这样一群他所能找到的最聪慧的人才。1992年时他说,微软和其他公司与众不同的特色就是智囊的深度。
盖茨多次说道:“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他还说:“聪明人应该步步受到挑战。”
“基于充分的事实,聪明人应该要能够思考并解决问题。”
“我不是教育家,可我是学习者。而我的工作最让我乐此不疲的一点是,我的四周围绕着其他热爱学习的人。”
微软顶尖的创意思想家内森·米尔沃尔德说:“聪明人威胁不了比尔,只有蠢才才会。”
盖茨总是说:“年轻人更愿意学习和提出新的点子。”
新闻记者史卓斯与微软公司接触了个月后写道:“当我近距离检视微软的运作时,震撼我的不是这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而是该公司拟订决策时那种密集、务实的深思熟虑。据我观察,微软不像昔日的IBM那样,在墙上贴着训斥员工‘要思考!’的牌子,但是‘思考’已彻彻底底地渗入到微软的血脉里。这是一家由聪明人组成、管理良好、从过程中不断学习的公司。”
而领导和管理那群具有“螺旋桨头脑”的聪明人是智囊团。
微软智囊团的核心大约由十多个人组成,他们管理关键产品领域和公司新的举措,组织非正式的监督组来评估每个人的工作。也有许多在各个项目上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了智囊团的外围。一些人还是公司的元老,从微软建立之初便一直在这儿工作,然而越来越多的成员来自对手公司,或者是个人电脑领域之外新技术方面的专家。戴夫·穆尔从不认为自己是智囊团核心圈子的成员。他说,智囊团的成员不属于任何部门,但是他们以其非凡的知识与经验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他对智囊团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它很不正式。你成为其中一员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你的事业阶梯。每个开发员都有一个事业阶梯评级……每一个职能领域——开发、测试、程序管理、用户培训,都有其自己的事业阶梯。”
微软智囊团成员包括公司的最高层领导、高级开发员和程序经理。下面对其所包括的公司领导人员作一大致的描绘。
执行副总裁史蒂夫·鲍默尔(39岁)在公司内德高望重,深受爱戴。他是盖茨在哈佛的同班同学,在1980年加入微软,以前曾在斯坦福学习过一年的管理。人们可能会觉得他不是管理系统软件部门的最佳人选,但他不惧困难,勇敢的接受挑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Windows项目迟迟无法完成,成为一堆无法收拾的烂摊子时,他挺身而出承担了开发责任,并成功地将其推向市场。他现在主管销售和支持集团,因为产品销售与用户支持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集团副总裁内森·米尔沃尔德(36岁)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师从于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芬·霍金。在1986年盖茨兼并梅尔沃德创立的软件公司后加入微软。他负责公司的网络、多媒体技术、无线电通讯及联机服务等等。
集团副总裁皮特·赫金斯(37岁)在取得斯坦福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后,于1986年加入微软。他以前主管桌面应用部门,现在与梅尔沃德一起负责新成立的应用和内容集团。
集团副总裁保罗·马里茨(40岁)是微软的元老重臣,1986年就在微软服务了,其主要工作是制定公司长期产品战略,并监督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和其他关键的用户技术等的开发。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新加入微软的罗伯特·赫伯德(53岁)。他在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获得了电脑科学的博士学位,然后在宝洁公司干了26年,最后升为宝洁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主管系统部门、市场调研与广告策划部门以及技术获得部门。他于1994年加入微软后,因其在市场营销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而深得盖茨敬重,因为用户产品日新月异,已成为微软公司发展最快的领域。
高级副总裁布兰德·斯尔文伯格(41岁)是个人操作系统部门的经理,1990年从Borland公司来到微软就职,负责Windows3.1与Windows95项目的开发。
罗格·海纳(43岁)是负责开发员与数据库系统部门的高级副总裁,曾在DEC工作,之后跳槽到苹果公司,负责Macintosh软件的开发工作。1993年加入微软。
詹姆斯·艾尔金(43岁)是领导业务系统部门的公司副总裁。他于1991年从BanyanSystems公司来到微软,现在他主管Cairo(WindowsNT4.0)项目。
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蒙代(46岁)负责高级用户系统部门。他以前经营过一家超级电脑公司:AlliantComputerSystems,于1992年加入微软。
副总裁乔纳森·莱泽洛斯(44岁)是公司战略关系部门的负责人,他于1986年加入微软,是一位市场营销专家。
副总裁克里斯·彼得斯(36岁)主管Office产品单位,该产品单位每年创造的销售额和利润大约占整个公司的一半。
副总裁瑞克·罗歇德(43岁)是研究部门负责人。在1991年加入微软以前,他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电脑科学教授,颇有名望。罗歇德是Mach(Mach是一种用UNIX语言开发的操作系统,用作WindowsNT的一个组成模块)的主要设计师。
戴瑞尔·鲁宾(41岁)是软件战略部门的副总裁、网络技术的专家。他在1986年就已经是微软的一员了。因为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他的影响力在慢慢减弱。
查尔斯·西蒙伊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智囊团成员中一位大师级的程序设计师。他是斯坦福的电脑科学博士,曾经为施乐公司的PARC设计图形应用程序,包括著名的“华丽文字处理软件”(Bravo)。他在1981年离开施乐公司,在接下来的10年中一直致力于微软的应用软件开发,Multiplan、Word、Excel等,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开发成功的。
智囊团中的有些人物尤其出类拔萃,显得比别人更要技高一筹。斯尔文伯格曾经对其年轻的同事克里斯·彼得斯作过这样的评价:“克里斯·彼得斯无疑是深知开发过程要髓的人物。他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他的开发过程正被公司其他员工竭力仿效,堪称完美的榜样。我们大家都认为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很多有益的东西。”与微软其他高级经理人员一样,彼得斯具有很过硬的技术背景,而且他比许多人都要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因为他在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与一般管理部门都干过一段时间,是位难得的通才。他在华盛顿大学取得电子工程的学士与硕士学位,对软件工程颇有心得。1981年加入微软以后,他先后为MS-DOS2.0、MicrosoftMouse1.0、PCWordl.0和Windowsl.0进行程序设计。之后大约有5年时间,他担任Excel的开发经理。由于运用了新的开发过程技术,他成功地把Excel3.0推向市场,仅仅比预定时间晚11天。之后他成为Word产品单位的总经理,为微软创造了好几亿美元的收入。1993年,彼得斯荣升副总裁的头衔,主管新成立的Office产品单位,是微软制定开发桌面个人机战略的中心人物。
智囊团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麦克·梅普尔斯(53岁),他在1988年至1995年间担任公司的执行副总裁,现在他已激流勇退。他当初离开IBM,是因为他看到了微软的巨大发展潜力,对IBM十分失望。进入微软后,为帮助盖茨摆脱繁重的官僚式的组织管理包袱,他把IBM的四项基本准则引入了微软。第一条准则,便是包括雇用、培训、工资报酬及晋升道路在内的一整套人事管理方面的做法。第二个准则,就是培养中层经理。微软向来缺乏这方面的管理人才。第三个准则,则是继续设立专项职能,如开发、测试,但是必须保证让员工自由流动,以获得更丰富的工作经验。梅普尔斯希望公司内能避免思想偏狭、部门敌对以及争权夺利,这些陋习已经使IBM与其他一些大公司深受其害。梅普尔斯的第四个准则便是:一个软件公司必须为产品开发确定一个过程。他说:“如果你在IBM工作,你就会觉得过程很有价值,但也有不少问题。确定过程很重要,每一个特定的组织或单位都必须有自己的特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