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7100000008

第8章 巴黎圣母院/法国

巴黎圣母院法国早期哥特式建筑。高136米。始建于1163年,竣工于1250年。坐落在法国巴黎塞纳河中的斯德岛(即城岛)上。

哥特式建筑是在罗马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于11世纪起源于法国,很快流行于欧洲各地。在法国,有许多这类建筑,它反映了法国建筑史上的创造性成果。

哥特式建筑除了形式上采用尖状券形之外,在结构上还创造了尖拱的肋料拱顶和飞升的扶壁。这样,它几乎不用墙壁,在骨架立面之间是又高又大的窗户。哥特式建筑诞生以来,仅数年之间,就遍及了欧洲各地。现存的此类样式的著名教堂不下两百个,其中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最为著名。

巴黎圣母院的主体建筑原高度为30米,19世纪时,著名的建筑师维奥莱·勒·杜克又在其上设计加建了一个高约106米的塔尖,使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总高度达到136米。教堂内部的大厅全长130米,宽50米,高35米,院内藏有从13世纪至17世纪时期的大量珍贵艺术品。在进行盛大的弥撒时,里面可容纳一万人。

整座教堂从墙壁、屋顶到每一扇门扉、窗棂,以至全部雕刻与装饰,都是用石头雕琢并砌成的。

巴黎圣母院共由三座殿堂组成。圣母院的正门建筑,自下而上为三层,顶上则对称地并立着两座钟楼,各高约69米。在三扇大门的尖拱形墙壁上,装饰着精致的装饰雕刻和浮雕,题材均取自《圣经》。

中央大门的立柱上,刻着5世纪时一位巴黎主教圣马塞尔的雕像,左右两侧是莫里斯·德·苏里主教和路易七世国王等的雕像。在正门第一层的顶上额带,装饰着所谓“国王长廊”的一长串浮雕像,共计二十八尊。这些雕像虽受中世纪人像雕刻规范的束缚,但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有的形象从神态上看也极生动。整座建筑物的最精彩部分是屋顶、塔楼和扶壁,它们全都采用尖塔或尖状券做顶;门窗设计成狭长的尖拱形,墙壁较薄,采光很足。

屋顶部位的构架是垂直向上而聚成的一束,所有大大小小的矢状尖塔,像一个个飞向天空的箭头。内部的扶壁与矢拱,给人以轻盈、灵巧和宽敞的感觉,只要站在殿内,抬头仰望,就会产生与建筑本身一起向上的升腾感,这正符合天主教所要求的身临神界的幻觉。当阳光透过左右两侧那些用红、紫、蓝、黄等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窗子时,室内光影斑驳,环境更显得变幻莫测,虚无缥缈,让人有超凡脱俗的感觉。彩色玻璃镶嵌窗上的图案都是宗教内容,其形象比一般祭坛画更富有幻想性。

教堂的内部处理与外部是统一的,柱券结构全部裸露,骨架券从科林斯柱顶散射而出,具有强烈的动势。由于室内结构体系明确,所以在表现神秘的宗教思想同时,也流露出科学理性精神。

巴黎圣母院那精美华丽的建筑雕饰,玲珑剔透的塔尖与钟楼,五光十色的彩色镶嵌玻璃窗,以及墙面各部位的千姿百态的雕像,使古往今来的世界游人都叹为观止。

见仁见智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盛赞巴黎圣母院为“一首伟大的石头交响乐”,他写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可敬的建筑物上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它在欧洲中世纪建筑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我们了解中世纪建筑与工艺相结合的高超水平,也使我们确信,欧洲的宗教艺术是人类智慧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同类推荐
  • 西方音乐故事

    西方音乐故事

    《西方音乐故事》收集了数十篇古今西方著名音乐家的逸闻趣事。本书定位为西方音乐知识普及类书籍,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与叙述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莫扎特、肖邦等西方著名作曲家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并囊括了许多世界名曲的起源及发展创作背后的故事
  •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有路在青霄内,又被那浮云塞闭。老兄也百忙里寻不见上天梯。(许达云)仲宣,你看那一林红叶,三径黄花。一林红叶傲风霜,如乱落火龙鳞。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在本书中,从1685到1897年以12位巨匠的故事为入口。系统讲述了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本小书里,古典音乐不再正襟危坐,田艺苗以她“穿T-shirt听古典音乐”的态度,从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家写起从巴赫(m.pgsk.com)到勃拉姆斯(Brahms),听古典音乐也可以穿T-shirt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
  • 中国古代文人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文人,创作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吸收宫廷和民问艺术,在复古和创新的交织中演进。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佛医鬼墓

    佛医鬼墓

    港岛大亨老龙的神秘地下石室,伊拉克北部怪异鬼墓魇婴大法、转世灵童、红龙重生险况接踵而至,连环陷阱、诡谲变化纷至沓来……
  • 兵皇

    兵皇

    ,他炼体十锻成就金刚石体,偶遇神秘人。百炼凡兵,在灵兵的世界天才少年却无法凝聚灵兵,这是何等的悲催啊!不过别担心,吉人自有天相,灵凡双修成兵皇之名
  • 心愿

    心愿

    她就只是想要一个家而已,老天居然把她送到在这个鸟不生蛋鸡不拉屎的地方,还让自己附在一个被休了的女人身上,她不要啊……
  • 明婚正娶:强掠迷糊妻

    明婚正娶:强掠迷糊妻

    她是人生里无事业,无背景,无美貌的三无女人。她又是婚姻里不会家务,没生孩子,不会巴结婆婆的三无老婆。面对丈夫的突然出轨她一下子陷入绝境,总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好,以为只要她用心就可以挽救。只是面对婆婆的冷言冷语,小三的肆意挑衅,丈夫的冷眼旁观,她还能撑多久?三无女人能够找到人生的方向吗?人常说婚姻就像是一场投资,只要你好好的经营总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可是这世上不是所有的投资都能得到回报,也许其中的谁也会输的一败涂地……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大援建

    大援建

    纪实作品《大援建》是奋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的广元本土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倾情奋笔的结晶。该书全景式地见证和记录了史无前例的大援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刻地揭示了灾后重建创造奇迹的科学机制和力量源泉。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极品人偶师

    极品人偶师

    传说黑川家族的双胞胎姐妹,一名“瞳”,一为“樱”,是黑川家族的掌上明珠;她们,一动一静,长相相似,却不一模一样;她们,喜欢同一个人,那人却只钟情瞳那双猩红的眼眸;10年前北方雪山的雪崩,表面上无情地埋葬了那双猩红,背后却是暗流涌动。一切阴谋又是什么?一切真相又是什么?伊藤临也10年以后再次遇见那双熟悉的猩红眼眸,她却改变了姓名、改变了容貌、忘记了他……
  • 寂静玛尼歌

    寂静玛尼歌

    浪子啊,你虽已死,但你能否说出,在你短暂的一生中,有多少次远足值得铭记?因为有着在戈麦高地上与康巴藏人一同游牧四野的传奇经历,作为一个汉人,柴春芽才敢于书写他对中国西部牧野生活的缅怀。因为漫游了西藏大地并最终皈依了藏传佛教,柴春芽才勇于坦露心迹,探索灵魂的深度与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