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情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这就是被后世尊崇为忠臣楷模的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还是千古传颂的以身作则、廉政勤政的典范。
公元207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二十七年。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在蜀国位极人臣,功高如山,仍能谨慎从事,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钱财,正确对待荣誉,正确对待自己,严格要求子女,终生崇尚俭朴,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1、正确对待权力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继续“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悉心辅佐刘禅。当权臣李严为了讨好他,力劝他接受“九锡”、晋爵封王时,诸葛亮拒加“九锡”并作书规劝李严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不要妄自尊大。这种不追求一己之私、一心为国的凛然正气,感人至深。
2、正确对待钱财
文不贪财,武不怕死,这句话反映了传统中国人对为政者的道德期待。做官向来就有为公和为私之分,是否为私,通过亮亮家底、晒晒收入来判断虽稍简单,但确切中要害。诸葛亮平时生活俭朴,以一国之相做到“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在古史记载中,诸葛亮是古代官员中自主申报财产的第一人。他病重期间,向刘禅呈上一份关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奏表,《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在表中,虽寥寥数言,诸葛亮把自己的家产、收入来源汇报得一清二楚:总财产是八百棵桑树和田地十五顷,来源“悉仰于官”,也就是只有薪水收入;“无别调度”,澄清不存在灰色收入;“不别治生”,表明没有以权谋私、借名“开公司”做生意。而这份财产申报报告也经得起监督,“及卒,如其所言”,并非“作秀”。
3、带头丧事从简
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也是丧事从简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在厚葬成风、讲究豪奢的三国魏晋时代,简短的“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三句话至真至诚,惊世骇俗,感人寰,泣鬼神,成为千古之典范。吴天府《诸葛武侯·七古》诗云:“骊山穿穴亿万费,七十二家滋疑忌。何如此冢卧空山,万岁千秋人洒泪。”对比秦始皇的劳民伤财以及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的心机用尽,其品格之高洁、境界之悠远,不言自明。
4、正确对待荣誉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陇西、南安等二郡降蜀,收纳了长于军事的姜维,打下了冀城,他的部属纷纷向他祝贺。诸葛亮不仅不以为喜,反而心有愧疚,写了《谢贺者》,表达了他对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无限惭愧之情。“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真是自古知兵非好战,面对纷至沓来的道贺者他想到的是天下的苍生。
5、正确对待自己
诸葛亮有着磊落的胸怀。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但他作为主帅,也主动承担了责任。诸葛亮特上疏刘禅,请求给予自己贬官三等的处分。他在疏中诚恳地检查了自己“明不知人”、“授任无方”,以及身为三军主帅而“不能训章明法”等过错。在政权建设中,诸葛亮还特别注意“集众思,广忠益”。对于向他提过意见的部属,诸葛亮十分看重他们。曾诚恳地劝止诸葛亮自校簿书的杨颙,官职并不高。他去世时,诸葛亮写信表达哀悼之情,并“垂泣三日”。王安石为此作《感旧》诗:“恸哭杨颙为一言。”
6、严格要求子女
对子女不娇不纵,从小处着眼,励以忠贞大节。诸葛亮对于子侄、外甥等晚辈要求甚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如对于饮酒,他要求只要“适体归性”即可,不能酗酒。当他的继子诸葛乔办完公务,正要返回成都时,各位将领的子弟正在执行后勤运输任务,考虑到应该让诸葛乔与大家同甘共苦,就派诸葛乔带领五六百名士兵,同各位将领的子弟在山谷中转运粮草。《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是诸葛亮在如何对待学习和如何做人等方面对晚辈的严格要求,也是他一生勤于治学、严于律己的经验之谈。诸葛亮在文章中对晚辈们说: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将自己的远大志向树立起来,并不断地用它激励自己。不局限于琐碎的事情,虚心地广泛地学习,去掉疑惑、吝啬,即使未能得到提拔、录用,这对于自己美好志趣是没有损害的,更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强,意气不昂扬,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永远处于平庸的地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志当存高远”,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是他从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这些内容,不仅教育了他的子侄、外甥,也成了诸葛后裔的传家之宝。
7、倡导廉政之风
诸葛亮为政清廉,也清醒地知道光靠个人居官廉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当时蜀国的政风和社会风气,在蜀国形成廉政之风。因此,诸葛亮坚持以法治蜀。他内修政理,执法严明,举荐不分亲疏贵贱,弹劾不避权贵重臣。于是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公元207年,诸葛亮就向刘备提出“内修政理”的建议,坚定不移地以法治蜀,整顿政治,打击地主富豪,增强政府的人力财力,稳定社会秩序。他不仅在行政上建章立制,严明法治,而且在治军上也重视严明法纪,以增强军队战斗力。史书上称蜀军“赏罚信而号令明”,这就是蜀军能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在诸葛亮发布的《军令》和《兵要》中诸葛亮不仅指示部队应该怎样做,而且指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不这样做的后果,对违反军令的处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有了制度和规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和规定也将成为一纸空文。诸葛亮令出如山,严明执法。公元231年,诸葛亮领兵十万复出祁山攻魏,司马懿领兵三十万拒亮。诸葛亮的参佐们认为魏军人多势众,处于优势,可暂停实行士兵的定期轮换制,留下这些本该轮换回家的士兵以壮声威。诸葛亮为此专门发布通告:坚持按规定办事,让应该轮换的战士按期离开战场返家。士兵们非常感动,纷纷要求留下作战。终于以少胜多,重挫魏军。
8、执法严明,弹劾不避权贵重臣,举荐不分亲疏贵贱
这在一般政治家是不易做到的,但诸葛亮却能一以贯之。马谡是诸葛亮的爱将,街亭失守,他挥泪斩之。李严在蜀国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也是受刘备托孤的重臣之一。当李严因自私卑劣,乱法乱军,危害国家统一大业时,诸葛亮三次上表弹劾,最后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梓潼郡。但诸葛亮不搞株连,仍留李严之子李丰在丞相府做官,继续受到信任和使用。诸葛亮还经常教育他:希望他能正确对待父亲的问题,正确对待自己。诸葛亮执法严明的又一个特点是他给受处罚的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对诚恳服罪改过的人,允许重新复职。这是他“法加于人而无怨”的原因之一。李严被罢黜后,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悲叹自己从此失去了改正过错后被重新起用的机会,遂激愤而死。
9、任人唯贤,推荐提拔了许多人才
诸葛亮主张不分贵贱,只要效忠国家,就唯才是举。诸葛亮推荐选拔的人才多数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其中蒋琬、姜维等人成了接替诸葛亮辅佐刘禅的文武干才,是后期支撑蜀汉政权的顶梁柱。
由于诸葛亮以法治蜀方针的贯彻实施,以及他严于律己,俭以率人精神的示范作用,在蜀汉文武百官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曾和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的董和,“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尚书令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吕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为将二十余年的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继蒋琬为相的费祎,“雅情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的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清素节约”。诸葛亮廉政思想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诸葛亮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其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作风,在古往今来的官吏中,实属罕见。由于他的身体力行,蜀国上下官清吏廉一时成为良好的风尚。他的公忠体国、勤俭持家、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是受到后人敬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