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朝换代
在尉迟迥等人的革命当中,无论胜败,都有一个担心害怕的孩子,他便是周静帝宇文阐,尉迟迥的革命成功了,他这个北周老皇帝的地位肯定不保,尉迟迥肯定会取而代之。尉迟迥的革命失败了,他这个北周的皇帝地位也不保,杨坚肯定会取而代之。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个辛酸的笑话:二战时,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有记者问两国如何处置波兰境内的犹太人。德国说:“我们一生气,就出去杀犹太人!”俄国人说:“我们一高兴,就出去杀犹太人!”
反正,在当时那种局面和形势下,无论胜败,周静帝都将成为新一代“末代皇帝”。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周静帝是不折不扣的“苦孩子”,受的教育却不少。因此,他马上就运用了书本上的一个关键词—禅让。
禅让,对于周静帝来说已是没办法的事,他明白身陷囹圄的自己要想活命,禅让是唯一的选择。当然,周静帝在禅让之前,还做了一件事,一件实事,一件试探杨坚野心的大实事。
公元580年12月,周静帝“任命”大丞相杨坚为相国,晋爵为随王,并且给他至高无上的权力:统辖百官,总理国家政事。为了让戏演得更真实些,他还“备设九锡之礼” 来请杨坚上任。
这个时候,所有的“窃国者”都会选择以退为进的谦让。杨坚是位智者,自然也不例外,他以“不敢当”为由进行了婉拒,表示只能接受随王的爵位。杨坚谦让,周静帝就坚持,几个回合后,杨坚最后“不得已”才接受相国的封号。
周静帝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杨坚的野心不单单是“相国”这么简单,终极目标是“皇帝”。他再不识趣去禅让,等待他的将是杨坚哪天冲冠一怒的“冲动的惩罚”。
公元581年2月,在一个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日子,周静帝发表公开演讲,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表示自己年纪小,不能胜任皇帝这项技术含量颇高的工作。
二是表示杨坚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
出人意料的是,对于周静帝的言论,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就是杨坚。他表示自己无才无德却最红已经是个奇迹了,让他来当皇帝,他实在没有这个能力。
周静帝当然又要做“思想工作”了,接下来两人再次上演推让作秀的好戏。最后,杨坚发表总结陈词,首先肯定和表扬了周静帝大公无私的禅让精神,然后表示皇帝自己坚决不能当,最后表示可以暂时当随国的王。
当然,他这个随国的王其实和北周的皇也差不了多少,吃喝拉撒和一切福利待遇都和皇帝是一样的。
杨坚一日不当皇帝,周静帝就一日不能安宁。他充分发挥不灰心不气馁的优良传统作风,马上进行了第二次公开演讲。虽然论点还是老调重弹,但演讲内容更深情更动人,结束语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如果你(杨坚)不接受,我就死在你面前。
眼看这样闹下去就要闹出人命来了,杨坚总算来了个回心转意,含泪表示自己暂时代理皇帝一职,等找到合适人选再换贤人。
周静帝等的就是杨坚这句话,虽然打心眼里最痛恨的也是这句话,但在命运的面前,他别无选择。随后,他亲自提笔写了退位诏书,命太傅、杞公宇文椿奉着诏书,太宗伯赵炬奉玺绂,交给杨坚。
这一回杨坚没有再作秀,毫不客气地接过了诏书和玉玺。众人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一个新的皇帝,一个新的王朝,一个新的时代,一段新的历史诞生了。
这一年是公元581年,这个皇朝的名字叫隋朝,杨坚便是隋朝开国皇帝,年号开皇。
周静帝原本以为自己高风亮节的“禅让”定会感动杨坚,从而保全自己的性命,使自己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下半辈子。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他想得太美,却死得太惨。
二月禅让皇位,五月便不明不白地死了。据说死因很多,有的人说是无名肿毒而死,有的人说是暴病而死,有的人说是郁闷压抑而死,有的人说是看破红尘而死……总之,死得不明又不白,死得稀里又糊涂。
只有一个人对周静帝的死心知肚明,心中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失落而又迷惘,孤独而又无助,竟然不知道何去何从。
这个人就是隋文帝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也就是周宣帝的妻子杨皇后。父亲的篡位本来就让她难受,然后又如此残忍地毒杀周静帝更让她难受。
杨坚眼见女儿整天闷闷不乐,安慰道:“改天爹帮你再找个好的。”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猴子满山跑。”杨皇后双目含泪,悲切地道,“好女不事二夫,我终身不会再嫁的。”
“你这又是何苦呢?”杨坚叹道。
“我生是宇文家的人,死是宇文家的鬼,周宣帝死了,我的心也死了,我现在只想去一个地方。”杨皇后喃喃地道。
“你千万别做傻事啊。”杨坚担心女儿想不开寻短见。
“好死不如歹活。我不会乱来的,这个爹你放心。”杨后长叹一声,接着道,“我想去寺庙当尼姑,我想以有生之年来偿还我们杨家犯下的罪孽。”
杨坚见杨后心意已决,知道强留也是徒劳,只好让她自由飞翔。只是心里发出这样的感叹:女大不中留,诚如斯哉。
就在周静帝惨死的同时,宇文家族遭到了杨坚的血洗,最后宇文家族所有的王侯都一个不剩地死于非命。眼看无辜的屠杀会没完没了,“双子星座”中的李德林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进行了善意的提醒和劝告。
大致意思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得饶人处且饶人”之类,一介书生的酸腐之味。
“您是个书呆子,就不要再说这件事了。”杨坚怒道,随之还加上了“请勿复言”的批论。
李德林就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得罪了杨坚,从而影响了他以后的仕途生涯。看来人在官场混,身不由己啊。
(2)强宗固本
消除了宇文家族的残余势力,斩草除根后的杨坚心里还是感到不踏实。他坐在龙椅上,细细琢磨着这样一个问题:不可一世的宇文家族为什么会走向灭亡的道路,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宇文家族没有做到强宗固本。
为了“强宗固本”,杨坚马上对杨氏家族进行了分封:封弟弟杨慧为腾王,杨爽为卫王;封长子杨勇为太子,次子杨广为晋王,三子杨俊为秦王,四子杨秀为越王,五子杨谅为汉王;封侄儿杨静为道王,侄儿杨智积为蔡王。当真做到了任人唯亲。
内部分封完毕,接下来轮到文武百官的分封了:
封柱国、相国司马、渤海郡公高颎为尚书仆射兼纳言;
封相国司录、沁源县公虞庆则为内史兼吏部尚书;
封相国内郎、咸安县男李德林为内史令;
封上开府、汉安县公韦世康为礼部尚书;
封上开府、义宁县公元晖为都官尚书;
封开府、民部尚书、昌国县公元岩为兵部尚书;
封上仪同、司宗长孙毗为工部尚书;
封上仪同、司会杨尚希为度支尚书;
封上柱国、雍州牧、邗国公杨惠为左卫大将军;
封大将军、金城郡公赵煚为尚书右仆射;
封上开府、济阳侯伊娄彦恭为左武侯大将军;
封上柱国、并州总管、申国公李穆为太师;
封上柱国、邓国公窦炽为太傅;
封上柱国、幽州总管、任国公于翼为太尉;
封观国公田仁恭为太子太师;
封武德郡公柳敏为太子太保;
封济南郡公孙恕为太子太傅;
封开府苏威为太子少保;
封上柱国元景山为安州总管;
封上开府、当亭县公贺若弼为楚州总管;
封和州刺史、新义县公韩擒虎为庐州总管;
封上柱国、神武郡公窦毅为定州总管;
分封到此暂告一段落,那么,肯定会有人提出疑问了,怎么杨坚的分封大名单里没有韦孝宽的名字啊。
韦孝宽作为讨伐“革命者”尉迟迥的先锋元帅,首先是采取“避其锋芒,击其堕归”的策略,避开革命军的锐气,然后在督军大元帅高颎的指挥和带领下,在邺城和尉迟迥进行了大决战,成为攻破邺城的大功臣。
应该说在平定叛乱中,他和高颎是功劳最大的两大功臣,然而,或许是这场艰苦的拉锯战耗尽了他的体力,或者纯属巧合,总之他很快就病逝了,实为可惜。
与韦孝宽的“悲”相反,平叛的另一位功臣高颎却是“喜”,他被封为尚书仆射兼纳言,一跃成为朝中的百官之首。
而杨坚一手打造的“双子星座”中的另一位大谋士李德林本来是有机会和高颎平起平坐的,但因为在杨坚屠杀宇文家族势力上进行了自认为最真诚最本质的劝解,结果惹怒了杨坚,导致分封时,他的地位由毫无悬念的“二号首长”变成了“三号首长”。
看来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都不假。
(3)富贵无常
最后要提的是郑译和刘昉两人。应该说杨坚所以能揽权,到最后摇身一变登上大位,郑译和刘昉是两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两人不是认为自己的名声不太好,如果两人不是认为杨坚是个很好的依靠,如果两人不是认为杨坚上任后会对他们很好……
然而,他们的想法太过单纯,太过一厢情愿,他们只是想好好“利用”杨坚,不料这只“出头鸟”一旦获得了可以飞翔的翅膀,就会挣开束缚他的羁绊,来个自由飞翔。杨坚一手打造了李德林和高颎这对绝代双骄,从而把郑译和刘昉飞翔的梦想击碎。
而拒不出征,成了杨坚彻底翻脸的理由和借口,随后,他彻底把两人“雪藏”起来了。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眼看这样下去,永无出头之日,刘昉首先坐不住了,他平地一声雷,怒吼道:杨坚,你这样对我不公平。
他的叫声很快就得到了同样认为“不公平”的两个人的遥相呼应,这两个人便是随先锋元帅韦孝宽最早参与对付尉迟迥的两员将军:梁士彦和宇文忻。两人因为在中途一度传出叛变风波,后来经“钦差大臣”于仲文的攻心而消除了疑虑,安安心心地参与了与尉迟迥的最后大决战,并且两员骁将在战场上奋勇当先,起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按理说他们两个也算是功臣了,但杨坚对这两人心存芥蒂,认为心术不正的人不适合在朝中当大官,因此,给了他们两个空有头衔却毫无实权的“虚官”。这样一来,两人肯定对杨坚不满了。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位“同病相怜”的人很快走到一起,组成了“愤青三人组”。
“愤青三人组”刚开始还是像愤怒的青年一样,停留在“愤青”层面,然而,随着“愤青” 升级,他们很快就决定“爆发”—造反。甚至三人还达成如下共识:事成之后,梁士彦当皇帝,刘昉当丞相,宇文忻当将军。
应该说想法是很美好的,甚至连未来都规划好了。然而,摆在他们前面的问题是,梁士彦和宇文忻的兵权早被杨坚收回,想要造反,军队从哪里来?不可能再去组织和招募军队吧。
既然“明”着干不行,那么,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来“暗”的。派杀手把杨坚暗杀掉,这无疑是最隐秘最实惠的方式。然而,这个难度同样很大,不说杀手很难找,杨坚自从宇文招 “鸿门宴”鬼门关走了一趟后,早已草木皆兵,防卫工作当真做到了“武装到了牙齿”的地步,因此,“愤青三人组”即使花重金请来绝世杀手,也突不破杨坚的“金钟罩”。
明的不行,暗的也不通,那该怎么办啊。“愤青三人组”坐在一起又开始愤青了:难不成要来邪的?
就在这时,三人的异常举动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便是“皇帝”梁士彦的外甥裴通。梁士彦一心想当皇帝,裴通很快就知道了,然而,他却不这么认为,他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看梁士彦都是草包一个,没有一点真龙天子的气象,因此,眼看梁士彦一天天沉沦下去,他心里急啊。他不是急梁士彦造反能不能成功,而是急城门失火,泱及鱼池,如果舅舅造反失败,他这个做外甥的脱不了干系,他的整个家族也脱不了干系。
情况危急,裴通不再犹豫,做出了大义灭亲的举动:走揭发的路,让舅舅去死吧,保全家人。
接下来的进程就毫无悬念了,“愤青三人组”很快就成了杨坚的“阶下囚”,然后便是斩首示众。
三人的临终宣言各有特色,倒是值得一提。
“将军”宇文忻在被斩的那一刻,还用乞求的目光望着高颎,磕头如捣蒜,声嘶力竭地叫道:“元帅救我,元帅救我。”
“丞相”刘昉知道一切都无法挽回,很有骨气地道:“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皇帝”梁士彦更是大显皇家风范,喃喃道:“死了也要反,死了也要反。”
当然,三人的结果是一样的:死。
接下来轮到杨坚作秀表演了,他首先追封“愤青三人组”为“殉国三烈士”。然后下令“宽恕”和“优待”三位“烈士”家属。再然后,他亲自披麻戴孝为三人进行了厚葬,最后才是动真格的—对三人进行了抄家,没收来的家产全部充公。
杨坚这样做是典型的猫哭耗子假慈悲,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恩威并施,以儆效尤。
和刘昉不得善终的悲惨命运相比,“洁身自好”的郑译的待遇就好多了。郑译在被杨坚“雪藏”后,同样也很愤怒,但很遗憾,当时刘昉的“愤青三人组”成员已满,他没来得及赶上去凑热闹。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愤青三人组”的编外人员。愤青三人组在研究明的和暗的方式来对付杨坚都行不通时,无师自通的郑译独自玩起了“邪的”—巫蛊。他不像“愤青三人组”总是爱停留在光说不做的愤青层面,而是马上就付诸行动。请来道士,郑府整天香火缭绕,好不热闹。
结果同样引起了个别“游手好闲”人士的关注,随后引起了别有用心人士的关注,最后引起了隋文帝杨坚的关注。
结果东窗事发了。
完了,到了这种地步,郑译似乎终于有了一种脱离苦海的释然,然而,杨坚这一次给他的判罚却让他大出意外,非但没有要他的命,而且还赏给他一本书,一本《孝经》。用杨坚的话来说就是,你之所以误入巫盅这条邪道,就是平常看书看得太少的缘故。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我现在送你这本《孝经》,希望你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最终参悟个中玄机。
杨坚这次这么大度,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郑译立有功不可没的拥立之功;二是因为刘昉等“愤青三人组”已死,如果再杀郑译,杨坚怕背上“忘恩负义”的罪名。
事实证明,郑译果然从此大彻大悟,熟读《孝经》三百遍后,马上进行了乐律的进修,最终把自己与生俱来的音乐细胞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作出了《乐府声调》这样的绝世佳作。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已是暮暮之年的他坐在窗前,望着西下的夕阳,感叹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