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烧到一百度便会沸腾,便会蒸发,这是人们的普遍认知。但实际上,水的蒸发其实从零度以上便开始了,只不过初期蒸发得比较缓慢,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蒸发的速度也会一点点加快。待到接近一百度时,水的蒸发则达到了极点。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即便是在冬日,只要有些许阳光,也可以看到结了冰的河面上,会有一团团,一阵阵,一缕缕的雾气升腾;而夏日的清晨,我们放眼望去,也常常会看到山林、田野、江河湖泊,笼罩在轻纱般的薄雾之中。
财富也具备了水的这种“蒸发”或者“挥发”的特性。
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硕士毕业后,曾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供职于一家香港人开办的“外汇期货公司”。那时候,这类公司还是“新生事物”,只要个人投资一万美元,便可以拿每月七百五十美元的底薪,而最诱惑人之处还在于它能“四两拨千斤”,用一万美元可以做一百万美元的生意。我那时家里新添了一个男丁和一个女丁,正值需要用钱之际,又想到这样的工作和做生意毕竟不一样,是凭脑力吃饭,不必因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常常弄得手足无措,更不用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昧着良心去坑蒙拐骗,且也自视过高,以为自己的一点聪明才智正可以借此好好发挥一下,于是信心满满地从积蓄中取出一万五千美元,兴冲冲地投放到了外币市场上去买卖英镑。未料一进场,我依据基本分析和技术参数做出的决策是买“跌”,行情却偏偏一天天“涨”上去,并如断线的风筝一样没有丝毫回头的迹象。我有心“割肉”掉头重做,又怕行情突变,“杀他一个回马枪”。想来思去,最后还是决定“以不变应万变”,放弃“短线操作”“快速积累”的初衷,耐心等待市场“掉头”,并美其名曰:“放长线钓大鱼”。
那些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公司,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常常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两眼死死地盯着计算机屏幕上的几根彩色的“丝线”。它们每“抽搐”一下,我的心就也会或则心惊肉跳,或则如释重负。然而,没想到这种“牛市”的行情竟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我就这样,在每天与计算机屏幕的亲密对视中,见证了我那一万五千美元“财富”几近全部流失和蒸发的全过程。直到有一天,经理告诉我,我账上的资金已经只剩下一千二百美元,再不补仓,就要关闭我的账户了,我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再也玩不起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危险游戏了。同时也深刻体认到“利润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增值有多快,蒸发就有多快”。
为此,我还曾写了一首小诗,抒发我对计算机屏幕上那一根根曾让我心神恍惚、思绪不宁的彩线的感想:
线彩色的线鬼魅一样亮亮闪闪
一头牵着发财的梦一头系着崩盘的环多少次“熊市”来临成空多少番“蒸发”过后如幻然而,物质大致不灭。赌客们的财富看似在牌桌上蒸发了,却会在其他赌客、发牌员、赌场老板的口袋里鼓起来。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所谓财富“缩水”,其实只不过是通过蒸发的形式在空间形态下将一种财富的价值注入到了另一种财富之中,在时间形态下将一代人或者一个年龄段的人的财富,转移到了另一代人或者另一个年龄段的人手里。尽管在这种转移过程中,因其效用或使用价值的不断变化,也会无可避免地造成程度不一的损耗和衰减。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常常还会看到许多“气泡”,或者“泡沫”,这其实是“财富之水”在快速蒸发前留给我们的一种虚幻的“海市蜃楼”景象(人们通常以为是“繁荣”)。
那么,这种“气泡”或“泡沫”又是如何生成的呢?当然,主要还是由于经济运行的“流速”加快和“温度”升高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经济“趋热”,财富“蒸发”的速度便加快;经济“过热”,财富“蒸发”的速度则达到或接近“沸点”;经济“平稳”,财富“蒸发”的速度也放缓。
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广告业的迅速发展,网络的快速传播,现代人在经济生活中也越来越时兴“炒作”这个词,不仅虫草、珠宝、红木家具会被炒到离谱的程度,便是人,尤其那些歌星和网络明星,也常常被炒得发红发紫发烫,然而正因为是“炒”,一旦失去金钱的燃料作为支撑,这种依赖金钱热能所形成的“泡沫”很快就会冷却,无论是商品还是人的市值,很快也都会蒸发,并被打回原形……总之,这世界上大概还找不到不会或不可能“蒸发”的财富,即便那些我们认为很可以“保值”的财富,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耐心等待,也还是可以看到它们一点点“缩水”的,只不过这过程常常过于缓慢,而且取了我们目力所不及、生命的长度够不着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飞扬”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