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7900000006

第6章 做人的心态(1)

不可有强人所难的心态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年轻时死了丈夫,光武帝念及姐弟之情,想帮姐姐再找一个好丈夫。

有一天,姐弟两人坐在一起讨论朝中的大臣,刘秀想借此机会探测一下姐姐的“目标”,便问道:“朝中众臣,姐姐觉得谁是真正的贤士?”

湖阳公主回答说:“依我之见,宋弘为人有威望,有道德,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刘秀立马明白了姐姐的意思,她是看中了宋弘(宋弘是东汉光武帝时代的风云人物,官位做到大司空,爵位高至宣平侯),就安慰姐姐说:“姐姐想与宋弘结亲,真是有眼光,宋弘这个人守正立朝,仪容端方,我向来很赏识他的人品和才能。这是件好事,姐姐且等一等,容我找个时机为你们撮合此事。”

有一天,早朝过后,刘秀特意请宋弘留下,陪自己说话,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聊天。刘秀知道宋弘有妻子,不好直接提亲,就先试探宋弘:“一个人贫穷的时候,结交的只能是贫穷的朋友,娶的只能是相貌粗俗的平庸女子;但人若显贵了,就该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多结交达官贵人,另娶一个雍容华贵的妻子。这是情理之中啊!”

宋弘领会了皇上的意思——想让自己抛弃结发妻子,另寻新欢。他想:“妻子与自己感情很好,回想当年父亲被奸臣迫害致死,妻子与自己一直同甘共苦,现在自己得势了,怎么能遗弃她呢?”于是,宋弘对光武帝说:“臣听说人穷苦时交的朋友,富贵的时候不能忘记他们;而穷苦时一起吃苦、患难与共的妻子,也不能因为自己富贵了就抛弃她,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贤达之士应该做的。”听了这话,刘秀明白了宋弘的意思,更钦佩他的为人,也就打消了提亲的想法。

以刘秀“人王地主”的尊贵地位,找到自己的下属提亲,这是给下属莫大的荣耀,因此,下属不管怎样都应该领情答应。但是,宋弘偏偏是个“不知好歹”的人,信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处世原则,硬是拒绝了皇上的好意,宋弘的高尚就在这里。

刘秀打消了提亲的念头,表明他是通情达理的人,不因下属不遵从自己的意愿而愤恨,更没有用“霸王硬上弓”的方法逼婚,因为他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不能强人所难,刘秀的智慧就在这里。

办事不强人所难,就算是找下属办事,就算是办一件“好事”,也不能强人所难,这就是上面故事中刘秀体现出的处世原则,也是留给人们的宝贵启示。

由此可想,托人办事要想一下人家是否能办到。假如人家诚心诚意向你表示爱莫能助,就不能强迫人家非办成不可。然而,有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完全不考虑别人有什么困难,一旦自己有事相求,就要求别人必须答应他不可,就如人们说的“王八咬人不撒嘴”,一定得折腾出个结果来。

2004年秋天,淮北某县城曾发生一起诉讼。被告赵冬和原告李亮原先并不怎么认识,只是在一次聚会上相互感觉不错,以后也没啥来往。谁知不久之后,赵冬有个小加工厂有大量应收账款很难收回,他就去找在县公安局工作的李亮,让他帮忙把钱款要回来。李亮没有答应他,但赵冬多次找到李亮,说“你是公安你害怕什么,要回后我给你30%的回扣”。李亮说:“我是公安不假,但不能违反政策,债权债务是你们买卖双方的事,我去就涉嫌违法了;假如通过法律解决,我可以帮助你找律师。”可是赵冬不同意,随后他多次到李亮的家中、办公室等地去找他,以致李亮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于是,在推辞不开后,李亮以影响自己正常工作和家庭生活为由,把赵冬告上了法庭。正是由于强人所难,赵冬变成了被告。

事实上,赵冬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在与人脸熟后,他们就利用人们“不好意思拒绝”的缺点,以各种“死乞白赖”的招数,达到控制他人、利用他人的目的。他们常常占了便宜还不知足,“蹬鼻子上脸”,无休止地纠缠,希望获得更大的利益。这种人只会使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因此,强人所难是办事的一大忌讳。

还有这样一个实例:

方健了解到老同学丛卓有亲戚在政府部门工作,便找到丛卓,希望能利用他的亲戚把他从乡下调到城里。丛卓见老同学相求,尽管心理犹豫,但还是答应下来了。

丛卓问了他的亲戚,亲戚说没法办,丛卓便向方健说明了情况。但方健觉得是丛卓做事不尽心,马上拉下了脸说:“你真不够意思,这么一件小事都不帮忙!”说罢便转身离开。

丛卓认为自己费力不讨好,心里很难受。他本打算讲完这件事后,再告诉方健另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人或许能办成这件事,但看方健的态度,他也不敢提这层关系了——他怕再办不成又被抱怨。

方健的这种意气用事的行为,就是强人所难,是托人办事时一大禁忌。求人办事一定不能强人所难。假如对方不愿帮忙,一定有不愿意的理由,求人者就应该考虑对方的难处,另想办法。假如对方有顾忌,就应给他(或她)足够的考虑时间,千万不能因对方当时没有答应便意气用事。

一位心理学家说:“牺牲别人去做一件对于自己有利的事,已经不妥当,如果再把这件事看做是对别人的一种慷慨施舍,那就是不可饶恕的自欺欺人行为。而且,到头来一定会失败的。”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人是一种会算计的动物,当你听到对方拜托你所说的话之后,你会本能地判断这些请求的力量,依每个人的不同判断原则,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类型:

精打细算:从利弊、得失来进行判断;

朴素本分:从人情、美德的方面加以判断;

理智清醒:从逻辑理论上来进行判断。

当然,有的人对一件事的判断可能是三种类型都有,也有人对一件事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它的价值。就像有人托你办一件事时,假如你精打细算地去判断,发现此事对你有害无益;但接着又站在朴素本分的角度去判断,你会认为和对方一往情深,即使自己吃亏一些,也替他(或她)办了吧;最后你也许会用相对理智的观点去判断一下,认为“照办”虽然吃亏,但不照办会损害相互的感情,比较之下,为顾全大局,你还是“照办”了。

以心换心,换一个立场去思考,既然别人有求于你时,你会有这么多的顾忌,那么自己有求于人时,就不能不替别人顾忌了。

办大事不强人所难,小事也是这样。就像你想要朋友跟你一起去参加某项活动时,朋友显示出犹豫,这时,假如你再非要拉他(或她)与你同去,就会使朋友感到为难。假如他(或她)已有的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为难:对你所求,假如答应就得放弃自己的计划;假如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或她)表面上没有什么反应,但心中必有几分不舒服,觉得你太霸道,不讲道理。因此,你对朋友有所求时,应该尽量采取商量口吻讲话,在朋友方便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简而言之,求人办事不能抱有“一定要办成,否则就是不够意思”的想法。换句话说,求人办事要知足,别人能办多少就办多少,不要勉强别人做些不想做的事。

办事时所用之人,很多时候是自己的熟人、朋友,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坚持地认为“有交情就应该够意思”“你办事我放心”,一头热地假想让别人为自己“两肋插刀”,反而陷入强人所难的误区。

要有不卑不亢的心态

一般人求人办事时,卑卑微微,让对方怜惜,这种人对方可能见得比较多。可是,假如你一反常态,态度不卑不亢,在气势上并不输给对方,对方可能就会在心中思索:“这小子可能有些来头。”这样,对方就不会看不起你,反而会重视你的要求。

人在面对强势、压力的时候,要表露出不卑不亢的态度。在这方面,前人烛之武在“退秦师”时做得就很好。

公元前630年,因为郑文公对晋文公无礼,并且还依靠楚国。于是,晋文公联合秦穆公率军围攻郑国,这时,晋军驻军函陵,秦军驻军氾水之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国国君,秦国军队一定会退兵。”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却推托说:“臣在壮年的时候,都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在您早年重用您,现在情况紧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话又说回来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事已至此,烛之武不得已只能答应去游说秦国国君。当夜,郑文公派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明白就要亡国了。假如郑国灭亡对您有益处,那就值得麻烦您劳驾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不容易的。您怎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实力呢?邻国实力雄厚,您的力量就相对薄弱啊!假如不灭郑国而把它变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郑国给他们提供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以前也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但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城墙防御,这是您所清楚的。那个晋国,什么时候会感到知足?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就会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占领土地呢?灭亡郑国损害秦国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思考这件事。”

秦穆公仔细思量,下决心不攻打郑国,便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托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带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假如不是借助秦国国君的力量,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做不了国君)。依赖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义;失去同盟国,是不理智;用冲突来取代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晋国的军队从郑国撤退。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中的烛之武,没用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只凭着短短一百多字的说辞,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军马自动撤离。烛之武巧妙的游说技术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烛之武游说的可取之处,在于他对秦穆公以“利”巧攻心、以“害”析形势、以“史”施离间,可是,这里我们主要看重其说话、办事的态度:一个即将灭亡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应该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慷慨陈词,既不刺激对方,又不丧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使对方“就范”。

古往今来,求人的最高意图是求仕,即是求官。一说到求官,很多人立马会想到蝇营狗苟、卑卑微微地巴结权贵的奴才嘴脸。事实上,真正有才能、有远见的人在求官时,通常都是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有的甚至还会利用“欲擒故纵”的技巧。战国时秦国名相范雎,就是这样一个人。

范雎,战国时魏国人,幼年家境贫寒,后来在出使齐国时被魏中大夫须贾陷害,历经磨难后辗转入秦。公元前266年,范雎担任秦相,辅佐秦昭王。他继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的志向,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作为的谋略家。可是,谁能料到,最初范雎入秦求仕时多次碰到冷遇,甚至连面见秦王的机会也难以得到。

范雎入秦时,秦昭王在位已36年,国力强盛。秦军南伐楚国,力拔鄢、郢两座重镇,把楚怀王囚禁并使之幽死于秦;又挥师东指,频频大败强齐;并多次困魏、韩、赵“三晋”之兵,使魏、韩两国国君低头听命。秦朝上下虽人才济济,但太后和穰侯掌权,排斥异己;秦昭王整日在深宫中,又被权臣贵戚围绕,再加上活跃在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谋士说客多如过江之鲫,难免鱼龙混杂,好坏难测。那时,秦国上层统治集团对来自诸侯各国的说客辩士没有多少好印象,觉得无信者居多。所以,尽管范雎用尽心机,还是很难在秦廷立身,难以向秦昭王陈述安邦治国的计策。

有一次,范雎求人向秦昭王举报家门,道:“现有魏国张禄先生智才非凡,为天下辩士。他要求见大王,还说‘秦国势如累卵,失张禄则危,得张禄则安’,但这些话只可当面说,不可代传。”很明显,范雎此举是故作危言,耸人听闻,只是想引起秦昭王的看重。然而,秦昭王觉得天下策士、辩客往往有名无实,并不去理睬。就这样,范雎在秦国住下等旅店,咽粗茶淡饭,在郁郁不得志中挨过了两年的时光。

公元前270年,秦丞相穰侯魏冉带兵跨韩、魏而攻齐,占领刚、寿二地,扩充自己的封邑陶,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实力。这就给范雎进攻政敌提供了机会,他在对昭王内心世界长期揣摩、分析和推断的基础上,果断而大胆地再次上书秦昭王,阐明大义,分析时弊而又紧紧抓住秦昭王的心。

范雎在信中写道:“我听说英明的君主掌政,对有功于国者给予赏赐,对有能力的人加以重任。功大者禄厚,才高者爵尊。因此,不能者不敢当职,有能者也不得蔽隐。昏庸的君主就恰恰相反,赏其所爱而罚其所恶,全凭一时感情操纵……我听说善于使自己富贵者大多取之于国,善于使国家富强者大多取决于诸侯。天下有了英明的君主,那么诸侯便不能随便专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明主可以分割诸侯的权力。良医可以推测病人的死生,然而明主能够预知国事的成败。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就算是舜禹再生,也不能扭转呀。有些话,在这封信里我是不方便深说的,说浅了又引不起大王的重视……我希望大王能牺牲一点空闲的时间,准我拜见龙颜。假如我所讲的对于治国兴邦之大业起不到作用,我愿接受最严厉的处罚!”

范雎的这篇说辞,说明了两点颇为可贵的想法:其一,他主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事功,反对用贵任亲(在血缘纽带又粗又长的早期封建社会里,这无疑是闪光的);其二,他攻击了权贵专权专利的事实,指出了“枝繁干弱”的弊端,这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王的统治地位,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并且此语击中了秦昭王的心病:秦昭王处在宗亲贵戚的围绕中,贵族私家渐渐重于王室,他早有“如芒刺在背”之感,所以对这样的谏词自然十分重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雎在信末故意做含蓄隐秘之语,使秦昭王浮想不止,吊起他的胃口,紧接着又信誓旦旦地说出其言的绝妙效用,能够振聋发聩,使秦昭王不得不召见他。从这里可以看出,范雎不但胸藏治国韬略,而且在求人重视方面也是工于心计。

果然,秦昭王见信大喜,当下谢王稽荐贤的功劳,传令用专车召见范雎。

范雎进入秦宫,早已成竹在胸,假装不知地直接闯进宫闱禁地“永巷”。看到秦昭王从对面被人簇拥而来,他佯装不趋不避。一个宦官看到,快步趋前,训斥道:“大王已到,为何还不回避!”范雎并不害怕,却反唇相讥道:“秦国何时有王,独有太后和穰侯!”说罢,继续前行不顾。

范雎此举,是冒一定风险的。但是,范雎这一句表面上好像冒犯的话,恰恰说中了秦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秦昭王听出弦外之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将范雎引入内宫密室,喝退左右,用接待上宾的礼数接见他,单独和他交谈。

同类推荐
  • 这样的男人最幸福

    这样的男人最幸福

    这是改变一生的幸福课,帮助男人正确经营情感、职场、婚姻及人际关系,理性爱情,性情婚姻,快乐生活,微笑职场,告诉男性收获幸福的黄金法则,小的故事,却有大的智慧,揭示了男人的生活心理学。本书是一本让男人找到幸福之路的散文集。想做一个幸福的男的男人进来看看吧,一定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 先做该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

    先做该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

    人不管精力有多充沛,能力有多强,如果什么都做,又企图做好每件事,不懂得集中精力先做好应该做的事,再去做想要做的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的。什么事都做意味着什么事都不能做精做好,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很多人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把那些真正应该放……
  • 成大事男人必具的九大心机

    成大事男人必具的九大心机

    ,能让你达到畅通无阻的境界;其中不乏成大事者的亲身历经的实效经验与劝告,能让你在第一时间,其中不乏一试便爽的“仙丹妙药”。掌握致富发迹成大事的一手“真经”,本书着重介绍了男人成大事的玄机,每一个主题都是关乎成败的重要环节,使自己更快更轻松地赢得一个男人值得炫耀的资本
  • 人性的优点故事(全集)

    人性的优点故事(全集)

    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你遵循书中这些简单适用的人际准则和生活技巧。你就会获得成功。,本书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卡耐基传奇的励志生涯让无数读者从困顿走向了成功。本书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从人性的优点集中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
  • 读三十六计悟做事之技

    读三十六计悟做事之技

    聪明人与糊涂人做事的区别在于:前者用脑子做事,懂得谋事与谋势;后者为做事而做事,光做不想。国魏救赵——从痒处动手,在要害楔钉;以逸待劳——精力越充沛,胜算就越大;笑里藏刀——不妨以柔制人,谈笑决断大事;借尸还魂——善于借力,会借者赢;金蝉脱壳——留住退路,才有生路;指桑骂槐——间接暗示,恰到好处;苦肉计——能吃第一等苦,乃能做大事。
热门推荐
  • 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笔记

    1651年,一位名叫拉斐尔·杜弗里森的法国出版商根据达·芬奇笔记手稿整理出版了《达·芬奇笔记》。笔记手稿非常随意,稿纸凌乱,没有排序和编码,有的甚至是达·芬奇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手稿无所不谈,但中间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配上达·芬奇手绘的图片,本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
  • 嫡女权色

    嫡女权色

    母死父续娶,苏云希带着幼弟,想要不被人欺负,就只能变强。有人谋算她的婚事还有亡母留下的嫁妆,狠狠打过去,打痛了就知道好歹。姨娘们生出异心,将她们狠狠的踩在脚下,才知道什么叫做规矩。老太太不想让她管家,她偏要管家,还让老太太无话可说。堂姐奇葩,她就让堂姐知道什么叫做后悔。新太太贪心,苏云希就让她知道什么叫做适可而止。参加宫中选秀,谋求一生富贵尊荣。嫡女权色,一世荣华。
  • 瞿秋白传

    瞿秋白传

    想为大家辟出一条光明的路,却因为多余的话一度被误为多余的人。五四风云人物书系《瞿秋白传》,36年悲剧人生说历史误会,从容就义是书生,74载烟云过尽见个人性情,细节还原真秋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每天学一点礼仪·历史·美学

    每天学一点礼仪·历史·美学

    《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策划出版是立意于让更多的人打破学科壁垒,推广学科常识。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人文学科本来就没有很严格的区分,而掌握更多的学科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这虽然未必是我们对知识分工所带来的局限作抗争,但不同的学科常识使我们更能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这不免使我们想起培根先生那段 名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
  • 史上第一混搭

    史上第一混搭

    人家穿越,我还是只能被穿越人家泡妞,我还是只能被妞……在我的龙门客栈里,我接待了老槐树精、女鬼、神兽混血儿、冒牌茅山道士等人,发生了一连串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本书恶搞气氛浓重,修真、穿越、都市、爱情一个也不能少。所以名之以“史上第一混搭”注:1,非吃老本作品。2,本文系纪实文学,笔录:张小花。
  • 极品刁仙

    极品刁仙

    中央大世界,一共拥有三大遗址,一曰昆仑,上古仙道大派昆仑所在之地,据说当初昆仑繁华至极,但是心高气傲,准备举世飞升仙界,最后被降下来天罚,将昆仑毁灭,封存在了极限空间……
  • 华西语文学刊(第九辑)

    华西语文学刊(第九辑)

    ,日语语法研究,日语教学研究。日语翻译研究,本辑包括:学者访谈,语言类型学研究,书评等栏目,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语料库与日语研究,共收录37篇文章
  • 降临异世

    降临异世

    当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相信这是很多人所梦想的一件事,段飞很幸运的被上天选中了。而更幸运的,在穿越的时候,他的身体被空间能量改造了一下,拥有一副接近不死不灭的身体,或许这只是一个可能,不过他的体质却有着不可思议的恢复力,让他无论在修行上,还是在战斗上,无往不利。降临异世,段飞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发誓追求美女,也不是立言争霸天下,貌似这些他也没有兴趣,他所要做的是简单的求生,首先要做的学习异世的语言、文字,老话说得好,没文化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