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7700000018

第18章 梁启超讲国学——读书指导(10)

现行《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毛传、郑康成笺、孔颖达疏,所谓古文家言也。毛序之万不可信,吾已极言之。惟毛传于训话颇简絮,可读也。郑笺什九申毛,时亦纠之,穿凿附会者不少,宜分别观。孔疏颇博洽而断制少。清儒新疏,有陈奂《诗毛氏传疏》最精审,专宗毛,虽郑亦不苟同也。次则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毛诗后笺》亦好。而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中关于毛诗各条皆极好。学者读此类书,宜专取其关于训话名物方面观之,其关于礼制者已当慎择,关于说《诗》意者切勿为其所囿。

宋儒注释书,朱熹《诗经集传》颇絜净,其教人脱离传笺直玩诗旨,颇可学,但亦多武断处。其对于训诂名物,远不逮清儒之精审。

通论《诗》旨之书,清魏源《诗古微》、崔述《读风偶识》,极有理解,可读。姚际恒《九经通论》中《诗经》之部当甚好,但我尚未见其书。

吾关于整理《诗经》之意见有二。其一,训话名物之部,清儒笺释,已什得八九,汇观参订,择善以从,泐成一极简明之新注,则读者于文义可以无阂。其二,诗旨之部,从《左传》所记当时士大夫之“赋诗断章”起,次《论语》、《孟子》、《礼记》及周秦诸子引《诗》所取义,下至《韩诗外传》、《新序》、《说苑》及《两汉书》各传中之引《诗》语止,博采其说分系本诗之下,以考见古人“以意逆志”、“告往知来”之法,俾诗学可以适用于人生。兹事为之并不难,惜吾有志焉而未之逮也。

(第七章)楚辞

《楚辞》之编纂及其篇目

《汉书·艺文志》无《楚辞》,惟载:“屈原赋二十五篇。”及王逸为《楚辞章句》,其《离骚篇》后序云:“屈原……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今臣复以所记所知稽之旧章,作十六卷章句……”据此,则《楚辞》似是刘向所编定。然今本第十六卷即刘向所作《九叹》,复有第十七卷为王逸所作《九思》,殆两人各以己作附骥耶?其各篇次第,今本与陆德明《经典释文》本亦有异同。《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各篇子目不录。

右各篇自《惜誓》以下,皆汉人所作。朱熹《楚辞辩证》云:“《七谏》、《九怀》、《九思》、《九叹》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就其中《谏》、《叹》犹或粗有可观,两王则卑已甚矣,故虽幸附书尾而人莫之读。”故熹所作《楚辞集注》,将彼四家之三十四篇删去,而补以贾生之《吊屈文》及《鹏鸟赋》,其目如下:

卷一离骚经第一

卷二离骚九歌第二

卷三离骚天问第三

卷四离骚九章第四

卷五离骚远游第五离骚卜居第六离骚渔父第七

原注云:“以上离骚凡七题二十五篇,皆屈原作。今定为五卷。”

卷六续离骚九辩第八宋玉

卷七续离骚招魂第九宋玉续离骚大招第十景差

卷八续离骚惜誓第十一贾谊续离骚吊屈原第十二贾谊

续离骚鸟赋第十三贾谊续离骚哀时命第十四庄忌

洪兴祖《补注》本自《渔父》以上皆于篇名下各缀以“离骚”二字,而《离骚》篇题为“离骚经”,《九辩》以下则每篇篇名下缀以“楚辞”二字。朱熹因之而略加修正,故自《离骚》至《渔父》每篇皆冠以“离骚”二字,《九辩》以下则冠以“续离骚”三字。

今本篇次与《释文》本有异同。洪兴祖云:“《九章》第四,《九辩》第八。而王逸《九章》注云:‘皆解于《九辩》中。’知《释文》篇第,盖旧本也,后人始以作者次叙之耳。”朱熹云:“今按天圣十年陈说之序,以为:‘旧本篇第混并,首尾差互,如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然则今本说之所定也欤?”启超按:洪、朱所论甚当。欲知刘向、王逸原本,宜遵《释文》,今本非也。

右所举篇数、篇次等,虽甚琐末,然实为考证屈原作品之基本资料,故不惮详述之。

屈原赋二十五篇

《楚辞》中汉人作品,向不为人所重视,更无考证之必要。吾侪研究《楚辞》,实际上不过研究屈原而已。吾侪所亟欲知者,《汉书·艺文志》称“屈原赋二十五篇”,究竟今《楚辞》中某二十五篇为屈原所作耶?此问题颇复杂。旧说通以《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以当二十五篇之数。其《九辩》、《招魂》则归诸宋玉。《大招》是否在二十五篇中,则存疑焉。吾窃疑非是。据所臆测,则刘向所集之二十五篇篇名当如左:

离骚一篇。

九辩一篇。

九歌十篇。

卜居一篇。

渔父一篇。

天问一篇。

招魂一篇。

远游一篇。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橘颂、悲回风、怀沙,各一篇。

右八篇今本更入以《惜往日》一篇,合题为《九章》。

吾此说颇奇特,今须加以说明者,一为《大招》是否屈原作之问题;二为《招魂》是否宋玉作之问题;三为《九辩》作者问题;四为《九歌》篇数问题;五为《九章》是否旧名及其中各篇有无伪品问题。今一一钩稽疏证如下:

一王逸《大招章句》云:“《大招》,屈原之所作也。或日景差,疑不能明也。”今按《大招》明为摹仿《招魂》之作,其辞靡弱不足观。篇中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语,鲜卑为东胡余种,经冒顿摧灭,别保鲜卑山因而得号者,其以此名通于中国,盖在东汉,非惟屈原不及知,即景差亦不及知。此篇决为汉人作无疑。故《释文》本列诸第十六,在全书之最末,则刘向编集时殆亦不认为先秦作品矣。故语屈原赋当先将此篇剔出。

二《招魂》,今本目录注指为宋玉作,《文选》亦同。然《史记·屈原列传》赞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然则司马迁明认《招魂》为屈原作。此篇对于厌世主义与现世快乐主义两方皆极力描写而两皆拨弃,实全部《楚辞》中最酣肆最深刻之作。后人因篇名《招魂》,且中有“魂魄离散汝筮予之”语,遂谓必屈原死后后人悼吊之作,因嫁名宋玉,所谓痴人前说不得梦也,谓宜从《史记》以本篇还诸屈原。

三《九辩》向未有以加诸二十五篇中者。虽然,有一事颇难索解。《释文》本何故以此篇置诸第二——在《离骚》之后《九歌》之前?王逸释“九”字之义亦详见本篇下,而《九歌》、《九章》略焉,则此为王本原次甚明。夫第一篇及第三以下之二十余篇皆屈原作。而中间忽以非屈原作之一篇置第二,甚可异也。且全部《楚辞》除汉人诸作外,向来拟议为宋玉、景差等所作者只有《九辩》、《招魂》、《小招》三篇,《大招》决属汉拟,《招魂》决为屈作,如前文所辩证,殆成信谳,仅余此《九辩》一篇。(《九辩》原只一篇,故无子目。王逸本厘为十一篇;朱熹本厘为九篇,皆以意割裂耳。)以宋辞而虱屈集,益大可异也;且“启《九辩》与《九歌》”,语见《离骚》。或辩、歌同属古代韵文名称,屈并用之。故吾窃疑《九辩》实刘向所编屈赋中之一篇,虽无确证,不失为有讨论价值之一问题也。

四《九歌》十一篇,明载子目,更无问题。惟末篇《礼魂》仅有五句,(“盛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似不能独立成篇。窃疑此为前十篇之“乱辞”,每篇歌毕,皆殿以此五句。果尔,则《九歌》仅有十篇耳。

五今本《九章》凡九篇,有子目。惟其中《惜往日》一篇,文气拖沓靡弱,与他篇绝不类,疑属汉人拟作,或吊屈原之作耳。“九章”之名,似亦非旧。《哀郢》,《九章》之一也,史公以之与《离骚》、《天问》、《招魂》并举,认为独立的一篇。《怀沙》亦《九章》之一也,本传全录其文,称为“怀沙之赋”。是史公未尝谓此两篇为《九章》之一部分也。窃疑“九章”之名,全因摹袭《九辩》、《九歌》而起。或编集者见《惜诵》至《悲回凤》等散篇,体格大类相类,遂仿《辩》、《歌》例赋予以一总名;又见只有八篇,遂以晚出之《惜往日》足之为九。殊不知《辩》、《歌》之“九”字,皆别有取义,非指篇数。观《辩》、《歌》之篇皆非九,可知也。褒之《九怀》,向之《九叹》,逸之《九思》,篇皆取盈九数,适见其陋耳。故吾疑《九章》名非古。藉曰古有之,则篇数亦不嫌仅八,而《惜往日》一篇,必当在料拣之列也。

若吾所臆测不甚谬,则将旧说所谓二十五篇者删去《惜往日》,以《礼魂》分隶《东皇太一》等十篇之末,不别为篇,而补入《九辩》、《招魂》,恰符二十五之数。此二十五篇是否皆屈原作品,抑有战国末年无名氏之作而后人概归诸屈原,虽尚有研究之余地(近人胡适有此说),然而刘向、班固所谓二十五篇之屈原赋,殆即指此无可疑者。

屈原之行历及性格

《史记》有《屈原列传》,载原事迹颇详,举其大概则:

一,原为楚同姓贵族。

二,原事楚怀王,官左徒,曾大被信任。

三,原为同列上官大夫所排,遂被疏放。然犹尝任齐使。

四,怀王十六年(西纪前三一三),秦张仪谲诈怀王绝齐交,破合纵之局。原请杀张仪。

五,怀王三十年(前二九九),秦昭王诱怀王会武关,原谏不听。王遂被胁留,客死于秦。

六,顷襄王立(前二九八),原为令尹子兰所谮,王怒而迁放之。原遂自沉。

关于屈原身世之唯一的资料,只有此传,后此言原事者皆本之。故汉王逸谓:“原在怀王时被谗见疏作《离骚》……顷襄王迁原于江南,原复作《九歌》、《天问》、《远游》、《九章》、《卜居》、《渔父》等篇。”宋洪兴祖谓:“原被放在怀王十六年。至十八年复召用之,顷襄王立,复放。”

惟清王懋竑不信《史记》,谓原决无再召再放事,谓原决不及见顷襄王。其言曰:“《卜居》言‘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哀郢》言‘九年而不复’,‘壹反之无时’,则初无召用再放之事。”(《白田草堂存稿》卷三《书〈楚辞〉后》,下同。)又云:“谏怀王入秦者,据《楚世家》乃昭雎,非屈原也。夫原谏王不听而卒被留,以致客死,此忠臣之至痛,而原诸篇乃无一语以及之。至《惜往日》、《悲回风》临绝之音,愤懑伉激,略无所讳,而亦只反复于隐蔽障壅之害、孤臣放子之冤。其于国家,则但言其委衔勒,弃舟檝,将卒于乱亡,而不云祸殃之已至是也。是诱会被留,乃原所不及见,而顷襄王之立,则原之自沉久矣。”懋竑所辩尚多,皆从原作品本身立反证,极有价值。又传中令尹子兰等事,亦不足信。朱熹云:“《楚辞》以香草比君子,然以世乱俗衰,人多变节,遂深责椒、兰之不可恃,而揭车江离,亦以次书罪,初非以为实有是人而以椒、兰为名字者也。而史迁作《屈原传》乃有令尹子兰之说,班氏《古今人表》又有令尹子椒之名……王逸因之又讹以为司马子兰、大夫子椒……流误千载,无一人觉其非,甚可叹也。使其果然,则又当有子车、子离、子榝之俦,盖不知其几人矣。”(《楚辞辩证》卷上。)

右所论难,皆可谓读书得间。要之,《史记》所载古代史迹,本多采自传闻,鉴别非甚精审,况后人窜乱亦多;即以《屈原列传》论,篇中自相矛盾处且不少(王懋竑列举之),故吾侪良不宜轻信,更不宜牵合附会以曲为之说。大概屈原为楚贵族,生卒于西纪前四世纪之下半纪。曾一度与闻国政,未几被黜放,放后逾九年乃自杀。其足迹在今湖北、湖南两省,亦或尝至江西。此为屈原之基本的史迹,过此以往,阙疑可也。

司马光谓屈原“过于中庸,不可以训”,故所作《通鉴》,削原事不载。屈原性格诚为极端的,而与中国人好中庸之国民性最相反也,而其所以能成为千古独步之大文学家,亦即以此。彼以一身同时含有矛盾两极之思想:彼对于现社会,极端的恋爱,又极端的厌恶;彼有冰冷的头脑,能剖析哲理,又有滚热的感情,终日自煎自焚;彼绝不肯同化于恶社会,其力又不能化社会。故终其身与恶社会斗,最后力竭而自杀。彼两种矛盾性日日交战于胸中,结果所产烦闷至于为自身所不能担荷而自杀。彼之自杀实其个性最猛烈最纯洁之全部表现;非有此奇特之个性不能产此文学,亦惟以最后一死能使其人格与文学永不死也。吾尝有《屈原研究》一篇(见《学术讲演集》第三辑),关于此点,论列颇详尽,可参看。(彼文关于屈原史迹及作品之考证与斯篇稍有异同。)

《楚辞》注释书及其读法

《楚辞》多古字古言,非注释或不能悉解。汉武帝时,淮南王安已作《离骚章句》。东汉则班固、贾逵皆续有所释,然亦只限于《离骚》。及王逸乃为《楚辞章句》十六卷,遍释诸篇。宋则有洪兴祖为之《补注》,而朱熹别加删订为《楚辞集注》。今三本并存,其余释者尚多,不具举。(清戴震有《楚辞笺》,不审尚存否?若存必当有可观。)

王逸年辈在郑玄、高诱、韦昭前,所释训话名物多近正,最可贵。其释篇中之义则以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此在各篇中固偶有如此托兴者(《离骚》篇或更多),若每篇每段每句皆胶例而凿求之,则傎甚矣。人之情感万端,岂有舍“忠君爱国”外即无所用其情者?若全书如王注所解,则屈原成为一虚伪者或钝根者,而二十五篇悉变为方头巾家之政论,更何文学价值之足言!故王注虽有功本书,然关于此点,所失实非细也。后世作者往往不为文学而从事文学,而恒谬托高义于文学以外,皆由误读《楚辞》启之,而注家实不能不任其咎。

朱注对于此等曲说颇有芟汰,较为洁净。(《楚辞辩证》对于《九歌》诸篇所论云:“《东皇太一》旧说以为‘原意谓人尽心以事神,则神惠以福。今竭忠以事君,而君不见信。故为此以自伤’。《补注》又谓:‘此言人臣陈德义礼乐以事上,则上无忧患。’《云中君》旧说以为:‘事神已讫,复念怀王不明而太息忧劳。’《补注》又谓:‘以云神喻君德,而怀王不能,故心以为忧。’皆外增赘说以害全篇之大旨,曲生碎义以乱本文之正意。”又云:“《湘君》一篇,情意曲折,最为详尽。而为说者之谬为尤多,以致全然不见其语意之脉络次第,至其卒章犹以‘遗决捐袂’为求贤,而‘采杜若’为好贤之无已,皆无复有文理也。”又云:“佳人召予正指湘夫人而言,而五臣谓‘若有君命则亦将然’。《补注》以佳人为‘贤人同志者’,如此则此篇何以名为《湘夫人》乎?”读此可知旧注之穿凿可笑,而朱氏之特识为不可及也。)惜仍有所拘牵,芟涤未尽耳。(例如《九歌总序》下注云:“此卷诸篇皆以事神不答而不能忘其敬爱,比事君不合而不能忘其忠赤。”虽稍直捷,然终未能脱旧注桎梏。何如直云《九歌》皆祀神乐章,而屈原自抒其想象力及情感耶?)故吾以为治《楚辞》者,对于诸家之注,但取其名物训话而足,其敷陈作者之旨者,宜悉屏勿观也。

我国最古之文学作品,三百篇外,即数《楚辞》。三百篇为中原遗声,《楚辞》则南方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尽情发泄。三百篇为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则富于想象力之纯文学。此其大较也。其技术之应用亦不同道,而《楚辞》表情极回荡之致,体物尽描写之妙,则亦一进步也。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吾愿学者循吾说而广之,讽诵餍饫之既久,必能相说以解也。

(第八章)礼记大戴礼记附《尔雅》

《礼记》之名称及篇目存佚

《礼记》者,七十子后学者所记,而战国、秦、汉间儒家言之一丛书,西汉中叶儒者戴德、戴圣所纂集传授也。今存者有东汉郑康成所注四十九篇,名曰《礼记》,实《小戴记》;有北周卢辩所注三十九篇,名曰《大戴礼记》。《大戴礼记》本八十五篇,佚其四十六,存者仅此而已。

同类推荐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 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 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 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 泰国人

    泰国人

    本书从多个层面描述了泰国人的性格,探讨其国民性和民族性,书中还选择了一些能反映泰国人民生活和自然风貌的图片。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神文化》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本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古代民俗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 、大禹治水 、精卫填海 ……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 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
  • 五轮书

    五轮书

    《五轮书》作者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剑圣,“二天一流”的鼻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引起无数人的巨大兴趣。《五轮书》中所述均为作者亲历杀场的经验总结,不仅揭示了武学兵法的奥义,也折射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宫本武藏穷其一生所得著就了《五轮书》,《五轮书》,即是其把自己亲历沙场的经验,通过地、水、火、风、空五卷,由浅入深、层层环扣地做了详尽解说,使其成为既简单易学,又至深至奥的兵法秘籍,其销量和影响力在日本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一直在寻找日本商业奇迹秘密的欧美商界人士发现了《五轮书》,从此在西方,《五轮书》和《孙子兵法》一样,成为希望在商场竞争和人际关系中取胜的商界人士的必读之书。
热门推荐
  • 谁淀染的谁的炫舞青春

    谁淀染的谁的炫舞青春

    她,宫陌然,一个高傲却随性的女子。他,尹城熙,一个偏执却为爱执着的男子。游戏里,他们是水火不容的对手。现实中,他们是令人羡慕的欢喜冤家。一场纠结在游戏和现实中的爱恋;一段刻骨铭心却得不到祝福的恋爱;一场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爱情竞争。王子,究竟属于公主还是灰姑娘?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霸道狂少

    霸道狂少

    应届毕业生秦天成遭遇无良老板,不仅被恶意欠薪,还被老板的狗腿子殴打,不想却因此获得修真传承……灵丹妙药,太普通的别来找我。强化身躯,超人的身体素质相信能满足你的要求。金钱财富,靠,这些东西在我眼里都是浮云。在各领域各显神通,神不是万能的,而我无所不能!
  • 走在成长的阶梯上:一个故事影响你的一生

    走在成长的阶梯上:一个故事影响你的一生

    本书编入了中外几百个小故事,从积极进取、感恩世界、培养习惯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以精简准确的心灵点灯作为提示和点拨,帮助您早日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让你的成长岁月中变得五彩斑斓。
  • 教你学击剑(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教你学击剑(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室内外体育运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项目有田径、球类、游泳、武术、登山、滑冰、举重、摔跤、自行车、摩托车等数十个类别。
  • 间谍皇后

    间谍皇后

    往昔如故,他是通天阁主,她不过是他的一枚棋子。——他骑马低眸,紫衣潋滟,瞧她眉目如画,眸似清泉,“秦卿?哼,这名字倒真是配极了你。”只是当他俯身提手,捉兔子一般将她拉上马背,圈在怀里时,竟然被她忽地踢下马!嗜虐如他君翊寒,“秦卿,你没有国家,你只是通天阁的暗谍,你不属于你自己,你是我的!”再相见,她身穿铠甲立于白驹之上,领千军万马:“君翊寒,你想要江山,可还得先问问我!”只是对面的男人黄袍白发,目光沉静。他身边的那个小鬼,拽住他的衣角,“父皇,那可是孩儿的母后?”片段一:她在一场“老鹰捉兔”的厮杀中,成为阁主月邪的猎物。——他骑马低眸,紫衣潋滟,瞧她眉目如画,眸似清泉,“秦卿?哼,这名字倒真是配极了你。”——她冷笑不语。要在前世,被自己杀死的人只会暗叹,秦卿,这名字可真和本人不合。他俯身提手,捉兔子一般将她拉上马背,圈在怀里。他想要在马背上要她,竟然被她忽地弄下马!——他阴鸷异常,咬牙切齿,“你,该死!”。她却衣袍猎猎,嬉笑如常,却被他的烈马所惊,收服不成,反手将他的爱马杀死,“一个不能为我所骑的马,要它何用?”片段二:他端着药碗的手骨节分明,苍白异常,“喝了它!”前世的身份,今世的因果。她唯求能够有自己骨肉相连的亲人,可她还是淡然接过,笑靥如花,“就这么想让我嫁给他?你就不怕,我一旦成为皇后,便会毫不犹豫的解脱?”那一刻,他前所未有的感觉到了,恐惧。片段三:东晋国来犯。她身披铠甲迎战对敌。奈何她怀有身孕,被俘晋营。她还没来得及等到暮回雪,君翊寒竟然赶到。他逼视众人,好似不可一世的皇者:“谁知道呢,朕的废后,不会再一次成为朕的皇后?”可是,盯着秦卿她日渐隆起的肚皮,他还是难掩眸子里的慌乱,“你不该留下它,它会害死你!”“不关你的事!”
  • 冥王掠情:狐妻哪里跑

    冥王掠情:狐妻哪里跑

    她,西钥漓,是颜倾天下,却被挖心的帝君之女。他,帝柒双,是冷漠无情,高高在上的冥王殿下。他,以南烟,是超然脱俗,性情淡漠的隐世神医她,苏陌,是活泼搞怪,大方善良的异世少女。君煜,高高在上,却麻木不仁的天帝。西钥暄,为爱抛弃一切,却惨淡收场的魔族公主。当命运之轮就此展开,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如果说爱情可信,那么西钥暄倾心付出,却惨遭灭族又算什么?如果说爱情不可信,那帝柒双以命为媒,又是什么?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那一瞬的地老天荒

    那一瞬的地老天荒

    这是一个转瞬生死的年代,人心动荡,世情薄凉。他,如兄如夫,热烈如骄阳;他,亦师亦友,干净如月亮;她一天天成长大,一天天懂得成长的代价……烽火佳人,利益交错,谁是谁的棋子?谁得到?谁失去?谁痴情?谁断爱?谁又能走出欲望的河流,采撷那一缕栀子的淡香?
  • 良相如此多娇:皇上请多多关照

    良相如此多娇:皇上请多多关照

    人一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那如果是一条修炼了几千年的蛇精?先是挖错了坟被个道士打掉了真身;然后是碰上个倒霉时间被吸进了其他空间;阴差阳错接了一个古怪丞相的身,还要跟着一个疑似断袖的皇上!就凭他长得和那个臭道士一模一样,她就不会待见他的!深陷阴谋算个啥?道士皇上,有本事就追上本蛇妖吧!【此文慢热,另有重口情节,小白莲慎入】【Q群:乌龙山庄:37381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