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6700000014

第14章 1921年的宿命(2)

对于林氏父女此举的原因,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历史之谜,无人确晓,但也正因如此,历来人们多有猜测。

有人说是因为政府给林长民欧游的时间已到限,他不能再逗留英国,林徽因也就不得不随行。但既是如此“光明正大”的事,打个招呼再走有何不能?为何要这样逃也似的不辞而别?

有人说是因为所谓徐林之恋本来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林徽因并没爱上过徐志摩,一切对于她来说只是因年幼无知的一次失足,她的抽身离去是一种突然之间的回头是岸。但若真是如此,且不说此前林徽因与徐志摩在火车经过隧道时的长吻等种种只有恋人间才有的行为将无法解释,更无法解释后来林徽因在对早年这段生活的追忆中所流露出的那份真情。

有人说是因为张幼仪的到来,引发了林徽因的醋意,因而抽身离开。但是林徽因也不是才知道徐志摩早有妻室呵,要吃醋也不该等到那时吧?

有人说是因为林长民不堪几个姊妹也就是林徽因几个姑姑的压力——她们不能容忍堂堂的林家大小姐做人家的“小”或“填房”,因而激烈反对徐林之恋,最终林氏父女都妥协了。但是林长民是何等人物呵?他曾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长等,这样一位民国政坛的名人,岂能如此容易妥协?除非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愿意顺水推舟!若真是如此,我们不禁又要问,那“水”又是什么——只能是林徽因自己有了别的选择!

虽然所有的推断似乎都站不住脚,但善良的人们就是不能也不愿相信,林徽因的离去不为别的,仅仅是因为她此时有了新的选择,然而活生生的事实是林徽因确是就这么走了,离开了徐志摩——她选择了梁思成做自己未来的丈夫,尽管此前她的确爱过徐志摩,但他只能做情人而不能做丈夫,这如同她选择自己的职业只能是建筑,而文学只能作为自己的爱好一样。

林徽因的这一选择在我们今天看来无疑是理性的,但这样的理性对于徐志摩来说又无疑是残酷的和不公平的:你怎么能做这种半路拆桥的勾当呢?要知道,诗人爱的火焰燃得正旺,你突然抽身,这不是将他往绝路上推吗?为此,善良的人们总不相信让徐志摩如此挚爱的女人会是这样一个绝情之人,他们进而猜想,林徽因在离开英国之前一定给过徐志摩某种承诺,其理由有二:一是林徽因离开英国是在1921年8月,而徐志摩离婚是在第二年春天,如果林徽因没给过徐志摩承诺,他会这样义无反顾地与张幼仪离婚吗?二是在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曾通过胡适千方百计地从作家凌叔华(徐志摩的朋友)那里取得了徐志摩生前存放在她那里的日记,而后来这些日记面世时,有关林徽因离开的那一段时间的恰恰缺掉了——人们怀疑那些缺掉的日记中恰恰记录了林徽因的承诺,它们最终都被林徽因销毁了。

然而,我常常想,前者只是我们一般人的逻辑,而徐志摩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浪漫的诗人,又是一个正被爱情的烈焰燃烧着的诗人,这样的人是断不会按我们一般人的逻辑行事的,这种“一头脱一头抹”的傻事由他做出来实属正常,更何况人们的这种推断本身又犯了一个循环论证的错误,在逻辑上并站不住脚的——徐志摩的离婚并不能一定能推断出林徽因就给过他承诺;至于后者,那仅仅只是一种猜测,是不是真如此,已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了。不过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是,徐志摩成为一个爱的“孤家寡人”,并非因为他的离婚,而是因为林徽因的回国。

也许有人或许会说,你徐志摩不是早有妻室了吗?是的,他是早有婚姻了,但是在那个时代里,有婚姻就等于有爱情了吗?别忘了徐志摩在与张幼仪的新婚之夜始终没进洞房,他竟然是在奶奶的房里睡了一夜;也别忘了婚后他仅仅与张幼仪生活了几个月便一别数载且天各一方;他写信给家里让父亲送张幼仪来英国时,或许确有要与妻子补上爱情一课的想法,但是当他遇到林徽因后,这种想法便显得多余了,正因此,他与阔别多年的妻子张幼仪见面时冷若冰霜也属情理之中,他们的离婚更在情理之中,因为他已将所有爱的希望和寄托都押在了林徽因一边了,他不会脚踩两条船,这是他的率性和认真之处,也是他的真男人之处。

徐志摩离婚了,林徽因却在他们爱的道路上抽身而退,这让他落入“两头不着实”的境地,成了爱的“孤家寡人”,也成了爱的弱者。同情弱者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规律,为此,善良人们历来对林徽因颇多指责,包括一些与她相识的熟人与朋友,连钱钟书和冰心等一向说话、为文都很温和的文人,也都曾在文章中不无讥讽地说她是情场上的“风云人物”。然而,如果我们站在林徽因的立场上问一句:一个女人难道就没有退的权利吗?

你徐志摩是爱我,但你爱我,我就一定要爱你吗,一定要嫁给你吗?张幼仪不也爱你吗?你为什么就不爱她,要和她离婚?

我是爱过你,但现在不爱了,反悔了,这又怎么样呢?一个小女子难道连反悔的权利也没有吗?

不错,你与张幼仪最初的结合虽然并非出于爱情,但是后来你们不也“爱”了吗?不也生下了两个孩子了吗?你现在又不“爱”了,这不也是一种反悔吗?你能反悔,我就不能吗?

……

这些问题,我想聪明的林徽因一定在心里问过无数次,但就是一次也没有问过徐志摩,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她总得给徐志摩留下一点面子吧!即使在徐志摩死后,说起这一话题,她的话语间仍然十分含蓄而小心:

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这个人就是金岳霖)。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

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如果他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不大可能。也许这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林徽因《1932年正月初一致胡适》)

这最后一句真是给足了徐志摩面子!只是林徽因明明给徐志摩的是“面子”,而在徐志摩那里又成了希望,于是徐志摩从英国追到了北京,虽然梁思成在他与林徽因的小屋门上挂了块写着“情人不愿打扰”的牌子,但他仍不死心。对此,怪林徽因欲断不断吗?不能!抑或怪徐志摩死皮赖脸吗?似乎也不能!好在林徽因与梁思成去了美国,不久正式订婚,且很快正式结婚,这才使这堆熄灭于1921年的爱的死灰此时没有真的复燃起来。

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林徽因与陆小曼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她们俩除了都美貌而多才外,性情方面差别很大,林徽因智慧而理性,陆小曼则大胆而感性,如果说林徽因是一块冰,那么陆小曼则是一团火。徐志摩既喜欢林徽因,又怎么会喜欢陆小曼呢?难道他真是一个见谁都爱、来者不拒的情种甚至好色之徒吗?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合看起来属于偶然,但一切偶然实际上都是某种必然。

如果硬说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合跟林徽因也有关,或许许多人都不能同意,但是事实上人们只要一说到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结合,就不能不说到林徽因。

是林徽因的抽身而退将徐志摩一下子扔进了爱的荒漠,他这才乐意为朋友王赓帮忙的,而他要帮的这个忙便是代王赓多陪陪自己新婚的妻子陆小曼。此时王赓在哈尔滨做警察厅长,而陆小曼由于不能忍受冰天雪地的生活而留守北京,王赓便托作为朋友的徐志摩代自己常陪陪陆小曼——如果徐志摩正与林徽因相爱着,徐志摩有这个心情去帮这样的忙吗?

是林徽因的抽身退出让徐志摩对自己结婚太早多次表示后悔,而他的这种后悔实际上恰让他在林徽因面前不由产生一种自卑——而在陆小曼那里这种自卑是没有的,因为你陆小曼与我徐志摩一样,都是“过来人”。如果说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合是徐志摩爱情的一次“务实”或“迁就”,那么教会他“务实”或“迁就”的人只能是林徽因。

同类推荐
  • 军统特务实录

    军统特务实录

    “ 军统”,是国民党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其势力分布渗透到全国各地,乃至驻外领事馆,专门对进步团体、人士从事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秘密活动。虽然它暗杀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在抗日战争中有一定的功绩,但这些功劳也难以掩饰其反人民的本质。
  •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16位超人气作者,34篇风格迥异的美文。三个篇章,分别讲述现世家常、生活态度与温情励志,给你一次温暖、清晰、沁人心脾的文学享受。它不会为你打开新的世界,也不会让你增长见识,更不可能教你花草的培育方法,它给你的只是一种短暂的享受,一种或温暖、或体贴、或柔美的感觉。这里有对爱情的剖析,对青春的反思,对世态的感叹,以及内心的挣扎,些许自嘲、自怜、自叹,以及自我鼓励,还有一些小色色、小羞羞。这就是现实,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思、所想、所见、所经历的真实,我们柔软、犀利、纠结,但满怀希望。34篇不同感觉,不同色彩,不同香味的美文,犹如34朵鲜花,请你轻轻摘下,栽种在心里。
  • 挫折·走出困境的智慧

    挫折·走出困境的智慧

    “顺境不一定全都是好事,逆境也未必都是坏事!”这样的诠释用来形容挫折怕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果非要对挫折的正面意义再来一个更为精确的阐释的话,再也没有什么比“越挫越勇”这个成语更为适合的了。挫折不一定只能带给我们困苦和疼痛,相反,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正能量,比如认识到勇气和坚持的可贵,并学会在以后的困境中勇敢地去面对它们。
  •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阅读,是通往人类文明的旅程,100位先行者的心得与感悟,洒播了一路的智慧之光,像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沿着满径的书香走来,我们一定会收获人生最丰硕的果实……本书精心擷取了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伟人的读书心得,按编年的方式编排,分为上、中、下三卷,力求做到条分缕析,让人读之有轻松之感。
  • 我读.2

    我读.2

    本书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对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打磨,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递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宫里宫外:抛弃帝王爱凡尘

    宫里宫外:抛弃帝王爱凡尘

    【本文纯属虚构】打入冷宫?哦!全家抄斩?哦!一个妃子,如此淡定,这让身为皇帝的人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她该痛器流涕,该呼喊叫冤,该抓住机会诱惑万尊之首的他,来保命才是。可是,该死的她,居然只是淡淡扫他一眼,“皇上什么时候来要我的命?我好早做准备。
  • 狐仙大人:不做你的娘子

    狐仙大人:不做你的娘子

    在恼人的闹钟尖声鸣叫之前,门铃的声音抢先一步响彻公寓。荒芜痕慢吞吞地从床上爬起来,睡眼惺忪地看了看时钟,才六点整。荒芜痕一边在心里诅咒扰她清梦的来访者,一边露出咬牙切齿的愤恨表情跑去开门。
  • 财富思想家(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财富思想家(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财富思想家》讲述了孔子、马克思,列宁等这些创造了人生财富的名人的生平事迹。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

    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

    本书以沈从文的一生为经,以与之交往的人为纬,由此编织了一幅五彩缤纷、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历史画卷。
  • 高效能人的必备习惯

    高效能人的必备习惯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惯看似微不足道,却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本书从习惯培养入手,围绕提高工作绩效、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等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了19个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效能的习惯,希望对读者能有所裨益。
  • 天寂轮回

    天寂轮回

    一个追寻双亲的少年,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女,笑看沧桑主沉浮。一枚涵盖六界迷雾的铜令,是那命中注定的邂逅!且看少年如何手拨迷雾,曾经为神今为庶,寂灭轮回!
  • 烟花女子

    烟花女子

    烟花之地,烟花女子,沦入风尘,后面的酸楚自是无人能够体会。而从良之后的日子呢,又有谁能知晓,真的是脱离苦海,苦尽甘来吗?
  • 许你诺言,赠我欢颜

    许你诺言,赠我欢颜

    你有没有默默地爱过一个人,在年少懵懂的岁月里?那时她尚且不懂什么是爱情,却将他小心翼翼珍藏在心底,一搁就是整整十年。十年前,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江家公主,身旁追随者无数;十年后,她却成为众人攻击谩骂的众矢之的,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再次重逢,他是意气风发的特警队长,她却是默默无闻的图书管理员。他一反从前的冷静自持,主动出击,想将心中的小美人一举拿下;她却早已不是旧时模样,谨慎防守,不愿跟他生出更多纠缠。面对家中堂兄的步步紧逼,几家势力的暗中博弈,他与她原本单纯的恋情,却成为众人眼中不可宽恕的罪过。当时光流转,思念绵延,他们始终躲不过宿命,升级版高帅富特警拯救豪门落魄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