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是普天下父母的心愿;考试顺意,金榜题名,这是大多数孩子12年的盼头。高考,就那几天,就那几道关,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高考不仅是在考学生,也是在考家长。
作为一名家长,你对孩子在考前各个阶段的心理状况了解吗?你在帮助孩子准备高考的过程中是如何做的呢?你在帮助孩子时语言和行为是否对孩子有影响呢?你在帮助孩子备考的时候自己是否有困惑呢?这么多的问号横亘在你的心里,或许,你所面对的困惑还不止这些。在本章,你可以知道面临高考的孩子压力主要来自何处;你可以知道孩子面对高考所感到的困惑;你可以知道面临高考的孩子的身心状况;你还可以知道你的孩子面对高考属于什么类型的心理表现。当你了解了这些,你可以对照自己以前的助考方式,看看自己的方式是否存在误区,应该如何科学助考。在本章,我们还将告诉你,该如何有的放矢地科学助考。实际上,本章是这本书的总括,对高考前、高考时、高考后家长所遇到的困惑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注意点。本章将为家长助考点燃心灯,授道解惑,必将成为家长助考时的法宝。
您知道吗
某权威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查研究——“高三学生考前心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竟然有72%的学生认为高考的压力来自家庭和家长!
调查数据还显示:有73%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压力适中;4%的学生认为压力过大,影响学习;23%的学生认为压力过小,没有动力。但学习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家长的期望,在“目前你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老师、家庭、自己、社会的期望”中,72%的学生都选择了“家庭的期望”;在“你认为影响你情绪的最大因素是:人际关系、学业成绩、家庭困扰、学校管理制度”选项中,“家庭困扰”再次以53%的高比例当选。
问卷还有一道开放性问题“目前你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调查结果由多到少排列如下:学习时间分配问题,学习方法技巧问题,处理各科平衡发展;家长(家庭)过于关注自己的高考;建立和增强信心;充足的休息。
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给予适当关注无可厚非,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显然家长都“过敏”了,其关注程度已成为孩子的心理包袱。
对号入座
作为一名考生家长,下面的这些“爱心”误区,您身上存在吗?
1.父母陪读
一些家长为让孩子全力应对高考,对考生饮食起居特别关注。有的家长干脆请了长假,和孩子在外租房子住,用各种手段督促孩子复习,弄得孩子特别紧张。这种将孩子跟自己“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形中会给孩子增加压力。
临考前,许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紧,满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些主观设想和愿望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反而会造成孩子情绪低落,复习效率降低,甚至高考时不能正常发挥。家长的关键任务还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一厢情愿瞎帮忙,往往会适得其反。
2.全权包办
“什么事都不要你做,你只要好好复习就行了。”高考前夕,许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其实,考生适当地从事一些家务,也是调整心情、减缓压力的一种方式,这样更能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3.“一心一意”谋学习
“我家孩子不好好学习,经常偷偷地听广播,听流行歌曲。”考前,一位家长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
其实,这种“不准打游戏,不准听音乐,不准看电视,要好好看书”的过分管教方式,不仅会增大孩子的压力,使孩子无法劳逸结合,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无法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4.将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
孩子考试,有的父母自己首先沉不住气,总是唠叨个没完没了:“只差几天了,复习得怎么样”“你要注意提高效率”“你应当再勤奋一点”“这次考不好会影响你一辈子”。
其实,这实际上是不断地用言语对孩子施压,将压力转嫁给孩子。
5.过分保护
高考在即,有些家长把考生看成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说话轻声轻气,走路小心翼翼,一会儿给孩子端上一碗热奶,一会儿给孩子送上西瓜……
家长对考生的过分保护使考生产生心理压力,失去平常心态,影响复习质量。一位考生说:“父母的过分关怀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心里感觉很恐惧,万一我考不好怎么办?我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孩子在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下能以平和的心态复习功课吗?能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吗?
6.过分干涉
有的家长,在最后的一个星期里突然给孩子抱来一大堆模拟试卷或“考试秘笈”一类的东西,逼着孩子做,其实这时候孩子的题量已经饱和,现在再做,费心费神,徒劳无益;有的家长更有意思,“临时抱佛脚”,去给孩子请家教,这样做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在校老师的授课辅导都是有计划性的,猛地又来了个老师,换了一种思路,打乱了复习进度,效果肯定不好。
7.过分期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教的传统。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大学、考上名校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相当多的家长不顾孩子学习成绩的实际情况,过高地期待孩子考出高水平,这自然造成孩子的考试压力,抑制了孩子良好的心态。有位考生说:“父母的期待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压力,超越我实际学习水平的要求,我觉得力不从心,心里非常苦闷。”在这种心态下备考自然影响复习质量和复习效果。
在孩子备考期间,家长不要提出什么考试目标,使孩子以平常的心态安心地备考。
8.多管加压
其实这是给孩子增加压力。具体该怎么学,孩子自己心里有数。有的家长即使考过大学,也已经相隔多年了,一切情况都和现在不一样。所以家长不要多管,这些事情属于老师的职责范围,平平常常地对待高考才是家长最好的心态。况且,这样做限制了孩子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束缚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9.到处探听小道消息
有些家长爱打听各方面的小道消息,甚至把小道消息视为官方文件,而对正规渠道传达的文件置若罔闻,这样就会在高考方向上有所偏离。
例如,有些家长不仔细地学习理解高考大纲的精神,而是听一些所谓的“高考趋势”报告以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当然,那些东西可以参考,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但是不能主次颠倒。专家指出:家长必须重视高考大纲,最好先仔细阅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面对小道消息才有鉴别能力,而且还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不受误导。
10.忽视言传身教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但是缺乏身教。高考在即本应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温馨的家庭环境,可有的家长在星期六、星期日和平时下班后,沉浸在看世界杯足球赛的气氛中。有时还不断地欢呼,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安下心来备考吗?
家长在孩子自我备考期间,不利于孩子安心复习的活动不要做。当然不是反对家长看电视,问题是看电视不要影响孩子复习。
11.无所作为,放纵孩子
临近高考,学校一般不再授课,让学生自己在家调整。有的家长照样“我行我素”,不管孩子痛痒,让孩子自己在家做饭,胡乱凑合;还有的听任孩子睡懒觉、看电视剧、上网打游戏,使学生不能自已;更有甚者放纵孩子暴饮暴食,吃一些辛辣生冷食物,临近考试却害了一场病,搞得一塌糊涂,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
12.忽视心理健康
在孩子自我备考期间,家长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期间,家长确保孩子不感冒、不中暑、不拉肚子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家长重视孩子身体健康,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有的家长逼着孩子吃营养品,孩子不吃就大发脾气,造成孩子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类似这种情况的例子很多,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在孩子备考期间,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调节好考生的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越是临近高考,考生的心态调节越重要。
考试前,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家长们总想方设法让孩子好好学习,以取得一个好成绩。许多家长的行为看似对考生好,其实会起到反作用,增大考生的压力,影响复习备考和临场发挥。
读到这儿,您思考一下,也许会发现,您身上也有您对孩子“爱心”的影子。作为“好心”的家长,您可能会觉得困惑,明明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孩子“好”啊,却为什么有时会适得其反呢?
点燃心灯
其实,也许您还不完全了解孩子的心。
我们常常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来感叹自己的无奈,而学生进入高三之后的学习心理状况,就真的有种“人在高三,身不由己”的感觉,从而产生一些普遍的,但又具有明显阶段性的心理特点,我暂且称它为“高三现象”吧。
那就让我们读一读您孩子的心理吧!体会一下他们复习迎考的酸甜苦辣!
1.他们心理上的孤独感增强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而心“门”则一点点地关小,到最后,只有少数掌握了密码的朋友,才可能让他们敞开心扉了。这是基于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而产生的普遍现象,标志着他们正走向成熟。
进入高三之后,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间的竞争逐渐显出残酷的一面,这使他们潜意识里有一种对别人的排斥感,表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就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对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问题总是拒绝回答,推脱说不知道或者说自己没时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故意表现出散漫,而晚上一个人的时候则非常用功;有些学生总是跟人吹嘘自己昨天又玩了什么,看了什么电视,好像根本就没花时间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故意把同学的书本、资料等藏起来或者丢弃,给同学的学习设置障碍……粗一看,很容易把这样的事情归结为学生品质问题,但事实上,如果不在高三这一特殊时期,这样的现象则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也就是说,这些都是高三特有的学生心理问题。
身在高三的学生,对同学间的这种保守和戒备是很敏感的,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格外小心地不让别人离自己太近,这就必然使得自己心理上的孤独感增强,而集体意识则逐渐淡漠。
这种心理上的孤独感增强,又会加剧前面所述的相互保守和戒备,成为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一方面他们讨厌这样的同学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被同化,于是,他们对亲密友情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渴望,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友谊,能在毕业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维持。而且,很多时候,这样的友情是建立在异性之间的。我常常听到男学生说与女同学交流起来比与男同学交流更融洽,而女学生则说与男同学交流比跟女同学交流容易。
2.他们性格上普遍趋于沉静
高三的学生,不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性格上都开始趋于沉静,这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任务加重,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疯闹了;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对前途的认识更清晰后的一种变化,或者说就是思索的需要,他们需要安安静静地思考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
沉静的性格对学生的学习通常是起着积极作用的。不管学生原来学习是不是用功,到这个时候了,多少会比原先的学习更主动些,学习效果往往也更好些,尤其有一些平时基础还可以,但由于学习习惯比较浮躁而成绩总处于中游的学生,这个时候一旦沉静下来,可能在学习上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这样的情况发生在男生中的比例比较高,原因就是平时男生比较好玩,没有安下心来学习,现在把学习习惯一旦改变,学习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有人说:男生到高考前“后劲足”,其实指的就是这种心理变化带来的积极效果。
但是,也要避免这种心理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是有的学生一味偏信“后劲足”的说法,平时不愿意用功,寄希望于临时抱佛脚,这种侥幸心理的风险系数是很大的。学习原本是个系统工程,尤其是理科学习更是一环扣一环,一旦积累下来的问题多了,要在短时间内打通各个关节很困难,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很多学生就是在高三一年的学习中,视力急剧下降,由于经常性的休息不够而神经衰弱等,在身体上造成了很难挽回的损失。另一种负面影响,在女生中尤其明显,那就是因为过于沉静而运动量不足,再加上家里经常给学生补充营养,结果很多女生在这一年里长胖很多,体质却在下降,到高考前,有的学生就出现一些疾病而影响考试。
3.他们在压力下容易产生焦虑
“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父母都要问为什么,一举一动都有很多双眼睛监视着,根本没有什么自由。他们的做法有时我特别气愤。我实在不明白平时温柔体贴的妈妈如今竟然像个泼妇似的,经常对着家里人大骂,骂完了还不等别人说什么,自己便又痛哭着跑了出去。爸爸也是,每天和妈妈一起陪着我复习,起初还好好的,一旦发现什么问题,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闹得我伤心加害怕。”
——某考生
我们经过高考之后回顾自己的心路,常有这样的感触:人一生的学习时间里,高考之前几个月是最苦的。这种苦,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沉重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