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8900000014

第14章 文章名实涉务(3)

【译文】人的脚所踩踏到的,也不过几寸大小而已,然而在一尺来宽的路上,却经常会颠仆摔倒在山崖之下;从一两抱粗的木桥上过路,还常掉进桥下水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他所踩的旁边再没留有余地的原因。君子要想让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和这个道理一样的。太诚实的言论,别人未必会相信;太高洁的行为,别人往往会产生猜疑,这都是由于他们的言行名声太好,没留后路。我每次被人诋毁,都是用这些缘由来责备自己。我想,如果能开辟坦途,加宽渡河的浮桥,那么就能像子路那样说话令人信服,胜过诸侯登坛的盟约,像赵熹那样能以信义招降对方盘踞的城池,这是那些在战场上能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无法实现的。

【原文】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译文】我看世上的人,树立了好的名声之后,就开始寻钱纳财,信誉树立起来后,就开始食言了,殊不知后来说的矛戟,已经戳穿了前面所说的盾牌了。虑子贱说过:“在这件事情上做到了忠实,就在那件事上树立了楷模。”每个人心里的虚实真伪,都会在他的言行里表现出来,只是没有认真地观察罢了。一旦被考察他的人识别了,再巧妙的伪装也比不上拙劣的真诚,蒙受的羞辱太大了。例如春秋时伯石假意谦让卿位,东汉的王莽假意推托当政,在那个时候,自以为做得巧妙,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代,让今天的人看起来毛骨悚然。最近听说一个以孝著称的士人的古事。他多次守丧戴孝,因为太悲伤了而伤害身体,这已足以高人一等了。而他曾经在草垫土块之中用巴豆涂在脸上,使自己的脸落下疮疤,表示他哭得非常厉害。而他身旁的仆人,却没能为他掩盖此事,就使得外人认为他的居处饮食都透着假象,都不再相信他了。因为一次虚伪被揭露,把所有的诚实都抹掉了,是因为他太贪名了。

【原文】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杼上终葵首,当作何形?”乃答云:“埏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译文】有一位士族子弟,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生愚钝笨拙,但他家里非常富有,常常以此自夸,经常拿酒杀牛摆宴,以玩物赏器交往许多名士,那些对他的利益感兴趣的人,就轮番吹捧他。朝廷真以为他是个才子,还派他到别国去通问修好。当时的东莱王韩晋明,非常喜爱文学,怀疑这位士人的作品,多半不是他自己所做,于是摆酒设宴,让大家边饮边谈,想当面向他试探。满座的客人,整天都兴高采烈,吟诗作赋,提笔作文,他也是一挥而就,但所成之文,却根本没有了原先拿出来的作品的那种韵味。客人们各自沉吟,根本没有体会到。韩晋明退席后叹道:“果然不出所料!”韩晋明又曾经问过他:“把玉珽刮削到椎头时,应该是什么样子?”他说:“玉珽的头部是圆形的话,那样子就该像葵叶了吧。”韩晋明是博学的人,当他向我说起这件事时,还是忍不住发笑。

【原文】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译文】如果给自己的弟子修改文章,以此抬高他们的名声,是一大坏事。一是因为老师不可能永远为他做这些,终究会露出他的本来面目;二是由于做学问的人认为有了依赖,自己会更不努力。

【原文】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译文】邺城下有一位少年,曾做官到襄国县令,做事非常认真、笃实。公事经过他的心时,他都会抚恤士兵,以求得好的声誉。凡是派遣人民出去服兵役,他都会一一握手相送,有时还会送些梨枣做的馅饼之类的小礼品,一个人一个人地送别,还说:“是皇命要求,我自己也不忍心让你们去做的。路上如果感到饥饿干渴,看到它就足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当时的人民对此事赞不绝口。等到他调任泗州的别驾官时,这样的费用就越来越多了。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如果有点矫揉造作,他的一世功绩就已经给损坏了。

【原文】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域!”

【译文】有人问道:“人的灵魂和躯体是一块儿消失的,留下来的声名和评价,就好比蝉退下的壳和蛇退下的皮、兽迒鸟迹一般,与人死了没什么区别,而圣人为什么要把它作为教化的内容?”我回答说:“都是为了勉励世人,劝他们要树立良好的名声,指望他们能做到名副其实。更何况劝人们向伯夷一个人学习,有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清白的风气了;劝他们向季札学习,而成千上万的人又可以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劝他们向柳下惠学习,而成千上万的人又可以树立起坚贞的风气了;劝他们向史鱼学习,成千上万的人就可以树立起正直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世上的人才像鱼鳞凤翼那样繁多,而且追求长处,层出不穷,这个心愿是何等伟大?四海之内,芸芸众生,都爱慕好的名声,就应该根据他们的这种情感,引导他们到达美好的境界。也可以这样说,祖先们的好名声,就好比子孙们的礼服、墙宇,能给予他们的地位、财产,自古及今,能得到他的荫庇的人太多了。而且修行立名,就好比修房种树,活着时,能得到很多好处,死了能造福后代。世人有许多心情急切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希望他们的名声与魂魄一同升天,像松柏一样长青不衰,那是不可能的。”

涉务第十一

【原文】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以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译文】君子的修身处世,贵在有利于众人,而不光是夸夸其谈,弹琴练字,以此消耗人君的俸禄爵位。国家使用的人才,大抵不过六种:一是朝廷之臣,选用他们掌握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满腹,博学多才;二是文史之臣,选用他们编撰典章制度,阐释前代兴亡历史,让今人不忘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三是军旅之臣,选用他们谋略果断,强力干练,熟悉战阵;四是藩屏之臣,利用他们熟悉当地民风民俗,为政清廉,爱护百姓;五是使命之臣,选用他们随机应变,因人而异,完成人君交付的外交任务;六是兴造之臣,选用他们考核工程功绩,节约费用,开创筹划。以上种种,都是勤奋学习、遵守操行的人才能做到的。人的秉性千奇百怪,怎么可以一个人在以上六个方面都做得很好呢?只要对这些都能略知一二,而做好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也就问心无愧了。

【原文】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译文】我发现世上的文学人士,品评古今,似乎指点掌中之物一般,等到要让他们付诸实践,却多数不能胜任。他们求生在升平时代,不知道有丧国乱民之灾;身在朝堂之上,不知道战争攻伐的急迫;有丰厚的俸禄供给,不知道耕种庄稼的辛苦;恣行肆意于吏民头上,不知道有从事劳役的愁苦,这样就非常困难让他们应付时世,处理事务了。东晋南渡后,朝廷对士族宽以待人,所以在江南的官吏中,有才能的,就能提升到尚书令、尚书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执掌国家机密。其余那些稍懂文义的人,大都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世务,如有一些小过失,也不好施以杖责,姑且只好把他们安置在名高职清的位子上,大概是掩盖他们的缺点吧。至于尚书省的令史、主书、监、帅,外镇藩王身边的典签、省事,都是了解官吏事务,能够按需要履行任务的人,纵使有些人有不良的表现,都可以施行鞭打杖责的处罚,严加监督,所以这些人多被委任使用,大概是用其所长吧。人往往有些不自量,当时大家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就如同自己的眼睛无法看到自己的睫毛一样,缺乏自知之明了。

【原文】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歕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译文】梁朝有好多士大夫,都喜欢宽袍大带、大冠高履,外出乘坐车舆,回到家中有僮仆侍候,在城郊以内,没有哪个士大夫骑马。周弘正为宣城王所宠信,宣城王赏给他一匹果下马,经常骑着它出外,满朝官员都说他太过轻浮。至于像尚书郎那样的官员骑马,就会受到举报弹劾。到侯景之乱时,这些士大夫肌肤柔嫩、身骨脆弱,受不了步行;气血不足、体质羸弱,耐不得寒暑。在战乱中死去的,往往是这批人。建康令王复,性情儒雅,不曾骑过马,一看到马在嘶叫喷气,跳跃不止时,就感到十分恐慌,对人说:“这就是头老虎,为什么叫它马呢?”当时的风气竟到了这般地步。

【原文】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译文】古人想明白耕种庄稼的艰难,这大概体现在重视谷物、以农为本的思想上面。民以食为天,没有吃饭则不能生存,三天不吃饭,即使是父子之间也顾不上礼节了。一茬庄稼的收获,要耕地、播种、除草、收割、运载、脱粒、扬谷,经过许多道工序,粮食才进入仓库,如此怎可轻视农活而贵重商业呢?在江南为官的士大夫们,因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终寄旅此地,到现在已有八九代了,还从未下力种过田,全依靠俸禄生存。即使他们占有些土地,都是靠僮仆们来耕种,自己从未目睹翻一块土,种一株苗;不知道哪个月应该下种,哪个月应当收割,如此怎能知晓世上的其他事务呢?所以他们居官则不明晓为官之道,治家则不会经营,这些都是生活清闲无忧所带来的过失啊。

同类推荐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热门推荐
  • 浮华背后

    浮华背后

    鲁迅文学奖得主、都市故事最好的叙述者张欣, 描画人是如何纠结于爱情、亲情、友情,在名为“欲望”的泥淖中逐渐沉沦。一个放浪不羁、挥金如土的男孩,一个生长于清贫中的演艺小星,他们视线相遇的一瞬,共坠疯狂而浪漫的爱河,由此拉开小说展示的滨海 W市的生活场景:蜘蛛网般的国际走私+贸易,硝烟弥漫的走私与缉私对搏,奉献与腐败水乳交融,至深的母爱导致铁面无私的海关关长最终失节,纯爱的结局是年轻生命的香消玉陨……
  • 圣徒

    圣徒

    一生行善的神父,在除魔行动中不幸身亡,却转世成了贵族子弟,不但有超人的魔法天赋,还有高手作靠山、圣兽当小弟……让我们开始一段奇妙的香艳之旅吧!
  • 历史上的今天(大全集)

    历史上的今天(大全集)

    本书将带你走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史世界,对每一个事件进行详细的阐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一千多个条目,五十余万字的容量,带你重温历史的记忆。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历史,读史也充满了乐趣。
  • 狂妾

    狂妾

    三年前,他残忍地毁了她的清白,三年后,她为了心爱的男人,出嫁。“你终究还是背叛了本王。”他冷冷的眸子,射出狠不得将她撕裂的目光,手中的‘证物’狠狠地摔在她的面前。她的眸子扫过依在他的身边,楚楚可怜的女人,唇角扯出冷冷的嘲讽,“没有忠诚,何来背叛?”对于他理所当然的认定,她没有任何的解释。眸中中嗜血般的暴戾,愈加的恐怖,“你以为,背叛了本王,本王会轻易的放过你吗?”淡淡一笑,如柔风般的轻飘,如星月般的眩目,“但求一封休书,从此两不相干。”话语微微一顿,双眸微沉,“或者王爷想要直接要了我的性命?”“离开?休想。”他咬牙切齿地低吼,“想死,也没有那么简单。”话一说完,便揽着怀中的女子,冷硬的离开。最后??当真像一点点的解开,他望着那一大一小的人儿,笑颜灿烂,美丽的诱人,可爱的醉人,只是却偏偏对他,冷若冰霜,视若陌路人。他要如何、、、、、、、、、、“风儿!”他直直地立在她的面前,双眸中带着自责的懊恼,也隐着欣喜与期盼。微微的抬眸,一脸的温柔,却是太过的平静,“这位公子,我们认识吗?”“让开,让开,不要挡了本姑娘的路。”三岁的小脸上,却是十足的小辣妹的霸道,伤害她娘亲的人,就是她的仇人。他双眸中的那丝欣喜瞬间的僵滞,“风儿,跟我回去吧?”只是看到仍就一脸平静温柔时,急急地转向小女孩,“宝儿,我可是你爹爹。”“哼。”小女孩昂起头,冷冷地一哼,“你才不是我爹爹,他才是我的爹爹。”一只胖胖的小手,指向前方一身飘逸的男子,拉着她的娘亲,向着跑去。片段:肃静的大厅内一片的沉寂,众人都纷纷小心地望着那个带着微微的轻笑,慢慢的品着茶的男子。突然一个蹒跚学步的大约只有两岁多一点的小女孩,攀过那高高的门槛爬了过来,却并不理会自己略显脏乱的衣衫,一脸欣喜地向着那个品茶的男子身边的一个美妇急急地走去,口中还咿呀地喊道,“娘亲,抱抱,娘亲,抱抱。”众人不由的惊住,这是他们成亲三天回门的日子,怎么会跑出这么大的一个女儿,难道他们在成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私生女?美妇的那冷如冰霜的脸快速地变得柔和,而唇角也慢慢的露出轻笑,下意识地想要起身。却猛然被那只端着茶杯的手压住,那听似轻柔,却冷到刺骨的声音也同时在她的耳边响起,“娘子?”冷冷的声音似疑问,却更似警告。而那压向她的手,也暗暗的用力,那看似温柔的动作,加注到她的身上,却成了钻心刺骨的痛。
  • 落日传说

    落日传说

    神秘的宿命之镜,晶莹的镜子城堡。到游乐园游玩的女孩易沐悠,开启了她命运中的第一个转折。被妖魔缠身的她为了得到他们的保护,不得已定下契约,穿梭于各个时空,收集镜子碎片。安静悲伤的赛修,腹黑的迪洛斯,神秘的痕,头脑简单的凯弥尔。一个个原本离她生命很遥远的少年就这样悄悄走入了她本该平凡的生活。历史、神话、传说。她在这些或存在、或消亡的历史中穿梭,邂逅着一个个未曾被史书记下的故事。
  • 契约帝后:皇后,朕很爱你

    契约帝后:皇后,朕很爱你

    第一次见面,她把他当成了贼;第二次见面,她成了他的皇后;第三次见面,她跟他签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契约。她手捏契约为所欲为,与帅哥美男玩的不亦乐乎,却被黑着一张脸的他捉住,狠狠的惩罚一番后,恶狠狠的说道,“皇后,朕很爱你!”此文与契约帝后无任何联系!!
  • 逆武神

    逆武神

    仁者可得天下,达者可定乾坤。他本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强者,且看他如何修炼,最终成神。
  • 大漠宠妃

    大漠宠妃

    从那以后,人们似乎忘记了那些他们曾经做过的、可怕的噩梦,如今,在相隔了将近一百年后,震天的战鼓又一次地在天地间,隐隐地响了起来。渔火燃尽天边的最后一缕残阳然后高扬起漫天的星辰,子鸢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在无数从夜空里洒落下来的斑斑星光。她翻了翻身,忘记自己这是在哪里。子鸢首先的感觉是有些不舒服,然后蚀骨的冷风吹刮着她娇弱的身子,一阵又一阵。整个身子好像瘫软在木板一样的东西上,而且在随风移动着。子鸢缓缓地抬起头来,她想动动身子站起来,可是没有一丁点力气,胃里面像是翻汤蹈海,子鸢忍不住想吐出来。
  • 儿童人格教育

    儿童人格教育

    本书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更重视儿童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学会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从中获益,以寻求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具有良好人格的孩子,一定也是勇敢、自信、独立的孩子。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