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8100000004

第4章 三代之逆(1)

1.大禹治水——功在当代,罪在千秋

话说上古时期,明君尧担任各部落大联盟的首领。那时候,黄河是一条水量丰沛、桀骜不驯的大河,年年都发生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房子被毁,黎民百姓苦于水患,无以为生,只好往高处搬。尧对黄河的问题十分重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尧是个英明的首领,对于治水的人选,他没有自作主张,而是先征求各个部落首领的意见。结果首领们都推荐鲧(gun)。实际上尧对鲧是不大信任的,但是诸位首领们都说:“鲧是唯一人选了,再挑也挑不出更强的人才了,水患如此严重,形势如此紧迫,就先试一下吧!”于是,尧勉强同意让鲧去治水。

鲧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十分用心,他辛辛苦苦,用筑堤堵住洪水的办法,花了九年时间去治理,但是收效甚微。鲧实在没有办法,他听说天帝那里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叫做息壤,遇水就会自动生长,于是他窃取了息壤,想用息壤来堵住洪水。结果息壤起初还有些作用,但是水越积越多,终于再次泛滥不可收拾,而且水患比以前更加猛烈。此时部落联盟首领已经是舜,舜知道了之后大怒。再加上盗取息壤事发,鲧在天上和人间都犯了严重的罪行,只有一死。鲧对于没有制伏洪水,反而因为治水丢了性命十分地不甘心,临死前嘱咐儿子,要儿子继承他的遗志,一定把水治好。

鲧的儿子就是禹,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却改变了他父亲治水的办法。他走遍天下,经过长期实地考察,终于悟出了治水的道理,那就是不能用堵的办法来治水,堵只是治标,早晚会酿成更大的祸患,只能用疏导的办法来解决。于是禹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渠,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把陆地上的洪水逐渐引到了大海里,洪水不仅不再泛滥,而且凭借着挖出来的河渠,人们还可以将水用作灌溉田地,增加庄稼的收成。禹终于治水成功,既为父亲雪耻,又为天下百姓造福,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传说禹为了治水,亲自上阵,和百姓一起辛勤劳动,他头戴箬帽,手拿铁锹,身先士卒,挖土挑担。治水免不了天天和水打交道,禹的双脚常年泡在水里、泥里,脚跟都被泡烂了,走路都得拄着棍子。

禹为了治水大业,顾不上解决个人问题,30多岁了都还没结婚。后来,他在治水的过程中经过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遇到一位姑娘,一见倾心,而姑娘了解到他为天下人治水的志向,也十分敬重他,两人相互爱慕,便成了亲。

禹新婚还没有几天,便为了治水,又继续上路了。他常年奔波在外,多年都顾不上回家,曾经有三次明明经过自己的家门,却都没有进去。第一次,禹路过家门时听说涂山氏卧病在床,但水情紧急,禹实在脱不开身,没能进家去看望。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妻子怀孕,即将临盆,禹也没空进家里去看望。第三次,妻子已经为他生下了儿子启,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婴儿的哭声,十分想进去看看,但终于还是以治水大业为重,狠下心没进家门。

当时,有一座大山横亘在黄河中游,叫龙门山(在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这座大山是黄河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正面挡住了河水的去路,奔腾东下的河水无路可走,于是常常溢出河道,四处泛滥肆虐。禹到了龙门之后,仔细观察地形,选择有利的位置,带领人们开凿龙门山,终于在这座大山中央凿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从这个大口子奔流东去,畅通无阻,就再也不会泛滥了。

禹治水成功的时候,舜帝已经年老了,根据禅让制度,舜应该挑选一位自己的继承人,而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等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几千年前的事情,其中多有神话传说的成分,未必真的可信,但当时的人类处于冰河期与冰河间期过渡的时期,确实是面临着水患这一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大禹治水虽不一定是真的,却是当时人们面对水患时努力拼搏的事迹在神话传说中的体现。我们读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故事,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先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为自己的民族深深地感到自豪。

自豪虽然令人激动,但却显得肤浅。我们除了自豪之外,还应该仔细探究一下大禹治水这一历史事件(或者说神话传说)对今日的影响。有人或许会说,那么久远的事情,对今日还能有什么影响?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的吧?其实大谬不然,治水这件事,对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我们都知道,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落后?原来是因为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后迎来了工业革命。那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我们那时候处于明、清两朝的统治之下,虽有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哲学上的打破传统的新思想,但总的来说这个时候是很专制很压抑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的。那么为什么如此专制,不像西方那样有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的观念?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大一统王朝统治的国家,而人家西方自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就再没彻底大一统过,而且好像也从来没有人动过大一统的念头。正因为分裂,所以必须竞争;正因为主体太多太散,所以才有权利观念。而我们呢,回溯历史,第一个真正大一统的朝代是秦朝,人物是秦始皇,他是后世所有君王的始祖和榜样,“始皇帝”嘛,所以以后的中国无论分裂成什么样,最终还是要一统的,《三国》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秦始皇又是怎么回事呢?春秋战国时候不是挺乱的么?原来始皇帝他既有统一中国的能力,又有统一中国的愿望。能力从哪里来?商鞅变法,愿望从哪里来?个人野心加上三代的传统。夏商周三代有什么传统?“父传子,家天下”。从谁开始的?禹和启。怎么就从他们父子俩这开始了?因为他们破坏了原始部落联盟公议推举新盟主的禅让传统。为什么他们能破坏这个传统?因为禹在当盟主期间获得了比从前盟主大得多的权力。为什么禹会获得这个权力?因为他带领着大家治水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里大家不仅仅是因为禹领导有方的功劳而给他这个权力,而且也是因为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必须给领导者这样的权力,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嘛,没有绝对权力,又怎么集中呢?不集中,又哪有力量对抗洪水呢?所以这才找到中国专制传统的根儿上:治水。因治水导致权力的集中,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来延续不变的专制制度。

这种说法并不是信口开河,我们知道,大禹做了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确实获得了比以往大得多的权力。禹在会稽山大会诸侯,防风氏的首领参加会盟迟到了,而且没有带相应的贡品,禹居然下令将防风氏处死。这足以说明,禹当时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专制君王,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原始民主制度下各个部落推举的联盟首领了。而后来启之所以能改变禅让的传统,将天下归入自家私产,也和禹多年掌握这种专制的权力分不开。想必禹也早有扶植儿子启的意图,只是不便明说,只好暗地里培养启的势力,等到他一死,纵然有人想要抬出禅让的老传统来说事,也抵不过启的势力了。

众所周知,地球的历史是有冰河期和冰河间期的,冰河期天气寒冷,地球上的很多水域冻结形成冰川,而冰河间期冰川融化,就会形成大洪水。目前人类这个物种诞生于上一个冰河期的末期,正处于冰河间期,正好赶上了上一次冰河期向冰河间期转换过程中发生的史前大洪水。对于这场洪水,中国人的印象是大禹治水,西方人的印象则是挪亚方舟的传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中国人的历史起源比较早,在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已经处于氏族社会,已经有了基本的社会组织,所以有可能集中社会资源集体对抗洪水,上述所说的权力集中,就是其产物。而西方人当时还处在原始人群阶段,没有能力对洪水进行集中对抗。

这些条件阴差阳错,最后造就了中国历史的专制传统。而其源头,居然可以追溯到如此久远的神话时代。历史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这真是个永恒的问题。或许,这个就叫做“历史的吊诡”吧。

2.面目模糊的纣王

殷纣王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暴君的典型,这似乎是铁案如山,再也难以改变。不过事情总有例外,即使是已经被批倒批臭的人物,偶尔也能听到一点不同的声音。围绕着商纣王,几千年来多少人进行了怀疑、争论、辩驳,其曲折之处,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最普遍的观点,自然是认为纣王是古今罕有的暴君之一。《汉书·古今人表》中,臧否历史人物,纣王属于下下等,是人品最差的一等。自《汉书》以后,在正史、笔记、戏曲、小说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载中,殷纣王荒淫残虐的记载层出不穷,恶迹斑斑,罄竹难书。例如他好奇婴儿在母亲体内如何生长,就剖开孕妇的肚子观看;他的叔叔比干对他进行劝谏,惹怒了他,他就生挖出比干的心;更别提最最著名的“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种种荒淫残暴的事例,已经不是常人所能想象,读了让人毛骨悚然。

然而,为纣王翻案的人也不是没有,而且其观点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说起来,为纣王说话得人出现的还挺早,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经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意思就是说,纣王可能确实做了些坏事,但绝对没有那么多,那么坏。只不过是墙倒众人推,你一旦担了这个恶名,那所有的屎盆子就都扣到你头上了。所以君子不能承担恶名,一旦承担了恶名,那就一无是处了。除了子贡,清朝人崔述对纣王的罪状也有所怀疑,经他考证认为纣王真正的罪状只有五条。近人顾颉刚更对此有深入研究,撰写了《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纣王的种种恶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时间离现代越近,纣王的罪恶越多,也越来越离谱,明显有一个添油加醋的过程,因此也越来越不可信。顾颉刚小心考证,找到了不少历史事实,人们通过他的考证了解到,妲己这个人物出自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史上并无其人;而纣王的种种淫暴,基本上都是艺术加工,源自《封神演义》等小说,没有真凭实据。

然而,要为这样一个留下千古骂名的大暴君翻案,谈何容易。起初,试图翻案的人极其小心,先不提纣王的种种恶行,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先考证纣王的个人才能和历史功绩。其实这一点倒有明证,《史记·殷本纪》中就曾经说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文武双全,英明神武,俨然是当时统治阶级中的佼佼者。从历史功绩上看,纣王向东南方向开疆拓土,曾经平定东夷,把中原王朝开拓到了淮河和长江流域,对于当时的中原文化向东南方向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对古代中国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功劳。

随着纣王个人才能和历史功绩的逐渐被人肯定,为他彻底翻案的观点也开始出现了。翻案者越来越大胆,在肯定纣王重大历史功绩的基础上,开始提出纣王的历史地位其实应该在武丁和周武王之上,他是因为战败亡国,才被他的敌人——周人强行扣上了暴君的帽子。种种罪恶的记载,绝大多数都是夸大甚至是虚构。翻案者认为,对于当时的那段历史,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是《尚书》,而根据《尚书》的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提出的纣王罪状是:酗酒、不用贵戚旧臣、提拔重用小人、听信妇人之言、不用心祭祀等。其实详细考据这些罪状,简直无一属实:喝酒是当时贵族阶层中的普遍现象,纣王即使酒量大点,多喝了一些,那也算不了什么。不用贵戚旧臣,可能确有此事,但是贵族上层争权夺势,哪一朝哪一代又少得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等人在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遭到纣王的贬斥,就算是纣王的一条罪状,未免太牵强。提拔重用小人,是说纣王从奴隶当中选取人才加以重用,这可能的确违反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标准,但打破阶级界限,唯贤是举,这其实应该算是纣王的一种革新,是一种进步措施。听信妇人之言,更是少见多怪,商朝武丁时代的妇好就是一位杰出的贵族女性,为国家立下大功,如果真有这样优秀的女性人才,听信其言又有什么过错?至于不用心祭祀,更是弥天大谎,我们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纣王之父帝乙和纣王在位时期,是商朝祭祀礼仪最为完备、祭祀次数最多的时期。所以说,《尚书》中记载的武王之所以伐纣的种种理由,基本上都是周人为战争进行的宣传,不是歪曲事实,就是无中生有,完全是一种人身攻击。

同类推荐
  • 大清棋情录

    大清棋情录

    倾力打造中国第一部长篇围棋文化言情小说。以江阴“抗清三公”的后人恩怨为线索,叙述大清乾隆年间,中国围棋最强时代的人文传奇故事,善解跨越两个地球的情爱纠缠。水墨江南,情迷棋中,小说家言,专家达人不必深究。
  • 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中国历代帝王的育子心法,现代家庭教育的皇室培养秘笈。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开了皇室教育的神秘面纱,也为世人揭示了皇帝的另一面:他们不仅仅是不可一世的帝王,也是谆谆善诱的慈父。同时,也将古人的教育经验现代化,使其更具有指导性,使原来只在深宫大院的教育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
  •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这本书便是从多如牛毛的历史事件中精选出来的最重要的108件世界大事。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世界史的浓缩本。本书通过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重温事件发生的历史过程,知晓它发生后所产生的历史意义。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读者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汲取营养,获取有益于人生的经验。
  •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除法、道、儒三家外,阴阳家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也对战国秦汉的社会历史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对这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并对董仲舒的评价提出新的见解。,杨生民所著的《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是系统研究战国秦汉治国思想的专著,对战国、秦、两汉用学派的思想文化治国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考察。从历史上看,西周用礼制治国。春秋末年,学派思想、学派文化产生,见于记载的有道家、儒家、兵家三家。战国时,有的国家开始用学派思想指导治国,如魏国、秦国的“以法治国”。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以道家黄老无为思想治国,但其中是包括了法家思想的。其后,汉朝杂用法、道、儒思想指导治国
  • 帝国的荣耀

    帝国的荣耀

    新书发布了,仙侠类的,书名《如是观》,很文艺范吧,嘿嘿!书号:3268745。 下面是新书的简介: 文艺范简介: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很文艺范简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好吧,回到现实,普通的简介:一个叫陆压的家伙,修仙求道的故事。
热门推荐
  • 萌妻来袭:欢喜竹马俏冤家

    萌妻来袭:欢喜竹马俏冤家

    他是她的妖孽哥哥,她是他的呆萌妹妹他一点一点的把她收入禳中拐带成妻,却不知他早已入了她的圈,他是她的克星,她亦是他的克星他说她是他的童养妻,她说他是她的童养夫他妖孽且爱耍流氓,她呆萌却心里腹黑,当妖孽碰上呆萌,当腹黑撞上腹黑,两人对碰到底谁胜谁负。。。。说他爱耍流氓?唔,他只是喜欢对他媳妇耍流氓,有一句话说的好,对媳妇耍流氓的流氓才是好流氓
  •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楚汉相争,为何最终刘邦坐拥天下?指挥千军万马尚游刃有余的韩信,竟死在一个女人之手!两朝栋梁的周亚夫,为何落了个”不反地上,亦反地下”的罪名?书生难开国,草莽却成英雄,这又是什么道理?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时代,两汉历史蕴藏了无尽的智慧,其中有关谋略、有关人性、有关处世……
  • 请允许我用左手敬礼

    请允许我用左手敬礼

    20年来,1965年9月出生,丁晓兵先后被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武警总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拥政爱民模范”,1983年10月入伍。1984年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英勇负伤,被武警总部树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标兵。1985年6月,共青团中央为他特设了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2005年5月,他光荣当选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据不完全统计,丁晓兵,丁晓兵已经获得过288个奖牌证书。失去右臂
  • 摄政王,属下慌恐

    摄政王,属下慌恐

    母亲斗不过姨娘,怒极放火,全家葬身火海?——不怕,不怕,她福大命大,逃过一劫。夫家要以正妻之礼娶平妻?——有什么了不起,她和离下堂腾位置。师父被追债躲进茅厕?——不怕,她倒卖消息,给冷酷摄政王当侍卫,赚银子还债。太后、郡主合谋整她?——不怕,你有张良计,我有摄政王这个过墙梯。晋太子劫走她,圈禁在太子府?——不怕,本姑娘嫁过人下过堂,又不是没见过男人!神马?摄政王要娶她?——怕什么怕,本姑娘嫁过人下过堂…既然诚心可见,还是考虑考虑吧…*片段一一曲终了,何清君如释重负,令狐薄意犹未尽。“再吹一曲。”“…啊?”令狐薄闪着寒光的眸子睨着她,不说话。何清君顿觉不寒而栗,心里将他车裂一百次,面上却是低眉顺目:“是。”樱唇轻启,笛曲响起,是一首《月下会》。令狐薄皱眉,这曲子欢快是欢快,只是吹曲者太过生涩,把欢快畅然的曲子吹得很是晦涩难忍,让他有种想起身捂住她嘴的冲动。“换一首。”“啊?换…噢。”换成《乐淘淘》。令狐薄眉毛一挑,“本王说换一首。”何清君汗滴滴地又换成《月下会》。令狐薄嘴角连抽数下,有点抓狂,“何姑娘,请问你会几首曲子?!”何清君讪笑,施礼,“其实…只会两首。”令狐薄顿觉一群乌鸦在头顶飞过,两首?!这也敢大言不惭叫做会吹笛?还附庸风雅地别一支玉笛在腰间唬人?*片段二令狐薄淡淡却又坚定地道:“本王要娶你。”“砰——”某人晕倒。…令狐薄坚定地站着,何清君坚定的晕着。“何清君,你是本王的护卫,我们天天相伴,你能逃避到几时?”“…”能逃到几时算几时。“何清君,本王既非断袖,亦无隐疾,是个正常的男人。”“…”她又没验过,谁知道正不正常?“本王至今未娶的原因,是个隐秘,只能告诉本王的嫡王妃。”“…”那就去告诉你的嫡王妃,不要打扰她继续晕。
  • 玩转恶魔校草

    玩转恶魔校草

    【完结】从小的冤家对头乔子晔追着她要结婚;野猴子言小晟更是将她禁锢起来要做她的男朋友;她亲爱的弟弟陆路则喊着“我喜欢你,从小就喜欢你!”。在这场追逐爱情的游戏里,到最后究竟是谁玩转了谁?
  • 皇宠之杠上大牌夫君

    皇宠之杠上大牌夫君

    一朝穿越,火场复生,洛青青这才发现自己居然进了皇室的下属部门,成了保皇一族的一员。还以为自己当上了风光的皇家人员,没想到跳进的根本就是一个无底火坑。她郁闷、她愤恨、她想暴走,但她不能告诉自己的顶头上司,“宝鸡”适合做的是地名而不是人名,除非她迫不及待地想进行第二次穿越……名字不好听?没什么!谁的穿越之旅不是痛并快乐着?缺陷不怕,只要有美来填!精彩片段:情节一(南宫烁篇):“小叽叽,真是不容易呀,你终于是本宫的了。”南宫烁摇头尾巴晃地走到保鸡面前,得意地说道。保鸡头上瞬间冒出数根黑线,苦笑道:“主子,可否麻烦您称呼奴婢的全名——保鸡。”南宫烁笑得纯真无邪,点头道:“好啊,小叽叽。”情节二(依旧南宫烁篇):南宫烁同皇兄们蹴鞠正起兴时突然尿急,转头向保鸡喊道:“保鸡,本宫要去小解,你过来替本宫,把局势稳住了!”保鸡慢慢坐起,装作中暑后的症状,虚弱道:“主子,属下不会……”“不会?你们保皇一族第一天就是教这个,你以为本宫不清楚?”眼见众人露出疑惑的眼神,保鸡“噌”地坐起身,斗志满满地改口道:“属下是说不会……输的!”情节三(南宫斐篇):面对不定期来光顾的亲爱大姨妈,保鸡束手无策,躲在茅厕里不敢出去,正在郁闷之时,头顶却突然伸出一只手,送上了大姨妈助手。保鸡揶揄道:“六皇子的心真细,不是给好多女人送过就一定是……”南宫斐挑眉,“是什么?”“就一定是有随身携带女性用品的嗜好。”“呵呵,说错了。第一,本宫不敢说今生会不会给很多女人送,但至少在你之前还没送过;第二,那是本宫刚刚特意为某个不知好歹的女人买来的,本宫没有随身携带那种东西的嗜好,但是不介意为了某个女人增加一种这样的嗜好!”笑点多多,先拉这两只出来遛遛,更多情节就坑里见喽!(文中涉及到的代号与地名、车名等如有雷同,纯属情节需要。)
  • 残枪

    残枪

    这是著名红色军旅作家石钟山,继《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又一长篇小说力作。抗战时期,好友杨槐和伏生分别在八路军和国民党部队当狙击手。香草与杨槐真心相爱,但为给母亲治病,最终违心嫁给了当国军致富的伏生。杨父失望之余,为杨槐娶了邻村的女孩小凤。末过门,小风和香草就被鬼子抓进了炮楼。最后,香草得救了,小凤却不堪凌辱自杀身亡。内战爆发后,国民党节节败退,杨槐说服伏生参加了解放军。在东北剿匪时,为救杨槐伏生光荣牺牲,杨槐于是承担起照顾香草母子的重任……小说通过三个男女的感人故事和情感纠葛对友情、爱情、战争、人性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堪称军事文学的一大突破。国共两个狙击手的战场较量,三个青年男女的爱情悲欢。
  •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记者眼中的格萨尔故里

    本书收集整理了部分专家、记者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的作品将其汇集成册,捧给关心支持格萨尔文化事业的朋友们。
  • 灭世邪神

    灭世邪神

    一个不能修炼的人,他只有拼着自己一腔热血为命运挣扎,得到家族一些传承他却无法解释家族的传承和历史,命运又一次的为他开了一个玩笑,也让他走上了与他人不同的道路。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