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4300000019

第19章 1986年(2)

安乐死

● 现代医学无法挽救而面临死亡的病人主动要求,医生为解除其痛苦而采取提前结束其生命的举措。

● 关联词:生命权 死亡权 基本权利 人性尊严 个人自决权

“安乐死”是一个长时间、多方面困扰人类的难题,与道德、伦理、医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都有关联,其中在法学里面,又涉及到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等,从宪法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三个:1.病人的生命权与人性尊严的关系;2.病人是否具有死亡权或者能否放弃自己所享有的基本权利;3.病人的个人自决权与国家对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及其冲突——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国有关安乐死的讨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在我国陕西省汉中市发生了第一起安乐死的事件后,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一度十分激烈。陕西第三印染厂职工王明成是这起案件的主要当事人。1986年,王明成在汉中为母亲夏素文实施“安乐死”,因此被逮捕关押,与实施者蒲连升一起被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1991年4月,汉中市(现汉台区)人民法院宣判二人无罪,但公诉人坚持认为王、蒲两人的行为构成了犯罪,提起抗诉。1992年6月25日,汉中市人民法院驳回抗诉,维持原判,宣告蒲、王两被告人无罪释放。

多年以后,王明成本人也因患胃癌,晚期不堪病痛折磨,于2003年6月7日通过媒体发出了想要安乐死的呼声。但是,当年因他而起的一场热烈讨论并没有一个结果,他就医的医院表示,因国家没有立法,不能为他实施安乐死。 人类个体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纵然有再好的治疗,死亡也是迟早的事。人有生的权利,也应该有平静去世的权利。选择安乐死,这种观念标志着人类对生与死的更理性的认识和选择,维护病人的尊严,尊重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理应是人类文明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体现。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做过一台有三十多位医学和哲学界人士关于“安乐死”的访谈节目。节目播出不久,节目组收到了邓颖超的来信,信中说:“今天你们勇敢地播出了关于‘安乐死’这个问题,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在几年前已经留下遗嘱,当我的生命快要结束、用不着用人工和药物延长寿命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抢救的办法。这是我作为一个听众参加你们讨论的一点意见。”

世界和平年

● 国际联合国大会确定的一项促进和平、保障人类的未来的重要活动。

● 关联词:和平 裁军 防止核灾难 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 百名歌星演唱会 《让世界充满爱》

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这是第40届联合国大会倡导的一项重要活动,得到了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和组织的支持。国际和平年的主题是 “捍卫和平,保障人类的未来”。其主要目标是:促使联合国、联合国各成员国的政府及民间组织,教育、文化和学术机构以及新闻工具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促进和平、国际安全与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加强联合国作为致力和平的主要国际组织的作用;集中注意并鼓励反映当今世界的基本和平要求,尤其是在和平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裁军和防止核灾难的紧迫要求,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行使人权和自由等方面。

中国政府高度赞赏并十分重视国际和平年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很多贡献。1985年5月10日,国际和平年中国组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86年6月16日,为了宣传国际和平年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全套1枚。图案采用中国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形式,一只口衔橄榄叶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代表了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和平鸽身上绘有许多不同肤色的儿童形象,象征国际和平年捍卫世界和平和造福人类未来的宗旨与使命。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记忆更为深刻的是,中国流行乐坛第一次推出了128名歌星的庞大阵容,联袂演绎《让世界充满爱》。这一年的5月9日,100名歌手在首都体育场同声高唱,这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

年仅22岁的音乐人郭峰主创了这首《让世界充满爱》,并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举办了一场大型音乐会。音乐会当天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由篮球场地改造的舞台被一盆盆鲜花围绕,被一幅幅水粉画印衬,这就是当时最时髦的演出现场了。在这种氛围中,《让世界充满爱》的前奏音乐响了起来。韦唯、程琳、杭天琪、付笛声、蔡国庆、崔健、孙国庆、常宽等当时最出名的一百名歌星从两侧登上舞台。他们手拉手、肩并肩,在中国流行乐坛上形成了第一次规模宏大、震撼人心的合唱,歌声一直传诵到现在:“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

铁饭碗

● 对我国长期实行的统包统配、只进不出的用工制度的一种形象说法,比喻劳动者一旦工作就有了终生的依靠。

● 关联词:大锅饭 劳动制度改革 劳资关系 辞退

1986年9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改革劳动制度的四项规定,对新中国成立后延续多年的劳动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有:1.企业新招收的工人开始实行合同制;2.企业招收工人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3.企业可以辞退违纪职工;4.对职工实行待业保险。

从此以后,新进企业的人员再也没有终身制待遇,而是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所以人们说:中国企业职工端了几十年的铁饭碗在这一年被打破了。

所谓“铁饭碗”是对我国长期实行的“统包统配、只进不出”用工制度的一种形象化说法。改革以前,企业长期实行以固定工为主的用工制度,这种用工制度的特征在于:国家是用工的主体,企业无用工自主权;劳动关系的建立不是通过法律方式,而是通过计划统配的方式;职工虽然没有流动的自主权,但有充分的就业保障,企业则无权辞退职工。人们对1985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还记忆犹新。杭州饭店奥地利籍总经理弗莱克想辞掉21名合同制工人,结果这些工人的家长去饭店质问:“我们的孩子究竟犯了什么罪?”弗莱克叹道:“在中国解雇一个人,比枪毙一个人还难。”1986年中国的劳动制度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新招工人中实行劳动合同制,而到了后来,职工下岗也成为非常普遍而平常的事。

随着“铁饭碗”的被打破,“大锅饭”也不能再吃下去了。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不论是赢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企业的经营效益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的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在198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很不完善,职工们都争着要端上国有企业这只最稳当的“铁饭碗”,在这里吃“大锅饭”,而政府就成了那掌勺的厨师。这种制度严重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生机盎然的经济活动失去了活力。为彻底根除这种弊病,中央作出了要求:“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之后,“打破铁饭碗”“打破大锅饭”成为新时代的口号,中国经济在有声有色的改革中突飞猛进起来了。

朦胧诗

● 新时期诗歌第一次最有革命意义和影响性的浪潮,1980年代的先锋诗歌运动。

● 关联词:新诗潮 北岛 舒婷 顾城 海子

“朦胧诗潮”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它在诗坛乃至中国文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国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做“朦胧诗”。

“朦胧诗潮”的出现有其特定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时代特点和政治环境决定了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对于诗人的要求是“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这个时期代表性的诗人以及诗歌有比如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郭小川的《自己的志愿》,虽然也有些不错的篇章,但个人情感被社会的大众的政治的本质所取代,诗歌所独有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完全被忽略。以致于发展到“文革”中,诗坛上“假、大、空”的标语口号式韵文泛滥。

朦胧诗的出现,对这种固定不变的诗歌模式和审美惰性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使人们领悟到诗歌的审美本质,一些在迷惘中觉醒的青年作者,凭着善感的心灵和有限的新诗知识,尝试建立个人化的审美世界。他们追求生活在心灵中留下的真实感觉,追求自己内心的秘密,从而创作出了与前一历史阶段迥然不同的作品,因为突破,因为创新,不被时人理解,所以被称之为“朦胧诗”,其实,这正是诗的觉醒,是诗自身的复归。

被看做朦胧诗的主力作者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食指、杨炼、芒克、多多等人,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食指的“当蜘蛛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等等,都是当时人们熟悉得能脱口而出的朦胧诗诗句。

按 揭

● 指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 关联词:贷款 楼花 供楼 物业管理

按揭,又称按揭贷款或供楼贷款,是指购房者以所购住房(或“楼花”即对此房所拥有的权益)作抵押,向银行申请一定资金贷款,并分期还款的一种金融服务。

把供楼贷款称为“按揭”,源于我国香港地区学者以粤语音对英语mortgage的汉译,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融资购房的方式。随着城镇居民住房的商品化,自1980年代起,商品房预售按揭开始在内地流行。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首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揭开了深圳乃至全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序幕。凡是具备了以下条件者都可以申请按揭贷款: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及在中国大陆有居留权的境外、国外公民;2.有稳定的合法收入,具备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3.同意以所购房产(或“楼花”权益)作抵押。此外,一般来说,无论是建行还是工行,都还要求借款人在该行有拟购房房价30%以上的购房储蓄存款。

1980年代,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刚刚开始,个人住房由国家或企事业单位负担解决的数十年历史结束,住房开始实行货币化至商品化的改革。“按揭”一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悄然诞生,它预示着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中的“住”即将翻开历史的新篇章。

自1986年起,“按揭”一词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民众的生活中并为他们所熟知,二十年以后,由“按揭”而派生出的“房奴”也大量出现了,“房奴”现象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房奴”是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二十到三十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被奴役般的压抑。

国际通行看法认为,如果偿还房贷的月供超过个人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影响还款人的生活质量。而据焦点房地产网的一项最新调查,我国32.18%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月收入的50%以上。他们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不工作,房子就会被银行收去”的精神重压。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精心编就1000多道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知识竞赛题,内容涵盖人们应该懂得而又易于掌握的各门各类知识。既突出知识性,又把知识性同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游弋在逸闻趣事点缀的知识星空里,自由翱翔,体味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 谋杀之谜

    谋杀之谜

    本书通过详尽的事件回放、诡异隐秘的背景调查以及众说纷纭的死亡原因,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为您展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谜团种种的谋杀故事。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谚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文化经典的部分,凝结了民间百姓生活智慧,它们以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人生道理。本书精选谚语与歇后语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点评,阐释谚语、歇后语的含义,力图揭示其包含的生存智慧,给人以警醒、鞭策、鼓励、教育,使读者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对为人处世有所裨益。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重生之废后夺权

    重生之废后夺权

    她费尽心思助他打下江山,他登基后,却一心的算计她,废了她的皇后之位,害死她腹中的皇儿。她爱他入骨,他却视她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她重生为人,势要夺他的江山。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庄子逍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庄子逍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妖恋

    妖恋

    一身青衣,腰间悬挂一支翠绿色的竹笛,俊美的容颜带着几分清高,眉宇间的那颗红痣的滴血的红痣更添一份妖娆。六姐眼里闪过一丝惊艳,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男子,那就是风华绝代。微卷的发丝在风中飞舞,如火精灵在人间降世,竹青看过不少妖,幻化成人时,都是绝色男女,没有想到人界也有这么绝色的女子。
  • 重生妖妃:血翼狐妖

    重生妖妃:血翼狐妖

    她和他相爱一世,他死去,她相陪,再次睁眼,与他重温上一世的情,封印开,敌国来袭,他领兵出征,她随他去,战事情急,为保他命,她化为原形,逼退敌军,他保得性命,她却被天罚所擒,扔回生她却抛弃她的地方,待她历经磨难回来,却见他怀报美人,对她冷眼相待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古代茶具与紫砂艺术

    古代茶具与紫砂艺术

    古人重视品茶,使用茶具也彳艮考究。茶具的好坏,对茶汤的质量和品饮者的心情有直接影响。中国古代茶具种类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各个时期的茶具精品折射出古代人类饮茶文化的灿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历代饮茶史的全貌。茶与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同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茶具与紫砂艺术》适合大众阅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免疫养生

    免疫养生

    本书的内容大多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是医学研究证实的,也是经过了人们的反复实践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难得的是这些方法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既不神秘,也不难学,关键是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贯彻实行。读者可以慢慢读,边读边实践,在全面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同时,获得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