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将相灿若星,麟州符州两家亲
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侯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科太君夫人。
这是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佘赛花充满现实与浪漫情怀的一生的评价与总结。在大宋王朝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中确有这么一位巾帼英雄佘赛花,她就是那位在杨家将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抗辽英雄佘老太君,她与她的杨门女将宛如皓月当空,繁星似锦般点缀着浩瀚的苍穹,为苍茫的历史长河增添了几许靓丽的风景,她与杨氏一门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慷慨赴国的悲歌,她的故事至今仍为后人不断传颂和演绎。
有宋一代,因战事频繁,名将世家辈出,我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和杨家军等都是在外御戎狄方面立下赫赫战功的家族,他们北突西抵,以血肉之躯拱卫着风雨飘摇的大宋政权。但另外一个影响也十分巨大的佘氏家族我们似乎没怎么听说过。事实上,佘氏一族在宋代抵御外辱上也是累有战功的家族。据史书记载,佘氏本是羌族的一支,自唐代以来世代在府州担任节度使之职。府州在两宋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一地方西邻西夏,北临大辽,担负着守卫宋朝大西北边境的重任。然而此地地处偏远,远离中原,不是宋王朝的战略核心,因而有关佘氏御辱卫国的事迹,史书上记载甚少。但我们还是能通过点滴史实来一窥佘氏的英勇忠国。
北宋庆历二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闻名后世的西夏王元昊趁北宋国力空虚之际,率领西夏雄师十万余众沿着黄河顺流而下,意欲大举进攻府州。府州城虽然地处西北,易守难攻,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府州城一旦被破,中原大地将一马平川,成为西夏铁骑肆意蹂躏之地。当时的府州团练史正是佘氏一族的佘继闵,佘继闵为人英勇慷慨,有大将之风。当时府州城中只有官民区区六千余人,眼看着敌军不断接近,佘继闵一面派人广为传信,急寻救兵,一方面利用府州的有利地形,部署官民修筑防事,准备作战。佘继闵本人还亲上战场,身先士卒,尽力指挥作战。他们越战越勇,奋战七日七夜,西夏军虽然拼命攻城,但在佘继闵的指挥下,一寸一地都没有丢失,城内官兵都到了刀断枪折的地步,在佘继闵的激励之下仍然坚守阵地。最终西夏军不得不在死伤数万人的惨重代价下铩羽而归。此战之后,北宋朝廷大为惊异,对佘继闵本人的英勇忠心大加赞赏,还曾颁布嘉奖令,通令举国上下学习效仿。
佘赛花本名折赛花,但是为什么世人都把折赛花尊称作“佘老太君”,人们推测有几个原因:一是佘家原姓折,但常年带兵打仗,“折”字在军队是非常忌讳的,为了避免损兵折将,于是改作“佘”;二是在西北的方言中“折”和“佘”的读音非常相似,“折家军”一直镇守西北要塞,慢慢在流传中就变成了“佘家军”;三是“折”字有“夭折”的意思,所以在家族谱中也要避讳,于是改作“佘”以求子孙平安,福禄永继。佘赛花出身于佘家将门,她的曾祖父佘嗣伦曾累任府谷镇镇守、后唐麟州刺史,祖父佘从阮当过府州刺史,父亲佘德扆当过马步军都校、节度使、麟州刺史等要职。佘德扆有两个儿子佘御勋和佘御卿,也是稀世良将,当然人生经历最为精彩、最为动人的莫过于佘赛花佘老太君了。佘赛花生长在这样一个世代军戎的家庭之中,大约是她从小就生活在军营之中的缘故吧,她对刀枪棍棒比一般女子更为熟悉。传说佘赛花天生神力,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异于常人的地方,军营之中常有重达百斤的石锁,她十余岁的时候就能双手举起这么重的石锁。这样的重量连很多七尺兵丁都无法轻易地举起。一般的闺阁小姐多喜欢针织女红,诗词歌赋,但是佘赛花的闺房之中除了刀枪剑戟便是兵法战书,平日里也喜欢随着父兄到演兵场看兵丁们往来操练,并且乐此不疲。佘赛花的父亲名佘德扆,当时官至节度使,育有两子一女,除了佘赛花以外,还有佘御勋、佘御卿两子。虎父无犬子,御勋、御卿两人不但作战英勇,还很有谋略,多次追随父亲佘德扆征战沙场,屡获战功。深受佘德扆的器重,当时佘赛花虽然年幼,没有战功,但是已经能看出天赋异禀,佘德扆有意将女儿向这方面培养,一有闲暇便带赛花舞枪弄棒。佘赛花本有意于此,父亲又多加指导,她天资本就聪慧,因而于军务之上,进步更加神速。佘赛花年纪尚幼,再加上身为女子,不能像她的哥哥们一样沙场杀敌,便在闺阁之中训练家仆侍女习武,佘赛花训练家仆十分认真刻苦,凡是军营中有的她一概俱全,每日卯时训练,至戌时乃罢。佘赛花不但训练家仆,自己也积极习武训练,据说后来她曾经让官兵与她训练的家仆比试,竟然屡战屡胜。佘赛花的军事才能在这方面得到很大的体现。
府州城位处边境,战事频繁,佘赛花过及笄之年后,佘德扆为了给她营造一个良好的军事氛围,便让她带兵守城,佘赛花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布防整齐,军纪严明,很有大将风范。一次她的父亲巡视驻地,来到佘赛花的营前,见军容整肃十分惊异,问佘赛花道:“你小小年纪如何有如此作为?”佘赛花朗声答道:“女儿常读兵书,以为治军不过六字而已,曰‘功必赏,过必罚’,赏罚分明,官兵自然各安其事,这样的话何愁军纪不整呢?”佘德扆看女儿小小年纪说起治军之道并不在自己之下,心中既惊又喜,对这个不可小觑的女儿不禁又多了几分怜爱。
检验佘赛花军事才能的时候很快到了,一次探兵来报西夏万余大军东进,佘德扆听闻,立刻派佘赛花率轻骑数百前去探听,佘德扆本意是想让佘赛花在兵书之外见识一下行军打仗之事,并不打算让她亲赴战场,然而佘赛花天生英勇,再加上智谋过人,看敌军之中有一路数千敌兵轻率冒进,意欲孤军来犯,便部署所率的轻骑埋伏在敌军必经的关隘要道,待敌军到来,便一声令下四面合围。除却逃亡敌军之外,佘赛花这一役共歼灭和俘获敌军数千人,战事传到府州城中,不但佘德扆对自己的女儿十分赞赏,全城官民都对佘赛花身为女子而有如此战绩惊叹不已,一时传为美谈。坊间开始有人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红颜女将梁红玉与她相比,她所到之处,官兵竞相称她为“佘红玉”,一时传为美谈。
佘赛花取得这样的战功,佘德扆开始有意将更多的军权交付给她,但上一战佘赛花毕竟只是趁敌人立足未稳,一举而攻,从战术上来讲虽说是谋略之举,但也有侥幸之处。佘赛花虽然有领兵的经历,但多是轻骑简行,人数多则数千,少仅几百,而且大多数的时候是作为探兵,并不参与战斗。佘赛花虽然英勇,但实战不多。因而佘赛花虽然战名甚广,但是父亲佘德扆并不将一点领军之权交给她,只是日常操练交其裁度。佘赛花本不是个等闲之辈,整日守在城中不事征战对她来说不啻为莫大的痛苦,情急之下她面见父亲佘德扆道:“女儿身怀大志,但父亲并不将报国之责分我半分,我虽然是女儿之身,但豪情壮志并不输给男儿,父亲何故小看于我?”佘德扆大笑道:“你天资聪慧,又自幼对兵法战书多有参悟,军务之上的本事并不下于你的两个兄长,但战场并不是闺房,你绝少沙场征战,须知生命并非儿戏,我手下虽广有将士,为父怎能将若许血肉之躯轻易付与你这未历世事的女流之手?”佘赛花看父亲决意如此,不可反驳,心中虽有万般不愿,但辩无可辩,只得怏怏而归。
此时的佘赛花也许还不知道,就在她还为自己无法亲上战场而感到痛苦的时候,一个施展能力的机会到来了。这年秋天,身经百战的佘徳扆突然旧伤复发,病重卧床,契丹闻讯率五万精兵南下,攻打佘徳扆的驻地符州。由于佘赛花的两个哥哥佘御勋、佘御卿征战在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家中此时找不到能带兵之人,这可愁坏了佘德扆。佘德扆整天茶饭不思,一心想着早点好起来披挂上阵,保卫大宋江山,可是这病不但不见好,反而愈加恶化了。佘赛花此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主动请缨。佘德扆一看,虽然自己的女儿有过人的军事才能,统帅千军的本事,但这回可是要面对五万辽国的精兵,非同小可,那是一百个不放心,坚决不同意。佘赛花一听不服气地说:“父亲为何小觑我巾帼之辈,前有虞姬饮剑楚帐,红拂弃居杨公,绿珠含愤坠楼,红玉擂鼓退兵,个个慷慨激昂,正义凛然,不逊于须眉之流,女儿今乃有红缨在手,还怕它缚不得苍龙吗?”一席话说得佘德扆目瞪口呆,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不但天赋异禀,而且有胆有识,真乃是人中龙凤也!于是,佘德扆便将此事全权交予佘赛花,并勒令三军听其号令,唯佘赛花马首是瞻。面对严峻的形势,佘赛花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做最充分的准备,最坏的打算,整顿军队,加强部署,她一边利用敌方使者战书劝降之机,拖延时间,使用缓兵之计,一边差人快马赶往麟州火山王杨弘信处求援。
话说这符州麟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微妙,可以说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符州和麟州是扼守中原的大门,互为犄角,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失陷,另一个定不能保全,到那时大宋河山就危险了。符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险要,东临黄河,西北与蒙古草原大漠相连,南边可以鸟瞰河西各州,符州城修建在黄河西边一千多米高的石山上,易守难攻,佘家军九代镇守符州,历时二百多年,若是符州沦陷,麟州必亡。佘杨两家世代友好,一向和睦,共御外敌。
身在麟州的杨弘信得知符州有难后,火速召集人马,星夜前往符州,军队集结完毕,杨弘信振臂一呼:
“谁敢前往符州击退贼兵,扬我国威?”话音未落,只见一银袍小将闪身出来,面如冠玉,眼似流星,器宇轩昂,昂首阔步,上前应道:“儿愿往!”杨弘信定睛一看,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次子杨继业,杨弘信大喜道:“此番贼兵破矣!”
杨继业带了两万人马昼夜行军,赶到了符州,而此时的佘家军已被契丹五万精兵合围已久。佘赛花一看杨家将援军已到,于是号令三军只管出城厮杀。契丹军队腹背受敌,进退不得。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佘杨两家里应外合,全歼辽军五万精兵。也就是这一仗,打得辽军数年不敢犯境,听闻佘赛花和杨继业的大名即闻风丧胆,抱头鼠窜。从此杨继业和佘赛花威名远播,适时有歌谣传道:“打竹板,到河东,佘家有个女英雄,砍下契丹大脑瓜,她的名字叫赛花。”此役之后,契丹人对佘赛花是咬牙切齿,又惧又恨,曾有契丹将领令人做成佘赛花和杨继业的稻草人作为箭靶,令士兵习射,兵士一个个手脚发抖,心惊胆战,没有人能射中,竟惧怕到如此地步。这一场漂亮的战役,受到了朝廷和长辈的褒奖,但对于两个年轻人来说,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杨继业对这位将门奇女子深表钦慕和倾心,佘赛花对这位英俊潇洒、英勇善战的少年也是情有独钟,二人惺惺相惜,彼此爱慕。
一直以来,佘家镇守符州,杨家镇守麟州,相互拱卫,形成犄角之势保卫中原腹地。在此之前的唐末五代十国混战时期,一些地方割据势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和权位而不择手段,甚至投靠契丹,特别是一些地处北部边境的藩镇势力的叛变,无疑为辽军南下敞开了大门。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做皇帝,跟契丹相互勾结,里应外合,夺取了后唐政权,做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之前他曾经向契丹求援,立下承诺:他愿意向辽称臣,对待契丹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取得胜利后,愿意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当上皇帝以后石敬瑭对契丹千依百顺,对辽太宗以“父皇帝”相称,自称“臣”,每次契丹使臣过来,他都拜受诏敕,每年向契丹进贡大量物资,其中包括布帛三十万匹和各种奇珍异宝。但是这些物资最终还是来自石敬瑭用严刑重罚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这更加深了老百姓对契丹以及契丹扶植下的“儿皇帝”石敬瑭的憎恨,时人引用乐府诗骂道:“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于是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契丹和石敬瑭的残暴统治。宋代的士人气节不光体现在士大夫身上,就连普通老百姓也表现出可杀不可辱的气概来,在石敬瑭政权完结后,人民群众抗辽御辱的决心丝毫没有减退,时刻期望有一天能够收复国土。
在杨继业幼年时期,他的父亲火山王杨弘信时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于是举家从火山县迁往麟州。麟州地处西北要塞,地势易守难攻,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地方民风彪悍,擅长骑马射箭,这无疑给少年的杨继业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训练场,使得杨继业很小的时候就骑射精湛,练就一身好武艺,加上他天资聪颖,对杨家三十六路梨花枪了如指掌,运用娴熟。杨家与佘家在西北边境辅车相依的地势,使得他们相依为命,他们一起抵御契丹入侵,保卫家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晋天福二年,也就是公元937年杨佘两家结为军事同盟。在上面说到的这场战役中,佘赛花和杨继业精妙的配合,出色的表现,两家的长辈们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两家又是门当户对,于是他们盘算着这一桩杨佘两家的旷世良缘。其实,佘赛花和杨继业从小就认识,而且佘德扆在佘赛花很小的时候就曾将她许诺给杨继业为妻。两人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以后,又一起习武带兵,经历战事,共同成长,感情日益深厚。于是杨家便开口向佘家提亲,佘赛花的父亲佘德扆早就在那一场大破契丹五万精兵的战斗中看到了杨家乳虎的英姿:当天符州城外正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杨继业率援军赶到,挺枪驰马直杀往前去,迎头看见契丹一将拦住去路,拍马舞刀来迎,杨继业手起只一枪将其刺于马下,契丹军大骇奔走。杨继业直杀入重围,又被一伙追兵截住,为首乃契丹将领,杨继业大喝问道:“佘家军何在?”契丹将领回应道:“已为我契丹军杀光殆尽!”杨继业大怒,骤马一枪,将其刺死,杀散余兵,一直杀到城下,看见了被契丹军队团团围住的佘赛花,杨继业大喝一声,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契丹军心惊胆战,不敢迎敌,杨继业救出佘赛花,二人左右厮杀,所到之处,无人敢阻。佘德扆早就有把女儿嫁给这位乘龙快婿的想法,于是顺水推舟,成就了这段良缘,至此有情人终成眷属。杨佘两家的联姻将这两个军事家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巩固了整个西北地区的防线,守护了中原腹地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