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25000000002

第2章 做的东西可以不值钱,但是它必须“酷”

人们常常认为,那些很难做出改变的人,是出于懒惰和抗拒心理。恰恰相反,心理学家却认为,这些人看上去懒散,是因为他们已经耗尽了自己的精力。他们在无休止的分析中耗尽力量,以至于无力向前。事实上,一个清晰的目标就足以解救他们,使他们走出困境。

目标要保有吸引自己向前的动能,就必须是我们真心感兴趣的,因为情感才是生活的动力之源,理智最终要听凭情感的驱使。目标的实现也自有技巧,长远的目标遥不可及,短期的目标才激励前行的脚步。

先做决定,并相信你能

北京时间2012年2月2日,Facabook正式提交首次公开招股的申请,计划融资50亿美元,这将创造互联网史上最大的融资纪录。全世界的聚光灯又一次投射在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身上。

69亿美元的身价、1800亿美元的公司市值、8亿以上的用户,这些天文数字和他1984年出生的年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纵观人类历史,能够和他比肩的,唯有另外一位年纪轻轻就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亚历山大。

这些成就固然会为扎克伯格赢得无数艳羡的目光,但是深深打动人们内心的,却是数字无法表述的传奇,这是关于梦想的传奇。诚如扎克伯格在融资书中所言,Facebook的创建目的并非成为一家公司,它的诞生,是为了实践一种社会使命:让世界更加开放,更加紧密相连。这不是心口不一的宣传,而是扎克伯格内心的真实写照,在Facebook的成长路上,扎克伯格始终恪守这一理念,并因此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挣钱的机会。但是,越是忠于理念、远离外界诱惑,命运反而越是垂青于这个年轻人,Facebook有如被附上了神的祝福,迅猛攀升,从哈佛寝室一路走上世界的最高舞台,直到今天走入你我的视野之中,让全世界共同见证这一奇迹:凭借看似简单的坚持,心中的一个梦想,化身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震惊世界的大公司。

注目于传奇的缔造者,我们没有看到乔布斯那样半人半魔半神的形象,却看到了一个样貌普通的邻家青年形象:深棕的鬈发,浅蓝的眼睛,脚蹬露趾橡胶凉鞋,身套宽松T恤和牛仔裤。

巨大的反差再次挑战了人们的想象力,人们无法想象扎克伯格的成功是一种必然,他们宁愿把它简单地归结为“偶然”,归结为“运气”,一本名为《纯属巧合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业故事,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传说》的关于扎克伯格的传记和一个以该传记为依据的电影《社交网络》将这种心态表露无疑。

传记也好,剧本也好,其实都是诞生于他人想象中的一些东西。在这些想象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态孤僻的天才,这位天才做事多出于阴暗目的,他勤奋编程,不过是为了发泄失恋的痛苦,为了泡妞、赚钱、获得派对邀请函。

传记取材于扎克伯格的对头爱德华多·萨瓦林(扎克伯格的哈佛同学),扎克伯格曾自己掏腰包买票,邀请公司里的人观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他无奈地说:“电影的细节考据做得挺棒,主角身上每件T恤都能在我自己的衣柜里找到。”但是除此以外,他和主角之间的共同点实在不多,“编剧觉得促使我创建Facebook的动力是一些明确的诱因,比如‘前女友’,或者进入某个哈佛高端秘密社团,但实际上,创建Facebook的唯一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件伟大并且值得为之付出的事情”。扎克伯格说:“他们甚至都不愿意去了解一下真实情况。”现实生活中的扎克伯格,早在创立Facebook之前,就认识了女友普里西拉·陈,他们的感情至今已有八年。扎克伯格既没有遭受过锥心的失恋之痛,也不是性格孤僻的人。相反,他一生都处于充满温暖和被支持的社交环境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大学宿舍,或是在他自己的公司。

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他人和扎克伯格的心理对比。传记和电影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疑,对成功的怀疑,对理想的怀疑。他们宁愿相信,扎克伯格成功纯粹是走了狗屎运,而他做事的动机是报复、嫉妒,而不是出于改变世界、助益他人的美好理想。

这种怀疑的心理,想必我们并不陌生,它像瘟疫一样埋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随时准备跳出来腐蚀你的壮志。如果你谈到实现理想,马上会有人笑话你:“实际点吧”;如果你畅想伟业,一定会有人来提醒你:“别做白日梦了,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

是的,如果要和他们保持一致,你就得听从他们的劝诫,老老实实地蜷缩在那个叫作“现实”的与扎克伯格们暌隔的世界中。这种心理是一堵墙,永恒地挡在匍匐者和大写的人之间,挡在路人乙和扎克伯格之间,如果不除去这堵墙,梦想于我们将永远定格为神话而非传奇。而你打开这本书的目的,一定不是为了听神话故事。

心理学家早就对这种心理进行过细致深入的剖析,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它命名为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里的一个人物。身为虔诚的基督徒,他一直渴望为神效力。有一天,当神终于委派给他一个光荣使命,让他去赦免本该被摧毁的城市尼尼微时,约拿却不敢接受这个使命。他四处逃跑,逃避神,也逃避神的使命。神却没有放弃,找寻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在神的教化下,约拿终于幡然悔悟,接受了自己的使命,去尼尼微传达神的旨意,使这个城市免于毁灭。

把逃避伟大的情结和约拿联系起来,源于马斯洛的一堂教学课。

在一次研究生课上,马斯洛问他的学生:“你们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个圣人?谁想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出乎他的意料,一向自信的学生都不敢回答,他们不是拘谨地笑着,就是红着脸、不安地扭动。马斯洛继续追问:“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著作吗?”学生还是表现出很尴尬的样子,支支吾吾地不敢作答。

马斯洛认为,学生的这种表现就像约拿一样,是对成功的恐惧,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他遂用“约拿情结”来概括这种恐惧。

躲避自己的低谷,躲避自己的最低可能性,是人尽皆知的心态,但除此之外,人的内心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隐秘心态:躲避自己的高峰,躲避自己的最高可能性。这种心态发展到极致,就是一种自毁情结,一旦生活中出现荣誉、成功、幸福等美好事物的可能,人们的心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我不配”这样的念头,以致与美好的事物擦身而过。

约拿情结不仅表现在逃避自己的伟大,还表现在拒绝接受别人的伟大,一旦别人表现出伟大或成功的地方,自己就会嫉妒,忍不住打击他人,如果别人倒霉,自己还会幸灾乐祸。

心理学家分析,约拿情结的产生,是因为在童年时期,由于自身条件局限等原因,我们曾接受过别人对我们做出的消极评价,如“你不行”、“你做不到”等等。这种评价伴随我们,并转而成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日后,即便自身条件完善,情况改善,我们依然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够格,做不到,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严重偏差的自我评价。

自卑使我们不敢迈步,同样,惰性心理也阻碍着我们的脚步。要抓住成功的机会,意味着我们需要打破既有状态,付出诸多努力,面对未知变化,很多人宁愿蜷缩在熟悉的习惯的环境中,也懒得做出点滴改变。

这就是约拿情结,只要不打破它给我们下的咒语,我们就永远无法迈出梦想之旅的第一步。

从来都没有“偶然”的成功,只有人们无法理解的成功。细细了解扎克伯格的创业经历,我们将会发现,成功需要诸多要素,这就是本书在后面将要逐步介绍的内容。但是,所有的因素都需要有一个前提——相信自己,摆脱约拿情结。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灵魂里潜藏着伟大的因子,你就无法将内心的力量唤醒,也无从迈出这关键的第一步。

扎克伯格深谙这一点,事实上,这个看似普通的男孩子,与自己的伟大信念始终共生,并且从不忌讳表现出这一点。早在草创Facebook的时候,扎克伯格就对同伴们说:“让我们共同建立持久的文化价值,并且为了从前人手中接管这个世界而全力以赴。”

这句话很容易被当成大话招致别人的嘲笑,幸运的是,扎克伯格没有介意外界的声音,他始终相信并履行自己的理念,并最终让人们看到了理念的伟大作用。

Facebook于扎克伯格,与其说是一个网站,一个企业,还不如说是履行这种理念的方式。Facebook坚持实名制,因为扎克伯格崇尚透明、信任、联系和分享。他认为,在一个透明度很高的世界,其组织会更好,也会更公平。过去,人们从来不指望商业公司能够善良,但是扎克伯格认为这种观念正在改变,因为公司置身于越来越透明的环境中,你如果不善良,就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

扎克伯格谈到,Facebook的出现,帮助人们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人们越是互相理解,就越是能够互相关心。这就是扎克伯格为接管这个世界所做的努力。

如果说当初还有人认为,扎克伯格的豪言壮语只是忽悠,如今,再也不会有人这样认为,Facebook正在从一个社交网站变成开启新传播方式的革命性社区,并最终走向改变世界形态的伟大征途。

扎克伯格明白,信心是梦想火炬的点火器,所以,2011年6月,在门罗帕克社区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他的演讲主题就是“不要说‘我不行’”。他说:“要建立一个像Facebook这样的企业和产品,许多时候只是决定,并相信你能。”

他知道,对于这些毕业生来说,“相信自己”不啻于阿里巴巴的那句“芝麻开门”,装满宝藏的精神洞窟因此而打开,成就事业的征程由此被开启。

不要说“我不行”!

做你感兴趣的事,你就能穿越逆境

1984年,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州的多布斯菲利,他的父亲是一位牙医,母亲是心理学家,扎克伯格有三个姐妹,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排行老二。父母懂得教育之道,以鼓励等正面手段呵护孩子的成长。

在温暖和宽松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不会把精力用来防御伤害,而是尽情地敞开心扉,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扎克伯格和他的姐妹就是这样,尤其是扎克伯格,把自己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

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遇到任何未解的事物,他都有一股子不弄清楚绝不罢休的劲头。他和姐妹们都喜欢向父母提问,姐妹们往往得到“是”或“不是”的答案就满意了,扎克伯格却问得更深,如果得到“不是”的答案,他会打破砂锅问到底,父母可别想敷衍他,他们必须打起精神,和他进行一场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辩。

这可真是把法庭搬到了家里,父母还因此预测扎克伯格长大后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把陪审团说得心服口服。

不过,让扎克伯格感兴趣的不是论辩本身,论辩是他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而编程也好,心理学也好,是他了解世界的另外一些方式。他的心对世界敞开,并且执意探究其运行规律,采取哪种形式倒是次要的。

谁年幼的时候,没有这份好奇和兴趣呢?哪怕是树底下的一群蚂蚁,也能吸引你兴致勃勃地盯上半天。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好多人的心渐渐蒙上尘埃,对生活熟视无睹,唯有少数保持童真的心,继续向着新鲜世界敞开,发现了别人看不到的新的可能。

1984年,扎克伯格出生,1985年,随着微软视窗的使用,电脑走入个人生活。几乎和个人电脑同时出生的扎克伯格,自然而然地把他好奇的触觉,延伸到这一高新科技载体上。

10岁那年,扎克伯格得到了第一台电脑,12岁那年,他自学了编程,创立了一个家庭网络,取名叫扎克网。这是他早熟的编程生涯的开端。中学的时候,扎克伯格写过一个掷骰子的电脑游戏;高中的时候,他和同学合作开发过一个名叫Synapse的音乐推荐程序,这个程序引起了微软和美国在线的注意,他们要以100万美元买下该程序。继续开发这个程序,扎克伯格就不得不辍学,他选择了继续读书,也放弃了这100万美元。放弃100万美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更何况是一个高中生,但扎克伯格做这个选择的时候,却十分轻松。这样的选择在他的生命中还会一再出现,而扎克伯格的决定始终一致:只做正确的事情。

进入哈佛之后,扎克伯格选修了心理学专业,若要极大地满足对人对世界的好奇,心理学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不过,他也没有放弃对编程的兴趣。他时不时地创建出一些在网上运行的小程序,就在Facebook诞生的那一年里,扎克伯格就做了12个小项目。

最伟大的创建总是诞生于兴趣之中,Facabook的创立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有一些词汇,因为被提起太多次,反而让人忽略了它的深层含义,兴趣就属于这样的一个词汇,来自心理学方面的解析,则可以把它的深层含义揭示出来。

人们通常把高成就和高天赋联系起来,但是心理学家却发现,和天赋相比,兴趣才是高成就真正的推动器。心流之父希斯赞特米哈伊曾对近百名高成就人士进行过研究,他发现,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对自己的事业有浓厚的兴趣。

与之相比,好多天赋非凡的人倒是没有做出什么成绩。“门萨协会”、“四S协会”里坐着的那些人全都是高智商精英,他们往往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人,没有其他职业组织可以参加,智商测试的高分是他们唯一自负的资本。

对此,心理学家唐纳德·坎贝尔这样解释说:“许多有天赋的人找不到值得干的事情,我却觉得自己有幸对鸡零狗碎的小问题都感兴趣。”没错,天赋确实是一种恩赐的资源,但是除非你把它们利用起来,否则它们没有任何意义,而兴趣正是一种极好的利用天赋的方式。

如果把天赋比作散漫的光,拥有兴趣的人才能够把这光芒聚拢起来,如果把天赋比作流水,兴趣才可以充当沟壕,使这水汇聚成流。聚拢的光可以烛照黑夜,甚至可以如X光那样穿透重重障碍;聚拢的水会朝向一个目的地奔流,会转化为电能。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即使没有超人的天赋,只要他拥有兴趣,天长日久,他也能够做出惊人的成绩。精力唯有在聚焦之后,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旅游,是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的经历,但只有一个人在旅游的过程中发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由此得出了人类最伟大的知识成果之一——进化论。他就是达尔文,他不是神童,但他对研究生物进化有着浓厚的兴趣。22岁那年,他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猎犬号航船,当船上的其他乘客在漫无目的地赏景、聊天的时候,达尔文却细致观察沿途所见的动植物,并将其特征记录下来。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观察相结合,使达尔文得到了大量原始资料,将这些资料背后的规律总结出来,就有了进化论的问世。如果没有兴趣,可想而知,达尔文就会和航船上的其他游客无异,走马观花,过眼即忘,不会得到任何有创见的认知和知识成果。

在一次行程中,漫无目的的旅游和兴趣之旅,就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区别,在人生这长长的旅程中,没有兴趣的旅程和怀抱兴趣的区别会有多大,你能够想象吗?如果你无法想象,你可以拿任何一个街头漫游的少年和扎克伯格相比。

同样是在兴趣的驱使下,扎克伯格开发了一个又一个程序。对这个少年而言,编程是属于他的一种游戏方式,搭建程序,完成使命,他酣畅淋漓地玩着,玩出了Facebook。兴趣有如此惊人的魔力吗?我们的生活中,不乏兴趣的杀手,他们动不动摆出一副扑克脸,劝你不要只顾兴趣,不务正业。可是请想想,你可曾见过重大成就来自拘谨刻板的工作呢?

负面情绪会导致窄化效应,感兴趣却会扩展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一个人如果企图心过强,如果他看的、想的或做的,都必须为既有的目的服务,那么他就不会留出注意力来学习别的东西,他的思维和精力反而会进入受限的轨道,不利于体察到生活中的潜在需求。倒是好奇心,把人们的创造能力解放了出来,它不仅使人们沉浸在无穷乐趣中,还会拓宽他了解世界的范围。对事物的兴趣,促使人们不断试验,对周围事物不断进行加工处理,在这种努力的进程中,符合人们需要的事物逐渐凸显,在捕捉这种需求的同时,人们就发现了成就事业的契机。

扎克伯格就是这样与Facebook最终相逢的,与其说Facebook是偶然之得,不如说它是必然的成就。

兴趣带来的能量如此强大,不仅因为它能够聚集人们的精力,还因为它源自身心,深深地植根于感情之中,天性具有强大的动力。历史学家纳塔利·戴维斯曾说:“我就是对某些问题非常好奇,它就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对某些课题投入如此大量的好奇和渴望,但它就是非常有趣,我只是将自己的好奇和热情投入到这些课题之中。”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兴趣的推动,扎克伯格也许编写几个程序就罢手了,毕竟计算机并非他的专业。但是兴趣使他无法收手,对编程的浓厚兴趣,使扎克伯格深深地沉溺,把好奇和热情都投入其中,不断地试验和加工,他以一年编写十几个程序的效率向前,直到一手缔造Facebook。

兴趣既然这么重要,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心理学家认为,最常见的答案是,如果一种行为使孩子在争取别人注意的时候,获得一点优势,他就会对此类行为产生兴趣。这种说法倒是符合扎克伯格的情况,他从小就对编程感兴趣,还曾经因为替父亲的牙医诊所编写了一个候诊程序,受到家人的褒扬。

不过,并不是每个高成就人士都在孩提时代对自己的事业产生兴趣,也有一些人是长大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兴趣的,比如爱因斯坦是在30岁的时候找到自己的方向,弗洛伊德在40岁的时候才确定以心理学为研究领域。

怎样产生兴趣,何时产生兴趣,这些终究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事业之树一定要植根于兴趣之中。

到底哪个兴趣才是我们的职业方向呢?这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即便那些卓有成就的人物,也曾饱受选择之难的折磨,不过多尝试几个领域终究是值得推荐的解决之道。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出发,然后将其转移到相关的事情上。如果你不得不为了糊口而做不喜欢的工作,你至少可以利用晚上或周末的时间,尝试喜欢的领域。学习在新领域里工作一定是困难的,但再困难都困难不过一辈子干一件无法给你带来快乐的工作。因为这两种困难,一种是美好乐章的沉重序曲,一种是永远的悲剧。

如果你不害怕,你会做什么?

“真的,我有很多兴趣,在做我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我以为自己生活在另外一个时空,那个时空广袤无垠、连绵不绝,平时瑟缩的自我似乎消失了边界,一并融汇在这个时空之中,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可是,你说把兴趣当饭吃,那不是童话中的故事吗?我害怕……”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被注入恐惧的感觉,生存变成一件复杂而艰难的事情?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求生的本能让我们充满恐慌;没有房子没有车,我们似乎矮人一头,被认定为不合格公民,从众的需求使我们充满恐慌。

为什么你会放弃儿时的文学爱好,日复一日地在单位的格子间里撰写着没有生命的文字?因为你害怕文学的梦想只能给你带来精神的食粮,却维持不了物质的需求。

为什么你会丢下摄像机,成为一名唯唯诺诺的职员?因为有人告诉你,当导演的梦太过遥远,还是脚踏实地地把握住能抓住的东西吧。

在恐惧的围攻下,我们交出兴趣,换取一个谋生的职位,交出梦想,得到钢筋水泥中的一方格子。我们以为,只要我们乖乖地服从命运的安排,就会在适当的时候得到命运的安慰奖,但是生活的谜底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乖乖听话的人,最终没有得到奖励,任性的人,却赢得了生活的回馈,开启了主动的、有力的、硕果累累的人生。

有一些人,他们仿佛始终能够保持一颗与天相通的心,他们透过扑朔迷离的表象,窥见生活的秘密。位于南加州大街1601号Facebook的办公室墙上,赫然写着这样的一幅字:“如果你不害怕,你会做什么?”

当我们因为害怕而对生活乖乖投降的时候,这些任性的人居然敢于无视心中的害怕,执意做自己真心感兴趣的事情。让人不平衡的是,反而是这些人登上了生活金字塔的顶端。扎克伯格如此,乔布斯亦如此,一个说,如果你不害怕,你会做什么?一个说,听从你内心的声音,你将获得神秘力量的相助,将人生细节连缀为一条主线。

显然,我们所害怕的那些东西,他们也未能避免,但是他们不同于我们的是,他们能够超越心中的害怕,仍然坚持做与内心一致的事情。

行为上的勇敢,源于认识上的清晰,当然莽夫除外。扎克伯格也好,乔布斯也好,他们都知道内心的害怕源于何处。

希斯赞特米哈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社会通过控制人的欲望,来控制社会成员,迫使他们接受社会赏罚规定,认同社会秩序。

糊口、寻求安全感、寻求快乐……人的每一个欲望,都会成为社会控制我们的手段,而执行控制的,就是那些强势团体。比如学校、银行等官方机构,致力于把我们塑造成拼命工作和储蓄的公民;地产商和零售商又不断地哄骗我们用辛苦赚来的钱购买令他们获利的产品。这些强势机构透露出的消息不尽相同,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剥削我们的精力,成全他们的私欲。

此外,有一些人,尤其是和我们亲近的一些人,他们首先接受了社会的控制,把这种来自外界的控制误以为内在的需要,而后,以“为我们好”为出发点,把这套东西继续灌输给我们。

于是,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无处不在的劝诫,劝诫我们放弃兴趣,忽略内心需求。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从此与社会作战,凡是强势团体主张的,我们都要反对。但是,至少我们要分清楚,我们内心的哪些需求,是我们自己的需求,哪些需求,是来自外界的控制。我们尤其要避免把来自外界的控制视为我们自己的需求,要分辨内心的害怕是不是外界控制的一种结果。

如果我们听从来历不明的恐慌的控制,就会沦为非人性的玩物,为了追逐社会的奖赏,而放弃内心的真实声音。心是一切力量的来源,忽略了内心,生命将不再有强劲的生机,卓越的成就也只能成为彼岸之花,遥不可及。

那些卓有成就的人,都通晓这个道理。他们拥有主宰自己生活的决心,不让外部条件去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塑造自己的生活去适合自己的内心。扎克伯格时时问自己:“如果你不害怕,你会做什么?”凭着真诚的回答,他一次次地选择了做忠实于内心的事情。乔布斯也知道这个秘密,他告诉我们,时间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让他人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内心的声音、外界的声音,我们必须在二者中选择一个声音来跟随。选择哪个声音,取决于两个声音孰高孰低。内心声音微弱,外界声音必然强劲,内心声音强劲,外界声音必然无法进入属于你的旋律。

一旦明确内心的声音,你就可以将他人的影响轻松屏蔽,将来自外界的心理重担轻轻卸下,于千条万线的人生旷野中,选中独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当你自行控制生命节奏的时候,你的人生才是一流的人生,而非重复他人的二流人生,这种人生就像一条被附上魔力的传送带,把你传送到不敢想象的生命高度。

扎克伯格的朋友兼创业伙伴莫斯科维茨曾说,只有天赋和雄心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他认为扎克伯格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在合适的环境下,把握了最佳时机。“在他看到自己希望的好构想时,别人可能觉得应该首先完成学业。”

Facebook诞生的时候,扎克伯格还是哈佛的大一学生,随后Facebook强劲成长,为了全心培育自己的事业,扎克伯格在大二的时候,选择了辍学。扎克伯格的这次选择,不由得让我们联系起他高中时的那次选择。那时候,为了进入哈佛大学,扎克伯格拒绝了微软的邀请,同时还放弃了令人垂涎的100万美元。

他的行为是否让人想起金庸笔下的怪侠?发招总是出人意料。其实怪招之中自有真义,只是这真义不见得被大多数人所见。两种选择看似全然不同,却是扎克伯格内心一致的表现。在微软和哈佛之间,他选择哈佛,等于选择了自我积累的道路;在哈佛和Facebook之间,他选择了Facebook,意味着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因为自我积累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

一路走来,扎克伯格源于内心的一致性选择,在很多事情上都能表现出来。当创业伙伴企图引进和网站风格不符的广告的时候,他选择了拒绝;当收购者开出巨额资金收买网站的时候,他选择了拒绝。一致性的选择,还从工作渗透到了生活当中,比如拒绝奢侈选择简单,这些我们都会在后面具体讲述。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大河转弯的时候,河道里会拥塞着高墙般的浮沫,时代转型的时候,社会上也会充斥着精神和文化的浮沫,身处其中的人们,难免受到影响,内心浮躁不安,但与此同时,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在浮沫中乍现。一些人被浮沫所扰,随波逐流不知所终,一些人却注目于机会,静静地磨砺内功,在机遇出现的时候一把抓住,成为下一段河道的掌舵者之一。

怎样才能抓住机会呢?扎克伯格的选择,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参照。可想而知,如果扎克伯格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高中的时候他一定会选择100万美金,因为在外界的声音中,物质是被推崇的。如果扎克伯格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也一定会选择继续留在哈佛,因为外界的声音会说,别冒险了,混个名校学历多稳当啊。

有人说,如果扎克伯格没有一次次地坚持自己的选择,Facebook早就和很多同类网站一样夭折了,更不要说做到今天令全球瞩目的规模。正确的选择,源于对自己清晰的定位,扎克伯格始终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在面临种种诱惑的时候,他可以凭借直觉,第一时间做出明智的选择。

从外表来看,扎克伯格和乔布斯属于两种人。但这其实是表面上的不同,骨子里,他们都对内心给予了十足的重视。一个重视内心的人,必然要排斥外界种种干扰。有所坚持,必然有所抗拒,坚持和抗拒是从不同方向来维持内心的一致性的。早期经历的不同,使乔布斯和扎克伯格在抗拒的时候,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乔布斯的抗拒鲜明而极端,凡是和他立场相左的人,都被他刺得血肉模糊,扎克伯格的抗拒却更像太极拳,不着力道,轻轻化解。扎克伯格身边的人形容他,谈话对象的语言不能打动他的时候,他就会立马神游太虚,或者干脆走开,把精力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扎克伯格外表看起来平淡,但他的内心却是清澈明晰。复杂的选择,在他那里轻松无比;传奇的成就,在他看来不值一提,这是否可以断言,他已经和真正的传奇融为一体,不分你我?

“如果你不害怕,你会做什么?”这是扎克伯格心墙上的标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它来一次一次地回问自己?这句话,可以帮我们排除不必要的干扰,直指内心深处,从中撷取来自灵魂深处的光彩耀目的答案。以往我们被恐惧干扰,很少和我们的内心亲近,心也就和我们隔阂,关键的时候不能为我们指路。如今,我们要通过一次又一次虔诚的发问,重新获得和内心的沟通。暂时得不到明晰的回答,也不要着急,只要你发问,内心就会不断地思索,潜意识就会不断地检索答案,这是无形的智慧储备,储备到一定的程度,我们会在某一天忽然发现,原本模糊的旷野上,有了明晰的路线,我们对人生的疑问不期然有了答案。

赚钱不是目的,创造价值才是目的

“赚钱不是目的,创造价值才是目的”,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掠过一抹不以为然的感觉,认为它只是理想主义者的口号?但是,从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到Facebook的扎克伯格,无不一再地证实了这句“口号”。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人,赚的钱最多。

这个世界一直在耐心地告诉我们,它是如何运转的。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着:“我现在所看到的建筑学的美,我了解它是从内部向外部渐渐地生长出来的,是从住在里面的人的需要和他的性格中生长出来的。”一个建筑如此,整个世界亦如此,从核心处逐渐延伸发散开来,如果你希望过真正丰盛的生活,你就要从事物的核心入手,利益荣誉都是核心目的达成之后,顺便达成的副产品。

扎克伯格的传记记者,在和扎克伯格聊天的时候,称赞他是一个天生的首席执行官,听到这话,扎克伯格的表情不由自主地扭曲起来,厌恶之情溢于言表,他辩解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运营一家公司,对我来说,商业只是一种完成事情的方式。”

他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呢?2012年年初,Facebook提交了招股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位创始人的一封信。在信中,扎克伯格明确阐述了,他计划将这样的理想融入到商业计划中:Facebook将推动全球信息的充分交流,一切都将围绕草根展开,而不会采用目前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他把Facebook定义为分享人们所思、所感和所为的基本工具,这种分享以真实、平等、透明为基础。

有人将这种理想形容为一个近似乌托邦的愿景,前景需要拭目以待,但截至目前,这确实是扎克伯格心中纯粹而坚定的理想,它指引着Facebook逐步成长,免于崩裂变质。有多少次,收购者们向扎克伯格伸出橄榄枝,只要他松口,几十亿美元就会成为他的囊中之物,他余生不用做任何事都可以享受最为奢侈的生活,但是物质始终不在扎克伯格的考虑范围内,他始终关注的,是如何以商业为载体,实现自己的理念。他将自己的想法、人格和价值观融入到公司的精神之中,Facebook由此成为一个有核心精神的独立个体,也从而区别于同类产品,获得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了解扎克伯格的内心后,他的传记记者说:“从那时起,我就坚信Facebook的价值将会提升。”

上一节我们曾讲过,如何避免为外界声音打扰,如何不被旧价值观侵蚀,不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就去做某事,也不去迎合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在这一节里,我们看到了,对自己价值观的坚持,会带来怎样的奇迹般的成就。

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曾介绍过独立价值观的好处。他认为,在现在的世界,只有忠于自己价值观的人,才具有生存下来的能力,因为世界上的许多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就算是上司,也有无法回答问题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忠于自己、能够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的人,才有能力找到其他问题的答案。

扎克伯格本人坚守着这样的做事信念,他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也秉持这一标准,他曾说:“一个人无论多聪明多富于效率,但如果缺少认同感,他就不会真正努力。我从斯坦福挑了几个工程师,他们没有多少工作经验,但绝顶聪明,同时很想从事这个行业,愿意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比如创建Facebook相册。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比很多资深程序员更有价值。”

做事以价值观为出发点的人,他的动力就是生命的内部需要,为了达成这种事情,他心甘情愿地克服诱惑,跨越障碍,不断靠近目的。在向前的过程中,他的价值观得到了维护,他的能力也被不断磨砺,大前研一因此断定,这样的人,他们的生命力比起已经习惯接受别人答案的人,一定更为强韧。

对扎克伯格来说,Facebook是与自己内心融为一体的事业,是自我的延伸,是真我人生目标。事实上,Facebook就是他的潜意识理念向意识层面的一次跳跃。

扎克伯格曾经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在大学的时候,他常常会和同学坐下来聊天,畅谈世界、人生和理想,他们谈世界的透明化趋势,谈信息的开放和分享,谈这一切对重大事件的影响。

他对世界有着属于自己的看法,他以少时就有的执着,从不同角度明晰这看法,他没有埋没这种看法,他在一切可得的机会里,自然而尽情地和伙伴谈论他的观点。

谈论自己真心关注的事物,倾听有助于明晰内心的声音。一个人说话的过程,就如同一个蜘蛛编织蛛网的过程。三两好友,入坐倾谈,你思想深处无序的线被牵引出来,朋友的观点可能为你提示方向,也可能帮你把更深处的思想牵引出来。在交流和对答中,你忽然惊喜地发现,语言的线不知不觉中拥有了它自己的角度和方向,结出一张明晰有致的思想之网。一些平时模糊的概念忽然浮出水面,显示出了它自己。这就是语言的作用。

语言还有一重作用。谈话形成的思想又会反过来植入你的潜意识,它们在潜意识里不停酝酿,酝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忽然跃上意识层面,成为一个绝妙的点子。当时哈佛大学里的学生,都知道大家喜欢翻看评价宿舍花名册,唯有扎克伯格把这种需求变成了一个网站。扎克伯格平时就透彻地考虑过“信息开放和分享”的世界趋势,当这种需求乍现的时候,他意识到这种需求不是无意义的孤立存在,而是这种趋势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他一把抓住这朵浪花大做文章,从而抓住了未来的趋势,抓住了实现理念的机会。

Facebook提供真实信息,供用户真实互动,实现了扎克伯格平时谈到的那些理念,比如开放和分享,比如以开放和分享来引导网络交流的新方式。它把真实的世界搬到网络上,它和真实世界的唯一不同是,这里的互动更方便,这里的信息呈几何增长,这里的世界更加透明,人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扎克伯格一再对创业伙伴说:“我们会改变世界,我们能让世界成为更加开放的空间。”Facebook首先是扎克伯格理念的体现,后来成为扎克伯格继续践履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的途径。他心中的Facebook不是一夜暴富的主题,而是“让我们共同建立持久的文化价值,并且为了从前人手中接管这个世界而全力以赴”。

2005年,MTV网络提出以7500万美元买进Facebook,之后Yahoo!、微软频频向扎克伯格伸出橄榄枝,出价更高,时任Yahoo! 公司CEO的特里·塞梅尔又在2006年出价10亿美元欲收购Facebook。

但是,无论面对的是溢美之词,还是诱惑力十足的价码,扎克伯格始终保持冷静。特里后来对媒体说:“这辈子从没遇见一个人能够抵挡住10亿美元的诱惑。”扎克伯格给出的回答是:问题不在于钱,Facebook是我的心肝宝贝(Baby),我想管理它,我想让它继续成长。如今的Facebook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总部有1200名员工,年收入达到5亿,而扎克伯格依然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由于他的决策力和战略头脑,公司依然牢牢地掌握在他手中,没有成为某个大型媒体或网络公司名下的附属站点。

Facebook是扎克伯格理念的具象,而后又继续承载着他的想法、人格和价值观。后来,Facebook成为一种奇迹,这昭示着一个人是如何把内心的小小理念化为可见的伟大的成就的。

这是理念本身该有的力量。年轻的时候,去思考,去交谈,到思维的世界里尽情沉浮,直到淘出你明晰的价值观。不要把思维世界里的探索视为浪费,发生在真我空间里的一切探索都不会浪费,它们在你的潜意识层面激荡不休,直到有一天一跃而出,以一种奇思妙想的方式展现自己,以一种有机的方式,与世界接轨,这时你将得到真正属于你的机会。

寻找内心和外界的契合点

若想要在千途万径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路,你只需要了解两点:自己和趋势,而后在这两点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

从本书的第二节到第四节,我们使用不小的篇幅,谈论如何寻找自我,这与我们的特殊文化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家庭型的文化,在这种文化里,子女的首要责任是照料父母,成人的首要责任是照料大家庭的所有成员,这种文化强调人的合作性,忽略人的自主性。和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相比,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寻找自我。

但这并不代表,了解形势就不重要了。对于心怀理想的人来说,了解他所处身的环境,将决定着他的理想有没有践行的可能,以免只顾仰望天空,忘了脚下的大坑。

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这样总结扎克伯格的特点:“代码写得和扎克伯格一样好的人,并非不存在,但是这些人没有扎克伯格这样的灵魂。”这里说的灵魂特点,是指扎克伯格对人们心理和计算机知识的双重掌握。

好多人都没有想到,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读的不是计算机专业,而是心理学专业。其实细一想想,选修心理学还是很符合扎克伯格的心理特点的。我们还记得扎克伯格小时候最爱和父母论辩,常常把家庭变成法庭。凡是未知的事物,扎克伯格不探究个清楚是不会罢休的,他对事物的由来、世界的运转方式,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这样的人,都会对心理学感兴趣,因为心理学就是一门探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一个人不了解自己身处的时代,又或了解却不知如何参与,都是悲哀的,扎克伯格不属于这样的人。

扎克伯格的父亲爱德华曾向记者介绍扎克伯格,从小就注意观察周围的世界:“最关键的是洞察力,人们每天都面对许多事情,但有多少人能察觉出它们的发展方向呢?”扎克伯格从小就具有这种洞察力,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把一台音响拆开,想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这种习惯和能力始终陪伴着扎克伯格。扎克伯格开发Facebook的时候,互联网上的人际交往模式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至于更早的时期,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的,是平等、自由和匿名。早期的社交网络如Friendster和MySpace都延续了这一传统,如用户身份是虚拟的,用户的隐私也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

这种交往模式非常开放自由,但同时也泥沙俱下,真假难辨。虚假资讯、诈骗、垃圾邮件的存在,大大削减了人际交往的质量。一种新的真实交往的需求正在冒头,就拿哈佛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就是翻看学生花名册,并对上面的照片进行评论。扎克伯格也被卷入这一浪潮,事实上,他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建立过一个非法网站。

哈佛大学的花名册仅限于各寝室内部,网上不提供。一个突发奇想的深夜,就是传说中扎克伯格感情受挫的那个深夜,他潜入学校电脑数据库,获取了里面储存的学生照片。他把这些照片上传到自己的Facemash网站上,然后把网站链接发给同学。这样一来,哈佛男生就可以评比心仪女生的热辣程度,这种方式既粗鲁,又冒犯了照片主人的隐私权,但无疑充满吸引力,短短时间就获得了两万多的点击率。

这场闹剧最终以网站被强制关闭、扎克伯格接受处分告终,但扎克伯格没有就此止步。追根求源的思维习惯,使他透过这场闹剧,看到了同学们的新需求——以真实为基础的交际需求。

在Facemash事件中,受到诟病的是上传照片的方式,如果由照片主人主动上传照片,不就不存在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了吗?想法一成熟,扎克伯格就迅速把它转化为行动,2004年2月4日的下午,扎克伯格点击了自己在Manage.com的账户链接,Facebook来到人间。

在Facebook的主页上,扎克伯格这样写道:Facebook是一个在线目录,它把校内社交圈的人们联系到一起,你可以在Facebook上搜寻自己学院的同学、班级的同学、朋友的朋友,勾画出自己的社交圈子。

扎克伯格为自己申请了从一号到四号四个登录账户(前三个都是为测试使用),五号是室友休斯,六号是莫斯科维茨,七号是萨维林,其他首批用户是柯克兰宿舍的住户,他们把网站链接发给其他学生,邀请他们加入。

Facebook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交流工具,扎克伯格在其中植入了这样的核心理念:我们的项目仅仅开通了一条帮助哈佛人分享更多信息的途径,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够了解校园里发生了什么。大学生们感觉,这就是他们期待中的网站,斯坦福大学一个学生说,这是无须解释的现象。

《纽约客》执行总编阿米莉亚·莱斯特那时还是一名大二学生,她迅速成为Facebook的一名用户,她当时这样写道:Facebook表现出了人们的本性——寻求归属的渴望、虚荣的冲动和偷窥心。

Facebook在实现人们期待的同时,获得了井喷式的增长。当年2月,网站迅速横扫哈佛校园,当月月底,超过半数的哈佛本科生成为它的用户,两个月后,Facebook遍及所有常春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2004年底,Facebook进驻数百家美国大学。2005年,又拓展到高中和外国学校。2006年,Facebook走出校园,向13岁以上的人开放。根据Facebook招股书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Facebook拥有8.45亿活跃用户。

Facebook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时代,逐渐代替了早期的匿名社交网络,它改变了人们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它宣告互联网的蒙面时代已经结束,真实透明相处的时代已经到来,它颠覆了商业营销、公司运作、政府监管的概念,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主进程,说它是人类史上的一场革命也不为过。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开启于一个18岁男孩对新生事物的洞察,以及基于这种洞察的寝室制作。

Facebook是扎克伯格洞察力的一次体现,不过扎克伯格的洞察力却不限于此。国际化产品经理纳奥米·格利特这样形容扎克伯格:“他情商很高,我经常向他请教,比如针对我正在处理的关于女性的问题,他会很理性地告诉我他的看法。”

细微的洞察力,使扎克伯格对社会形势的些微变化悉心捕捉,对人们的新鲜需求感同身受,而熟练的专业能力又使他有可能制造出某种产品,实现人们的期待,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的产品不畅销才是怪事。

这样的灵魂方式,不是扎克伯格所独有的,而是所有创新型人士共有的,乔布斯对社会形势和消费者的心思同样洞若观火。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个新的时代在美国开启,当时的时代风向标《全球概览》杂志曾这样写道:“一个与个人相关的领域正在蓬勃发展,它使个人能够实现自我教育,找到自己的灵感,塑造自己的环境,并与任何感兴趣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乔布斯就是《全球概览》的忠实读者,高中毕业离开家,他曾将这本杂志的停刊号随身携带。乔布斯设计的产品,也承载了这一理念:为无感情的流水线产品赋予个性化的元素,把寻常工具升格为象征梦想的艺术品。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了解自己身处的时代,比如向外界敞开,比如阅读新闻和行家评论等。获取外界信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却是你分辨、筛选信息的能力。掌握这种能力,需要一颗敏感的心,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趋势直接体现人心的向背,处于同样社会背景中的人们,内心其实是相通的,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你就能够对他人的需求敏感,而机遇就潜藏在这半含半放的需求之中,我们终归要通过助益于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在这本书的第一章里,我们从心出发,又回归于心,似乎画了一个小小的圆,但那生命中丰盛的、激越的、美好的一切,都要从这个小小的圆中求取。年轻的扎克伯格洞晓了这个秘密,他那本很少示人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的一句话:“欲变世界,先变自身。”

同类推荐
  • 只对女人说

    只对女人说

    《只对女人说》既是一本女性生理科普小书,也是一本幸福生活指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其中有很多桂质良教授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一应俱全。本书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女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孕育、生产、婚姻、绝经期、衰老等内容一一作了解答与探讨。这本小书就如同你的闺蜜一般悄悄絮语,作者用知识分子的严谨、准确和女性的优雅、温润,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些临床私房话,告诉你那些作为女人应该知道的事儿,提醒女性朋友如何认识自身,如何适应生理变化,如何实现角色转变,以及如何破解生活中绕不开的难题,从而做出正确抉择,以便最佳地实现自我。
  • 凝聚人脉(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凝聚人脉(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妥协的力量

    妥协的力量

    在成长中,妥协是等待与忍耐,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在爱情中,妥协是理解与牺牲,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温暖;在交往中,妥协是宽容与谦逊,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洒脱;在对抗中,妥协是和谐与从容,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本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你在故事中体悟,你什么时候需要妥协,如何妥协。
  • 敬业胜于能力(提升版)

    敬业胜于能力(提升版)

    著名管理培训大师余世维、路长全,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芧理翔,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上海交通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余阳明推荐读本。
  • FBI教你测谎术、阅人术、情报术大全集

    FBI教你测谎术、阅人术、情报术大全集

    本书旨在引导人们通过感知他人的动作、体态、服饰、目光等身体语言隐藏的玄机,达到洞察他人内心,破除他人谎言,从他人身上获取情报的目的。阅读《FBI教你测谎术阅人术情报术大全集》,既可防止无端上当受骗,也可避免误解他人,还能准确领悟他人意图,走进他人内心世界;不仅事业上会助你一臂之力,商海中会助你一路顺风。日常生活、工作中也会让你受益无穷。
热门推荐
  • 残王邪后

    残王邪后

    她,凤离国丞相四小姐,懦弱娇柔,对景王痴心一片。只是佳人有意,郎君无情,一场恶意的玩弄就让她死于非命。她,青帮老大,狠厉邪肆,却招男友背叛,死在自己手中。再次醒来,她变成她,从此涅槃重生,锋芒毕露。乱世风云,英雄逐鹿。江山如画,美人多娇。他与她斗智斗勇,如履薄冰却又乐在其中,无声沉沦,谁主沉浮。片段一身着宝蓝锦袍的贵气男子高傲俯视眼前的她,手持象牙折扇,挡住她的去路,冷声道:“苏青雅,我在和你说话没有听到吗?”苏青雅一抬眼,其中冷光似箭,声音更是比他冷上几分,“滚!”男子全身一僵,眼瞪大如铜铃,惊异不定的看着她。她刚刚说什么?竟然叫他滚!?——夜易冷:你的命是我所救,就拿你一生偿还,无论上碧落,下黄泉,都不可逃离我的身边。夜以璿:到底要怎么样你才肯再回到我的身边来,以往的一切皆是我的错,只要你回到我的身边,我的正妃之位便是你的。付霄:你是第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女子,也是第一个让我如此无法释怀的女子,和我走,我许你一生一世一双人。他,他……
  • 御仙御使

    御仙御使

    一把父亲留下来的宝剑,引领他走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历程。成仙?成神?什么是最高的境界?什么又是最终的目标?御人?御仙?究竟是谁被谁驾御?未知的世界,苍茫的天地,小小少年必将要在这个世界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且看小小少年如何在修真界中成为一代宗师!
  • 别惹慵懒魅公主

    别惹慵懒魅公主

    百里轻纱,一个虚无飘渺的名字,正如她本人一样,如梦似幻。她是谁?是百里家的大小姐,是最骄傲的公主。据说,她拥有仙人一般的绝美容颜,回眸一笑迷倒众生;据说,她一出生就和6个娃娃定了婚约,不知羡煞了多少人;据说,她聪明绝顶,没有什么可以难倒她;据说,她……可“据说”,终究是“据说”没有人知道到底是真是假,因为。她也是最神秘的公主……她拥有所有人都羡慕的家世,却对于她来说是束缚,她拥有最完美的未婚夫,她却认为是负担,其实她想要并不多,只是一份无拘无束的……自由。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蛇蝎毒妃:本宫不下嫁

    蛇蝎毒妃:本宫不下嫁

    穿越到古代最想干什么?看美景,吃美食,顺便勾搭帅哥?从我穿越到古代的第一天起,我的想法只有一个:怎么才能穿回去!其实说起来古代也没有那么悲催,也不过就是没电没网,没有自来水。好吧,即然来了,就要放弃自己宅女的身份,告别以前舒适便捷的日子,我接受,可你要我找不到工作,沦为人家小妾,开什么玩笑。这里有帅哥,是没错啦!这里有权贵,是没错啦!那个平常的我,在古代一众大咖面前,狂刷存在感,是不是还有些小激动呢!可如果让我选,我还是想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白领,一个月领点小薪水,平平淡淡过一生。回去,无论如何都要回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月光蝶之恋

    月光蝶之恋

    月光蝶,是传说中的一种蝴蝶。传说她毕生的精力就是为了汲取那一点点月光,于是她向着月亮不停地飞,直到精力渐渐耗尽,死在蓝色的月光下……故事的主人公薇,就是这样一只拼尽全力寻找幸福的月光蝶。她年少时拼命追随着初恋枫,枫毕业后却远赴北京读研,与导师的女儿纠缠不清,在极度痛苦中,薇遇到了年少有成的浩,却也如飞蛾扑火一般。
  • 黑暗史诗

    黑暗史诗

    风夜进入了知名游戏《黑暗史诗》。游戏提示如下:一.角色死亡即消失。二.有正负成长之分。三.无止尽的地下城。四.击杀物体得经验。五.存在既是合理的。
  • 让你学会与人沟通的168个故事

    让你学会与人沟通的168个故事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有感动才会产生影响,有影响才会激励人奋发上进,如春雨滋润心田,似和风拂过面颊,真善美的碰撞,善良与纯洁的交汇,不一样的故事,同样深刻的感动和震撼,让彷徨的心灵获得慰籍,让充满激情的心灵再次燃烧……愿精彩的故事、优美的语言、新颖的版式、漂亮的配图带给你最与众不同的感受与感动!
  • 绝世至尊

    绝世至尊

    啸傲天宇唯我狂尊,男儿流血不流泪,绝世强者的生存之道便是逆天而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