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14900000001

第1章 戏剧中的变态人物

按语

本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观点对戏剧活动所作的解释。主要内容:(1)戏剧的目的在于挖掘深层的情感渠道,获得某种满足快乐。(2)戏剧的特点总是把“英雄”置于斗争乃至失败之中,并与痛苦、灾难等联系在一起。宗教剧、社会剧和人物剧的区别,在于导致痛苦的行为表现的领域不同。(3)心理剧的痛苦斗争是在心理冲动中进行的。一方面只有观众是一个神经症者,才能从戏剧的昭示中和从被压抑的冲动的或多或少的意识中获取快乐;另一方面唯有神经症者的大脑才会发生这种斗争,并成为戏剧表现的主题。当一个意识到的冲动与一个受压抑的冲动之间产生冲突时,心理剧就变成心理变态剧了。众所周知的神经症的不稳定性与剧作家回避抵抗、提供“前期快乐”的技巧,决定其在戏剧中使用变态人物的范围。本文对研究精神分析戏剧心理美学有学术价值。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人们就一直认为,戏剧(drama)的目的是“唤起恐惧和同情”,从而净化情感。如果是这样说,我们还可以把这一目的更详细地描述成“是一个开发人们情感生活中的快乐或享受源泉的问题”,就如同在开玩笑(joking)或幽默(fun)等智力活动中开发相似的源泉一样。但实际上这些活动很多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在里面,关键问题无疑是人们通过“发泄”(blowing off steam)而摆脱自己感情的过程,由此而产生的愉快,一方面是彻底地发泄而带来的放松,另一方面是伴之而来的性兴奋(sexual excitation)。我们可以认为,性兴奋是作为情感唤起时的副产品而出现的,它让人们感觉到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了,而这正是他们所渴望的一种感觉。作为一个兴趣盎然的观众去看戏剧或者表演,给成年人带来的感觉就如同游戏(play)给儿童带来的感觉,他们那潜在的想做成年人所做的事的愿望在游戏中得以实现。观众一般是这样一种人,他阅历不多,经验甚少,感觉自己是个“大事不会降临其身的小人物”。他长期以来被迫压抑或转移其雄踞世界风云浪尖的雄心大志。他渴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感觉、去行动、去安排事情。——简言之,他渴望成为一个英雄(hero)。剧作家和演员能够让他以英雄的身份被认同(多年以后在《超越快乐原则》(1920)一书(第二章)又论述了这个问题)。因而帮助他实现了这一愿望,同时又可以给他省去许多麻烦。观众也十分清楚,在现实中,如果他不经受痛苦、磨难和恐惧,他就不可能完成他所渴望的那些英雄行为,但若要他真的去经历那些痛苦、磨难和恐惧,那是毫无乐趣可言的。他还懂得他只有一次生命,也许在这样一次与逆境抗争中就有可能夭折。所以,他的欢乐是基于幻觉之上的,也就是说,当他清楚地知道在舞台上行动和受苦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时,当他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场游戏而不会实际威胁到他的个人安全时,他的痛苦就被淡化了。在这样的情景中,他可以尽情享受当“伟人”的乐趣,可以心安理得地放纵自己平时在宗教、政治、社会和性的方面压抑着的冲动,在舞台上表现的生活中的各个重大场景里任意地“发泄”。

同样,其他几种形式的创作也仰仗该前提条件产生。抒情诗(lyric)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能实现发泄多种强烈情感的目的——就像跳舞也能发泄情感一样。史诗主要是能让人感觉到英雄人物胜利时的喜悦。而戏剧则是试图挖掘更加深层的情感渠道,并使不幸的先兆也能释放快感。正因为如此,戏剧一般总是把英雄置身于斗争甚至(带着受虐狂式的满足)失败中来加以刻画。戏剧这种与痛苦、灾难的联系或许可以看成是戏剧的特点,不管它是像在严肃剧中那样,只唤起观众的关注,然后又将它平息,还是像在悲剧(tragedy)中那样,痛苦真的发生。戏剧起源于古代对诸神祭祀的仪式(参见关于羊和替罪羊的论述),这一事实与戏剧的特征不无相关。它容许人们对天宇神控的日益不满,这种控制导致了痛苦英雄是最早最强烈地反对上帝或其他神圣的东西的反叛者。快乐似乎来自一个弱者面对神圣力量时的苦痛——这是一种受虐狂满足的快乐,也是一种直接欣赏一个历经千辛万苦不改英雄本色的人物所产生的快乐。这里,我们的心情和普罗米修斯的心情一样,不过多了点用暂时的满足获得自己片刻安慰的愿望。

因此,各种类型的痛苦便成为戏剧的题材,它通过这种痛苦给观众带来快乐。这样,我们就获得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首要先决条件:戏剧不应该给观众招致痛苦,戏剧应该懂得如何通过创造可能的满足对它给观众带来的同情之苦进行补偿(当代作家常常做到这一点)。但是,舞台上表现出来的这种痛苦很快就被局限于心灵的痛苦,没有人想要肉体的痛苦,因为人们懂得肉体的痛苦所引起的躯体感觉(somatic feeling)的变化,将很快淹没所有心灵的快乐。如果我们得了病,唯一的愿望就是:恢复健康,摆脱我们现在的状况。为此,我们去看医生,吃药,破例求助于“幻想游戏”,这种游戏能够使我们获得快乐。如果一个观众把自己置身于躯体疾病(physica lill)的处境,他会发现自己无力享受快乐或无力从事精神活动。因而,一个有躯体疾病的人只能作为戏剧中的一件道具活跃于舞台上,而不是一个英雄,除非他的躯体疾病的特殊方面使他能够进行精神活动。例如,在《菲罗克忒忒斯》(Philoctetes)中病人处于绝望状态,在有关结核病人的剧中,患者失去希望。

人们主要是通过需要有精神痛苦的环境来认识精神痛苦的,因此,表现精神痛苦的戏剧需要某个会导致躯体疾病的事件,并以表现这个事件开始剧情。至于有一些戏剧如《阿贾克斯》和《菲罗克忒忒斯》,介绍以为观众熟悉了的心理疾病,纯属例外。在希腊悲剧中,由于人们对素材的熟悉,一出剧,有人也这么说,是从中间部分开始演出的。要想对控制那些悬而未决事件的先决条件给予充分的解释是很容易的。这些事件一定包含某种冲突,包含意志力与抵抗力。这一先决条件是在反对神的斗争中完成其首要和崇高的使命的。我已说过,这种悲剧是一种反抗剧,剧作家和观众都站在反抗者的立场上。人们对神的信仰越少,人在控制事物中的作用就变得越重要。人们越来越相信,恰恰是这种对神的反抗导致了心灵的痛苦。因此,英雄的下一次反抗便是指向人类社会。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批社会悲剧。然而,另一个先决条件的实现将出现在个体间的冲突中。这类悲剧是人物的悲剧,它向观众展示了一场“冲突”中所有令人激动的场面。剧情是在杰出人物之间展开的,他们从人类制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事实上,这种悲剧中得有两个主角。在以上这两类戏剧中,有一个主角同代表某些制度的强大人物进行斗争,如果将这两类剧进行融合,无疑是可能的。纯粹的人物悲剧缺乏令人满意的反叛性,但是这种悲剧在社会戏剧(例如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中的再现,其生命力并不亚于希腊古典悲剧作家笔下的历史剧。

因此,宗教剧、社会剧和人物剧其本质的区别,在于导致痛苦的行为得以表现的领域不同。现在,我们可以沿着戏剧的线索进入到另外一个领域,这便是心理剧(psychological drama)的领域。在心理剧中,引起痛苦的斗争是在人物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的——这种斗争是在不同的心理冲动之间进行的。只有当一种冲动,而不是主人公消亡之时,斗争才告结束。就是说,斗争必须在人物的“否定”中结束。这个心理剧的先决条件与前所述的几个类型先决条件的结合都是可能的。所以,如制度之类的因素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内心冲突的根源。正因如此,我们便拥有了爱情悲剧。因为社会文化、人类习俗对爱情的压抑和“爱与义务”之间的斗争——对此我们在歌剧中早已熟知,它构成了几乎无数的冲突情境的根源,事实上,也如同人们的“情欲白日梦”一样亘古不绝。

但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变得愈来愈多。当我们身临其境并打算从中获取快乐的痛苦根源,不再是两个同样可以意识到的冲动之间的冲突,而是一个意识到的冲动与一个受到压抑的冲动之间的冲突时,心理剧就转变成了心理变态剧了。这里,快乐的前提条件是观众本人须是一个神经症者,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从戏剧的昭示中和从被压抑的冲动的或多或少的意识中获取快乐,而不是反感。对那些非神经症者来说,这种意识所招致的仅仅是反感,而且是可能唤起观众一种重复压抑行为的倾向,该压抑行为以前曾成功地影响过他的冲动。对于这一类人来说,一个简单的压抑行为就足以完全控制被压抑的冲动。但是对神经症者来说,这种压抑无一例外会处于失败的境地。神经症者的压抑是不稳定的,需要反复不断地释放。如果这种冲动被清晰地意识到了,那么这种努力就无效了。所以唯有在神经症者的头脑里才会发生这种斗争,并成为戏剧表现的主题。即使是在这样一群人身上,剧作家所能唤起的,除了一种得到解脱的快乐之外,同时还有对解脱的抵抗。

第一个现代戏剧是《哈姆雷特》。该戏剧主要揭示的是,一名男子先前是正常的,由于他所承受的一项使命的特殊性质,而使他变得神经质。他体会一种压抑许久的冲动现在越来越活跃,眼看就要爆发成为行动了。《哈姆雷特》有三个特点与众不同,它们与我们眼下讨论的问题有较重要的关系:(1)剧中主人公本身并不是心理变态者,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成心理变态者。(2)剧中所表现的被压抑的冲动,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压抑的冲动之一,而这种冲动的压抑过程构成我们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压抑被打破了。由于上述两个特点,我们这些观众便很容易在主人公身上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和剧中主人公一样很容易对这类冲突变得敏感起来,因为“一个在某一特定情境中不失去理智的人没有理由失去理智”。(3)这种艺术形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似乎是,一个努力进入意识状态的冲动,不论它多么容易识别,从未得到过一个确定的名称,结果这一过程在观众眼里出现时也没引起注意,他完全被他的情绪所控制,对剧中发生的事没有留心观察。在这种情形下,自然少了那么点抵抗成分,我们发现由于抵抗软弱,进入意识的不是被压抑材料本身,而是它们的衍生物。毕竟,《哈姆雷特》中的冲突隐匿得如此巧妙莫测,只好由我来将它们挖掘出来。

或许是由于忽视了上述戏剧艺术三个前提条件的缘故,众多其他的心理变态人物在舞台上的表现与在实际生活中一样未起到什么作用。神经症者的内心冲突,如果我们第一次是在一个完全既定的状态下与其相遇,那么我们是根本无法洞悉的。可是反过来,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这一冲突,我们便会忘记他是一个病人;如果他本人也认识到这一冲突的话,他就不再患病。看来似乎是剧作家们在诱发观众产生相同的疾患。如果能够让观众随着受害者的疾病一同发展的话,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当观众原来并不存在压抑,现在首先需要建立这种压抑时,上述做法就尤其必要了。这种心理变态剧比《哈姆雷特》更进一步表现了神经症在舞台上的作用。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种陌生的和极端严重的神经症,我们将去请教医生(像在生活中一样),并宣布该患者不适合登台表演。

这最后一个错误似乎在巴尔的戏剧《亲爱的安德列》中出现过。当然,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在戏剧中表现得含糊不清,即我们很难相信会有那个特殊人物,拥有一种合法权利,能够给予那个姑娘完全的满足。因此,她的问题不可能变成我们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个错误,即认为没有什么内容可供我们挖掘的了,认为我们全部的抵抗只是为了反对我们无法接受的爱的既定的条件。在我上述讨论过的戏剧艺术的三个有效前提条件中,最重要的似乎是注意力转移(diversion ofattention)那一条。

总而言之,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单凭众所周知的神经症的不稳定性和剧作家回避抵抗、提供前期快乐的技巧,就能决定在戏剧中运用变态人物的范围。

同类推荐
  • 重口味心理学

    重口味心理学

    在当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存在很多奇怪的人和事,如果你看不懂,那么很有可能糊里糊涂地被利用。本书便结合社会现实,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重口味心理现象,少了些小清新,多了些重口味,给大家新鲜刺激的阅读感受的同时,让你轻松掌握心理掌控术、读心术和攻心术。
  • 好心态才会更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好心态才会更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人生的道路,没有坦途,但也并非尽是奇趣,只要坚定目标,明确方向,乐观坚韧地走下去,就能笑到最后。青少年朋友们,未来的路就在脚下,把握好航向,以一颗平常心。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寻找人生旅途的乐趣,享受生命的美好!
  • 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为什么服装店的镜子要斜着放?为什么商场里的导购员总是说“咱们”?为什么你总觉的别人买到手的东西比你便宜?为什么女性不买东西也喜欢逛商场?为什么超市里的口香糖摆在收银台旁?你明白这些奥秘吗?你是否意识到其后的心理动因呢?……消费,每天都避免不了。每天看一点,你会发现,成为购物达人如此简单!
  • 每天5分钟,轻松通读心理学:500个贴身心理学常识

    每天5分钟,轻松通读心理学:500个贴身心理学常识

    本书抱着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并将心理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想法,编写成册。收录了工作中和生活中最有用的、和每个人都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再配以众多心理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数据报告,以及许多生动的、鲜活的案例,趣味性非常强。
  •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教授罗伯特·B·西奥迪尼在其行为心理学名著《影响力》一书中提出的六大经典原理为线索,企图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和商业现象出发,揭开人类行为的若干真相。人的行为是怎样受到影响的,人又是怎样被说服的,也许你的理性告诫你不要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要轻易被他人说服,然而,影响和说服并不会以你想象的方式出现。了解到这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会让你和你周围的人彻底改变看待自己和人类群体行为的方式。从最实用的角度来讲,你想成功地影响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吗?你想成功地说服你的同事、上级、下属、客户及对手吗?你想成为万众瞩目的“社交明星”吗?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帝歌

    帝歌

    【已出版上市】一场车祸,两人再次穿越,她成了前朝皇帝遗孤的冲喜新娘,他却步步为营,招兵买马伺机掀起一场政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蛇皇

    蛇皇

    直到有一天,不过就是下午睡个觉觉。一个可以变为强者的机会,徐浩林是一个门派中的小弟子,他的愿望很简单,落在了这个懒货的面前……,晚上睡个觉觉,早晨醒来再睡个觉觉而已
  • 心灵鸡汤精粹版6

    心灵鸡汤精粹版6

    也许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又不断得到的过程。关键是要学会放弃,因为放弃,也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放弃意味着什么?
  • 成大事者必知的100个人生哲理

    成大事者必知的100个人生哲理

    本书主要引用名人成功的故事,来为在成功路上努力奋斗却遭受挫折而失意的人们鼓舞士气、指引方向。它告诉我们大家:要成为成大事者,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要主动培养自己成大事的良好习惯、健康的心态、全方位的优点和优质的品行,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深刻道理,并且善用人才为自己冲锋陷阵,同时深谙处世之道,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这些都成为成大事者必备的成功要素。而众多的成功者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为大家阐述了成功的哲理,祛除人们心中的杂念和疑虑;使失意者重整旗鼓,帮助他们找对成功的方向,从而用不懈的努力来换取成功。
  • 弃儿汤姆·琼斯史

    弃儿汤姆·琼斯史

    《弃儿汤姆·琼斯史》是英国小说家菲尔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对人性善恶有这深刻的描绘。琼斯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故事中唯一一个真正正面的形象,其所勇敢追求爱情的过程,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不管经历了多少不幸,最终还是收获了幸福。
  •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为了实现中国植物学本土化,他的脚印几乎印在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他对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界。着作等身,成果累累,这样的评价对吴征镒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用科学的语言抒写着一首植物之诗,科学之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我愿意默默地深深地崇拜。
  • 比尔盖茨给中国学生的11条忠告

    比尔盖茨给中国学生的11条忠告

    成功并不是无因的,也不可能完全是运气所致,背后一定有他成功的条件。即使是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颂歌。因此,比尔·盖茨的成功,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得益于他的一些做人做事的准则。这些准则,就是每一个有志追求成功的人所应该学习的。
  • 重生之世家大小姐

    重生之世家大小姐

    前世,她温婉柔顺,以丈夫为天,孝顺公婆,对父亲后妈言听计从。却不料,他们杀母亲,骗股权,弑祖父,合谋让自己尸沉海底,那年她23.重生七年前,她回十六年华。回学堂,她是倒数第一全校差等生;回家里,她是刁蛮任性,胆大妄为的大小姐;在外面,她是天真无邪,惹人怜爱的柔弱少女。却不知,她扮猪吃老虎,考名大,斗恶人,战商场,谋夺股权。但是她的微弱小心计,却逃不过某人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