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提到彼得·德鲁克,在企业的森林里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这是多么崇高的人物所达到的境界,这一境界将永恒地伴随着智者德鲁克。
2005年11月11日,“管理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美国克莱蒙特家中与世长辞,这一天,距他96岁生日还有8天,颇具隐寓意味的是,82年前的同一天,德鲁克在参加一次游行活动时,突然醒悟:自己对这个世界而言,只是一个旁观者。于是他满怀留恋又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德鲁克的一生,一以贯之地秉承“旁观者”的思维理念,在教师、咨询师、作家之间辗转腾挪,矢志不渝地坚持他追求完美的精神,为管理学做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
德鲁克的一生,是反思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更是实践的一生。他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1966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中的经典;1973年出版的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被奉为管理学“圣经”;他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管理的前沿》、《管理的未来》等书被译为30多种文字,传播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留给后人的遗产是那些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大量著述,是过去60多年中他对现代企业的组织及管理所做出的基本的思考和总结。
德鲁克是引领时代潮流的思想家,他天才般的头脑引领管理者进行思维创新。20世纪50年代初,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必将彻底改变商业模式;1961年,他充满先见地提醒美国企业应该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1980年代,又是他首先警告日本可能陷入经济滞胀;20世纪90年代,他又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全面阐释。在管理学领域,他第一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并确立了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他是目标管理的创始人……他的研究和观点大多具有开创性。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无论是“市场营销之父”——菲利浦·科特勒,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还是通用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葛洛夫、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都曾受到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德鲁克思想对管理学界及管理实务都产生了深远而无可比拟的影响,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和实践家。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基于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善于挖掘趋势背后的趋势,把握问题背后的问题,因此,他的思想平易而深邃,简约而富有启发性。他高度重视管理实践,认为管理要重“行”,“行”胜于“知”。
德鲁克的管理研究集中在企业责任、组织、目标管理、领导力、人力资源、创新制度等领域,而这些,无一不是决策者和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来实现这个使命。对于企业而言,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根本任务,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则是领导者的基本能力,将两者统一起来就是管理。在德鲁克看来,管理是所有组织的职能,组织将人集中在一起,所以管理必须高度关注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优势,实现人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重视人的因素,实施人性化管理。经理人的责任就是带动整个组织发挥成员的生命活力。
在中国,德鲁克有众多的信徒,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管理者对德鲁克思想的认识往往难以具体到中国的管理语境中来。因此,开始创作本书时,我们就在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应该以怎样的立意阐述德鲁克的管理思想?
毫无疑问,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将作为一个大国崛起,那么中国的管理者应怎样面对中国崛起中的机遇和挑战?怎样面向我们的未来?显然,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取决于今天的决策者。在企业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体的今天,尤其取决于企业家和经理人,取决于他们的洞察力、思维水平和管理素质。而管理者要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向德鲁克这样的管理大师“取经”,融合中西管理传统,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的管理体系。
本书就是以这样的立意进行创作的。我们无意于构建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体系,只是试图通过解读德鲁克思想中的精髓,提炼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及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企业管理的普遍性意义。本书以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为中心,运用大量案例来说明,并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际,进行了深度解剖,试图借此来激发企业家和经理人去思考中国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管理者的绩效能力。
诚然,德鲁克的思想和理念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置之古今而皆能,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带给管理者的启示远远超出管理技巧本身。中国的管理者应该学会如何透过现象来超越现实、面向未来,进而引领时代的发展,推动中国的崛起。显然,创新将改变一切,但我们更应该记住德鲁克的谆谆教导:“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得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两者兼备。”
尽管德鲁克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将进一步激励我们前进。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中国的管理者将沿着德鲁克指出的方向,坚定地前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远去的德鲁克将获得永生!
本书编撰仓促,编者自觉对德鲁克思想研读的深度有限,若有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