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拥有成本优势呢?那就需要控制成本。把本来可以不必支出的部分节省下来,实际上等于赚到了利润。因此,节约是最大的利润点,节约关系着企业组织的兴衰存亡。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所有的节俭活动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节俭精神必须靠每一个员工贯彻。因为员工是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和降低损耗的具体实施者。
但是有很多员工却认为,一个人即使再节俭对降低成本也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组织效益的大海也是由一点一滴的"水"汇集而成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在这里节省一点,那里俭省一点,汇聚起来就会为惊人的数目,为组织创造出惊人的效益。所以,节约就是在作为,而且是一种很大的作为。
一个员工,只有具有敬业、负责、认真的态度,才能处处替国家和组织着想,历行节俭。
处处节俭,必须以吃苦精神为依托。
挤公交比打出租当然能为组织节省出利润来,试问:没有吃苦的精神能选择前者吗?
出差时住小旅馆比住星级宾馆当然能为组织节俭出利润来,试问:前者的苦谁又愿意吃呢?
要节俭,就得在各方面自己克制一点,要多动动手,多动动脚,少享受一点便利和舒适。
在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高铭的心里,一直铭记着一位老专家的身影。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身处上海的这位年过六旬的副所长,每次来北京参加调度会,只选择一种交通工具--火车硬座。看着这位老专家开会时熬得通红的眼睛,高铭心疼了:"您老怎么不坐卧铺啊?"老专家的回答让她动容:"任务组经费非常紧张,我自己能省一点儿就省一点儿。"
和这位老专家一样,多少中国航天人宁肯委屈自己,也绝不让自己的事业"吃亏"。一位参与载人航天项目的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的年轻科学家谈起一次"激烈"的争论:
他所在的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的科研条件比十几年前好多了,积累了近百万元的科研发展基金,有人建议买部汽车改善改善条件。但大家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认识到:今天搞航天仍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在研制工作中应尽量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买车要比依靠社会交通服务花费大,目前还没有工作需求。买车计划"流产"了。而这一年载人航天研究中计划拨款偏少,严重地影响了研制进度,研究室毅然拿出了多年积累的科研发展基金几十万元,购买了示波器等急需的科研设备,按时完成了年度的科研任务。
厉行节俭,说到底,受益的是员工本人。"大河有水小河满,"试想企业的利润提升了,国家富了,员工作为组织一分子薪水肯定会上涨。更重要的事,一个人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将组织的资产像自己的财产一样爱护,领导会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不晋升这样的员工,他又会晋升谁呢?
刘芳菲在艰苦的西北山区长大,经过十年寒窗,终于大学毕业,在北京某国家机关找到了一席之位。
刚进机关,同事们把她看成是一个"另类",因为自小艰苦的生存环境使她养成了节俭吃苦的习惯。她从来不用大家都习惯用的一次性纸杯和筷子,而是自备水杯和筷子;她从来是在用过一面的纸上写字和打印文件,总是刻意提醒同事节约用纸;当办公室的电器用不着的时候,她会主动去关掉;甚至卫生间的马桶漏水,她也不怕脏,主动地去修理好……
一开始同事们都认为她"扣门",是多此一举。因为毕竟单位的实力雄厚、财大气粗。更何况领导似乎并没有刻意在这方面过多要求过。但是刘芳菲依然我行我素,一年后,在她的潜移默化下,她所在的部门办公作风已经改变:一开始她那些看起来"另类"的行为,观在成了每位员工主动去做的事情。
当然刘芳菲的节俭举动早被不动声色的领导看在眼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她由普通职员跃升到办公室秘书的位子。
以吃苦的精神处处替组织节约,替国家着想,体现的是一个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组织中更重的担子正需要这样的员工去挑,更高的职位正是为这样的员工所设。
6、痛定思痛,从失败中崛起
谁都知道,工作不都会一番风顺,越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越是如此。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遭遇失败的打击。畅销书《精明的失败》的作者海特将失败分为三类:
一是金钱的损失,二是自尊的受伤,三是地位的丧失。所以以失败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解释就是: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作为,但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没有人喜欢品尝失败的苦酒,但是不经历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正如不经历风雨的天空不会有绚丽的彩虹一样。
《当厄运笼罩着你》的作者卡西纳说:"不是没有头脑的人应该渴求厄运,而是说厄运是很好的家庭教师。它能帮助你学到并深刻体验到许多东西,并对此难以忘怀。它还能使你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这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一句至理哲语。失败是成就事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就如同一串珍珠项链,珍珠象征成功,而那根绳子则象征着失败,如果你掌握不好失去这根绳索的话,那么再美丽的珍珠也会散落到地下,无法连接成一串美丽的圆圈挂在颈上。
任何一名员工从平凡到卓越,从基层走上高位,都必然要经历挫折和失败。从挫折中汲取教训,战胜失败,是迈向成功的踏脚石。几乎每一位身居要职的卓越员工都曾经历过荆棘遍地、艰难困苦的阶段。而关键在于,当他们被失败击倒后,会立即反弹起来,同时会汲取宝贵的经验,继续向前冲刺,直到将失败制服。
1984年,塞奥·捷曼得到可口可乐公司决策层任命,让他来扭转同百事可乐公司竞争所引起的销售额下跌的不利局面。捷曼采取的策略是改变可口可乐的配方,以"新可乐"的商标面世,并对此做了大量的广告宣传。
然而,结果却没有如捷曼预计的那样成功,相反,甚至没能保住旧可乐的市场。
"新可乐"是自美国闻名的Edsel汽车市场失利以来损失最严重的新产品。仅仅79天的时间,旧配方的可口可乐便又回到了超级市场的货架上,一年后,受挫的捷曼离开了可口可乐公司。他的错误,从某种程度上讲要归咎于他的自负。
当捷曼离开可口可乐公司后,他有14个月没与公司的任何人交谈过。他回忆:"这些日子是孤寂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和一个合伙人共同开创了一家咨询公司。
在亚特兰大的地下室里,靠着一台计算机、一部电话和一台传真机,他的公司便运作起来。逐渐地,他的咨询客户发展到像微软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他的信条是:改变自己,敢于挑战失败。
7年后可口可乐公司也来寻找他的建议。捷曼说:"我做梦也没想到,公司会请我回去。"管理部门需要他协助整顿。"我们因为不能容忍失败而丧失了竞争力,"可口可乐公司的总经理罗伯特·格兹塔承认,"人只要运动就难免摔跟随头。"
不管在什么组织中最需要并孜孜以求的,是那些能从失败中得益和崛起的斗士。亿万富翁帕罗特说:"连续不断的成功无形中会滋长一个人的傲慢和自满。""我需要的是这样的职员,他热爱烽火硝烟的战场,愿意并敢于面对障碍的困境。"
当今世界变幻莫测,每个人遭遇偶尔的失败是难免的,关键在要有勇气应付面临的一切失败。甚至许多领导更倾向于重用有过失败经历的人。哈佛商学院的约翰·考科教授说:"我可以想象得出,在20年前董事会在讨论一个高级职位的候选人时,有人会说:"这个人32岁时就遭受过极大的失败。"其他人会说:"是的,这不是好兆头。"但是今天,同一组董事会却会说:"让人担心的是这个人还未曾经历过失败。""
不能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而被挫折所吓倒,才是彻底的失败。
一位生物学家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放在同一个玻璃器皿中,然后用玻璃板把它们隔开。当鲮鱼兴奋地扑向自己的"美餐"时,它却被撞得晕头转向。碰了十几次壁后,鲮鱼沮丧了。
然后,生物学家轻轻将玻璃板抽去,但是鲮鱼对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鲦鱼却视而不见了。没过多久,鲦鱼因有生物学家供给的鱼料依然自在地畅游着,而鲮鱼却已经翻起了雪白的肚皮浮在了水面。
美食张嘴即得,而鲮鱼却因饥饿而死亡,这的确可悲可笑。然而,在现代职场上,一些员工不是也像那条鲮鱼一样吗?一点点的风浪就使他们弃船上岸,一次小小的碰壁就让他们裹足不前,一个小小的挫折就使他们放弃了一切理想和努力……许多时候,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被曾经的失败所吓倒,对近在眼前的已被抽掉"玻璃"的"鲦鱼"没有去"再试一次",再勇敢地去挑战一次!
惧怕失败,被失败吓倒,不愿冒险,虽然可靠,虽然平静,但那实在是一个悲哀而无聊的人生,是一个懦夫的人生。因为你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潜能。你的潜力本来可以让你创造一番卓越的作为,可是你却甘愿把它放弃了!与其造成这样的悔恨和遗憾,为什么不勇敢地向失败挑战呢?与其做一个平庸的懦夫,不如做一个哪怕失败一万次的英雄!
职场勇士们都令大声地说:让失败来得更猛列些吧!他们会猛烈地去挑战失败,在与失败和挫折决斗的过程中,创造卓越,超越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