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机延误是航空运输中的常见现象。中国国内每年约有20%的航班延误,同样的情况在美国等国家也总是出现,近年来美国一直有约1/4的航班在时刻表规定时间15分钟后到达。班机延误,造成旅客的不便,渐渐旅客同航空公司的纠纷增多,对航班的投诉也日益增加。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民航服务双方呈现的是买卖服务关系,民航公司理应秉着诚实信用原则对顾客提供服务,但在此过程中,若因班机误点而使部分旅客遭受损失,这笔钱该由谁来负担?
由于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很多旅客同民航公司的矛盾进一步升级,出现了大范围、高频度的旅客“霸机、罢机”行为。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7月就出现300起“霸机、罢机”事件。消费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那么班机误点,究竟这损失该由谁来赔偿?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在航班误点的过程中,首先,旅客的消费者预期被干扰,原本计划好的行程因此而受到耽搁,本想乘坐飞机就是为了方便快捷,没想到一切安排都被打乱。其次,旅客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如因误时而产生的时间风险、收益风险等,若是有商务在身,损失就更难以计算!即便有的航空公司提供住宿和食品,但也未必能弥补损失。然而,若是航空公司有了什么意外,还可以因购买相应保险,减少损失。对两者进行对比会发现,风险大的是旅客,吃亏的也肯定是旅客,这样的情况,是否合理?高风险的不对称分布,等待过程中时间成本的无意义损失,让旅客多有怨言。班机误点是航空公司的事情,这是它提供服务范围内的事情,难道不应当由其进行赔偿?
在国外,如果班机耽误时间过长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可在国内相关的措施极为少见。虽然中国民航总局在2004年6月曾经向国内航空公司下发《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但最后付诸实施的只有深圳航空公司。且由于《意见》并非强制性法规,各大航空公司想遵守就遵守,不遵守也没什么处罚,《意见》形同虚设,根本没能缓解由航班延误导致的混乱局面。
更令人头痛的是,现在有的航空公司还持着这样的态度,觉得:“飞机运营本身就是高风险运作,旅客来坐飞机,耽误时间也违背了航空公司的意愿,凭什么自己赔?飞机上的服务提供本身要比火车上的要好,成本要高,为什么班机误点还要自己来承担损失赔偿?”
不正确的观念,让航空公司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是市场需求的主导者。如果航空公司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不能正确处理顾客反映的问题,顾客就会对其有所排斥,直接反映在市场上就是,需求大量减少。难道这是航空公司想要的结果?
很多的学者对航空公司的做法都不赞同,他们认为,一方面,既然风险是由航空公司造成的,就应当由航空公司来承担。长时间的延误应根据一定的比率进行赔偿,短时间内的可以不赔(以《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中的四小时为界限)。另一方面,航空公司应当在给顾客办理机票时提供可能误时的保险,将其加在机票的成本内,以让顾客的利益有更多重的保障。
可见,航空公司不但要在相关规定和服务上有所改变,在思想观念上也应当进行转变,毕竟现代的消费群体已经比过去更有经济头脑和风险意识,也更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了。
高购买门槛与低折扣优惠票
每到出行淡季,为保证上座率,各航空公司不惜推出大量低折扣机票。像北京、上海等许多热门航线,也都能轻松买到5折以下特价票,很多航线甚至将折扣降至为2折,比火车票还便宜。如从银川到北京机票原价1090元,2折价格就是218元,加上燃油附加费和机场建设费200元,共计418元。又如,从杭州到北京,如果买到2折机票,只要350元,如果不算上燃油附加费,和一张320元的火车硬卧票价格已相当接近,远远低于550元的Z10次列车票价。据机场工作人员介绍,只要提前半个月订票,这种低折扣机票都可以买到。
对于旅客来说,最高兴的就是能够买到优惠机票,这样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实际上,这种以同样的机票,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人的做法,在经济学理论中,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而价格歧视的代表性行为,就是在市场分割的前提下,将相同的商品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给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它早在西方出现垄断企业时,就开始在各个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如今在中国的一些企业中也可以看到,民航业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你总有机会看到在某些地区的航班或者某些群体的票价要比其他地区或群体的便宜许多。
那么,航空公司为什么要在票价上搞价格歧视?
通常,航空公司在进行价格决策的时候,会反复思量一个问题,即价格的高低。如果把价格定低了,就会少赚很多钱,弄不好还会亏损,而把价格定高了,又会吓跑很多支付能力不高的顾客,同样也赚不到钱。那它能不能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呢?只要能将不同的顾客和市场分割开,就能够对有差异的消费群体实行差别价格,也就可能让企业获得最高的利润。于是,价格歧视就产生了。航空公司便对收入较高、稳定的人群,售之以正常的价格,而对那些收入较低、有特殊困难的人群,就售之以优惠的价格。
同时,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价格是消费者购买飞机票的代价。不同的消费者会在消费前考虑这样的价格对其承受能力的影响,再决定是否要购买。也就是说,价格能对其起到引导作用。于是不同的价格,就能够吸引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来进行购买。这样,通过价格歧视,卖方得到了最多的收益,使飞行的平均成本降低,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此外,卖方的行为还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如此看,不失为一笔多赢的买卖,何乐而不为?
不过,在销售优惠票的时候,航空公司总会设置一定的门槛,使优惠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大规模的优惠,对于航空公司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在这个时候,航空公司通常会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实行优惠,例如,根据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将老幼群体单独划分出来,享受优惠价格;或者将伤残人士、荣誉军人等划分出来,享受几折的优待,等等。一般,这样的理由都能为绝大部分旅客所接受,因为我们的观念中,一向都认为它们是合理且正当的,富有人情味的。
如此,航空公司才能做到,既可以实行价格歧视,充分利用资源,又不引起旅客的不满和投诉;既获得最多利润,又不损害到旅客和社会的根本福利。可见,它们设置这样的门槛是必要和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