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低调是在积蓄腾跃向上的力量 (2)
一天,康熙派人通知鳌拜,说是有要事商量,请他立即进宫。鳌拜直奔宫中,康熙此时正和小太监们摔跤玩哩。鳌拜上前,正要与康熙打招呼,十几个小太监打打闹闹地挨近了鳌拜身边。说时迟,那时快,大家一拥而上,拉胳膊扯腿地将毫无防备的鳌拜翻倒在地。
等鳌拜反应过来,感到大事不妙,想要挣扎反抗时,十几个小太监已牢牢地将他制伏在地,哪里肯让他脱身。他们拿来准备好的绳索,将鳌拜捆了个结结实实。
康熙正颜厉色地对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的鳌拜说:“你欺凌幼主,图谋不轨,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今日下场是你罪有应得。你鳌拜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待我查清你的罪行,一定严惩,绝不宽待。”
鳌拜自知难逃一死,紧紧地闭着双眼,一句话也不说,只能像待宰的羔羊那样任人宰割。
善于进退之人懂得进退规则中暗含的玄机。退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进,特别是当我们的力量还处在弱势地位时,更应该多一些隐忍,等待机会成熟之时再大显身手,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
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击败俄奥军队。1807年弗里德兰战役中,俄军又战败,实力大为减弱。刚登基的亚历山大一世为积蓄力量,使用了新的斗争策略,以卑微的言辞讨好对方,处处表示退让的姿态。
同时,为了对付英国,拿破仑也极力拉拢俄国。亚历山大一见到他就投其所好:“我和你一样痛恨英国人,你对他采取各种措施时,我是你的一名助手。”
1808年秋,拿破仑邀请亚历山大在埃尔富特举行第二次会晤。这次会晤,是拿破仑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法俄两国的友谊来威慑奥地利。消息传到俄国宫廷,激起一片抗议声。皇太后在给亚历山大的信中说:“切切不可前往,你若去就是断送帝国和家族的荣誉,悬崖勒马,为时未晚。不要拒绝你母亲出于荣誉感对你的要求,我的孩子,我奉劝你,及时回头吧。”
亚历山大却认为,目前俄国的力量不足,必须佯装同意拿破仑的建议,应该“造成联盟的假象以麻痹之,我们要争取时间妥善做好准备,时机一到,就从容不迫地促成拿破仑垮台”。
抵达埃尔富特后,亚历山大恭言卑词,在两个星期的会晤中,与拿破仑形影不离。有一次看戏,当女演员念出伏尔泰《奥狄浦斯》剧中的一句台词“和大人物结交,真是上帝恩赐的幸福”时,亚历山大装模作样地说:“我在此每天都深深感到这一点。”
一天,亚历山大有意去解腰间的佩剑,发现自己忘了佩带,而拿破仑把自己刚刚解下的宝剑,赐赠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装作很感动,热泪盈眶地说:“我把它视作您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将永不举剑反对您。”
1812年,俄法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十分尖锐,这时亚历山大认为俄国已做好准备,于是借故挑起战争,打败了拿破仑。
后来亚历山大说:“拿破仑认为我不过是个傻瓜,可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生活中,掌握“匍匐之道”有诸多妙处。
“匍匐”只是为了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向,或腾出一些空间。好比两车相逢,有时必须自己先退让,才有前进的可能;或是前进无路,只好后退另走他途。
正面对战已无取胜可能,而且将耗损自己实力时,可暂时屈起身子,以保存实力。“匍匐”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交换,更是一种条件。以退为进,也可以换取另一种形式的补偿。懂得进退取舍,知道在什么时候停下脚步、什么时候迈开步子的人才能成功。
扮猪吃虎,在刚柔之间回旋制胜
鹰立如睡,虎行如病。鹰者天之雄,虎者地之威,但雄威如此的动物却时常扮作一副有气无力的模样,从而使猎物放松对它的警觉,待时机成熟时,就霹雳乍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捕食。在生活中,常见弱者好逞强施威,而强者反倒频频示弱。
看来,低调做人,“扮猪吃老虎”更是强者常用之计,以谋求生存和伺机攻击!
东晋温峤是西晋名臣温羡之后,因与陶侃联兵平定王敦之乱,重安晋室而名垂青史。
西晋灭亡之后,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温峤南下过江做了东晋朝廷的官。东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他被拜为侍中。这时,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已发展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拥有重兵、占据长江上游的王敦十分跋扈,取代东晋的政治野心日益明显。
但是,晋明帝司马绍不是一个懦弱的守成皇帝,而是一个比他父亲晋元帝司马睿更有决断和胆略的铁腕君主。他继位之后,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容忍王敦有染指皇权的奢望的,于是他决心取消、乃至最后铲除琅玡王氏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势力。温峤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步履维艰地走上了东晋的政治舞台。
司马绍在拜温峤为侍中后,即让他参与军政大事,草定所有重要的诏书公文,并很快将他由侍中擢升为中书令,视其为司马王朝的栋梁之臣。温峤在东晋中央的权势炙手可热,自然引起了王敦的惊恐,于是他请求皇帝将温峤调到他的大将军府任左司马。
温峤无奈,只得到武昌赴任。刚到武昌之初,温峤劝说王敦应以上古有美德的辅臣为榜样,做一个传名后世的气节之臣,但王敦无意于此。至此,温峤断定拥兵自重的王敦必有谋反之心,遂决定改变自己在王敦身边行事的策略,以韬晦之道逃脱危境。
此后,温峤一改初到武昌时的态度,装出一副敬重王敦、愿意肝胆相照的模样,还不时地密呈策划以求得王敦的信赖。这样,温峤便很巧妙地将刚到武昌时劝谕王敦所留下的印象,不动声色地消除了。
除此之外,温峤有意识地结交王敦唯一的亲信钱凤,并经常对钱凤说:“钱凤先生才华能力过人,经纶满腹,当世无双。”
温峤在当时一向被人认为有识才看相的本事,钱凤听了这赞扬心里十分受用,和温峤的交情日渐加深,时常在王敦面前说温峤的好话。透过这一层关系,王敦对温峤渐渐解除戒心,甚至视其为心腹。
不久,丹阳尹辞官出缺,温峤便对王敦进言:
“丹阳之地,对京都犹如人之咽喉,必须有才识相当的人去担任才行,如果所用非人,恐怕难以胜任,请你三思而行。”
王敦深以为然,就请他谈自己的意见。温峤诚恳答道:“我认为没有人能比钱凤先生更合适了。”
温峤假意推荐钱凤,一为避嫌,二也是耍的以退为进的招数,好诱使钱凤推荐他。钱凤果然中计,对王敦说派温峤去最适宜。于是王敦上表朝廷,补温峤出任丹阳尹,并嘱咐温峤就近暗察朝廷中的动静,随时报告。
丹阳尹这一“球”,由温峤发出,在三人之间如此踢了一圈,又回到了温峤手中,这正是温峤导演此场“球赛”的目的。但收“球”之后,温峤心里并不踏实,他认为老谋深算的钱凤极可能随时改变主张,让王敦阻止自己赴任丹阳。因此,温峤要进一步杜绝钱凤可能出现的反复。
在王敦为他饯别的宴会上,温峤假装喝醉了酒,歪歪倒倒地向在座同僚敬酒。敬到钱凤时,钱凤未及起身,温峤便以笏(朝板)击钱凤束发的巾坠,不高兴地说:
“你钱凤算什么东西,我好意敬酒,你却敢不饮。”
王敦以为温峤真的喝醉了,还为此劝两人不要误会。温峤去时,突然跪地向王敦叩别,眼泪汪汪,出了王敦府门又回去三次,好像十分不舍离去的样子,弄得王敦十分感动起来。 果然,温峤辞别王敦向建康走去后,车行不远,温峤的这一举动突然引起了钱凤的警觉,他赶忙晋见王敦说:
“温峤为皇上所宠,与朝廷关系密切,何况又是帝舅庚亮的至交,此人绝不可信!”
正如温峤所设想的那样,王敦以为钱凤是因宴会上受了温峤的羞辱而恶意中伤,便生气斥责道:“温峤那天喝醉了,对你是有点过分,但你不能因这点小事就来报复嘛!”
钱凤深自羞惭,怏怏退出。
温峤终于摆脱王敦的控制,回到了建康。他将王敦图谋叛逆的事报告了明帝,又和大臣庚亮共同计划征讨王敦。消息传到武昌王敦将军府,王敦勃然大怒:“我居然被这小子骗了。”然而,毕竟无可奈何,鞭长莫及,王敦已无法挽救失败的命运了。
做人固然需要刚强,但如若一味刚直不屈,猛攻猛打,就有可能碰钉子,甚至会遭不测。人的工作环境,有时候是无法选择的,在危险或尴尬的环境中工作,头脑一定要灵活,遇事该方则方,不该方时就要圆熟一些,尤其在遇到对己不利的形势时,应将刚直不阿和委曲求全结合起来,先将自己置于有利地位,再伺机反击。
面对强者,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
在强者面前示弱、在弱者面前示好是低调做人和寻求自我保全的大学问。尤其在自己羽翼未丰之时,保持低调的处世方式,主动避开强者锋芒,对于个人或团体保存实力、养精蓄锐都是大有裨益的。
明朝徐阶入阁当上大学士时,正是一代权相严嵩气焰最嚣张的时期。徐阶上任后,既不标新立异,也不和严嵩发生正面冲突,在政务上保持沉默跟随的态度,让严嵩感到没有威胁;而在青词的撰写上精益求精,来迎合明世宗的欢心;偶尔也会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既不会让严嵩起太大的戒心,又向明世宗表明:自己和严嵩并非沆瀣一气,因为臣下结党营私同样是明世宗的大忌。
徐阶以勤勉谨慎赢得了世宗的信任,严嵩对他也很满意。这一年世宗所居的西内万寿宫发生大火,世宗想要重修万寿宫,询问严嵩,严嵩一时失察,没有揣摩透世宗的真实意图,感到重建宫殿缺乏木材,时间也太紧,便请世宗暂时迁到南城离宫。殊不知恰好触中世宗的忌讳,南城离宫乃是明英宗当太上皇时所居住的。世宗心内恼火,便转问徐阶,徐阶力赞世宗重修,用当年修三大殿剩余的木材,责成工部,可计日功成。明世宗大为满意,便让徐阶的儿子督建万寿宫,仅用三个多月时间便重建完成。
经此一事,明世宗觉得徐阶比严嵩更为称职,对严嵩则觉得不太满意。严嵩当时已八十多岁,世宗觉得他已老得不中用了。
徐阶见形势有利,就暗中支持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的不法之事。虽如此,徐阶仍旧把自己的“倒严”之心藏得很严。因为他深知,严嵩并不是好对付的,只有把自己的意图深深掩藏起来,才可能进一步取得严嵩的信任,从而寻找机会扳倒严嵩。所以,等到邹应龙的奏疏呈给皇上之后,徐阶又特地到严嵩府中去拜谒严嵩,对他讲了许多安慰的话,令严嵩倍感贴心。
后来,世宗因严世蕃的罪恶将严嵩罢免回乡,严嵩去后,徐阶仍是“书问不绝”。
然而事情并未结束,世宗顾念严嵩侍奉自己二十年,功劳不小,依然对他很怀念,并有意召回严嵩。
徐阶暗暗自危,知道不能坐以待毙,便派御史林润巡视福建。严世蕃虽被流放,却根本不赴戍所,反而在江西老家大兴土木,林润便上章弹劾严世蕃不但毫无悔过之心,反而心怀怨恨,蓄养壮士,勾结山中盗贼,并且暗通倭寇,有负险谋反之意。世宗看罢大怒,立命林润将严世蕃捉拿进京拷问。
到了这个时候,严世蕃仍然有恃无恐。他聚集其党私下谋划,认为在自己的罪行中,行贿已经是无法掩盖的事实,但那不是皇上所深恶的方面,而“聚众以通倭”的罪名大,必须设法删除,还补充填写杨继盛、沈炼之狱的事,这样既可激怒皇上,又可得到赦免。谋划好了以后,他又让他的党徒到处去宣扬。于是,主持审理案件的刑部尚书黄光异、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听信了传言,草拟了这一内容的疏稿,准备进呈给皇帝。
他们先将此疏稿带给徐阶过目。徐阶看过狱词后,对大理寺的官员说:“你们这是要严公子活啊?”大理寺的官员说:“一定要他死,怎会让他活?”
徐阶说:“这些罪都是严嵩父子巧借皇上之手做的。你们把这些列为罪状,死的是你们,严公子明天就骑马出城了。”大理寺的官员惊惶请教,徐阶拿笔只列一条罪状,即严世蕃勾结倭寇,图谋造反。
果然不出他所料,上疏以后,皇上震怒,令三法司核实后奏闻。徐阶急忙带着圣旨出宫来,三法司官员齐集在宫门外候旨。徐阶只简略地问了他们几句话,就回家去草拟奏疏,在奏疏中,他极力上言事已属实。
就这样,严世蕃终于罪有应得地被判斩首,严嵩被黜为民,严府被抄,人心大快。曾敛财无数的严嵩最后饿死在别人的坟墓旁边。
以卵击石无异于自取灭亡,不动声色地与对手周旋,借以迷惑、麻痹敌人,然后再置其于死地,这才是机智做事之法。在徐阶与严嵩的较量中,徐阶一直是实力较弱的一方,所以他选择了韬光养晦,让自己的目的藏而不露,然后伺机而动,因此,徐阶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