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年轻人的交往哲学 (1)
转过脸去生气,手却紧紧地牵着你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与其得到人前的赞誉,不如追求让人不在背后说长论短;与其与人有初次见面的欣喜,不如与人长久地相处,而相互不曾厌烦。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与无数人相识相处,但是能够成为朋友的,总是很少。友情像温室的花朵,需要兴趣、机缘、耐心、信任、真诚等各种各样的条件才能萌芽,每一样都不能缺少。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属于友情的花朵会因为缺少信赖、坦诚等原因而枯萎;属于友情的花朵,一旦萌芽,就能够经历风雨,屹立不倒。
初次见面,两个人很容易留下美好的印象。我们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外人看,热情、幽默、宽容很容易在一瞬间激发,但这样的你也许并不是平常的你,因为美好的品质是很难维持的。只有长久相处的人,相互之间了解彼此的秉性,才有足够的条件去考虑能不能成为朋友。
真正的友情并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地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所谓朋友,就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人。
真正的友情就是“无久处之厌”。
1844年,26岁的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他彼此相互信赖,情同手足。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过日子,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恩格斯则常常接济马克思的生活。
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患心脏病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了马克思。然而,马克思在回信中对好友的妻子玛丽的噩耗只用了一句平淡的话来安慰恩格斯然后就大写自己的困境艰难,他像是一个被魔鬼纠缠住的人,痛苦地向恩格斯求救。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看到好友对自己的妻子去世似乎满不在意,非常生气。
从前,这两位挚友之间常常隔一两天就会通信,但是这次恩格斯5天之后才给马克思复信,并坦言自己对马克思的冷漠和不关心自己感到非常失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马克思马上写信给恩格斯,向朋友请求宽恕。
“给你写那封信是个大错,信一发出我就后悔了。然而这决不是出于冷酷无情。我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可以作证:我收到你的那封信(清晨寄到的)时极其震惊,就像我最亲近的一个人去世一样。而到晚上给你写信的时候,则是处于完全绝望的状态之中。在我家里待着房东打发来的评价员,收到了肉商的拒付期票,家里没有煤和食品,小燕妮卧病在床……”
收到这封回信,恩格斯的怒气也消了,他理解朋友的处境。很快,他就回信原谅了马克思,随信还寄去100英镑。
恩格斯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也是亲密的合作伙伴。如果说马克思谱写了社会主义的伟大蓝图,那么恩格斯就用行动书写了人类最为珍贵的感情之一——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志向上意气相投,但是在生活中难免有误会和冲突,他们相互体谅,才能够相互接纳。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大力支持,马克思的研究之路会走得更加艰难。这个思想上的巨人,在朋友面前毫不掩饰自己在日常生活上的无力和痛苦,而恩格斯也以完全包容的心态接纳了马克思,他们的友情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一段佳话。
在读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之后,我们看到,最伟大的友谊,并不是金钱上的对等,也不是社会地位上的相互映衬,而是灵魂上的相互尊重、相互依赖。我们也会和朋友发生误会、争执,在气头上的时候,难免说出伤感情的话,甚至做出过分的举动。但是友谊不会因为一次小小的冲突就消失,当朋友生气地别过脸去,他的心还是牵挂着你。
有的人可能很好奇:为什么马克思“什么都不做”,却可以维持友谊呢?其中的秘诀,就在于马克思自身的人格魅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有拥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人格魅力越大的人,也就越会拥有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的力量,因此也就不用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赢得友情。
当你的朋友生气的时候,他是否还愿意帮助你呢?当你生朋友的气的时候,是否还愿意伸出自己的手和他牵在一起呢?只有在误解之中还愿意相互扶持,才是人性中的美德,也才是真正的友谊。
“朋”与“友”的区别
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不应该泛滥交友,如果随随便便的话,就会交上阿谀奉承的朋友。
在我国历史上,交友是一个和爱情一样的永恒的话题。“君子之交淡如水”,友情浓到极致,反而变得清淡如水。但是“朋友”这个词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早先的时候,“朋”与“友”的境界各不相同。
在古代,受教于同一个老师的人之间叫“朋”,就像今天的同学;而志同道合的人则叫“友”,就是今天的朋友。古人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即可证明。从某种程度上说,“朋”比“友”更加看重利益关系。不过由于志趣相同的“友”很容易共投同一老师而成为“朋”,同师的“朋”也有可能受师承的影响而产生共同的志趣从而成为“友”,所以后来的“朋”和“友”就难以区分了,于是出现了“朋友”这样稳定的结构。在《论语》中,就出现了“朋友”这个合成词,“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已经和今天的朋友没有多大区别了。但是古人看重“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发现朋友已经今非昔比,就会割席绝交。
后人虽然将朋、友混为一谈,但是朋和友之间的区别并没有消失。明代苏浚将朋友分为四种:“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合,患则相倾,贼友也。”他用浅显易懂的话,告诉我们要多交益友、畏友、密友,不交损友、昵友、贼友。
现在社会中,一些人经常聚在一起四处游荡、吃喝玩乐、无所事事,这些人就是苏浚所说的“贼友”。和他们相处久了,只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步步地走向堕落。有的人在交往中大讲排场、大显盛情,给朋友赠以重金,这种友情往往是建立在利益交换和虚荣的基础上,无法长久牢固。
真正的朋友,是能够支持你的追求和选择的人。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是友情必备的基础。你欣赏怎样的人,或者你渴望被怎样的人欣赏,就是你结交朋友的标准。那些有抱负、有梦想、有追求、积极向上、能屈能伸、光明磊落的人是我们所有人敬佩和结交的目标,而这样的人,不会在人海之中一眼发现,也不是处处都能遇得的。而且,即使是最信赖的朋友之间,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山涛和嵇康的私交甚好。但是山涛比较乐于做官,而嵇康则对官场避之不及。有一回,山涛在皇上面前推荐嵇康做官,嵇康听说此事后,大为不快,认为好友不懂得自己的心,因此写了一封信给山涛,言辞坚定地拒绝了山涛的推荐,并且与山涛绝交了。
但是,当嵇康担心自己会遭遇不测,想要托付自己的家人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山涛。他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托付给了山涛,山涛也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责任。
由于政见的不同,嵇康与山涛的友情破裂了。但是嵇康深知山涛是一位值得托付的朋友,他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意。要有怎样的信赖,才能将自己的孩子交付给对方?要有怎样的勇气和仁慈,才能让山涛接受抚养子女的嘱托?这就是纯净的友情。
怎样保持纯洁的友情,留住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呢?
要保持友情的纯洁,首先就要保证自己对友情有一颗纯净的心,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才去交朋友。同样,如果有朋友处处在你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也不要成为他的朋友。
其次,交朋友要讲原则。如果点头之交都算是朋友,那么朋友就与普通人没有区别了。真正算得上朋友的人,是要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彼此志趣相投,或是相互能够学习,或是彼此可以交付真心的人。如果为了达到利益的目的而交友,这种目的就不能算是原则,依据这个标准结交的朋友,也会拿着利益的尺子来衡量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道“朋”与“友”的区别,珍惜自己生命中称得上“友”的人。我们对待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对待君子,就要用君子的原则。把那些值得尊敬和信赖的人,纳入自己的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中,视彼此为君子,相互勉励和学习,友情就会更长久地陪伴我们。
“半”比满分更难得
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
只扬一半的船帆的船在航行时更加安全,不容易被风浪突然袭击,又能够凭借风浪前行;只装一半容量的水的器皿更加稳妥,水不会因为太满而溢出,器物也不会因为水不够而摇晃。
发挥出自己的所有才能,向世人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本来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但这种毫无保留的状态只能在理想的世界里实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难免产生竞争和冲突,如果太过强调自己的能力和利益,就会在不经意间触犯别人,也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树敌”。
人总是要相互帮助和依靠的,“树敌”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先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保护好自己,而不是设置诸多障碍。这就需要我们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
低调不是对世事的消极和畏缩,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谦逊品德。掌握了低调做人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自己对别人的无意伤害,也会在无意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国枭雄曹操有三个比较中意的儿子,他希望从中选出一个接班人。按照常理,太子应由长子继承,曹丕是长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在朝廷的声望更高,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急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您只要有德行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足够了。”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文章来为父亲歌功颂德,而曹丕跪拜不起,泣不成声。等到曹操询问的时候,曹丕哽咽着说:“想到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我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都为太子的仁孝而感动。相比之下,曹植就显得自私狭隘,只顾自己扬名。这件事本来没有什么,但是经过旁人的分析,加上曹操生性多疑,既然二子的作为与孝道相悖,最后就还是把江山传给了曹丕。
曹丕当然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但是论文治武功、诗词歌赋,他都不是弟弟的对手。如果和弟弟在才华上硬战,他的胜算不大,但是经贾诩的点化,他顿时悟道:与其争不赢,不如恪守太子的本分,就做个普普通通的儿子,一心挂念父亲的安危。
曹丕拿到属于自己的“半”分,而这半分踏踏实实,曹植的“满分”就显得华而不实了。在这个故事中,曹丕就是低调做人的典范。
低调做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能耐、太高明,认为自己处处胜人一筹、高人一等,处处表现,这样就难免虚华。能力超群的人让人敬畏,而看起来成绩平平,却有谦逊之德、平易之美的人,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亲近和信赖。
当然,低调做人不是反对表现自己,适当地表现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但如果不能把握分寸,让自己在某种情境下成为“出头鸟”,就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了。
青少年主要成长在校园中,不会接触到复杂的是非,但是低调做人也会帮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拉近你和同学之间的距离。
首先,在表现自己时要选对时机,要令众人信服和羡慕,而不要表现得让众人厌恶和怨恨。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也应注意不要贬低别人,给别人留余地,这也是宽容和善良的表现。
其次,要收敛起自己的过分言行,不要做出格的行为,也不要说出格的语言。要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许你的某些不经意的行为和语言有一天会成为别人指责你、讨厌你的理由。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常常反思一下自己的哪些言行不够妥当,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因为近期的成功而迷惑了心志,变得喜欢夸夸其谈,却不思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