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能干,而且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的专长
人们判断事物,不是根据它们实际是什么,而是根据它们看来是什么。不仅能干,而且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的专长,这才是加倍的能干。凡看不见的东西就几乎等于不存在。当未穿上合理且充分的外衣时,道理本身就不受重视。谨慎者少,而容易上当者多。欺诈盛行,观其表而下断语,绝少有名副其实者。好的外观是其内在完美的最好的通行证。
《智慧书》的智慧
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自己创造的。人们常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让自己站在前排,主动一点,机会来了要抓住,这样成功的几率会大得多。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
这句话是朴实的,也是真实的。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你是舞者。有精彩的时候,也有败笔。有前台,也有后台。生命是否精彩,你的表现很重要。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生命在延展,精彩需要我们去呈现。
智慧故事苑
南宋时的虞允文本来是一个文官,是个从没带过兵打过仗的书生。但他临危受命,义不容辞,居然指挥宋军挫败强大的金军,取得采石矶大捷。
公元1161年,海陵王调集了40万兵马,分为四路,大举南侵,妄图一举消灭南宋。10月,海陵王已率领大军进抵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这时,宋将王权已经被罢官,新将领还没有到任,叶义问也逃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没有统帅的将士们零零散散地坐在路旁,士气十分低沉。
中书舍人虞允文正好到采石矶犒军,看到将士们垂头丧气,马鞍、盔甲扔在一边,就着急地问:“现在大敌当前,你们还坐在这儿等什么?”
将士们抬头一看,见他斯斯文文,是个文官,就爱理不理地说:“将官们都溜之大吉,不知去向,我们还打什么仗?”
虞允文虽是个文官,但骨头还是很硬的,属朝中坚定的抗战派。他召集众人说:“我是奉朝廷之命到这里来慰劳大家的。你们只要为国杀敌,我一定上报朝廷,论功行赏。我虽然是一介书生,也要拿着马鞭跟随在你们的身后,看诸位杀敌立功!”
将士们见他慷慨激昂,顿时振作起来,他们纷纷表态说:“我们也吃够了金兵的苦,谁愿意当亡国奴呢?现在有您出来做主,我们一定拼命杀敌,为国立功!”
这时候,虞允文手下的幕僚却在一旁向他使眼色,悄悄地对他说:“别人把局势弄得一团糟,你何苦做替罪羊,来指挥这场战争呢?”虞允文听了,气愤地说:“不要说了!国家已经危急到了这种地步,我怎能坐视不管呢?”
虞允文立即视察了江边的形势,对防务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下令步兵、骑兵都整好队伍,排开阵势;又把兵船分为五队,两队停泊在东西两侧岸边,另外两队隐蔽在港汊里作后备,最精锐的一支驻在长江中流,内设奇兵,准备冲撞敌舰。
这边刚部署完毕,北岸的金兵就擂响战鼓,呐喊着冲了过来。转眼间,70多艘战船已经冲到了南岸。宋兵为了避开金兵凌厉的势头,稍稍后退了一些。虞允文见此情形,便亲切地拍着统制将领时俊的后背,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久闻将军胆识过人,远近闻名。今天怎么像小儿女一样站在船后,这样只怕你一世的威名都要扫地了。”
时俊受到主将的激励,热血沸腾,立即跳上船头,手拿双刀,与敌人拼命厮杀起来。士兵们一看主帅和将领都如此英勇,也争先恐后地上前与金兵搏斗。
最终,这场采石矶大战以宋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海陵王也在退兵途中被杀。
智慧锦囊
虞允文一介书生却立了赫赫战功,正是因为危难时刻,他勇担重任,才会激发自己如此大的潜能啊。
做人不要消极等待机会,要时刻让自己处于起跑的状态。到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自己站在前排,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样,你永远不乏成功的机会。
你的人生精彩与否,要靠自己去表现。人生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你的表现决定了你的成就,决定了你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能够走多远。在人生的舞台上,你是舞者,不是看客。
因为靠自己,人生才能得以精彩,你的表现才能使你真正强大起来。人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征服自己和超越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展现自己的过程。你的魅力,源自你的表现。
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天赋
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天赋,培育它并进而发展其他的长处。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那么都能在某个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先弄清自己的秉赋究竟在哪方面,然后竭尽全力地来发扬光大。有的人明察善断,有的人勇气过人。大多数的人盲目地追随别人,浪费了自己的才智,结果一事无成。他们被他人的光环所蒙蔽,等到日后猛然醒悟,却已悔之晚矣。
《智慧书》的智慧
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强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羡慕别人;而一个找不准自己强项的人,又只能盲目行动。这两者都是可悲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但表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最强的能力。什么是最强的能力?就是你能够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地表现出自我,能够体现出你的最大价值的本领。你在自己的强项上点击人生,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你在自己的弱项上与人较量,那只能把成功的果实拱手相让。
美国社会专家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智商、天赋都是均衡的,或许你在某一方面有优势,但不一定在别的方面能够赢过人家。有优势的同时就会存在劣势。而一个人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懂得发挥自己的优势。
智慧故事苑
有两则学林轶闻值得我们深思。
故事一:
方国瑜是著名的史学家。他小时候除刻苦攻读学堂课程外,还利用节假日跟从和德谦先生专攻诗词。他钦佩李白,羡慕苏轼,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诗人。但一晃六七年,却始终未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诗词。1923年,他赴京求学,临行时和德谦先生诵玉阮亭“诗有别才非先学也,诗有别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赠之,指出他生性质朴,缺乏“才”、“趣”,不能成为诗人,但如能勉力,“学理”可就,将能成为一个学人。方国瑜铭记导师灼知之言,到京后,师从名家,几载治史,便小有成就,后来著成《广韵声汇》和《困学斋杂著五种》两本书。从此他立定志向,终生从事祖国史学研究,终于成为一代史学名家。
故事二:
著名史学家姜亮夫也有类似经历。20世纪20年代,他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当时他极想成为“诗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师范读书时所写的400多首诗词整理出来,去请教梁启超先生。不料梁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囿于“理性”而无才华,不适宜于文艺创作。姜亮夫回到寝室用一根火柴将“小集子”化成灰烬。诗人之梦醒了,从此他埋头攻读中国历史、语言、楚辞学、民俗学等,取得一系列成果。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智慧锦囊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种优势,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事业。同时,人不是完人,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很突出,有的方面甚至存在缺陷十分正常。不同的人,生理素质、心理特点、智能结构等千差万别。有的多理性,善于分析;有的多灵气,富有幻想;有的擅巧计,能于谋略;有的富形相,善于表演。只要比较准确或大致对应地找到自己的目标或方向,你就或早或晚、或近或远会有突出的表现。
有的人在未发现自己的才能和专长时,往往做事不得要领,学无成就,做无成果,总是感觉自己很卑微。这可能是因环境条件或形势逼使而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坷不平。
客观地认识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走一条自己的路,这对于你的未来的发展、你的成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个你不擅长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不会很大,甚至无功而返。
对自己的时运有所把握
为了更好的行动,也为了全身心投入,须对自己的时运有所把握。这比弄清自己的脾气和了解自己的体格特征还重要。人到四十还要向医圣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要健康,未免有些愚蠢;若还要向塞内加(古罗马的政治家、哲学家)要智慧,则更显得愚蠢之极。要想驾驭好时运,需要你具备极高超的本领,这是一种非凡的智慧艺术。尽管你永远无法明白它那反复无常的行为,但你毕竟可以耐心等待时来运转,因为有时时运喜欢姗姗而至;你或者利用它,因为时运有时候也会对你颇为友好。如果它对你情有独钟,你就应该大胆前进,因为它常常偏爱胆大的人;它有时也像一个艳丽的女人,偏爱年轻人。如果你运气不佳,那就暂缓行动,退而自省,以免后车之覆。如果你已经完全控制了它,就向前迈进一大步吧。
《智慧书》的智慧
自古以来,人们最大的“盲区”之一,就是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于是,眼高手低者有之,好高骛远者有之,刚愎自用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故老子认为,认识别人的可以说得上机智,而认识自己的才算得上是高明。另一位哲人也曾告诫过人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老子》第33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文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意思是说,善于识别人的人,可谓智慧;善于认识自己的人,可谓明通。老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做人的道理:第一,人必须正确地真正了解自己。有时人会对自己不甚了解,甚至产生错觉,此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二,人必须正确估价自己。“自卑”固然不足取,但“自负”同样不可为。只有恰如其分地估价自己,在此基础上给自己在社会中“定位”,才是可取的,也是明智的。如果说一个普通的人,正确给自己“定位”会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欲成大事的人,是否既能“知人”,更能“自知”,能否正确给自己“定位”,则会事关人生兴衰。
智慧故事苑
故事一: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史事的资料书。上自春秋,下至战国末期,包括东周、西周、秦、齐、楚、越、魏、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这部书中保存了当时游说之士从事政治活动的大量记载。《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其中一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的齐人邹忌,身高八尺,体形容貌潇洒漂亮。在齐威王时辅佐威王改革政治。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跟您相比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所以,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就问他的妾:“我跟徐公谁漂亮?”他的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他促膝而坐,交谈中,邹忌问:“我和徐公,谁漂亮?”那个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发现自己不如他漂亮;再对着镜子瞅瞅自己,更是自愧不如。晚上,他躺下来反复琢磨这件事,终于领悟到:“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说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去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欲有求于我,所以都说我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的领土方圆千里,有120座城池,大王的后妃和左右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怕大王,全国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是非常深的。”
齐威王还算是个明白人。他仔细听了邹忌的一番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不是吗?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偏爱者、畏惧者、有求于自己者数不胜数。在这背后,他岂不就可能受蒙蔽么?于是,齐威王下令道:“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出寡人错误的,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规劝寡人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市场和朝廷上批评议论而传入寡人耳朵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的时候,臣子们上朝规劝,门庭若市;几个月后,就只有断断续续上朝规劝的了;一年后,有人虽然想提意见,但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后,都来齐国朝拜。
故事二:
唐朝的李世民,也是一位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不高高在上的“明君”。
一次,李世民问大臣魏征:“君主怎样才算明智?”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正面的话反面的话都要听,才能成为明君,只听信一面之词,就会成为昏君。魏征还讲了尧、舜怎样了解下情而不被蒙蔽,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怎样因偏信佞臣的话而遭祸灭亡,然后又说:“人君兼听广纳,贵臣就不能蒙蔽他,下情就能上达。”
李世民十分赞赏魏征的话,连连说:“好!好!”
李世民亲眼看见隋炀帝是怎样亡国的,时常引以为戒。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有意给自己设立对立面,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当面给他提意见。大臣们对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他都能够听取,并参照比较,择善而从,或互相补充。这样,就减少了片面性,也就减少了差错。
智慧锦囊
邹忌、魏征不愧为一代名臣。他们敢直言相谏,确实起到了“高参”的作用。但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两位君主,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要知道,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是需要勇气的。有很多不善做人者,也知道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可碍于“面子”,终不肯放下“架子”,最后听到的是一片赞美声和附和声,也正是在一片赞美声或附和声中,自己击垮了自己。
李世民实乃具有大智慧,他懂得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无论你的成就有多高,一定要清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活中大多数的事情都取决于你有没有选择能力
生活中大多数的事情都取决于你有没有选择能力。你要有良好的品位和正直的判断能力,只靠智力和运用能力是不够的。没有明察和适当的选择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结果。于是就涉及到两种才华:能选择的才华和能作出最佳选择的才华。有许许多多的人灵慧多智,判断严谨,既勤奋又多闻博识,可在选择的问题上却常常打败仗。他们总是选中了最差的东西,好像特意要暴露他们做错误选择的无奈似的。知道如何选择是老天赋予的最伟大的才华之一。
《智慧书》的智慧
你会羡慕那些命运出现转机的人吗?你想为自己的命运开启创新的契机吗?
也许你觉得这样的机会你不会遇到,就是遇到了,你也抓不住,因为你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那些都与你无关。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真的很危险了。
为什么那么多的伟大人物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取得自己的成就呢?为什么别人的世界那么丰富多彩?……
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也许想过,也许根本就没有想过。但是,不管怎样,请你一定要相信——生命是一种不断选择的过程,生活更是充满了种种选择。只要你明白了如何选择,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你也会拥有自己的成功!
当你选择把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人,而不想追究失败的原因的时候,当你选择羡慕别人的成就,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的时候,机会,也许就在这些时候悄悄走掉了!
不要只看别人在画他们生命的圆,也不要指望别人来为自己画生命的轨迹,学会尝试生命中的每一种可能,然后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可能。
智慧故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