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才华与智慧的闪光,是交际语言的“润滑剂”。它能使语言生辉,使交际气氛轻松、活泼接受。接纳幽默的人,容易喜欢别人;表达幽默的人,容易被他人喜欢。
人际影响法则知多少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人总能获得众人的关注和尊重,有的人却被忽视和冷落;有的人能够一呼百应,应者云集,有的人却郁郁寡欢、形单影只。这是为什么呢?在很多人看来,卓越人士的成功似乎是奇迹。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所谓的“奇迹”之所以会在他们身上发生,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影响力。正是影响力法则这个社交利器帮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无往不利。
所谓人际影响,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关系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毫无影响别人之处,就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两人之间不能彼此影响,也建立不起亲密的感情关系。所谓人际影响,也称人际魅力,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现象。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际影响现象会不会出现,通常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接近并彼此接纳
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活动空间内彼此接近,因而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这是一种最自然的现象。同学、邻居、同车、同路等,都是使人接近的机会。当然,空间上彼此接近,未必一定彼此影响,只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能说近水楼台“必”得月。芸芸众生,彼此影响的往往只是少数。在接近的条件下要想进一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接纳,无疑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接纳,是指接纳对方的态度与意见,接纳对方的观念与思想;对他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不但感兴趣,而且表示适度的赞许。只有在接近的条件上彼此接纳,才会继续来往沟通;有沟通,才会彼此相知;彼此相知,才会成为心意相契的金兰之交。
2.相似或互补
套用两句成语:“惺惺相惜”与“刚柔相济”,前者指才智相似的人会彼此爱怜,后者指两个性情不同的人,却能和谐相处。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相似有助于相交,一方面,具有相似兴趣与态度者,多趋于参加同类活动,增加了相识相交的机会;另一方面,年龄、学历、兴趣、信仰等各方面相似者交往时,彼此间的意见容易沟通,容易引起共鸣。至于互补性也构成人际影响,除两性之间的自然互补之外,在个人兴趣、专业、特殊才能等方面,一般人大都有希望自己所缺者由别人补足的心理倾向。
3.性格与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性格与能力是引人注意与令人欣赏的重要条件。很多人可能都曾经历过,而且也会同意,一个人如果具有诚恳、坦率、幽默等性格,在人群中比较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也容易获得大家的赞赏。至于说到能力,一般认为能力越高,成就越大,他获得的评价自然也就越好。不过,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最被人欣赏的,并不是全能的人,而是精明中带有缺点的人。
4.仪表
一个人的容貌、穿戴、风度等仪表因素,也会影响到人们彼此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初次见面时,容貌因素有重要作用。在人群中,容貌好坏与是否受人喜欢也确有相当的关系。但从长远来看,容貌所产生的人际影响是比较有限的——人际交往的时间越长,容貌因素的作用越小,人际影响力将从外貌转向内在品质。
那么,日常生活中,什么样的人不容易对他人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对他人缺乏热情,不关心他人的悲欢离合,甚至把别人当作自己使唤的工具。
(2)有“自我中心主义”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忽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只能与他人建立肤浅的关系,而不可能患难与共,成为知己。
(3)对人不真诚,以获得为前提和别人交往。人们不喜欢夸夸其谈、表面真诚实则势利的人,更提防损人利己之辈。
(4)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过分惧怕权威而又不关心他的属下的人。
(5)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尊心的人。因为暂时困难而不得不求助于人,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寄人篱下、不思进取,就会被人耻笑。如果事事依赖别人,自己不能自立,则充分暴露了你一无所长、窝窝囊囊。
(6)反抗性和妒忌心强的人。动不动就和人吵闹、冲突,只会把已有的朋友赶跑,更不用说影响对方了。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心存妒忌,猜疑不定,在感情上使人反感。
(7)猜疑性格的人。怀有偏激、敌对情绪的人,往往容易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陷入僵局。
(8)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心的人,或过分自夸的人。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般交往也好,做事也好,应不卑不亢,从容镇静。
(9)郁郁寡欢、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人。
(10)怀有偏见、固执、不愿意接受别人规劝的人,防范心强的人,报复心强的人。
培养主动意识,积极提升人际影响力
培养“主动”意识,是打造人际影响力的关键。简单地说,就是要主动营造一个适于影响别人的、适于成功的人际气场。我们与同事、上级以及员工的关系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即使再有知识和技能,也可能得不到充分施展的空间。一个不懂得主动培养人际影响力的人,任凭他旷日持久地守株待兔也不会有人际关系主动找上门。
甲对乙说:“我申请了两份工作,我比较喜欢那份竞争激烈的工作,但很多人也都在争取那份工作。我现在只好选择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录用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报到了。”乙听完后,满脸惊诧地问:“既然你很喜欢第一份工作,为什么你这么被动,只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动争取呢?你要明白,被动就等于弃权,不作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李开复曾这样指出,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应该是因你的决定而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因为你无所作为才变成现实的。不要让事情找上你,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影响。人际关系中的情况也是如此。要想做一块真正吸引人的“磁石”,你就必须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如果你还是躲在角落里不被人注意的丑小鸭,那就使用这种方法来让自己变成一只引人注目的闪亮大天鹅吧!
京城“火花”首富吕春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原是北京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一天他在杂志上看到有人利用收集到的火柴商标引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的报道,他决定收集火花。于是,他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活动。他首先油印了200多封言辞中肯、情真意切的短信发到各地火柴厂家,不久就收到六七十个火柴厂的回信,并有了几百枚各式各样的精美的火花。
此后,他主动走出去以“花”为媒,以“花”会友。1980年,他结识了在新华社工作的一位“花友”。这位热心的花友一次就送给他20多套火花,还给他提供信息,建议他向江苏常州一花友索购一本花友们自编的《火花爱好者通讯录》,由此他欣喜地结识了国内100多位未曾谋面的花友。他与各地花友交换藏品,互通有无;他利用寒暑假,遍访各地藏花已久的花友,还通过各种途径与海外的集花爱好者建立起联系。就这样,在广泛交往中他得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和享受,为他成名创造了机会。
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有关火花知识的文章,还成为《北京晚报》“谐趣园”的撰稿人。他的火花藏品得到了国际火花收藏界的承认,并跻身于国际性的火花收藏组织的行列。
1991年他的几百枚火花精品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他以14年的收藏历史和20万枚的火花藏品,被誉为“火花大王”而名震京城、独领风骚。
不难看出,吕春穆的成功得益于交际。他以“花”为媒,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人际影响力,结识到一些朋友,然后又通过朋友再认识新的朋友,一直把关系建立到全球。也正因为如此,机遇一次次地降临到他的头上,使他走向了成功。事实一再证明,人们的机遇的多少与其人际影响力和交际活动范围的大小几乎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应培养“主动”意识,把开展人脉活动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人脉网,发现并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进而拥抱成功!
同理心是人际关系更上层楼的良方
无论是怎样的人际关系,同理心都是让它更上层楼的良方。所谓“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
在已发生的事件上,把自己当成是别人,想象自己因为什么心理表现出这种行为,从而引起这个事件。因为自己已经接纳了这种心理,所以也就接纳了别人这种心理,以至谅解这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同理心是人世间最欠缺的人格特质之一,更是解决问题、偏见、矛盾与冲突的最佳策略。尤其是对于积怨已久或冲突白热化的情形来说,同理心非常重要。你是否亲眼看见过这样的争吵: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愿意、也没有能力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真是太痛苦了!假如人人都有同理心,那么,各种争吵、矛盾、冲突,甚至是混战将会销声匿迹。
就算是自己的看法与众不同时,也不能判定对方的一定是错;尝试反复地思考,认真从其他角度去看,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便会发现自己先前的判断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主观)跟发生在“你”/“他”/“她”/“它”身上(客观),区别非常大。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总有他的缘由。有时候可能衡量过对人/事的影响,尽量接受/谅解别人的处事方式、作风和行动之后,调节一下自我的反应,便是“同理”的表现。就算因此而改变原本的做法或者打消初衷,并不代表被同化,而是体谅和尊重。
同理心不但有助于解决问题,它也能纾解心情。研究显示,富有同理心的人对自己的生活较为满意,他们健康、有创意,但不固执。虽然同理心有诸多益处,但它面临的阻力也不少。一些人认为,为体恤别人而认同他人,这是弱者的行为。然而,对任何人而言,这都是最好的出路。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被理解,当他体会到我们认同他的观点、要求或是其他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就可能改变态度。如此一来,潜在的诸多纷争就可以避免。
前段时间,我一边听着悠扬的CD,一边开着车,为了躲让一个冷不防冲出来的小女孩过马路,我急忙踩下刹车。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紧随我的那部帕萨特车子追尾了。我们都下了车,越走越近。我看到帕萨特车主一副怒发冲冠的神情。尽管他还没说话,但我感觉得到,他浑身进入了一级警戒状态。
然而,各自检查过车子之后都没有发现严重的损伤,所以我先开口。我其实原本可以说:“不是我的错啊。”这是事实,但我转念一想,这句话就算不造成伤害,也是于事无补的。因此,我改口说道:“先生,真是不好意思。我开得很快,又毫无征兆地来了个紧急刹车,您一定没料到。非常抱歉。您没受到什么惊吓吧?”
那人闻听我的这一番话后,态度立刻变了。他脸部的线条舒缓了,虽然细微到几乎察觉不到。电光石火之间,他卸下了怨愤的情绪。我在他眼中看到了惊诧。大概是我对他的关心胜过对车子的关心吧。接着,我看到他松了一口气:没必要大动干戈,是的,没必要。最后,他和我握握手就驱车而去了。我承认,要是我的汽车有损伤,我的同理心可能会减少几分。总而言之,一场原本可能剑拔弩张的争端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随风而去了。
事实证明,同理心可以带来舒缓和满足,而且它随时随地都在那里,只要我们想抱持同理心,我们就能够信手可得。
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只有拥有同理心,亲密关系才得以建立;反之,传送与接收同理心的神经线路会短路。直到某天,当一个人发现世界是不断地亏待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不闻不问时,他将不再努力与尝试跟其他人建立关系,并关闭自己的同理心。不难想象,其后果将是他开始去伤害别人,以愤怒或暴力作为情绪的宣泄口。而不曾接受过同理心之人,也对同理心毫无记忆可言。
所以,我们要对他人表达同理心,必须以“理解”为核心,拒绝“同情”,并且要抛开对他人的成见与判断,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拒绝速成的答案。不妨以下面的陈述作为参考,衡量一下自己在同理心方面应作出哪些必要的改变。
(1)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3)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提升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