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200000017

第17章 中华民俗民风 (5)

第三章 中华民俗民风 (5)

忌讳的数字有很多,从总体来说,忌单数,好事成双,所以给人送礼或礼金都忌单数。“二”是双数,但这样的日子忌出殡,因为人们不希望坏事成双。“三”谐音“散”,做寿和结婚忌这个日子祝寿、贺喜送礼也忌这个数字。“四”谐音“死”,大凶,所以门牌号、汽车牌号等都不宜有这个数字。“七”,有的地方妇女忌讳这个数字,如扬州。因为封建社会对妇女有“七出”的戒,犯了七条就要被休,所以该地有“七不出、八不归”之说,“八”在这一点被禁忌,是因为有“分”的意思。“九”,音乐界颇为忌讳,因为世界上一些大作曲家如贝多芬等,都是在写完第九部交响乐后死去的。忌“十三”本是西方的习俗,因为背叛耶稣的犹大排位十三。但中国开放以后,一些高级宾馆为了迎合西方人,也避讳这个数字,不设十三层。江浙一带忌“二十”,碰到这个数字就读作“念”。据说是因为春秋战国时吴王有个女儿叫“尔释”,是被鱼骨鲠死的。而“尔释”与“二十”谐音,所以忌之。湖北长阳一带忌“三十六”,据说是因为周瑜死于三十六岁。忌七十三、八十四,民间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因为孔子卒年七十三岁,孟子卒年八十四岁。

还有“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类的数字也忌讳,因为与“七零八落”、“散”和“死”谐音。

居家禁忌

禁拔去白发,俗说:“拔一根,生三根。”一般认为白发会越拔越多。

禁远行前洗脚。台湾人认为夏天远行前洗脚,会越走越热,冬天则越走越冷。

吃饭时,碗中不得残剩米粒,尤其大人常告诫小孩若不将碗中米饭吃净,会娶猫某,嫁猫尪,猫字取麻脸之意。此说亦为民间对谷神敬仰的延伸,无非教训孩童养成敬谷惜福的观念。

吃饭时忌以箸敲碗,否则会沦为乞丐,因为只有乞丐才会敲着空碗,挨家要饭。此外,吃饭时不可将筷子插入饭碗中,因其大意使人联想丧俗中“拜脚尾饭”的风俗,予人不快及不祥之感。

忌食鸡母肉。如果小孩吃了鸡母肉(指下过蛋的母鸡),皮肤会像母鸡一样多皱纹。

房屋坐向忌“坐南向北”,俗谓:坐南向北,饿到揽(扑地之意)。为避穷运,自忌讳坐南向北。以地理环境而言,坐南朝北的房子必冬冷夏热,不宜居住。

忌房屋大门与路口或柱子、树木相对。对着路口易与鬼煞对濡,要匡“八卦镜”镇邪。若对着柱子、树木,会破坏风水,家道中落,要挂一个“对我生财”的小木牌化解。

造屋时忌遭人暗埋祟物,即在地基或壁牖中放人相木、稻草人、上书姓名、生辰。遭咒者会倾家荡产。为此,屋主在建屋时会极力礼遇木土、泥水匠,唯恐稍有怠慢会遭工匠的报复。

忌人在户碇(门槛)上站立,否则触犯户碇神,会遭灾厄临身。

家中打扫忌由内扫到外,因恐将财运福气扫出门。反之,若想驱霉运,则须由内扫到外了。打扫时亦不可将椅子椅脚朝上堆叠,因丧事中亦有将椅子翻叠的习俗,亦使人联想到丧事,自然力求避免。

忌在屋中张伞,俗信在屋内张伞会遭小偷。

禁止日落后探病。因日落后阴气重,病人生病时阴气亦重,所以俗信晚间探病会使病人的病情加重。

七月夜间禁止外出。俗信七月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人们因为惧遇夜鬼,所以晚上除非有急事,否则没人会冒险外出。再如一旦遇到鬼,只要咳嗽几声,鬼就离开了,或是夜行的人常边走边唱歌,鬼就不敢出现。

传统节日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春节。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韵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这两个概念,其意最初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现介绍其中一种——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除夕夜整夜不睡,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种非常凶猛的怪兽,在深山密林中散居,人们称之为“年”。它的形象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甚至吃人,因此人们谈“年”色变。后来,大家慢慢发现“年”都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都是在天黑以后出没,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渡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架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求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得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自己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大家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的习俗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所以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贴窗花和“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年画。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食俗。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春节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聪明、风趣又善良。有一天冬天雪后,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正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劝阻,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法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她更加思念家人。而且她觉得自己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同情,于是就答应她想办法使她与家人团聚。

后来有一天,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算卦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都城里的人都极其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不敢耽搁,迅速将其送到宫中。

汉武帝接过红帖一看,只见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沉思了一会儿,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就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同时,还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以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天称作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

吃汤圆:民间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汤圆在有些地方又称“元宵”、“汤团”,这些名称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闹花灯:正月十五闹“花灯”,张灯、观灯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元宵放灯的习俗本来只在宫廷中举行,后来流传到民间。

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最佳时机。

走百病:元宵节除了有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灾。

元宵节诗词选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欢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书籍发展简史》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你介绍了文字的起源与书籍的产生,书籍的发展和演变,书籍的制作方法,书籍的维护与收藏等有关内容。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本书涵盖了现今世界神秘现象的广博领域,从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到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从令人咂舌的植物撷取到神奇诡谲的时空传奇,种种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让人疑惑:乌尔禾城的“鬼怪声”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极限?生命力超强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轻如鸿毛”的树?时空隧道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在向读者展现神秘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神秘现象采取了客观的评论,旨在正确地引导读者认识这个世界。
热门推荐
  • 你为什么还没有成功

    你为什么还没有成功

    对于时代青年所经验的烦闷、消极等等滋味,我亦未曾错过,自读马登的原书后,精神为之大振,人之观念为之一变。烦闷、消极、悲观、颓唐的娇雾阴霾,已经驱除尽净,现在所面对着的,是光天化日下的世界大同人生了。
  • 烧火丫鬟升宫记

    烧火丫鬟升宫记

    秦依睁开眼睛的时候,自己在火炉旁边。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蹲在那里等有人发现她。这一等,等到一个怒火三丈的主管。他穿着一身灰蓝色的长衣,腰间带着一条宽宽的腰带,小眼睛眯起来,面部肌肉拥挤在一起,头上别着精致的钗。兰花指翘起来,走路扭扭捏捏,一副颐指气使的架势。秦依呆呆的盯着那位主管,看他用三寸不烂之舌把自己的家底从头到尾的侮辱谩骂了一通之后,秦依猛的意识到,看来,自己恐怕……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笔记

    1651年,一位名叫拉斐尔·杜弗里森的法国出版商根据达·芬奇笔记手稿整理出版了《达·芬奇笔记》。笔记手稿非常随意,稿纸凌乱,没有排序和编码,有的甚至是达·芬奇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手稿无所不谈,但中间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配上达·芬奇手绘的图片,本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
  • 王安石传

    王安石传

    干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重生小医仙

    重生小医仙

    虎落平阳被犬欺,掉毛凤凰不如鸡。翻手为云覆手雨的貌美丹祖,转生后直接幸运E。不就是体质废柴么?老子练!不就是流落在外没钱吃饭么?老子赚!不就是时不时被豪门老爷爷鄙视加无视么?老子忍!不就是随身绑定手无缚鸡之力的软包子兄长一只么?老子……她额角微微抽动,有些嫌弃。这个能不能换?
  • 零度爱:暗帝的复仇逃妻

    零度爱:暗帝的复仇逃妻

    “孩子呢?!”医院里,他怒红了双眼,死死掐住她的脖子质问。“孩子?哈哈,你居然也想要孩子?!”她捂着小腹,笑容虚弱含恨,“我付芮儿,永远不会为你生孩子!因为,你不配!”……他们曾是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拥有过最美好的年华,然而,一场阴谋,一场厮杀,却让他们陷入血海深仇无法自拔。她是杀手,想要他的命,他是暗枭却陪她玩一场生死游戏。然而,当入戏太深的时候,终于再也分不清是爱更多,是恨更多……
  • 帝都殇

    帝都殇

    中土洛朝,天启三年。初春时节。南方地暖之处梅香已化,正是桃梨争春之机。只是幽灵山上气候偏冷,暖润之气向来晚至,孤峰绝顶之上尤见残雪伶仃,遥洁如穿庭树花;清辉寒水掩映下仍有雅梅舒萼吐蕊,娇灿冷颜之外,亦近亦远处,淡香袅袅,萦绕不绝。白云下,寂寂万仞水崖,众鸟飞尽,不若山下碧潭幽谷,凌波耀彩,修竹影妖,飞禽走兽于绿竹清水间穿织,自春晖和谐中渐融离尘别世的宁戚。天医宫,便坐落……
  • 全能战帝

    全能战帝

    不管是天阶战技,还是神级战技。只要让我看一眼,那便是我的战技!--------------------新书《都市魔天龙皇》已发,点击作者头像,即可看到。求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