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0900000016

第16章 中国古代科技史(15)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的农田灌溉工具,相传由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机械发明家马钧发明或予以完善、推广,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较先进的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它主要由水槽、木链、刮板等组成,卧于矩形长槽中,节节木链像根根龙骨,所以得此名称。提水时,将车身斜置安放在河边(或水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中,利用链轮传动原理,最先以人力为动力,后扩展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以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链轮,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到岸上,我国古代链轮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不断地提水,效率比其他农田灌溉提水工具高得多,结构合理,制作简便,便于操作搬运,运转轻快省力,儿童都可操作,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因此翻车问世后,迅速得到推广,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我国农村汲水最好的工具,对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它的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原理,被现代的斗式挖泥机,挖泥船应用了下来,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被中香炉——最早的常平支架装置

我国汉晋时期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装置。

被中香炉也叫卧褥香炉,大约在西汉前期即已问世。汉代著名诗人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的《美人赋》中,有“金纽熏香,黼帐低垂”的诗句,据宋代学者章樵注解,“鉔音匝,香球,衽席间可旋转者”,可知司马相如生活的年代已有了被中香炉。据汉晋古籍《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从现存的古代被中香炉可以看到,其构造精巧,由几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构成,在中央轴心上安装一个半圆形或盂形的容器,容器中点香,外面用镂空的金属球包裹,像个多孔小球,镂空球内有两个环互相垂直且可灵活转动,点香用的炉缸就挂在内圈上,炉体可绕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转动。由于互相垂直的各环转轴彼此制约,以及容器自身重量的作用,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燃点香料的容器都保持着水平位置,燃点着的香料都不会外泄,点上香后放在被窝中,可以免除着火之灾。中国历代所造的被中香炉有铜的、银的、镀金的,中环轴结构有二环的,有三环的。除被中香炉外,此类结构和原理还用于其他方面,如:武则天如意年间(692年),有人制造了一种烤火取暖器。叫“木火通”,“铁盏盛火,辗转不翻”;宋代时,有一种用于舞龙的“灯球”,内盛油脂,无论舞灯者如何舞动灯火都不会溅出;又有一种女人佩挂的“香球”,不管佩挂者如何活动,内装的香料都不会掉出。

目前的常平支架的结构就是从被中香炉的轴结构演变而来的,又叫万向支架,是现代回转器(陀螺仪)的关键部分,已在工业中被广泛应用。欧洲人直到14至16世纪才利用常平支架装置制成航海罗盘。

走马灯——最早利用热气流产生机械旋转的装置

我国的走马灯是民间彩灯的一种,外形多为宫灯状,中间有一个轴,轴上有个可以旋转的小轮子,轴心插上蜡烛,轮子四周插上彩色的纸人和纸马。蜡烛上方有个风叶,蜡烛点燃以后,热气往上冲,冷空气进入补充,产生的空气对流使风叶转动,带动轮子旋转起来,轮子四周的纸人和纸马也飞快地旋转起来了。明亮的烛光把小纸人和小纸马的影子投在灯壁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像活动的电影一样有趣。

走马灯虽然是一种玩具式的灯,但它的原理与近代的汽轮机、燃气轮机是一样的,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热气流产生机械旋转的装置。公元前121年中国人发明了走马灯,约公元180年丁缓制出一个“九层博山炉”(走马灯),公元12世纪中国人还制出了“马赛灯”。在欧洲,1550年有过一种雏形燃气轮机的记载,西方人约翰·巴特于1634年描述了走马灯,这都比中国晚了1000多年。而燃气轮机是1906年才研制成功。

其他

火的使用和最早的人工取火

人类的童年时代还不会用火,野火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对火非常恐惧,看见火就远远地躲开,这个时代被称为“茹毛饮血”的时代。后来,人类逐渐对火有了认识,发现被火烧过的兽肉比生的容易咬嚼和消化,靠近火可以驱寒取暖,火可以照明,野兽看见了火就要逃避,向火中加草木火就继续燃烧,雨水浇火火就熄灭,等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人们终于学会了让火为自己服务。从古代遗迹中被烧过的灰烬和兽骨判断,很多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最早用火的人是距今170万年以前我国的古人类“元谋人”。我国的“北京人”时期则大量用火了,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了几层灰烬,其中最后的一层竟有6米。

据推测,原始人最初只是使用天然火,但火种不易保存。随着人们对火的进一步认识和利用,开始了人工取火。最早的取火方法是用黄铁矿拓击燧石,用冒出的火花点燃引人物而获得火种。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钻孔和磨制技术的发展,才发明了摩擦的人工取火方法。《韩非子·五蠹》记载了我国古代隧人氏“钻隧取火,以化腥臊”的传说。说的是燧人氏用钻木的方法取得了火,用火烧肉熟食。最早的钻木取火的方法,据专家考证可能是这样的:在扁平的木块上面刻上凹穴,把棍子一端按在凹穴上,双掌夹住来回搓动。这样棍子末端与木板结合处发生剧烈摩擦,产生许多木屑,并因摩擦而生热,等碎木屑热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火星,燃起火焰。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开始使用火镰、火石来取火,用铁制火镰敲击坚硬的燧石,因摩擦使剥落的铁屑受热而表面氧化,生成火星,火星落在易燃的纤维上,就产生了火焰。随着技术的进步,聪明的中国古人进一步发明了利用太阳取火的方式——阳燧取火。阳燧是用钢制成的凹面镜,太阳光经过阳燧的凹面反射,聚集到焦点上,时间久了便会使放在焦点处的易燃物燃烧。

对火的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伟大开端,是继石器制作之后在人类获取自由的征途上又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开创了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的新纪元。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我国最早的文字

汉文字起源很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等遗址中出土的彩陶钵的口沿上,发现已有各种各样的刻画符号50余种,这些刻画符号可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

商代时,贵族尊崇鬼神,遇事便占卜,他们把卜辞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主要是刻在龟腹甲和牛肩胛骨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后人把这种文字称作甲骨文,也叫卜辞。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故都废墟,故又称殷墟文字,距今已3000多年。这些甲骨约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被人发现后搜挖,作为“龙骨”卖给药店。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进行收集,是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之始。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据《甲骨文编》载,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在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甲骨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已具有严密结构的系统的成熟文字。它的文字结构已经由独体趋向合体,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商代还有一种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字体和甲骨文相近。金文字体整齐道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和佼佼者。

陶文是中国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儿个字,大都是印文,内容均为人名、官名、地名、工名、吉祥语和制造年月等。

甲骨文、金文和陶文都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代音乐理论家和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他写成《律学新说》,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律是指音阶中每个音的音高规律。至少在西周初期,我国就在一个音阶中确定十二个律了。十二平均律也叫十二等程律,它把一个音阶精确地分为十二个相等的半音,使各相邻两律问的频率差都是相等的,故称十二平均律。

同类推荐
  •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研究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本书着重注意的地方。专家们关于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本书试图从正面进行阐述,提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看法,以论证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

    孩子的言行往往会无意识地模仿自己心中的偶像。英杰的故事能让孩子在感受英杰精神、培养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的同时,激励他们树立顽强面对困难的信心。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应该听听英杰的故事,从小了解英杰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让善良、勇敢、真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浸润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小领会做人的道理,不断完善自己,学英杰精神.走英杰道路,创英杰业绩。
  • 大元王朝3

    大元王朝3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亚欧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亚欧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世界形势,包括共产主义的发展和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法西斯起于德国,而后很快的传到日本等一些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国家赤裸裸的展现了瓜分世界的野心。
  • 李想的北宋

    李想的北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亲情,友情,爱情,事业,种种李想曾经奢望而不得的东西一一被他揽进怀中。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在不知何时会降临的灾难面前,李想拥有的所有一切都可能是镜花水月,转瞬即逝。在李想相信了这次穿越于他而言是一次美丽的旅途之后,他却蓦然惊觉,辉煌的时代,已到了穷途末路。距离灭亡,还有十年。李想,你该怎么做?
热门推荐
  • 卿归天下

    卿归天下

    我十三岁那年,我十八岁的侄子当上了皇帝。现在的我是皇宫食物链最顶端的女人,呵呵,人生真是寂寞如雪!本文讲诉的是一个深井冰公主扮猪吃虎的故事。
  • 腹黑王爷的庶女宠妻

    腹黑王爷的庶女宠妻

    骠骑大将军府门外,两座威武雄健的石狮子前,明亮宽敞的青石板路上,司徒寒天一家不论男女老少,皆穿戴整齐,罗列而跪,神态端正肃穆,大气不敢出一声。在他们身前,站着数个青衣使者,为首一人头戴圆顶官帽,腰配乌墨锦带,下挂剔透翠玉。他翘着一丝兰花指,缓缓打开了一道明黄色的长绢,扯着尖细的嗓子,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司徒将军家长女司徒玉纤蕙质兰心,温婉贤惠,德才皆备,朕闻得其作一曲《凤求凰……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洪荒天尊

    重生之洪荒天尊

    一样的洪荒,不一样的故事,一个后世穿越的人,纵横洪荒世界,拯救鸿钧脱离天道,最终成就一个至高的存在……无需介绍太多东西,一切都需要你们自己前去观看……你们便是主角,你们便是纵横洪荒的牛人,尽情的想象吧!
  • 重生之追爱56天

    重生之追爱56天

    婚礼中途遭遇车祸,余乐乐意外获得回到过去任何一天的法力。56次新生,让她从旁观者的角度认清了从前被蒙蔽的事实,爱人和闺蜜早已暗度陈仓,默默守护在身边的却是他。面对欺骗和背叛,余乐乐是忍气吞声还是大虐四方?面对关怀和呵护,余乐乐是小心翼翼还是放手去爱?
  • 强击机科技知识(下)(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强击机科技知识(下)(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总称,是空军的主要技术装备。
  • 追求爱情不只是少女的专利

    追求爱情不只是少女的专利

    我是一个爱听音乐和爱写小说的女人,我觉得爱情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可缺少的,婚后的爱情跟我想像的不一样。当我的真命天子振彬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无论要我面临多大的困难和要我付出多大的代价,我都愿意,但是要我伤害我最好的朋友和伤害爱我的人,我就犹豫了。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我该如何做决定呢?
  •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是杜书瀛先生关于李渔最新最全的一部专著。他借鉴中国古典文论中特有的“评点”的形式,研究李渔30余年,对清代戏曲家、理论家李渔两部重要著作《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校勘、注释和评点。他对李渔研究的理论内涵的发现和阐述,多有超群出众处,自1982年推出《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开始,《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作者杜书瀛,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李渔研究的专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李渔研究专家、行家、大家
  • 食色生香

    食色生香

    一朝穿成古代官二代,杨怀柳只盼从此吃香喝辣。啥?我的便宜爹穷得叮当烂响?我还得卖手艺养他?好吧好吧,小女子旁的不会,色香味俱全的素斋很拿手,那个将军家的小子,快来给姑娘我打一辈子下手!
  • 有一缕阳光就要灿烂:最抒情的中外散文

    有一缕阳光就要灿烂:最抒情的中外散文

    本书编入了中外百余篇抒情散文,或优美动人,或朴实真挚,或意味深长,如日暮黄昏的天空中升起的袅袅炊烟,让你在掩卷之际,不禁回味咀嚼。这些抒情散文从平常生活、旅途见闻等方面作为切入点,以精简准确的心灵咖啡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散文之后都回眸和感悟,灵魂被陶醉,思维被熏陶,文学修养也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