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甘地率领全家,来到了凤凰村附近一块土地上安家落户,以履行他的誓言。甘地在这里培养的生活习惯,成为他今后一生的行动准则;首先抛弃物质财产,然后通过劳动以最低微的标准满足个人需要;所有这些必须与集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的劳动具有同等价值,所有财产供大家分享。也是在这里,甘地选择了禁欲主义的道路,这不仅包括禁绝两性关系,还包括控制感情、克制胃口、少言寡语、消灭怨气、消除暴力和仇怨。他发誓在他的有生之年,必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甘地的“非暴力”主张,是在《新约全书》的启示下产生的。耶稣劝告他的信徒说:“当你们的左脸遭人打时,你们要把右脸扭过来,要自愿再受凌辱。”甘地被这一训诫深深地打动了。他曾经多次本能地按照这一原则行事,泰然自若地忍受白人的欺凌。他认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原则,只能导致人类丧失理智;人们不能砍掉别人的脑袋强迫他改变信仰,也不能用枪弹穿透别人的心脏,强行灌输仁爱之心。暴力只会孕育暴力,应当以仁慈之心改造人类。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甘地在旅居南非的印度侨民中间发表演说,号召大家团结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并取得了第一个胜利:迫使铁路当局同意,凡是衣着整齐的印度人,有权乘坐南非铁路的头等或二等车厢旅行。1906年,他又领导印籍同胞开展了反对南非政府歧视印度人的“特别身份证”法,并被当局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阅读了美国作家亨利·素罗的《非暴力抵抗的使命》一书,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写道:任何人有权不遵守专横的法律,拒绝服从暴戾的统治政权;理性的胜利和遵守法律相比,前者要显得无比高尚。
书中的非暴力抵抗观点,促使甘地对多年来的想法进行了整理,并决心付诸实施。在反对德兰士瓦省政府驱赶印度侨民的斗争中,他率领2000多名男人、妇女和儿童,向禁止印度人入境的土地进发、示威,进行非暴力抵抗运动。这次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使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论经受了一次实践的全面检验,更加坚定了他用这种思想进行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甘地在南非侨居的25年里,领导印度侨民,用非暴力方法不屈不挠地反对种族歧视,取得了初步反抗异族统治的经验,也使他的名声开始在印度传扬,成为一名知名人物。
在南非,他还接触到了鲁金斯、索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大师的思想。鲁金斯告诉了他禁欲,索罗告诉了他非暴力抵抗,托尔斯泰则把伦理道德原则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思想告诉了他。甘地把这一切同他在侨胞中取得的痛苦经验相结合,最后提出了“非暴力主义”和“非暴力抵抗”两项学说。然后他带着这些思想于1915年1月9日,返回自己的祖国,开始了历时30年的争取民族独立的艰难斗争历程。
踏上艰难的斗争历程
当时的印度,是在英王统治下的一块殖民地。1599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批准在印度开办“东印度公司”,经过258年卓有成效的经营活动,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1858年8月12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下令该公司停止营业,印度正式成为英国人的殖民地。女王通过印度副王行使在印度的权利。副王利用6000名英国士兵和20万土著士兵为后盾,统治着这个3亿人口的大国,维持该国的社会秩序。100多年来,印度人民温顺地接受着这一小撮殖民者的统治。
甘地的理想是在印度建立一个充满爱的、道德的、真理与非暴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邪恶、压迫、仇恨,只有正义、平等、友爱。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带着优美的田园风光,宁静的乡村气息,是唯一适合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实现这一理想,有两个大的障碍,其一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其二是印度社会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弊端。消除第一个障碍要通过发动全印度人民,利用非暴力不合作这一武器;消除第二个障碍则要通过印度人和印度社会的自身建设才能实现。而自身建设的内涵便是追求精神完善,即自食其力,甘贫乐道,放弃暴力,团结友爱。他认为,应当把自身建设摆到民族斗争的任务之上,主张实现独立之前要先搞好自身建设,自身建设搞好了,独立会接踵而来;没有自身建设,宁可不要独立。他进一步指出了搞好自身建设的三个途径:推广手工纺织;消除不可按触制;实现印度教徒、穆斯林的团结。
在30年的斗争生活中,他严格坚持禁欲主义,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过清贫的生活。他在印度建立了真理学院,其一是提供训练非暴力战士的基地,其二是作为建设性纲领的试验场。学员有印度教徒,也有穆斯林,有婆罗门,也有贱民,大家不分宗教种族,彼此和睦相处,亲如手足。所有的人都参加劳动,衣食住行完全自给。学院内进行为祖国服务的教育,人人追求自制、自治的理想境界。他自己也住在真理学院,同大家一起过清贫生活。20年代,他改变了装束,赤裸上身,只系腰布,四处宣讲他的革命道理,他的全部财产只有“六个纺轮、一套监狱餐具、一个羊奶缸、六块系腰布和沐浴兼用的手织粗布巾。”难怪被他的死对头丘吉尔讥讽为“半裸体的游方僧”。
甘地不停地在印度大地上旅行,从这个村子走到另一个村子,或者乘坐三等车厢,用最原始的办法,向同胞们宣讲他的学说。在他旅行用的小包袱里,装着铅笔、纸张、陶瓷碗、木匙,此外,还有纺车和一尊随时随地带在身边的象牙小雕像。雕像表现三只小猴,一只双手掩耳,另一只双手盖眼,第三只双手捂嘴,象征德行的三大秘诀:“勿听邪恶,勿视邪恶,勿传邪恶。”在一只口袋内装着印度教的经典《薄伽梵歌》,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基督教的经典《耶稣行实与训诫》和《犹太教箴言集》四本书,表明这位奇特的调和使者的折中主义思想。
在斗争中,甘地常常使用的一件有效武器是绝食。绝食,在印度是一件奇特的斗争武器,在甘地那个年代,有些农民在债主家门前绝食,以期推迟还债日期;债主们也有的以绝食威胁负债人,强迫他们信守契约,并且都能达到预期效果。甘地的天才便是把这件个人的武器,上升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武器。
他认为,只有绝食才能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们的每一根道德神经。在他的一生中,不断取得绝食斗争的胜利。他为大大小小的事情公开绝食过16次,其中最长的绝食达20多天。
甘地在绝食时,只饮用掺有少量苏打的水,有时加入一点柠檬汁。他严格遵守绝食的卫生准则,绝对不用超过标准外的任何食物。只有在1924年的一次绝食中,绝食20天后,他的身体状况突然恶化,迫不得已才同意进行糖水灌肠,以减轻自我牺牲之苦。
甘地为了争取南非的种族平等绝过食,为争取民族独立绝过食,为实现宗教和解绝过食,为反抗种族制度绝过食。他的绝食斗争使全世界亿万人感动不已,绝食已经成为他形象的一部分。印度人民也总能了解到他绝食的每一个细节,并为他的生命担忧。因此,他的绝食斗争也总能以胜利而告终。
甘地以他独特的主张和人格,成为全印度声誉卓著的领袖。他以这种领袖身份在印度发起了四次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同时努力推进他的建设性计划,终于实现了印度独立的伟大目标。他还以这种领袖身份开始了多次绝食斗争,争得了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和解和种族的垮台。
成为一位独特的领导者
当然,甘地也并非一个人单枪匹马地为实现他的主张而奋斗。他的一生,同国大党是分不开的。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是英国官员休漠为了控制印度知识分子日益高涨的抗议活动而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温和色彩的组织,以便和英国人进行君子谈判,借以更有效地统治印度人民。在甘地改造国大党之前,这个党的党章把党的宗旨只规定为:用宪政手段,通过逐步改革现行统治制度,争取实现印度自治。从组织上讲,国大党只有中央和省委会,省级以下没有党组织。国大党中央机构全印委员会的组成都没有严格的规定,致使少数运动比较发达的省几乎包揽国大党方针政策的制定,因此,在同殖民当局的合作过程中,实际上只有几个有影响的领袖人物起作用。
甘地返回印度后,以他的主张和人格赢得了国大党人的拥护,被国大党尊为领袖。此后,他对国大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确定了党的指导思想是把国大党建设成一个目标明确、联系群众、民主团结的党;通过了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规定了党的宗旨:由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实现司瓦拉吉。甘地解释说,在这里之所以用司瓦拉吉这个词,是考虑到两种可能的前景:在英帝国范围内自治,如果可能;脱离英帝国而独立,如果必要。
甘地还对国大党的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内容包括:精简中央执行机关,把国大党组织普遍建立到县一级,在下层群众中大量发展党员等等。通过对国大党的改造,使它成为一个有严密组织的、群众性的革命政党。从而为不合作运动奠定了强大的组织基础。
尽管甘地把国大党改造成了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政党,但他从来没有把国大党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党。他的奋斗目标是国家的独立和精神完善,国大党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因此,他同国大党的关系也十分特殊:作为党的领袖,他中途退党,一直置身于党外来领导党;作为运动领袖,却说自己和国大党只是同路人。他甚至说:“国大党利用我作为工具,但是我将说不,我们分道扬镳的一天总会到来。”
国大党取得印度的领导权后,甘地作为党的领袖没有去争新国家的领导权,而是把尼赫鲁推上了国家统治者的宝座。他自己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依然是光着上身,腰围粗布,赤着双脚,手持竹杖的形象;仍然手摇纺车;依然为了民族的利益而绝食,而斗争。直至被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胸膛。
甘地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论是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还是他独特的斗争方式,甚至他的独特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与党派的关系,都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位最奇特的革命者,一位革命圣人。
激励大家创造了独立的印度
在我们见过的甘地的照片中,有一幅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身材矮小,瘦骨嶙峋的老者,身披粗布外衣,一丝不苟地坐在一架纺车前。两条过分修长的手臂,一只手正在摇着纺车,另一只手抽出了长长的棉线。戴着钢边眼镜的双眼静静地凝视着抽线的手。在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甘地的小小纺车成为他领导和平革命的象征,是已经觉醒了的印度大陆向英国殖民主义发起的挑战,是民族团结和自由的标志。
甘地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始于反对罗拉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大党团结起来,竭尽全力支持英国,以期获得战后的印度自治。英国首相迫于形势的压力也做出了这种许诺。但是,战争结束后,英国人不仅没有让印度自治,相反却制定了一项新的严厉镇压人民反抗的法律——罗拉特法。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极大愤慨。为了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甘地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印度全国将以死一般的沉默表示抗议。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中,组织一次哀悼日,使印度全国完全陷入瘫痪状态。
1919年4月6日,甘地领导全国人民举行哀悼。这一天,印度人关闭商店、停止营业;走出学校,进行罢课。有的到寺庙里去祈祷;有的干脆闭门不出,以示声援甘地的反抗心声。甘地祈求神灵:“让整个印度沉寂无声吧!让印度的压迫者们聆听这沉默的启示吧!”甘地的祈祷发挥了效力,印度人民被发动了起来,他们从驯服的奴隶开始变为反抗的斗士。
1919年4月13日发生的阿姆利则惨案,使甘地彻底失去了对大英帝国的幻想。那一天,旁遮普省阿姆利则市的数千名居民,为抗议英国人对该城采取的报复措施举行和平游行示威。集会遭到英国人的禁止。当游行人群刚刚在广场上聚集起来,突然该城军区司令戴尔将军率领50名英国士兵闯进会场,向人群开枪射击,打死打伤1516人。这一惨案使甘地得出结论:英国人再也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和合作。由此,他产生了不合作思想。他把这一思想归纳为一句话,即“不合作运动”,作为他的行动纲领,指导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他呼吁印度人民在各个方面抵制英国:学生罢课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律师抵制英国人的法庭;政府官员拒绝在英国机构任职;士兵拒不接受英国颁发的奖章。至此,甘地把在南非形成的非暴力思想同不合作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在之后的几十年内,甘地共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终迫使英国人退出了印度。不过,甘地发动的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从其直接目的看都没有实现。但是从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长河中看,这些运动都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正是由于这些运动,才迫使英国当局于1947年8月16日同意了印度独立。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绝非偶然,因为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深刻地动摇了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基础。
英国殖民统治者以极少的兵力统治着有3亿人口的印度,其原因之一便是印度人民善良、驯服的民族特点。自从英国女王宣布印度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一块殖民地那天起,印度人民很少起来反抗,他们在殖民者的高压政策下,逆来顺受,度过了长达百年的漫漫长夜,至多不过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采取合法的手段,向殖民者发出一些微弱的抗议和要求。
但是,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却彻底改变了印度人民这种驯服的性格,把全印度的人民都发动了起来跟殖民主义者作斗争。甘地曾经这样说过:“英国人妄图迫使我们到机枪阵地与他们较量,因为他们手里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我们击败他们的唯一办法是,把决斗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