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7100000008

第8章 北大陪你走更远,开头不拼的人得输(1)

想到就要去做,空等等不出未来

北大箴言:

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闵嗣鹤

有句歌词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不打拼,怎么能创出一番新天地呢?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面对别人的成功只会仰首倾慕,面对自己的平凡只会仰天长叹、怨天尤人,到底我们和别人的差别在哪里呢?

或者,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梦想家,从我们有意识地对未来和梦想开展臆想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已经在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不过,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话:"想"和"做"之间是有差距的。会想象的人,不下千千万万,可是真正能站到人生的风口浪尖上拼搏的人却极少,因为太多人安于现状,太多人在困难面前止步,太多人对未来存疑……他们只会想,却不敢做;他们只会想,而不愿做。所以,他们才会"自甘堕落"地成为甘愿平庸的一辈。

所以说,想成功,想按照自己想象的蓝图谱写自己的将来,首先就要有想干就干的蛮劲,别空等,别空想,这样是等不出一个你想要的"未来"的。

1917年,在蔡元培正式担任北大校长之后的第九天,他立马报呈教育部,聘请陈独秀作为文科学长。不过,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的资格在当时却备受质疑,很多人认为他"日本东京大学"的文凭是伪造的,因为他虽然曾经多次东渡日本,可是每次在日本逗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根本不可能在东京大学接受正规的全日制教育,"毕业"更加不知从何谈起。

可是,外界的非议没有阻碍陈独秀的脚步,他深信自己有足够的修为可以胜任北大文科学长,并一心在北大推行文学改革。

不过,"文学革命"虽然面临诸多传统桎梏,可是丝毫不减陈独秀想干就干的豪情壮志。进入北大仅一年时间,他就在1918年与***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这期间,他更将《新青年》的总部由上海直接"迁入"北大,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主要阵地,不断向莘莘学子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并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部"。

在新文化运动取得成就的同时,陈独秀没有甘于一辈子当一位循循善诱的教授,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正面临的变化,在内忧患外、社会变迁的时代浪潮中,他很清楚,要想改变中国的现状,谱写出中国美好的未来,单凭文化改革是不行的,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体制问题。于是,他在五四运动后期,秘密前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并积极联系各地的知识分子和先进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而他本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共产主义的推行,陈独秀都走在了前列,这与他敢想敢做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试想一下,如果陈独秀当年安于当一位平凡的北大文科学长,安于当一个享受名誉的文人学者,那么,近代中国可能还会错过许多。

可见,无论我们的想象有多么美好,都必须动起来,真正地将我们的想法付诸实践,否则一切皆如纸上谈兵,只能成为空话,未来也不会顺应我们的想法而产生改变。

我们必须要明白,人生前进的资本是什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是一个千里寻良驹的伯乐?不!伯乐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毕竟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人是诸葛亮,值得人家动不动就三顾茅庐。那么,前进的资本是什么?是我们自己!因此,你必须动起来,去实践你的想法。

北大行动指南:

1.要有"靠自己"的思维

如今的中国,不少年轻人成为了"啃老族",这说到底是一种依赖性,是希望父辈或者周围的亲朋好友为自己创造机会,一在工作和生活中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就会"怨天怨地怨爹娘"。不过,在埋怨之前,我们首先要为自己的过度依赖埋单,因为你的未来是自己决定的,不够努力的你,怎么有资格埋怨别人?

卡莱尔曾经说过:"愚者一切求他人,智者一切求自己。"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凡事会想着自己解决,只有平庸愚钝的人才会想着靠别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北大学子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努力奋斗,从芸芸学子中脱颖而出,进入最高学府,从平庸变得杰出。

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凡事靠自己"的思维,有想法了,别指望别人的帮助,要亲力亲为,努力地实践和经营。

2.边做边学,让自己变得更棒

在实践想法之前,我们首先要做足心理准备,准备好让自己腾飞的条件。在迅速熟悉自己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要多接触其他领域的内容和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层面,让自己的能力提升,塑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北大学生"既专且广"的学习方式。北大的学生一般会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初,进行充分的自我分析,在确定兴趣爱好与特长的情况下,树立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同时,他们会利用时间为自己增值,文科的资优生不会是理科白痴,物理高手也不会全然不懂化学。总而言之,在不断增长专业技能的同时,让自己成为一个面面俱到的人,也是自我提升、改变自己、实践想法的必备环节。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能凭借"一本天书读到老,偏才尤胜多面手"的观念取得成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年轻人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要多学多做,不断成长。

北大思考题:

在燕园内,教授在课堂上问学生们:如果你养了一条狗,你会训练它吗?这是一道选择题,答案是三选一:随它自然生活,不训练;训练一些基本常识;会全力训练它,宠物懂得越多越好。

选择"不训练"的人忠于自然,对待生活容易随遇而安,缺乏改变未来、改变自己的动力;选择"尽力训练"的,有改变自己的决心,但是毅力不足;选择"全力训练"的,在改变自己、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更具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品质。

变化永远比计划快,边走边调整

北大箴言:

中国有句成语叫"难能可贵",越是难的东西,你能掌握它,就愈发显得宝贵。

--马坚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昨天定好的计划,保不准今天一觉醒来,就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变化了。正是由于生活的多变性,很多人会对未来望而生畏。

尤其是青少年,在心中设想过无数美好的计划,可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当你以为自己正在慢慢走向目标的时候,会冷不防杀出诸多阻碍因素,阻止你的脚步。

我们要明白,这种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对谁都一样,不是说成功者就一帆风顺,失落者就命运多舛。其实,成功路上的变化往往多得让人措手不及,面对这些不期而遇的变化,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是"适应形势,调整计划"的能力。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事情发展形势,明白大势所趋的人,往往能很快地应对目前的处境,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调整预设的计划,让计划赶上变化,先调整再起步。但是,不会看清形势,或者钻牛角尖不肯改变的人,由于缺乏了必要的应变能力,总是和现实情况硬碰硬,很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甚至会一败涂地。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边走边调整的心态,要指望拿着计划书,一本天书读到老,一套方案走到底,要提升自己"随遇而变"的应变能力。

当年,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全校上下为之震动,一位正在读英语系二年级的广东籍学生袁振英感到极为惊诧,他十分质疑陈独秀的学历,刚开始还以为陈独秀是那种凭嘴巴功夫,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后来,因为陈独秀任用一个日本高师的毕业生来教北大英国文学系毕业班的英语,袁振英觉得这是对中国教育的侮辱,不惜罢课向陈独秀施压,一定要赶走那位日本高师毕业的老师。无奈之下,个性倔强的陈独秀也只好顺从了学生的意愿。

陈独秀开始对袁振英特别留意,甚至主动交流。得知袁振英的志向是振兴中国,振兴中华文化,所以坚决抵制来自日本同级学府的毕业生作为自己的老师后,便邀请这位英文优秀、思想激进的袁振英作为《新青年》的投稿人。当时,《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能投稿呐喊说出心里所想的大多是名人学者、权威人士,以学生身份投稿的就只有袁振英一个。陈独秀没有歧视,没有排斥,反而重用反对自己的人,这样的做法引起了袁振英的思想变化。

在接下来的社会激荡中,袁振英和陈独秀,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广东,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既有师生关系,又是社会主义同志,更是工作上的伙伴。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当陈独秀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时候,袁振英也在社会纷繁中找寻到了自己的信仰,他认同陈独秀所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可是自己打从心底里更信奉无政府主义。从陈独秀的学生转变为工作伙伴,袁振英对此有一段很矛盾的时期,到底是跟着陈独秀一直走,还是忠于自己的信仰?

1921年3月,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和无政府主义者分道扬镳,袁振英坚持自己的信仰,离开了中国共产党,后在广东省"一中"任校长,还转到法国留学,成为周恩来的同学,此后的岁月中继续坚持自己的无政府主义信仰,成为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对袁振英的评价,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功过来权衡。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不随波逐流,不随遇而安,坚持自己所想,选择自己道路的精神。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北大学者独有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浪漫情怀。在那个激荡的年代,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关键在于自身对规划的调整,既要坚持,又要应变,归根到底,是要看到自己想到达的终点。

年轻的孩子们,你们要清楚,每个人通向成功的路途都不会是康庄大道,遇到问题,遇到分岔口,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候,拐一个弯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真的到了"此路不通"的地步,我们要懂得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规划。

永远不要害怕多走路,因为路总是人走出来的,只要你有自己的坚持,大路小路都是一条成功路。

北大行动指南:

1.不要总是一条道走到黑,试着另辟蹊径

世界多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在工作上,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层出不穷的变化。如果我们用尽一切努力,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在原先行进的路上仍旧是举步维艰,我们不妨给自己换个方向,换一条不同方向的道路。因为,有的时候,不要一条路走到黑,那只能是死路。

曾经有一位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历时五年的时间写了一本哲学通俗读本,希望寻求出版,可是却苦无门路。面对现实的挫折,他没有泄气,也没有过于坚持地走访出版社,而是在北京学府路附近开了一家补习社,给各大高校的在读生补习。渐渐地,认识他的学生多了,接受他哲学思想的人也多了,他也变得稍有名气了。由于学生们在论坛上的推荐,不到半年,一家出版社主动找上门来,希望能找他写书。于是,不出所料的是,他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系列作品。这是一种迂回的作战方式,同时也是解决"计划赶不上变化"问题的典型蓝本。

应该说,很多时候,"另辟蹊径"的确不是坏事情。

2.摆脱愚忠于计划的心魔

生活中,我们总说,"不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于计划,对于道路和方向,道理也是一样的,用一个新的说法:"不论新路旧路,能达到目的地就是好路。"

在奋斗的路途上,我们总会看到身心俱疲的脸庞,也会看到痛苦并快乐着的脸蛋,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关键在于心态的调整。

能摆脱自己对既定方向的执着,勇于突破心魔,承认自己方向有问题,及时做出调整的人,一定会重新找到正确的道路。

对于年轻人来说,计划永远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年轻就是资本,随着不断成熟,总会有新的想法,如果此时固守之前的计划,就会被视为愚蠢。

北大思考题:

北大学生团体曾经组织过一项问卷调查,随机访问不同的学生,问题设定如下:如果学校规定你一年之内最好读10本课外书,你觉得你会读多少本?5本以上,5本至10本,10本以上?

这乍一看是课外书阅读情况的调查,其实也是一道思考题。

阅读5本以上的人,不拘泥于规章制度,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有时候容易"离经叛道",却不失为一名创新分子;阅读5本至10本的,比较中规中矩,总是在计划和变化间徘徊,容易犹豫不决;阅读10本以上的,比较循规蹈矩,喜欢按规矩办事,但是面对变化则相对缺乏应变能力。

花时间做白日梦,不如花时间动动手

北大箴言:

我们活着要有价值,不要投机,投机是为了升官发财,我们要有点儿抵抗力,不要跟着一道跑。

--陈翰笙

很多过来人都会告诉你,梦想更像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与现实毫无关系。虽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毕竟是少数,不能作为普遍性例子来谈及。

是否真的如此呢?

也许,在生活中,能彻底坚持梦想的人不在多数,不过,在不同程度上追梦、为梦想而奋斗的却大有人在。当然,努力不一定能完全实现梦想,但是不开始,梦想将永远是一个梦。相反,如果你动手执行,哪怕未能触及梦想,起码你已经走在追梦的道路上,经历过那些美好与痛苦了。

有一句著名的歌词说得很好,"一人有一个梦想",既然你有自己的梦想,与其让梦想流于空想,与其花时间去做白日梦,何不动起手来,让自己也真真切切地走在追梦的路途上呢!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官僚地主之家。不过造化弄人,在他13岁的时候,祖父入狱,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他作为长子就要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家境的变迁,世态炎凉的来袭,让年纪轻轻的鲁迅很快看透了世俗,也更加接近底层人民,在农村生活的时光,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淳朴,他希望自己长大之后能够帮助更多的劳苦大众,改变他们的生存现状,改变他们逆来顺受的封建思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鲁迅没有空想,也没有甘于沦为普通读书人,他当时选择了一条被很多人看不起的道路--进洋学堂。18岁那一年,鲁迅怀揣着母亲想方设法借来的8块银元,进入了南京水师学堂,而后转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堂都是洋务派为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内设有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科目。鲁迅在读书期间阅读了大量外国著作,拓宽了视野。后来,更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官费留学日本的机会。

当时,中国人饱受疾病煎熬,被誉为"东亚病夫",鲁迅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一心学医。可是,一来鲁迅不精通日语,二来受到日本学生的排斥,他的成绩也一直不是特别好。直到有一次,他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人抓去砍头,而一群中国人竟然站在旁边看热闹,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些麻木不仁的中国脸孔给了鲁迅很大的冲击,他意识到,中国人真正的病不在于身体,而在于精神,那种逆来顺受的封建思维才是中国人最大的病根。

同类推荐
  • 品质格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品质格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二十几岁要懂的100条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要懂的100条人生经验

    本书简要概括了年轻人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100条人生经验。阅读本书,年轻人将会懂得人生的成功之道、处世法则;应用本书,年轻人将告别青鲁莽,向人生的成熟迈进。仔细揣摩、用心掌握这本书的细节,将会对年轻人产生重要的影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二十几岁的这代年轻人一定能够在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成为把握时代命运的弄潮儿。
  • 副职易犯的88个错误

    副职易犯的88个错误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说的是每个人都要值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行使自己的职责,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又有职务之分,职务分为正职和副职。一般情况下,正职统管全局,主要做一些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工作,副职则是具体实施由正职作出的各项战略规划。有的单位因为工作需要,光副职就有好几个。
  • 三十八岁时的爱情

    三十八岁时的爱情

    性情才女以中年的眼睛看人世冷暖,宇宙星辰,特别阐释、思索中年的情与爱,乐与愁,三十八岁的爱情多一份深沉和凝重,多了一份淡定和恬淡,且看她细细道来。
  • 提高办事效率36计

    提高办事效率36计

    你想在伟大的事业中留下“痕迹”吗?你想以创造累累的果实来显示自己生命的价值吗?那好,请你珍惜这人生的最大财富吧!请你以强烈的时间信息感,适应深刻变革的时间观念的需要吧!有了这种强烈的时间信息感,才能提高时间运筹世术;才能疏导时间信息渠道,增强时间的节奏意念不断追求效率。我们希望每一位立志于成功的人能够驾驭那飞逝的分分秒秒,真正做时间的主人。 与时间建立友善的关系。开始让时间成为一种发挥创造力的工具,不要再视它为竞争的敌人。每当你定下合理的目标,并从容地完成它之后,你该给自己一些鼓励。
热门推荐
  • 特种部队之中国篇

    特种部队之中国篇

    能佩戴黑色贝雷帽是中国特种兵的最高荣誉。济南军区雄鹰特种部队之所以有“黑色贝雷帽”称号,原因有两个。原因之一是雄鹰特种部队建立之初向往黑色贝雷帽,鼓励队员们以此为训练动力。原因之二是雄鹰特种部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就如同黑色贝雷帽对于中国特种兵来说一样。
  • 二十几岁女人要做的100件事

    二十几岁女人要做的100件事

    婚前女孩的必读书,婚后女人的必备书。100条创造幸福人生的自我修炼术。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聪明的头脑,一样可以成为命好的女人。女人要知道,幸福不是天注定,好不好命,就看自己怎么做!每一个女人的幸福,都像是一粒深深埋在心里的种子,只有不断施水浇肥才会长成一棵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优秀员工有效执行的24堂课

    优秀员工有效执行的24堂课

    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想成为与麦当劳、IBM、苹果、微软比肩的优秀企业吗?在汹涌的职场大军中,想成为与杨元庆、卫哲、戈恩等比肩的优秀员工吗?有效执行,树立务实的职业精神;高效多赢,寻找卓越的工作之道。本书专为职场员工打造有效的执行力,从而脱颖而出。
  • 左右一生的10堂心态课

    左右一生的10堂心态课

    心态的好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态不同,左右着不同的人生选择;心态修炼,创造出完美的人生结局。一个人要想幸福,必须首先培养健全的心态。心态是我们唯一能完全掌握的东西,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态,并且利用积极心态是决定命运的真正主人,它能够从里到外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让人能够积极进取,创造成功;消极的心态却让人消极悲观,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
  • 三分能力 七分人脉

    三分能力 七分人脉

    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朋友。一个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即使再有知识,再有技能,那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工作、事业会困难重重。你的人脉资源越丰富,你所拥有的能量就越大,拥有了有效而丰富的人脉关系,也就获得了通往成功和财富的门票。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钓个皇子当老公

    钓个皇子当老公

    一个现代的刁蛮女,在一次远足登山活动中不小心坠下山,从此来到一个貌似古代的异世界。开始以为自己误闯了拍戏现场,还乐颠颠地跟一个演员互换了衣裳。殊不知,一切事情都因换装开始——她被当作另一个人给抓了回去,交给那个貌似她命中魔障的变态大色魔,也让她从此卷入一场场令自己抓狂的事件之中。到底这个现代野丫头究竟能不能在这个古代世界中游刃有余呢?
  • 隔爱:我要你娶我

    隔爱:我要你娶我

    在她20岁的时候,她告诉他,她要的求婚仪式其实很简单。但必须有八瓣的格桑花来点缀,祝福她们的爱情。他答应了她。在她26岁的时候。他单膝跪下,带着八瓣的格桑花向她求婚,桃花依旧人面全非。她还能守住他们的爱情吗?当一切的背叛不断的涌现在脑海里。她,还有能力再爱吗?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