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500000006

第6章 荀子大德,于性情中成“完人” (2)

第一篇 第二章 荀子大德,于性情中成“完人” (2)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欲望越小,人活得越幸福。“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李隆基因为一个杨玉环,流连忘返于胭脂堆中,醉生梦死于石榴裙下,好端端一个开元盛世顷刻间土崩瓦解;自毁一世英名,留下千古遗憾。

所谓“为世所扰”或是“为情所困”,终究逃不脱“欲望”二字。是持恶念而人生颓废,还是以正当的欲望使自己进步,人活于世,必然要对这一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正当的欲望使人推开明窗而见日月,它使人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要得到什么,要付出些什么。这也正是荀子提出的“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的最高境界。“礼”为行为规范,“欲”为信念执着,则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事,从而获得最惊人的成功和最畅然的生活。

一只小乌龟看到蛇在水中游的比自己快,便问蛇这其中的原因,蛇告诉乌龟,因为自己身上没有手脚的累赘,自然游得快了。乌龟一听,向神仙祈求去掉身上重重的龟壳,它要比蛇游得还快。神仙满足了它的要求,当小乌龟看到自己光溜溜的身体时,高兴地喊道:“现在我终于可以比蛇游的更快了了!”它来到河边,看到那条蛇还在水中游,便钻了下去,要跟蛇比个高低。但是没想到,当小乌龟钻到水中时,它的身体就像不属于自己似的左右翻滚起来,费了一番劲才慢慢适应过来,但此时,那条蛇已经不知游到哪里去了。而没有龟壳的小乌龟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自由自在的畅游在水中了。

常言道:家称良田万顷也是日食三餐,家有广厦万间,也只能夜宿一床。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世人虽然也明白这其间的真意,但往往世事多烦扰,清新的心智因此蒙蔽,从容的步履由此蹒跚。

俗话说“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因所求太多,以至最后竟一无所得,最普通的生活乐趣也成了不可追悔的遗憾。牟宗三曾说,常人虽然很难具备圣人的高洁品德,但如果明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他便向有德者进了一步。

欲望既能使人奋勇,亦能使人疯狂。不要埋怨自己没有平淡幸福的人生,要看看是欲望捆绑了自己,还是自己掌控着欲望。抛弃企图占据一切的妄心,对人之所欲持一种平常心,努力追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创出应有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受欲望所累,或许能闻得别样的沁人花香。

儒音凡录

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被列宁称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语出徐志摩写给梁启超信中的一段话: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那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宠辱不惊,看闲云卷舒

有位得道高僧法名白隐,对于别人加诸在他身上的各种评论,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是这样吗?”

在白隐所住的寺庙旁边,有一对夫妇开的杂货店,家中有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偶然间,母亲看到自己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大了起来,十分震怒,逼问女儿,女儿吞吞吐吐地说出了“白隐”的法号。

这对夫妇听闻此言,拉着女儿怒气冲冲的找到白隐讨说法,这位得道高僧一如往常般淡然一笑,说道:“是这样吗?”这对夫妇没有办法,只得在婴儿出生后将孩子送给高僧。虽然白隐饱受世人白眼,但他精心抚养着孩子,对外来的冷嘲热讽处之坦然,仿佛是自己受托抚养孩子一般。多年之后,这对夫妇的女儿终于不忍再欺瞒下去,便老老实实告诉父母孩子的生父是隔壁的邻居。

这对夫妇立刻带着女儿来到寺庙,向白隐法师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白隐依然是多年前的那副淡淡的笑脸。轻声说道:“是这样吗?”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即使有,也不过是凤吹耳畔,霎时即逝。

虽然牺牲了自己的清白,遭受着人们的嘲笑和污蔑,但是白隐法师淡淡的一句“是这样吗?”不仅给了邻居女儿活下来的机会,也让人领悟到了“宠辱不惊”的真谛。白隐法师无疑是个道深慧智的人,他不强求,不掩饰,淡泊为怀,而内心强大,犹如春风化雨,温煦宽厚。

在荀子看来,有人之所以能做到宠辱不惊,其根本在于将安危放在自己身上来承担,以行仁义为人生追求,不趋利避害,不自以为是,以坦荡胸怀看人世浮沉。这样的人往往阅世已深,知生之艰难,为人不易,是看透后的豁然开朗,即是牟宗三口中所称的“明理者”。

牟先生说,明理者不在于一事一物的纠缠中,而在于包容宽厚,不以一己心胸衡量别人的喜恶,既然知道什么是宠什么是辱,自然处变不惊。一如佛家所言,需历一番风雨,方才洞悉大千。

淡泊自然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62岁的苏轼被朝廷贬到海南时,天空正下着绵绵细雨,斜风吹打在身上,透出一丝凄凉。虽然居陋室,食粗饭,但苏轼并不以为苦,倒是经常和当地士绅百姓共叙桑麻乐事。他也不以文豪自居,入乡随俗,身披当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难得的快慰。

一次,苏轼来到一座山头,惹来一个黎山樵夫的善意笑声。虽然语言不通,但樵夫也看得出,他是一个身居山林的贵人,出于对他的好感,慷慨地送了一匹布,好让他抵御寒冷的海风。

他和周围的邻居关系也非常融洽,左邻右舍常送饭食给他。当人们听他说起往事的时候,苏轼的脸上总是乐呵呵的,并没有伤感怅然之色,笑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而事实上,苏东坡在海南的谪居生活是十分困顿的。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这对于年老的苏东坡,无疑是难以适应的。但是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却将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看成是自己的平生功业。

苏轼对苦难并非无动于衷,对政敌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姿态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从而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蕴含着坚定、乐观的精神。

坐看闲云不是自我安慰的方式,更非嘲弄人世的对抗姿态,而是将际遇当成阅历,明得失而知荣辱,在看开一切之间实际上是对人生百态最好的彻悟。

儒音凡录

宠辱不惊:出自《菜根谭》作者、明人洪应明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随天外云卷云舒。

异曲同工:西汉时,司马相如和扬雄皆以文赋见长,司马相如作有《子虚赋》、《上林赋》,扬雄作有《甘泉赋》《河东赋》。唐朝文学家韩愈评价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以礼修身,贵在诚与真

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却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也不愠不恼,只是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口,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在雪中等了约有半天功夫,程颐才从睡榻上醒来,见了杨、游二人,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乎!”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杨时、游酢二人“程门立雪”,只为学于高师,求善解,两人真心崇拜程颐人品道德和学术修养,明知程颐在考验自己,依然以礼相见。对他们来说,这是出于真心实意的行为,并非趋炎附势,所以内心坦荡而礼义周全,即是平常人之礼,其本质是诚心而非收买。唯如此,人与人的交往虽然平淡,然而更能长久。

行船于汹涌江湖,必知其风向与深浅,人存于纷繁社会,必有其行为套路。风向与套路就像一把直尺,让你时刻映照自己是否有感恩德之心,是否有敬先辈之意,是否有重师爱国之情。倘若每天“三省吾身”而能有所得,“凉风有习而知雨水微涨”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多少有点禅修的意境,不过在荀子看来,这也正是一个人具备“礼”的体现。

荀子将“礼”分为三类。一个是德行之礼,修善性尊良德以行于世人,这是君子的品德;第二类是风俗之礼,对父母为孝,对朋友为信,对花草树木为善,为生者而歌,为逝者而哀,一如孔子“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人爱其亲,而有怜悯之心;第三类是治政之礼,秉受教之心,敬重教导我们成人的先师,对国家为忠,此为人之大义,荀子认为这是后人治理天下而不争的根本法则。

牟宗三先生说,无礼则无德,无德而仁心不举,与禽兽无异。在他看来,正是荀子,将高高在上的威严之礼引向看得到、摸得着的平常生活的规范中。

礼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人心世相。卑劣的人看到有机可趁,高尚的人看到廉耻道德。如同风过水池,捋起一片涟漪。前者以“礼”为面具,以欺瞒之心骗取别人的好感,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后者以情动人,以礼修身,得体而明理,心亮情真,自然礼诚。“远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那些将礼当成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的人,终将成为狂风中的枯叶,汹涌裹挟而去,连一丝身影都不会留下。

有一位富翁,虽然家财万贯,但是每天都郁郁寡欢,他身边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家里的佣人也只是看在每月丰厚的薪水上才留下来,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富翁无疑是一只笑面虎。

为此,这位富翁非常苦恼,他希望能找出办法改善自己的状态。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问老者如何才能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真诚。

老者告诉她:“你若能以礼待人,以礼服人,注重自己的言行,认清自己的得失,那么你就能成为一个真诚的人。”

富翁听后不解,问道:“这个礼跟我有什么关系?”

老者道:“做到以礼待人,以礼服人,重要的是要做真事,说真话,动真情,这就是礼,礼就是真。。”

富翁听后,一改过去的毛病,在人前不再两面三刀,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而且都是出于真心,并非糊弄了事。渐渐的,人们改变了对这个富翁的看法,一年以后他被大家夸为“最好的老板”!

礼就是真——不重外在,不看形式,而是有内而外散发出的最真挚的情感,所以,荀子也将礼说成是人之所欲的另一种姿态。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平常之礼即平常之性,能持这份心得,离美德之人也就不远了。

儒音凡录

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程颐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二程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规律,亦指人类社会的必然法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杨时、游酢:杨时,福建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写出漂亮文章,稍大些,就能背诵经史。熙宁九年考中进士,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颐。南方的读书人将其推崇为“程学正宗”。游酢,建州建阳人。一次,程颐在京城见到游酢,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便收为弟子。

同类推荐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热门推荐
  • 孙子智慧故事

    孙子智慧故事

    开阔知识视野,造就智慧人生。 本书汇集的是最经典、最有趣、最发人深思、最耐人寻味的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故事。该书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情节生动,这些充满智慧的故事,仿佛是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成长的一程又一程。
  • 嫡女疯后

    嫡女疯后

    她本是跨国安保公司的年轻女总裁,却在得到一件稀有的古董妆奁后穿越了,成为大盛朝武丞相秦徇的嫡长女秦听韵,众所周知的傻女,且看她如何颠覆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大牌痞女:王妃惹人疼

    大牌痞女:王妃惹人疼

    谁最大牌?她莫晓晨最大牌!被可爱的阎王勾错了魂魄,经协商,咱带着阎王的赔偿,穿越去!!可是,那个阎王为什么没有告诉她,她的处境是如此的水深火热……她本只是想潇洒快活地生活着……恶姐来扰,后娘也来!真是闹心!虾米?成亲?还替她那恶姐嫁人?嫁给一个嗜血王爷?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开创事业(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开创事业(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本书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汲取榜样母亲科学的教育理念,成就优秀孩子辉煌的发展轨迹。本书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母亲”的教子经验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外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她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
  • 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本书资料详实,描述通俗,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中国的文化名人与图书馆的交往以及他们的文化成就与图书馆的关系。记录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以利用本书的正文链接和余思,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有奖读书活动
  • 说话,你不能不小心

    说话,你不能不小心

    我们从小就知道“走路要小心,才不会摔跤”“过马路要小心,以免被车撞”“与人交往要小心,以防被人骗”……但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说话也要小心。古人说:“舌为利害本,嘴为祸福门。”其意就是提醒人们:一个人的荣辱成败,在很多时候就取决于他的说话水平。如果说话不小心,张口即来,毫不考虑后果,那么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了。本书集前人经验之大成,从你平常生活中与别人交往的各个细节、说话的多个方面介绍说话需要注意的地方。会说话、说好话之人,一定能结友如云,舌绽春蕾,化险为夷,赢遍天下。
  • 扎纸匠

    扎纸匠

    扎彩匠,扎鬼纸,扎来鬼纸祭阴阳。扎纸匠,说通俗点就是纸扎手艺人,所扎之物大多是一些烧给死者用的童男童女,灵屋纸马之类的。扎纸这门手艺可是古时五花八门中的老行业了,古时五花八门中,七门调说的就是这种扎纸的人。对于这行,很多人认为扎出来的纸人纸马等物,只是卖与办丧事的人家。如果你是这么认为的,那你就错了,因为白天做的是办丧事生人的生意,到了晚上,做的可就是死人的生意。而我所要讲的,就是我做扎纸匠那些年见闻到的那些奇闻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