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500000018

第18章 解脱“自我”,得大自在 (2)

第三篇 第八章 解脱“自我”,得大自在 (2)

牟宗三先生说,智者重在修造自己的人品,以此立足社会而不倒,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们更为看重一个人的品德,而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去贪慕虚荣,看似捉弄别人的信任与好感,到头来却是自己捉弄自己。

儒音凡录

路遥知马力: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出自元代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混淆视听:用假象和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出自《三国志·袁尚传》裴松之注:“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贻误后生矣。”

过去如云烟飘散

一老一少两个和尚出门化斋,经过一条湍急的河流,见一年轻女子踌躇不前,便问其原因,女子答道:“小小女子,过不了大河。还望两位大师相助。”

小和尚看了眼年长的和尚,露出为难之色,当他正想开口说点什么的时候,老和尚已经背起了年轻女子向河中走去。没多久,老和尚已经将女子背过了河去。等女子缓缓走远后,小和尚也上了岸。

老和尚看到小和尚一脸凝重,额头冒着汗,便笑道:“那个女子已经走远了,你怎么还想着刚才的事情?”

小和尚涨红着脸,不知说些什么才好。

老和尚准备去河边洗把脸,将手中的钵让小和尚拿一会,当小和尚接过这个褐色的钵时,突然惊叫一声,老和尚转身问道:“怎么了?”小和尚羞红着脸不敢出声。原来刚才拿到那个钵的时候,小和尚的手颤抖了一下,差点将钵打碎。

人已走远,事已过去,于是老和尚的心思重回化缘,而小和尚却久久不忘刚才老和尚背女子过河一事,以至在替老和尚拿钵的时候不能专心于此刻。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超越自己,无法从痛苦忧伤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就是因为容易走回头路,因为容易走回头路,所以过去的不能遗忘,现在的不能牢记,往事压心头,百折千回,就好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两条腿总习惯于往后倒转,结果很长时间不能向前迈开一步,只能由大人牵着向前蹒跚而行。

牟宗三先生曾经有言,我们活在芸芸世间,与人交往,不能“无执”,这个“无执”牟先生说就是要心有挂牵,因为人有情感,要纪念,有怀旧,但是牟先生认为,这个“无执”不能太过,太过则会“觉昨是而今非”,眼前无一是顺心之事,人人面目可憎,事事不遂人愿,浮云不如以往飘逸悦目,溪水不似过去轻柔俊秀,于是,即便是令人忧伤的往事此刻想来也别有动人滋味,按照牟宗三先生的话说,有的生命是过去的存在,而没有现在的意义。

牟宗三先生说,现在的意义就是让生命放出光彩,就是要跨过河岸不再回头。牟先生肯定“为人不易”,正因为做人难,难做人,牟先生才说,为人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两只脚踏在此时此刻的土地,而不是将脑袋经常性的转过去——转过去便看不清前进的道路,便会撞得头破血流。

一个商人终日为自己生意失败而苦恼,一次,这个商人梦见了佛祖,便向佛祖询问自己失败的原因。然而佛祖并没有告诉他原因,而是对他说:“你的心蒙上了尘埃。”

于是商人使劲擦拭着自己的心,但是佛祖摇摇头说:“你是擦不掉的,因为这些尘埃是你自己蒙上去的,你越擦拭尘埃越多。”

商人便将心割下来,呈到佛祖面前。佛祖说:“你虽然把心剥去,但是尘埃仍在。”

商人无语,一片茫然。

佛祖这时说道:“境由心生,原由因起。心蒙尘埃还在于你自己。”

商人更为不解,请求佛祖开示。

佛祖说道:“你的心里只有风沙没有绿树,所以任凭如何擦拭都不能让尘埃消失,你该在心里种上绿树,日日浇灌,方可闻清新空气,心底的尘埃才能彻底清除,佛言有云:‘路已在身后,灵山自不远’。”

牟宗三先生说,较之将心思放在现在,人们更习惯将自己的思绪回拨到从前的时光,那里可能有人生的挫折,有情感的失败,有物是人非的感叹,所以往往沉溺其间而不能解脱,这种解脱按佛家说来就是“自度”,“路已在身后,灵山自不远”正是一种“自度”之道。走过的路已经留在身后,如果想早些抵达目的地,唯有不停地向前,“向前”是一种将业已发生的过往当成一种推力而非执著的妄念的姿态,一如有首歌里所唱的,让往事随风。

很显然,这既是一种潇洒的人生姿态,也是自信力的表现,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是大幸还是大悲,是时光的激荡抑或岁月的捉弄,都已然成为可被诉说却不易追回的过往,我们只能当作经验来总结,而不能作为绳索将自己捆绑。这就像我们爬山,如果总是向后张望前一小时走了多少路,前半小时翻过了几道岭,那么爬山不仅不会成为一件有益于身心的快乐运动,反而会成为一段痛苦煎熬的过程。爬到最后,你欣赏到的恐怕不是山顶上瑰丽的风景,而是自己沉重的喘息和疲倦的心灵。所以牟宗三先生指出,人生重在眺望,而非回望。

这种眺望在牟先生看来,是儒家直面人生的根本表现,直面人生所以过去成烟云,此刻最重要,直面人生所以好坏全接受,一心在努力。向前行,两边风景依次展现,足迹留在身后,而眼睛驻留前方,唯如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剪去旧枝,新芽才能盛开。

儒音凡录

自度:佛家讲凡人开悟便可成仙得道,所以不在人度,而在自度,儒家讲自度,是要“吾日三省吾身”以知礼仪道德,而不逾矩,既要知人,更要知己。一次,孔子对弟子说,人最怕的不是不了解别人,是不了解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明白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仁。对自己有客观评价,才能对别人有所规劝帮助。

化缘: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

乐得其所即是幸福

对于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孔子从来不吝惜褒奖之词,他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自身的体验,而颜回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对他来说,无疑是最为本质的幸福体现。所以,牟先生说,所谓幸福并非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后的满足,因为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平凡的俗世中,正因如此,幸福的真谛就是发于真性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由此得到的小小快乐即是幸福。这种幸福简单而不花哨、真实而不虚浮;看得见摸得着,就像颜回虽然清贫,依然手不释卷,其中的乐趣唯有他知。

春秋战国,天下纷争,诸侯们每天想着就是如何消灭对方,扩大自己的疆土。一次,齐国撕毁了与魏国的盟约,让魏国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了报仇,魏王决定攻打齐国。就在大军就要出发之时,当时闻名全国的贤士戴晋人说要求见魏王,魏王同意了。见到魏王后,戴晋人给魏王讲了个故事:“蜗牛长着两只触角。左面的角上有一个国家,称为触氏;右面的角上有一个国家,称为蛮氏。为了争夺领地,两国交兵开战,伏尸数万,胜者追了十又五天,才收兵回营。”

魏王笑道:“你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可是,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戴晋人说:“这跟大王您有密切的关系,不信的话,我来为你论证一下:以大王来看,四方上下有穷尽吗?”

魏王说:“没有穷尽。”

戴晋人又问:“人的心巡游过无穷无尽的宇宙之后,返回到人世,可不可以说人世渺小到了似有似无?”

魏王说:“对。”

戴晋人紧跟着又问:“人世既然渺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而魏国只是人世间的一个很小的地方,国都又是魏国之中很小的一块地方,大王又是国都中很小的一个形体,那么,相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而言,跟蜗牛右角上蛮氏国的国王又有什么分别呢?”

魏王说:“没有什么分别。”

说完这句话,魏王突然觉得征战和扩疆都是无聊之举,交兵争胜,所得不过蜗牛一角之地,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照戴晋人的意思说来,国家征战不过是在一亩三分地上做的小孩游戏而已,与苍茫宇宙相比,渺小而不堪用,没有任何意义,照此说来,人生在世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想要一番作为,这固然不错,但同时却又失去了平常生活中的平常乐趣,所谓幸福的滋味也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幸福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人生终极理想,也不是某种特权。就像我们垂钓于江河,但见水波连连;躺身于绿野,望云彩之飘摇。幸福亦是如此,很多人以为香车宝马,美人锦食伴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抑或闲趣于江湖,抚琴弄箫,不亦快哉?这当然是美好而令人羡慕的好事,一如孟子说的“人之所欲”,但我们也看到,这种“欲”过于庞大,让人不易消化,他需要人们在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放弃一些原本宝贵的东西,比如时间,比如爱好,比如简单的人际关系。当这些同样美好的事物逐渐被我们丢弃时候,我们还能体会到生活细微处的满足与快乐吗?没有这些小小的满足于快乐,幸福又从何而得?

牟宗三先生说,儒家的中心是追求大众的和谐,所以讲互帮互助,讲明理行道,讲“达己达人”,但是儒家也倡导一种个人的情趣,这种个人的情趣着重于人格的修养与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耐得住寂寞,懂得在平常中寻求不平常的人生意义。好比双手侵入凉水,依然能感受到潺潺溪流在指尖流动的美妙感觉。这与康德说的“知性”有异曲同工的意味。

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年轻人,他想追求幸福,但是又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于是经人指引,找到了智者。当智者了解了年轻人的来意后,交给他一把盛满水的汤匙。年轻不明白智者的意思,便向他请教,智者并没说什么,只让这个年轻人拿着装满水的汤匙外出游走一回,路上看到有什么风景回来告诉智者就行。

年轻人端着汤勺边走边看,他经过热闹的集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欣赏到悦目的景色,还有一个个如花似玉的美丽女子。年轻人将这些景物一个不落地记在心底,下午,他回到了智者的家中。

年轻人滔滔不绝地向智者讲述了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当他说完后,发现手中的汤匙早已滴水未剩。智者让他再去外面走一圈,这一次,年轻人小心翼翼地呵护汤匙,唯恐汤匙里的水流到外面,但是当他回来时,发现汤匙里的水虽然还在,但是却脑子里面却是一片空白空。这时候,智者对年轻人说道:“幸福就是你欣赏了美景的同时也守住了这匙中的水。”

智者的话令人发省,我们的美景在哪里,我们的水又是什么? 实际上,美景一如美酒佳肴,迤逦风光,每时每刻都在挑拨着我们无穷的欲望,而那汤匙里的水,就是我们内心的归宿。什么是归宿?牟宗三先生指出,主动的把握自己就是最好的归宿。儒家将这个归宿说成是“人之仁也”。一如颜回处陋室而不忘读书学礼,他乐在其中,心底享用着真正的快乐,所以他是幸福的。倘若我们能像颜回那样于生活点滴处发现怡然自得的美妙,那么幸福的身影就能被我们牢牢把握。

儒音凡录

香车宝马: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出自唐代韦应物的《长安道》一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

一亩三分地:清朝时,住在深宫里的皇帝,为了对农民生活有所了解,熟悉农时节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便在中南海划出了一块土地,每年在这里“演试亲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改用,这块地恰好一亩三分,时日已久,后人便称其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为“一亩三分地”。

同类推荐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热门推荐
  • 醉妃

    醉妃

    (醉妃)简介(完整深沉版*_*):[醉妃群:56941638群名,我在彼岸,喜欢就加吧,写上你喜欢的书中的名字!]生活复杂,她微笑着,这是否叫坚强?遭嫉被整,她平静着,这是否叫懦弱?抬手反击,她弯嘴角,这是否叫狠辣?酒装进胃,泪落入肠.她阮宁波,并不软,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平静无波.酒,观似水,饮似火---她阮宁波不是水,她绝对是烈酒,没有担当力就不要沾!不然让你辣个彻底!什么是她的真性情,也许只有被酒融掉的那一刻,暗夜里她暖暖的眼,纯纯的笑!阳光下的她仿佛是虚浮的浮尘---醉眼朦胧中,她却恍若是如沾露的花.彼岸花,生与弱水彼岸,不在五行之中,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即使命运选择她来承受这妖艳的绝望,如她,会轻谈屈服吗?如果她是燃烧的花,那谁是碧落的叶,是他,亦或是他,还是他?宿命是否可以改写,是无心的缘分,还是执意的争取?问:我怎样才能得到解脱?曰:是谁绑住了你?轻轻拽掉心中的枷锁,你---是否一身轻松?PS:非悲文,嘿嘿,轻松进坑啦!小小的奸诈,细细的幸福,柔柔的微笑!(醉妃)简介片段人物版---------------------------------------------------------【郎东昱】----男,【职称,金樽国皇帝,曾数次想辞职,但实在是很适合这个职业。】他的心,竟有些微微的痛,一个太过独立的女人,很让他有很深的挫败感,很深。即使是做了他不愿意做的皇帝,他也不觉得有什么是不可掌控的,可现在,这个女人,竟是让他有一种无法掌控的无力感。有条件,她就利用条件让他无法近身,没有条件,她就创造条件,试图摆脱他!真好,那就来试试吧,他郎东昱好久不曾如此的想得到一样东西!不过,阮宁波不是东西,是人,女人,让他,很心动,又折服的----女人!-----------------------------------------------【宋工柳】---男,【职称,金樽国酒部尚书,悲惨的每次均被皇上坏情事】没有人知道,阮宁波,是可以为了一缕的温暖,生----死!只是,现在他抱着的她,何时走进了他的世界,成了他的世界!冰山初融奔泻下的溪流,最初融化的是哪滴?"宋,我们成亲,好吗?"阮宁波突然睁开眼,看向宋工柳,黑白相间的眸子里,一层幽亮的水,承载着期待!
  • 洪荒之万蛮道祖

    洪荒之万蛮道祖

    凌煌来到异界,却是进入了一个名为“弑天大陆”的远古洪荒。修神通,创阵法,悟禁制,晓阴阳……与天庭罗仙大战。和远古大神成友。开世界,弘道法,号“万蛮道祖”,成第一代大蛮王!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毛泽东妙评帝王将相鉴赏

    毛泽东妙评帝王将相鉴赏

    本书主要以毛泽东读史评点为线索,透过历史的沧桑风雨,去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了解中国的昨天,从而把握中国的今天,并展望中国的明天,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爱国为民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爱国为民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解读微软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

    解读微软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

    《解读微软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是从中国学生比较欠缺的素质出发,结合微软招聘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观念和经验,在比较中美文化观念和精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书,对中国众多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 夏日温存

    夏日温存

    这是有关几位青年人的故事,所谓他们的青春,所谓他们的怀念,都在上演,故事不够唯美。想要的悲伤不够悲,美好的结局不够美,但这是我最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