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9800000016

第16章 隋唐五代军事思想史(2)

五代时期,在战争观问题上代表进步思想的应属周世宗柴荣。他在即位后,做出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规划,并为此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改革政治和军事,兴修水利,发展交通,同时开拓疆土,表现了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反对分裂割据的杰出的政治家的胸怀。他虽出师多捷,惜终因早逝而未成大业。但其所表现的雄图大略以及为统一祖国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其进步思想亦常为后世所颂扬。

三、多有创新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隋唐五代时期战争指导理论,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兵学研究成果,结合当时的战争实践,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其主要成就体现在对致人、久速、奇正、虚实、攻守、形神、诚诈、阵法等重要军事范畴所含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阐发上。

关于致人。如何用兵,先秦以来就其说繁杂不一,人们往往难得其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载唐李君臣之言指出,用兵的关键在于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可谓一言中的。李靖所谓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卷中);李世民所谓“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卷下),两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讲争取战争主动权问题。他们还多次讲到“主客”这一范畴,强调要努力使自己“变客为主”,使敌人“变主为客”,也是讲的这一思想。他们认为,战争双方,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有个掌握主动权的问题,掌握者胜,失之者败。书中关于奇正、虚实、攻防、示形、阵法、既反对迷信又利用迷信等观点的论述,都是围绕“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战争指导原则展开的。唐人的这一认识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关于久速。隋唐之前的论兵者多见战争持久对己之害,未见战争持久对敌同样有害,更未见当这种对敌之害大于对己之害时,持久便是对己之利,因而在论述久速这对范畴时,往往片面地主张贵速而残久。李世民总结了新的经验教训,提出对力量强大、利在速战之敌应采取“坚营蓄锐以挫其锋”,“以持久弊之”(《通典》卷155《兵八》)的方略。李靖在总结唐代军事实践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在肯定“兵之情主速”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如果碰到敌将多谋,士卒团结,纪律严明,兵利甲坚,士气高昂,难以速胜的情况时,就应“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锐,与其持久”(《通典》卷154兵机务速》),从而从理论上纠正了过去只讲速战,反对持久的片面观点,强调应根据情况灵活决策,当速则速,当久则久,对久速这一重要的战争指导原则作出了较全面辩证的论述。

关于奇正。自《孙子》完整地提出“奇正”这一重要兵学范畴后,兵学家们不断对之进行探讨。但后前的注释家们大多只注意孤立地解释奇正概念,对之进行例释,未能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如将奇正解释为“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利奇,众为寡奇”(《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奇正》);“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十一家注孙子·势篇》曹操注)等,对奇与正的辩证关系缺乏深刻认识和概括。李靖认为,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变”,认为“奇正者,天人相变之阴阳,若执而不变,则阴阳俱废”。把这规定为正,把那说成是奇,只有教团时才这样做;到了战场上,就只有“临时制变”。善用奇正的“极致”是“形人而我无形”,做到“无不正,无不奇”,即根据情势运用奇正相变规律,做到正亦胜,奇亦胜,其关键在于“使敌莫测”(《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这一认识纠正了前人对奇正关系的机械理解,对于后人正确运用这一原理指导战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于虚实。虚实是孙子在《势篇》中提出的一个军事范畴,并认为“避实击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的战争指导原则。对虚实与奇正的关系,唐人之前,无深刻揭示者。唐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人的探讨。结论:一是认为奇正是致敌虚实的手段,只有知奇正,才能真正做到避实击虚,“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二是只有知虚实,才能正确使用奇正,做到“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如此,则可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做到致敌而不为敌所致。可见,奇正与虚实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二者不可偏废的制胜原则。三是要做到知虚实、用奇正,就必须善于“示形”,“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此谓奇正相变”。《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所讲使蕃、汉之兵“临时变号易服,出奇击之”,即是运用“示形”手段隐我奇正、致敌虚实、出奇制胜的谋略。唐人关于奇正、虚实、示形三者关系的认识也有其独到之处。

关于攻守。攻守是战争双方进行军事对抗的基本方式。对此,唐人提出了“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的著名论断,即认为进攻是防守的机键,防守是进攻的手段,二者虽是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为此,要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既反对缺乏防御能力的盲目进攻,又反对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守。唐人的这一见解对攻防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准确的阐释,成为古今中外克敌制胜的铁则。李世民攻洛阳,攻中有防;李光弼守太原,防中有攻等,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关于形神。形指军队的物质力量,神指军队的精神力量。从作战指挥上看,形与神是什么关系,前人在理论上缺乏深刻揭示。李筌认为,“兵之兴也,有形有神,旗帜金革依于形,智谋计事依于神,战胜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虚实变化神之功而用在形”(《太白阴经》卷2《兵形篇》),较深刻地阐明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强调既要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又要有高明的谋划,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而不可将其割裂开来,从而发展了《孙子》关于“形”的理论。另外,李筌对顺倾(用顺其心志之法达倾其社稷之目的,见《太白阴经·术有阴谋篇》)、心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这异者胜”,强调隐蔽真实意图,伪示形迹以欺敌,见《太白阴经·沉谋篇》)等,注意揭示军事谋略的哲学底蕴,均有高于前人之处。

关于诚诈。孙子提出“兵以诈立”,“兵者诡道”的命题,受到一些儒家学者的非议。隋唐统治者和兵学家们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认为国家政权或可“逆得”,但“守之不可不顺”。取得政权后,强调“增修仁义”,治国不应再“尚诈力”,但军队作战仍需以谋略取胜。裴行俭主张“抚士贵诚,制敌贵诈”,将诚、诈的施行对象做了明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唐朝中期名臣李泌、陆贽针对国君猜疑将帅、酿成祸乱的教训,突出强调以诚驭将,提出“匹夫不诚,无复有事;况王者赖人之诚以自固,而可不诚于人乎!”认为对下“驭之以智则人诈,示之以疑则人偷,接不以礼则徇义之意轻,抚不以恩则效忠之情薄”。这些观点对于后世君主正确处理诚诈关系,以诚驭将,以谋制敌,具有启迪意义。

关于阵法。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唐人,对阵法多有创新。如《卫公兵法》中对阵的基本战斗单位(队,或称大队)编制的规定,对七军兵力编组和一般使用原则的规定,对七军阵形及其变化等,都有详备而明确的论述。他们对军阵的布列既有严格的要求.又不像宋人那样拘泥于阵法,而是主张因情因势灵活用兵。李世民、李靖等都是活用阵法的高手。而且其阵本身也是可以因形势而变化的。如李靖的六花阵就有多种变化形式;其横阵和竖阵也可以因敌而列;行引方阵也可据情变化;其隔队抽队的撤退阵法也体现了孙子所说的既“践墨”(遵守法度)、又“随敌”(灵活应变)的指导原则。

四、通揽全局、积极防卫、专我分敌的战略思想

隋唐五代时期的战略决策思想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战略家们驾驭全局的能力更趋娴熟,其战略决策更为高明,更善于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做出相应决策。这在隋、唐前期更为明显。其突出特点体现在通揽全局、因势而变;积极防卫、治内服外和分化瓦解、文武并用三个方面。

(一)通揽全局,因势而变

隋唐五代时期的战略家们在制定战略时,高度重视通揽全局,既强调把握空间的全局,又重视时间上谋之久远和程度上谋划的细密。隋、唐的开国者们对统一全国战略的谋划和实施,唐前期所实行的安边绥远的国防战略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北周宣帝(宇文赘)去世后,外戚杨坚人总朝政。他一方面“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身躬节俭”(《隋书》卷1《高祖本纪上》),以收天下之心,一方面加强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从而掌握了主动权,在国家出现动乱之际,得以应付自如。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起事,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起兵响应,赵王招等五王策应,并请求陈朝出师,宇文胄从荣州(治今四川荣县)、石愁从建州(治今福建建瓯)等地纷纷起兵,颇有天下大乱之势。在这种情势下,杨坚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用人得当,分别派兵将各路叛军一一讨平,并在处理上注意政策,如寝赵王招等之罪,以安其心等,从而使这场重大政治危机得以化解,表现出很强的控御全局的能力。杨坚称帝后,在遂行统一全国的战略中,则表现出因势而变的灵活性。当时,南有陈朝抗衡,北有突厥为敌,西有吐谷浑为患,根据当时形势,他制定了防北攻南的战略,将陈朝作为战略进攻的重点。但后来突厥大举人侵,杨坚及时调整了战略方向,集中力量对付突厥。在突厥臣服后,才调集51.8万大军南下攻陈,一举灭亡陈朝,统一了全国。这种根据形势适时调整战略方向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唐统一天下战略是中国古代最精彩的战略之一,大致分作两步。第一步为夺占关中,建立根基。早在隋炀帝大业初年,李渊就根据当时全国的形势,产生了起兵反隋之心,但一直韬光养晦。隐忍未露。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当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风起云涌,隋朝灭亡已成定势时,他接受了次子李世民等人拟定的起兵计划,确立了“乘虚人关,号令天下”的战略目标,其基本策略是因势借力,以屈求伸,即因天下大乱之势,借突厥和农民起义军之力,打着拥隋旗号反隋,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并对召募兵士、筹集粮响、联络突厥、消除隐患、结好李密等有关全局性的战略性部署,都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于同年七月在晋阳起兵,先后取得了攻占霍邑(今山西霍县)、包围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进军关中和定鼎长安等重大胜利,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二步为翦灭群雄,统一全国。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又对全国的复杂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正确估量,制定了以统一全国为目标的战略决策,这就是:在确保关中的前提下,先急后缓,先北后南,分化瓦解,各个击灭群雄。由于战略正确,实施策略得当,因而,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唐统一天下,体现了从其自身的力量、所处的地位及当时的形势出发制定战略的思想,因而能根据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战略,使自己能在复杂激烈的斗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唐在平安史之乱战争中,也有通揽全局的高明谋划。如在安禄山攻克两京之后,李泌从“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的战略思想出发,提出了立足长远,以迂求直,以逸待劳,歼敌有生力量,疲惫敌军兵力,然后一举克复范阳(治今河北蓟县),全歼叛军的建议。此建议如果付诸实施,将会大大缩短平叛时间,取得平叛战争的彻底胜利。可惜的是,唐肃宗因为急于求成,拒绝采纳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最终使平叛战争陷人了如李泌指出的“贼必再强,我必又困”的境地。

李泌为唐德宗谋划的区别敌友、联友制敌的边防战略也体现了通揽全局、因势应变的思想。安史之乱以来,吐蕃、回纥、南诏、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不断侵扰唐边境。李泌认为,其中主要威胁来自吐蕃。回纥曾两次助唐平叛,有与唐修好的愿望,是可以利用的力量。德宗因感情因素不愿与之和好,才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南诏“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于吐蕃”,但“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也”。大食、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鉴于这一情况,他提出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即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边防战略,德宗顽固地反对联合回纥,李泌犯颜直谏10余次,才使他采纳了这一正确决策,使吐陷陷于孤立,不能再对唐边境构成威胁,唐得以积蓄力量为后来集中削藩平叛创造了条件。另外,李泌反对德宗在平定朱泚之乱后将安西、北庭之地割让给吐蕃的允诺。认为“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皆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新唐书》卷139《李泌传》)从而阻止了这一害己益敌、贻祸久远的错误决策,也体现了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

(二)积极防卫,治内服外

隋、唐前期,实行的基本是积极防卫的国防战略。隋文帝对突厥采取的分化瓦解战略即体现了这一思想。唐朝前期,也基本上实行的是积极防卫的国防战略并取得巨大成功。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面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侵扰,一改过去某些中原王朝单靠修障筑塞进行消极防御的方法,采取了励励图治、富国强兵、以战止战、求得边境长治久安的积极防卫战略,当有人建议筑长城以防御突厥时,他回答说:“当为公等取之,安在筑障塞乎?”(《新唐书·突厥上》)为此。他先后进行了征东突厥之战、灭吐谷浑之战、败薛延陀之战等重大战役,不但较为彻底地解除了边患,而且使唐朝声威远播,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批评隋杨帝不能精选良将,安抚边境,只知筑长城以备突厥的消极防卫措施,认为“朕今委任李世勐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旧唐书》卷67《李勐传》)高宗时期的讨西突厥之战,武后时的用兵突厥和吐蕃等,也基本上都体现了积极防卫的战略思想。只是唐玄宗到了后期,把这一战略思想推向极端,变成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才使自己走向了反面。

在处理内外关系上,唐太宗提出了著名的“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的观点,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建设上。同时他又认为,“邦国虽安,忘战则必殆”,要求“知弧矢之威,以利国家”(《贞观政要》卷9《论征伐》),他用“治安中国”达成外服“四夷”的目的;用外服“四夷”促成国内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内外兼修,相辅相成,开创了“贞观之治”的鼎盛局面。他对周边国家实行“公正”裁决、抚顺惩叛、恩威兼施的原则,掌握了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使唐朝真正成为当时亚洲地区的领袖国。唐中后期,西北边防逐渐削弱,首先是由于中原内部不够“治安”;至于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召来的外侮,则从反面说明了唐太宗这一观点的正确。

(三)分化瓦解,文武并用

将分化瓦解、文武并用思想施行于战略层面并取得成功的,历史上不乏其例,隋唐时期更有独到的建树。

同类推荐
  • 战争论

    战争论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思想史上遭受非难最多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对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基础产生了重大威胁。
  • 雷达兵

    雷达兵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军队梦,曾经的他文弱,如今的他,却如大树般扎根在部队,魔鬼般的训练,不断的严格要求,军队的氛围,早就了军人,钢铁般的军人,一个特殊军种的军人,是如何在铁与血中磨练成长的。
  • 楚辞品鉴(大众阅读系列)

    楚辞品鉴(大众阅读系列)

    以明代夫容馆刊《楚辞章句》为底本,对该书收录的楚辞作品作简明扼要的校勘、注释、分段及全文品鉴,意在为广大楚辞爱好者提供一种版本可靠、文意疏通的楚辞读本。书前有长篇导论,介绍楚辞之价值,楚辞名称的由来,先秦两汉楚辞的特征,楚辞研究的历史,以及楚辞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等,可以引发广大读者阅读的兴趣。《楚辞》作为国学经典,是与《诗经》齐名的集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梁启超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可见,阅读欣赏《楚辞》是中国人基本的文化修养之一。
  •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空战

    世界军事百科之现代空战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先秦诸子军事思想

    先秦诸子军事思想

    分六章介绍孟子、孙武、孙膑、吴起、尉缭、墨子等先秦诸子的军事思想,重点在军事理论、战略谋略方面的研究。并对诸子军事思想的异同和特点作出了分析研究。观点与材料结合,史论结合,内容有所创新。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神秘贵少腹黑妻

    神秘贵少腹黑妻

    一场以“爱”为名义的阴谋,她不惜出卖灵魂,最后却输了自己……在最艰难的时刻,她终于不忍下手,却不料引来两个男人疯狂的报复……“你竟敢背叛我!”好不容易打开的心,被眼前这个女人戳得满是窟窿,血肉模糊,黑眸里再也没有一丝柔情,他阴鸷地看着她,化身为地狱里的修罗,一步一步满身鲜血地朝她走来!“舒儿,你不爱我了吗?”他痛心地看着她,说着最柔情的话语,却在背后毫无怜惜地利用她,背弃她!“到我这儿来,我会一辈子宠你,爱你。”温润的男子站在阳光里对她招手,眼波温柔,宠溺地看着她。环环相扣的诡计,弄假成真的爱情,到底是谁看不透谁的心……爱恋阴谋,混杂着利益纠葛,让她遍体鳞伤……她,还能爱人吗?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村头狮吼农家夫

    村头狮吼农家夫

    人生何处不悲催。好不容易把农场弄到百级,不料却穿越了!穿越归穿越,别人锦衣玉食,美男后宫…可她呢?居然一来就被拉去濅猪笼!尼玛,说她不知廉耻,伤风败俗?靠,她哪里伤风败俗了?啥,就因为她穿着吊带!可是脱困在即,却又从天上掉下个孩子将她砸回河底…原本想要平平淡淡的过着小日子,却被某奶娃赖上。买地种粮,娶夫生娃,这都需要银子。因此她还要为了富婆生活而奋斗。
  • 干物妹也要当漫画家

    干物妹也要当漫画家

    干物女是已经放弃恋爱,凡事都说“这样最轻松”的年轻女孩。主角的名字叫作安忆,她很喜欢安逸的生活。为了安逸的生活,穿越到平行世界的她,只能拿起画笔,赚取足够金钱供她死宅,等什么时候赚够了钱……那就尽情地休刊吧。什么?无数粉丝读者暴动了?还破口大骂坑王之王?诶诶诶……那该怎么办?什么嘛,原来只要爆照就可以平息读者的怨念啦,真是安逸呢~~~
  • 羞涩夫君

    羞涩夫君

    当穿越流行到楚乔乔身上时,楚乔乔很淡定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同时也很淡定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当遇上那个拉拉小手,会脸红;亲亲小嘴,吓得不敢动的男人时,她的世界便开始不淡定了!入凤府,上斗长辈,下打奴才,中间防小三,为了那个男人,她豁出去了!可到最后,她才真正发现要斗,要打,要防的对象是谁!丫的,跟她装纯装真装青涩是吧!看她非将这臭男人一脚踹飞,然后,另觅他处,逍遥快活去!片段:“楚,楚姑娘,你,你要做什么?”“你说我要做什么?”挽了挽袖口,表情凝重道。“你……我,你可不能胡来呀!”凤陌天一副贞洁圣女的样子。楚乔乔大步一跨,成功的将凤陌天逼的跌倒在那床上,同时用命令的声音道,“把外套脱掉!”
  • 大学生必知的重大历史事件

    大学生必知的重大历史事件

    本书从公元前21世纪夏的建立到20世纪中叶新中国的诞生为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战争的残酷杀伐,新旧王朝的毁灭与诞生,政治经济的改革和改良先声,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进步与保守思想的迭次斗争,揭秘人类创造文明的艰难历程,展现伟大革命运动的黎明前夜……
  • 丞相下下签:穿越夫人要休夫

    丞相下下签:穿越夫人要休夫

    一次次言笑晏晏,都还只是年少时。那个策马扬鞭,一次次纵酒狂歌,她却早了整整四十年!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那一颗不属于建安元年的心,她穿越三国,又该何去何从,更没有仁义为怀的刘备。一切繁华背后,本该穿越的时间是三国鼎立,她却知道“苍天已死,没有驻守江东的孙权,黄天当立”的乱世即将拉开序幕。一切的一切,又该如何挽回悲剧的重演。遛狗逗鹰的少年郎曹孟德,为寻找妹妹,那个儒雅翩翩四世三公的袁绍。(新书《君王下下签》是此书续集~讲述曹操和不念女儿的爱恨情仇哦~)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