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9100000002

第2章

爱屋及乌

【出处】

《尚书》

在商朝末期,纣王昏庸无道,挥霍无度,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姬昌是西边诸侯国的首领,他决定顺应民意,替天行道,推翻纣王的统治。只可惜,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

周武王聪明贤德,年轻有为。他借助军师姜尚和两个弟弟周公姬旦、召公姬夷的帮助,积极练兵,并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攻打商朝。两方在牧野大战的时候,武王的军队越战越勇,而纣王的军队却毫无战斗力——将士们早就不愿为丧尽天良的纣王卖命了,他们放下军械,投奔到周武王的那一边。周武王的军队乘胜追击,很快攻克了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商丘),纣王走投无路,点火自焚。商朝无主,也就灭亡了。

纣王死后,周武王并未感到轻松。要想尽快结束战乱,安定天下,必须首先安顿好纣王留下的军队。他征询姜太公的意见。太公说:“我听别人讲:喜欢一个人,就会连同喜欢他屋顶上丑陋的乌鸦,而憎恨一个人,就是看到他家的篱笆墙,也会深恶痛绝。这句话很明白,大王应该杀掉那些将士,斩草除根,不留祸患,只能这样做,才可以稳住大局,统一天下。”

周武王不同意姜太公的意见,就问召公。召公说:“将士中有罪的就杀掉,没罪的就放掉,大王以为如何?”

武王还是觉得不满意。周公站出来说:“大王取得了天下,应该以仁德感化百姓,既不偏爱自己的亲友部下,又能尊重其他人,这样才能让他人服气。我看应该让纣王的部下回家种地,和家人团聚。这样既去掉了敌对势力,又让他们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大王觉得如何?”

武王听后十分高兴,以为自己得到了安邦治国的良策。周武王按周公的意见治理天下,使周朝不断强大起来。

武王虽未采纳姜太公的建议,“爱屋及乌”却成为千古流传的一句成语。

释义

爱屋及乌本意是爱某个人就连他家屋顶上的乌鸦也都喜爱。比喻喜爱某人,从而爱及与他有关的人与事物。

按兵不动

【出处】

《吕氏春秋》

春秋末年,卫国是一个弱国,受晋国压迫,卫灵公不甘长此以往,所以励精图治,与齐国友好、与晋国断绝关系。

晋国的执政官员赵鞅不能容忍卫国的行为。他派大夫史默去卫国了解情事,希望他一个月之内回来汇报情事。

谁知史默一个月后竟然没有回来,很多人都建议赵鞅赶紧出兵。卫国是个小国,兵力不足,晋国定能战胜卫国。

赵鞅不想打没有准备好的仗。他决定等史默回来后再作决定。

半年后,史默终于回来了。他讲述了卫国所作的多项准备:

首先,卫国任命受过陷害的贤臣蘧伯为相国,全国百姓都很佩服他。

其次,卫国想出各种方法调动国民反抗晋国的情绪。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布:晋国要卫国的人质,谁家有女儿、有姐妹的每户都要抽一人去。消息传开后,卫国人民都痛骂晋国。为了让大家对消息确信无疑,王孙贾真的抽选出一些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卫国人都前去阻挡,大家都纷纷表示,坚决和晋国打到底,决不当晋国的奴隶。

另外,孔子到了卫国,他的弟子子贡给灵公出谋划策。

史默最后说,卫国已经在各方面作好了与晋国打硬仗的准备。

赵鞅听了史默的介绍,认为应该等待时机,下令军队听候命令。作好充分准备再行动。

释义

按兵不动原指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现多指接受任务后不愿行动,坐以观望。

按图索骥

【出处】

《艺林伐山》。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伯乐的人,他相马的本领无人能比,只要他绕着马走一圈,就能根据马的长相判断出马的好坏。

不管是饿得皮包骨头的良马,还是养得膘肥体壮的劣马,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伯乐年老时,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写了一本书,叫《相马经》。他在这本书里,详细地介绍了千里马的形体特征。

额头应当怎样,眼睛应当怎样,身架怎样,蹄子怎样,毛色怎样……这些都写得很清楚。

他的儿子看了此书,花了很长时间把千里马的额头、眼睛、身架、蹄子、毛色等特点背得滚瓜烂熟,准备出去“按图索骥”,寻找千里马。

几天后,儿子高高兴兴地跑回来,连声说道:“我可找到千里马了!我可找到千里马了!”伯乐要他说说找到的马究竟长得怎样。他儿子说:“这匹千里马的长相和《相马经》上讲的差不多,就是蹄子有点毛病,不太像。”说完,从布袋里拿出一只癞蛤蟆来。

伯乐看了哭笑不得,他知道儿子笨,也没责怪儿子,只是苦笑着说:“你找来的这匹‘马’确实是能蹦能跳,可它驾不了车啊!”

注释

索:找。骥:好马。

释义

按照图上所画的,去找好马。比喻生搬硬套,拘泥成法。现多比喻按线索寻找事物。

暗度陈仓

【出处】

《史记》。

项羽在秦朝灭亡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他还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项羽担心刘邦将来会与自己争夺天下,就暗中与范增商量,决定将刘邦贬到地势险要的巴蜀地区。于是,刘邦被封为汉王,受命管辖巴、蜀、汉一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项羽又将汉中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等为王,让他们封锁汉中,牵制汉军的行动。

刘邦对此非常不满意,但是也没办法,只好带了三万人马,取道杜南,经栈道入汉中。为了防备章邯等派兵袭击,同时麻痹项羽,让他认为汉军没有东还的打算,进入汉中后,刘邦就下令放火焚毁了栈道。

项羽的分封,引起了一些握有重兵的将领的不满。公元前208年,也就是项羽分封不到半年以后,田荣首先在齐地举兵反抗项羽,很快便占领了三齐,控制了梁、赵。项羽亲自领兵前去征讨,给伺机进入关中的汉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这时,刘邦已接受丞相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公开派人去修复栈道。消息传到项羽军中,项羽不知是计,认为修复栈道的工程浩大,一年半载不能完成,等到平定三齐再去阻击汉军也不迟。于是,就放松了警戒。谁知刘邦趁机发动突然袭击,从西边的故道绕行北上,暗度陈仓,从汉中迅速进入关中。雍王章邯急忙率兵前往陈仓堵截,被占领有利地形的汉军打败。汉王一举平定三秦,夺取函谷关及其以西地区。接着刘邦挥师东下,出武关,迫使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魏王豹投降,并俘虏了殷王,击败了韩王昌。从此汉军声威大震。

后来,刘邦公开宣布同项羽决战,揭开了将近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序幕。

注释

度: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关中、汉中交通要道。

释义

原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面袭击的战略。后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暗箭伤人

【出处】

《宋·刘炎消言》卷六。

春秋时期,郑庄公谋伐许国。战前,郑庄公检阅部队时在前面立了一辆大兵车,宣布说,先得到兵车者将被封为全军统帅。老将军颖考叔一听此言,“唰”地一下越众而出,疾步如飞地冲上前去,拉起兵车就跑。将青年将军公孙子都抛到了后面。公孙子都由此对老将军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很快,攻城大战开始了。老将军颖考叔身披战甲,手执大旗,白须飘飘,威风凛凛地攻上城头,奋勇当先,杀向许国都城。眼看颖考叔大功将立,公孙子都站在一旁充满嫉恨,拿出箭来,偷偷对准颖考叔的后心,猛地射出一箭,“啊!”颖考叔惨叫一声,摔下城来,鲜血顿时染红了老将军的战甲,英勇的老将军就这样被公孙子都暗中杀害了。

释义

比喻用阴险的手段,乘人不备,加害于人。

安然无恙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注释

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拔苗助长

【出处】

《孟子》。

宋国有一个农夫,因为禾苗长的慢。他在田边走来走去,十分焦急。不停地自言自语地说:“有什么办法帮它们快点长高呢?”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急忙跑到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从太阳没露头,一直拔到太阳落山,累得他气喘吁吁。

回到家里,他一头栽在炕上,像立了大功似的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家人听了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天,儿子跑到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释义

拔苗助长的意思是将禾苗拔起,帮助它生长。现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观强求速成,急功冒进,结果适得其反。

八仙过海

【出处】

民间故事,《西游记》有引用。

传说有八位神仙参加完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喝得醉醺醺的,准备回到蓬莱仙岛。

他们八人来到东海边,被浩浩海水挡住了去路。其中一位神仙说道:“咱们自从成仙以来,谁也没见识过谁的法宝和法力。今天咱们就各用法宝过海,怎样?”其他几位神仙一致赞成。

铁拐李把自己的药葫芦往海中一抛,变成了一个大如渡船的大葫芦,铁拐李跳上葫芦稳稳当当地下海了。汉钟离则把手中的大蒲扇往海中一扬,一面巨大的扇子便铺在了水面上。吕洞宾则把自己的宝剑变成了可站立一人的巨剑。张果老的小毛驴在水中扑腾扑腾,像在陆地上奔跑一样。韩湘子的玉笛也变幻成了渡海船具。何仙姑手中的荷花在水中变成一艘巨大的莲花船。蓝采和的花篮到了水中,滴水不漏,轻飘飘地浮在海上。曹国舅七块玉板不但渡海无忧,更是五光十色漂亮无比。

八位神仙各显神通,轻松地渡过了东海。

释义

八仙过海原意指八位神仙各自施展奇能渡海。现形容各人有各自的办法或高明的本领,常与“各显神通”连用。

百发百中

【出处】

《战国策》。

春秋时期,楚国的养由基,箭法超群,独步天下。

有一年,楚庄王在镇压叛乱战斗中,命养由基约叛军首领斗越椒隔着一条河比箭,每人只能射三支箭,看谁能射中对方。

斗越椒自认为箭法相当不错,心想,射三箭总能中一箭,于是便要求先射。不料,三箭未伤养由基毫发,全被养由基巧妙躲过。轮到养由基射箭时,只见养由基稳稳地举起箭,只一箭便射中了斗越椒的脑门。

叛军见主将已死,四处逃散,楚庄王亲自擂响战鼓,指挥大家乘胜追击,平定叛军。由于养由基的一箭定了胜负,养由基赢得了全军上下所有人的敬重,被人尊称为“养一箭”。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养由基的另外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

有一天,养由基表演射箭。只见他站在百步开外,瞄准一片杨树叶,随着“嗖”的一声,杨树叶被射中,旁观的人无不由衷发出感叹,拍手称好。养由基不由得洋洋得意,越发高兴,又连射了十几箭,箭箭中的。

观众被他的高超技艺震惊,说他射一百支箭都能射中。

释义

百发百中这则成语字面的意思是箭之中的,箭无虚发。泛指射击技术高明,也比喻料事如神,思维缜密,事事如料。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

《汉书》。

西汉时,西北羌族结成联盟,起兵攻汉。消息传到长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询问谁愿意率兵前去边关退敌。

话音刚落,一位七十六岁的老将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请求前去。这位白须飘飘的老将,就是曾经与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的赵充国。

宣帝十分高兴,问他要带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由于两地相距太远,一时难以计算,所以,我想亲自到那里看看,定下攻守方案,画好地图,再上奏。”

于是,赵充国带领一支侦察部队渡过汹涌澎湃的黄河,刺探敌情去了。路上,碰到了小股敌军,汉军奋勇冲杀,俘虏了不少羌兵。将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主要目的是探明敌人的情况,如果逞一时之勇,紧追不舍,孤军深入敌人腹地,难免要吃大亏。”将士们听了,都很佩服老将军的远见。

赵充国侦察了地形,掌握了敌军的兵力部署,又从俘虏口中了解到许多敌人内部的情况,这才确定出驻兵屯守、整治边关、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打败了来犯的羌人,夺回了西北边疆的安定生活。赵充国不信道听途说,亲临实地调查的作风,被后人视为行动的准则。

注释

闻:听见。

释义

听一百次,还不如亲眼一见。指亲见比多闻更可靠。

百丈竿头

【出处】

《景德传灯录》。

景岑是宋朝佛学造诣高深的僧人,法号招贤大师。

招贤大师讲经布道娓娓动听,深入浅出,深受广大僧众好评,每到一处佛寺讲经,佛堂都人满为患。有一次讲经结束后,一位年轻的僧人向招贤大师请教。两人一问一答,气氛相当融洽。

最后,僧人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十方世界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如何才能达到?”只见招贤大师当场拿出佛教记载唱词的本子,指着上面的一行文字高声念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这里招贤大师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百丈竿头”更进一步来说明“十方世界”就是需要一步一步攀登的高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不仅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释义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百丈高竿的顶端。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百折不挠

【出处】

《蔡中郎集》。

东汉灵帝时,尚书令桥玄为官清廉,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称赞。桥玄死后,东汉着名的文学家、中郎将蔡邕特地写文章纪念他,称颂他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有一次,三个强盗绑架了桥玄十岁的小儿子,把他作为人质,向桥玄勒索银子。强盗威胁桥玄说,如果不答应,就要除掉孩子。桥玄当即愤怒地斥责强盗,理直气壮地说道:“我是朝廷命官,我的责任就是捉拿你们归案,你们拿孩子来威胁我,只能是痴心妄想!”

这时,官府派来缉捕强盗的士兵已经团团围住了桥玄府,但大家不敢贸然行动,害怕逼急了会伤害人质。桥玄见大家犹豫不前,就在院内向外大声疾呼道:“你们快来捉拿强盗,不可因小孩放走贼人!”于是,士兵蜂拥而入,强盗终于被擒,但桥玄的小儿子却惨遭强盗毒手。

为了今后不再发生类似案件,桥玄强忍着失去爱子的悲痛,上书皇帝,建议制定一条新的法令,规定凡是被贼人绑架走的人,一律不准用钱赎回,官府抓到这样的强盗也统统斩首示众。这条法令公布后,绑架人质的事件才逐渐绝迹了。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西口文化

    西口文化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表里山河的独特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历代先民,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三晋人文资;T.彼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巨著里,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是其中极为绚丽和厚重的重要篇章。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板应对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形势。
  • 海子边的历史变迁

    海子边的历史变迁

    外地游客来到太原,均为钟楼街、柳巷、桥头街与海子边的市井繁华和人文荟萃所倾倒。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的现代化,即敦促教育国民由传统臣民向现代公民转变,是近一百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也都在推动的社会大课题。清末民初的北京,作为全国观瞻所系的“首善之区”,在由传统帝都向民国首都转型的过程中,强力发起了从散漫、保守的传统“臣民”道德向具有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现代“国民”道德转型的社会教化运动。这场运动明面上是伦理道德范畴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却是清末民初北京文化权力关系(传播谁的道德)、文化阶层关系(谁对谁传播道德)及文化社会关系(怎样传播道德)的深刻综合反映。
热门推荐
  • 成功社交72法则

    成功社交72法则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依赖于外力的,要想倍受瞩目,要想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必须得注重内在人格的修炼。正所谓:肚中有货,不骄不躁,不怕没有伯乐寻不着千里马,气宇轩昂,平易谦逊,不愁身边不环绕仰慕的群众。
  • 推窗看云

    推窗看云

    收入本书中的上百篇短小精粹之什,带着诗人特有的观察生活的敏锐视角与状物言情的优美笔触,说古道今,佳作迭出,遣兴抒怀、率性为之,心随意到;融知识性于文史杂谭,寓幽默感于世事评说。引人注目。随作者“推窗看云”——看云舒云卷,近几年驰骋于散文、随笔领域,云走云停,由方寸之地可见大千世界,诗人徐康,于尺幅之内可窥人间万象。它带给您的将是文化的蕴藉与知识的濡染,生活的色彩与深长的思索……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喜羊羊财商日记(小学版)

    喜羊羊财商日记(小学版)

    阅读本书,能让学生学会怎样赚钱,怎样花钱,怎样致富,让孩子们了解金钱,认识财富等,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投资意识,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 大风起兮(上)

    大风起兮(上)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农家子弟,他和他的一帮哥们弟兄们,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阵阵旋风,搅起了一股股漫天的历史尘沙,将喧赫一时的大秦帝国刮得片甲不存。从此,我们的华夏民族被叫做“大汉民族”。这位农家出身的草莽皇帝,就是大汉的开国君王刘邦!
  • 驭蛇小娘子

    驭蛇小娘子

    夫君心黑黑,宠妾灭妻不算,还把她打包外送。甚至要诛她九族!泣血而生,三年筹划,她化为和亲公主,斗妻妾,闯鬼林,驭群蛇……她立下毒誓,定要他血债血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当翻开中国历史的厚重画卷,古老中国的沧桑与恢弘就一次次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交织着愚昧与觉醒、压迫与抗争的历史,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新纪元的重大转折时期。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局面,而发生于1911年1O月1O日的武昌起义,则以它的胜利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其伟大的划时代意义,直到今天仍被后人所铭记。
  • 虐仙记

    虐仙记

    仙道不仁,以天地为洪炉,烹虐众生!一背负柴刀的少年,愤然而起于陇亩之间,抒写逆天的传奇!人道合于天道,天道合于仙道,仙道合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