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风湿病
所谓免疫性风湿病,其起因为先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原侵入关节腔,以病原体作为抗原刺激滑膜或局部引流淋巴结中的浆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经过一系列变化,病毒细胞释放出大量的酶,它们专门破坏滑膜、关节囊、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基质,造成关节的局部破坏。风湿病多是由T细胞或B细胞激活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时多数没有感染,而T细胞与B细胞的激活涉及整个免疫系统的变化,因此很多类型的风湿疾病属于免疫性的。
如类风湿关节炎,它的发病与肌体素质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的抗原大致有异种抗原、关节中缺如的自身抗原、特异地表达于关节中的自身抗原及广泛表达的自身抗原四类。
内分泌风湿病
内分泌风湿病,顾名思义,即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风湿疾病。由内分泌紊乱引发的风湿疾病中,以干燥综合征最具代表。因泪腺分泌功能下降,患者自觉两眼干涩,少泪或无泪,情绪激动时亦哭不出眼泪,眼部有异物摩擦感或烧灼感,眼睑沉重,自觉眼前有幕状遮蔽,畏光,眼痛,反复发作的角膜炎、结膜炎,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翳、角膜穿孔、眼色素层炎。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干燥综合征患者可有慢性腹泻,但多数患者以临床症状轻微或根本无症状的亚临床型胰腺炎最为多见。如鼻、气管、下呼吸道、消化道、阴道的外分泌腺体都会因腺体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导致分泌减少而出现相应的干燥症状,如皮肤干燥、鼻干无涕、咳吐胶黏痰、大便干燥、阴道干涩。
另外,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多发生于女性,怀孕期间关节炎症状常减轻,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本病等,所以,也有人认为内分泌因素和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关系。
代谢性风湿病
代谢性风湿病,是因机体对某类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的风湿疾病。有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其中痛风是最主要的代表。
痛风是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异质性疾病,俗称“帝王病”。
其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在关节滑液的白细胞内可找到尿酸钠结晶,痛风石形成和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严重者可发生关节畸形和活动障碍,也可发生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痛风发作时非常疼痛,是关节炎中疼痛最严重的一种,有时甚至连走路都有困难,但在疾病早期即使不治疗也会在数天内自然痊愈,来去如风,因此人们称之为痛风。
痛风的主要病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其二,肾脏排除尿酸的功能出现障碍。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失调的疾病,尿酸是“罪魁祸首”。
感染性风湿病
感染是风湿病的重要发病机理。细菌的局部感染使关节肿胀、损害,是细菌性关节炎的主要病因。
如风湿热性关节炎,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上呼吸道后发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全身结缔组织的病变,以关节、心脏、皮肤受累最为显着,偶尔累及神经系统、血管、浆膜及肾、肺等内脏。另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起病也跟感染因素有关,目前学者们主要倾向于认为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内源性或外源性)、细菌DNA、内毒素、细菌脂多糖等与其发病有关。也有医学专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持续的微生物感染,比如感染了衣原体、分枝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等,临床研究也发现,脊柱关节病的发病与肠道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肺炎克雷白杆菌。
感染诱发疾病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机制有病原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可模拟自身抗原从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某些病原菌的成分可能通过超抗原形式直接与T细胞结合而引起免疫反应或诱发自身免疫;另外某些病毒,如EB病毒的潜伏膜蛋白可能通过诱导受染B细胞的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上调而抑制淋巴细胞凋亡。
退行性风湿病
退行性风湿病,如退行性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病变,为骨骼发生退行性改变引发的结果。其病因有年龄因素。当人体进入成人期的同时,发育会逐渐停止,随之而来的就是身体各组织的老化、退变,即进入退变期。由于年龄的加大,关节经过长期使用后,容易产生软骨退化,一旦软骨发生退化便会变薄或消失,导致关节吸收冲撞的能力减低,只要关节受力较大或使用较多,便感觉疼痛。其他原因还有如创伤、关节的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引起关节软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变化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由X线片检查出的关节边缘会产生尖锐的突出物。另外,钙质摄取不足、体重过重、长期服用类固醇、关节曾经受过重大伤害、更年期以后的女性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也比一般人容易患上退行性风湿病。
退行性风湿病的发病部分多集中在承载重量较大和活动量较多的关节处。例如四肢中的髋关节、膝关节、手指末端指间关节、脚踝关节及脊椎中的颈椎和腰椎等,都是较容易发生的部位。临床研究表明,退行性风湿病男性患者易发于髋关节,女性则以膝关节居多。退行性风湿病的典型症状:关节处有僵硬、酸痛之感,起床时最痛,活动一段时间后逐渐好转,但活动或站立过久又会复发。
遗传性风湿病
风湿病属复杂的遗传性疾患,包括MHC基因和非MHC基因的共同作用,呈多基因遗传。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和风湿热等,这些都有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的。与遗传有很大关系的风湿病,其易感性是由多种基因决定的,这样的基因被称为易感基因。很多正常人都携带有易感基因,携带了易感基因会增加患病的危险,但一个人需携带多少种易感基因才可发病,目前尚不清楚。
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它的发病与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类抗原、细胞色素P450酶、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等有较大关系,这些都受遗传调控。
研究已证实,在不同种族中,DR2和DR3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为其易感基因。而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免疫遗传学及免疫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与Ⅱ类组织相容抗原HLA-DR4相关连,这说明了该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强直性脊柱炎中95%的患者HLA-B27呈阳性,家族聚集性高,并且随亲缘关系的疏远,发病危险性迅速降低。同卵双生子发病一致率约为63%,一级亲属患病率为8.2%,二级亲属患病率为1.0%,三级亲属患病率为0.7%。在某些地区或患者中,其遗传度甚至还大于90%。这些充分证明了遗传因素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占重要地位。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也与人类白细胞抗原有关联,HLA-B27是风险因子,HLA-DR1和HLA-DR4增多致病风险,血清阴性的多关节型与HLA-DP3有关,因此该病也被认为跟遗传有关。
其他因素引发的风湿病
目前,医学界对于引发风湿病的原因尚不能完全明确,除以上所述原因外,还有不少我们日常容易忽视的原因。
1性激素
从性别上看,很多风湿疾病好发于女性,这说明性激素也可能引发风湿疾病。研究发现,妇女的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模式、雌激素替代、口服避孕药、促排卵药以及内源性的性激素水平等都会影响风湿疾病的发生。如雌激素可能会刺激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而孕激素则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年轻女性,但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则不明显;妊娠、分娩和月经周期变化,也会对风湿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有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性激素对免疫系统如T细胞亚型和细胞因子分泌,B细胞增殖、分化为产生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等均有一定影响。
2药物因素
引发风湿疾病的药物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已被肯定的有诱发作用的药物,二是可疑的有诱发作用的药物。如据相关调查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寒痹也称痛痹或骨痹,是风、寒、湿三气杂合而成之痹,以寒气偏胜者,指寒邪偏重的痹证。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受寒加剧,得温稍舒者属中医“寒痹”
范畴,是痹病中最为多见的一种类型。
引发寒痹的原因主要是外邪侵袭,风、寒、湿、热之邪气侵袭人体引起痹病。偏寒者疼痛以冷痛、怕冷为中,因药物诱发致病的患者占3%~12%。
3其他因素
包括物理、化学、环境因素和肌体素质等各种因素,也是诱发风湿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创伤和劳损与颈椎病有密切关系;30%以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有光敏感症;寒冷和严重的外伤也常常会引起肌体组织细胞的变性而刺激肌体产生抗体。
中医分类寒痹
主,与寒冷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机体阳气不足,寒气侵袭,寒凝血脉,经脉不通故而痛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达四末则四肢欠温,痛处有冷感,寒得阳热则散,气血得热流畅,故得热痛减。中焦脾气(阳)在寒痹发病中也有重要性,脾主四肢,脾气(阳)虚则不能温煦四肢末节,亦不能抵御寒邪的侵袭,发病后四肢怕冷,遇寒加重。另外,瘀血、痰浊阻络也可致痹,邪留日久可致气滞血瘀,故治疗贵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寒痹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肢体关节(腰、肩、膝、肘、腕、踝)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
(2)腰背、四肢关节及肌肉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
(3)其痛逢寒加重,得温则减,局部皮色不变,关节屈伸不利,形寒肢冷,昼轻夜重。
(4)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症因脉治》卷三云:“寒痹之证,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也就是说,寒痹发病时,疼痛难忍,手脚活动受限,遇温度高则病情减缓,而遇寒冷则病情加重,因此也称痛痹。现代医学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属本病范畴。一般认为,寒痹是日久机体阳气不足,又感受寒邪,内阻经脉而引起,以冷痛为主要表现,也可见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沉困、麻木不仁、关节肿大、屈伸活动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累及脏腑,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
湿痹
湿痹,又名着痹,是由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邪,或夹风、夹寒、夹热,侵袭肌肤、筋骨、关节,导致气血痹阻而引起的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肿胀、屈伸不利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是临床常见风湿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长夏、寒冬季节为多见。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性别差异不大。
本病可见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纤维织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痛风、坐骨神经痛、慢性肌肉肌腱劳损和部分感染性关节炎。其他内科疾病如感冒、糖尿病、败血症、肿瘤等的某一阶段出现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或肿大为临床特征者,亦可参照本病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着痹的病因不外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以感受湿邪为主,常夹风、夹寒、夹热。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难以驱散,脾虚则难以运化,故内因以阳气虚弱、脾胃不足为主。具体有营卫失调、气血不足、脾虚湿阻、脾肾阳虚等。此外,着痹在病变过程中可以产生病理产物痰瘀,而痰瘀又可成为继发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营卫气血不足,则易招致湿邪内侵,外邪痰瘀痹阻经脉日久,又损伤脏腑阴阳气血,故内外之因互为因果。着痹病机总属湿邪等侵犯人体皮肉、经脉,流注关节,气血不和,经络痹阻不通,发为着痹。
(1)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老年次之,儿童少见,男女均可患病,发病季节以长夏、寒冬为多,多数患者有感受湿邪的环境和因素。
(2)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沉重,或肿胀、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关节怕冷,皮色不变,以下肢关节为多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
(3)多伴有头身困重、精神萎靡、汗出恶风、四肢欠温、胸闷腹胀、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
(4)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多沉涩或濡缓。
(5)病程一般较长,缠绵难愈,可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