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幸运的人与倒霉的人,穷人与富人,差别不是有没有机会,而是能不能准确地把握住机会。任何一种机会出现的时候,是属于每个人的,谁都可以得到。在机会面前,幸运的人比倒霉的人、富人比穷人,只是多想了一点点,前者就成为机会的宠儿。
他们多想这一点点怎么来的?来自他们准确的预见能力!
在课堂上和职场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和经验。遗憾的是,却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学会如何获得这种关系到人生成败、决定和改变自己命运的预见能力。如果我们没有预见能力,必然不会主动为自己的明天做充分的准备,也不会抓住等待多年却与自己擦肩而过的机会。等到别人做成的时候,我们已经陷入被动的地步。
每年每天每时每刻,社会都在不断地变化,都有许多事情发生。这些变化的出现和事情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的,它有必然的一面。如果我们能在身边的变化中处于主动的位置,就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需要不满足当下生活状态的我们,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预见能力,从而使自己对身边的事情做到先知先觉。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能多想一点,多做一点。
如果我们现在身处弱势群体中,对未来还不能做准确的预见,不能比别人多想到一点点,最后肯定还是要受穷落后的。
预见能力不是一种特异功能,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它仅仅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感知能力、总结能力、判断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已。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磨练和培养,让自己拥有这种能力。
能做成一件事,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用心琢磨,用脑思考。预见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下面就是专家提供的十种培养预见能力的方法,仅供参考。
1.对自己想做的事情高度关注
我们肯定有自己非常想做成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情,只是现在自己缺少实力和机会,只能等待。
等待,绝对不是我们什么都不做,机械死板地傻等苦等,而是高度关注那些做成此类事的人、在此类事上失败的人,分析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对所有与此事相关的任何消息都不能错过。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等待什么样的时机。
如果我们只是想做而已,并不对想做的事情时时留意、处处关心,我们就会对不断变化的事一无所知,不可能有准确的预见。
2.如果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合适,就要善于观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身边的事情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大到世界时局,国家政策,小到街头流行物品,新的必然要来,旧的肯定要去。在这一来一去的过程中,我们只要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成功的机会从不缺席。我们改变命运,也许只需要一年、一个月、一个机会就可以。
3.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有共同性和差异性。
平常之中有异常的存在,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阴盛阳衰,物极必反。在我们细心比较之中,就知道什么该结束,什么该开始。
4.对自己的能力高度自信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就必然导致我们什么事情都不敢做,对想做的事只是想想而已。我们一旦对一切充满怀疑、失望,必然导致自己精神颓废,万念俱焚,与外界绝缘,不与外界发生反应。
我们成为惰性化学品,加入任何催化剂都不起反应,还谈什么预见呢?
5.运用乘法思考
我们对一件事情关注久了,知道得多了,掌握了发展规律,就在不知不觉中,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了属于自己的预见。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记住这个公式:已知的情况+新出现的事态=预见的结果。
6.关注别人的需要
别人的需要,就是我们成功的机会。我们知道别人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需要多少,怎么做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便能预见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任何需要都是我们预见的前因。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那么任何预见都是纸上谈兵。
7.利用好自己的逆境
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从开始到结束都会充满无数变数。我们非常害怕自己会身处逆境,其实没有必要。逆境更有利于我们思考过去,总结身陷逆境的原因,甚至是自身的弱点,对手的优势和短板。
我们遭遇一次逆境,就是一次培养自己预见能力的机会。
8.吸取别人的失败教训
好多事情我们未必做过,没有任何经验。但是,做过此类事情的人,是成功和失败的典型例子,我们要好好研究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的必然性,并结合现在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巧妙地嫁接和借鉴,就会增加自己预见的能力。
吃一堑,长一智。这一堑未必非得我们自己吃,但这一智还是要我们自己长的。我们经历虽然少,但智不一定不多。有智,自然能增长自己的预见能力。
9.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沛的体力
我们对事物的机敏程度、反应是否迅速,和我们的精神、身体的状态有直接关系。我们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思维就会一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对信息反应强烈,处理迅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10.多和专家接触
在某一方面拥有专业知识的专家,他们对自己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必然会有独到的见解。我们多和他们接触,从他们那里简捷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多我们百思不解的问题,经过专家略微点拨,就会让我们顿悟。
4.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公司招聘一批同一大学同一专业的毕业生,把他们分配到相同或者不同的岗位工作。他们入职公司时,起点基本是一样的,都是职场菜鸟,都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几年之后,这些人在公司的位置却会发生巨大变化,有的人进入了公司的管理层,有的人成为不可代替的业务骨干,而有的人则被淘汰出局。
他们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同在一个平台上工作,拥有同样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为什么结果却大不相同?
原因很简单,在入职公司的最初,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不一样的,锁定的职位也不一样。追求的目标和锁定的职位不同,必然决定他们的努力程度和工作价值取向不同,最终会体现在公司提供给他们的职位差异和待遇上。
对失败的人来说,他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但对于优秀的人来说,他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却是相同的。
优秀的员工,在入职公司之初,就已经下决心成为公司里最优秀的员工,并时刻用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项工作无论大小、轻重缓急,都会尽他们最大努力做到最好,进而形成了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好心态。
优秀员工的好习惯和好心态一旦形成,便让他们拥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这些高级职业素养,不会因为他们在公司所处的位置、所坐的位子的变化而改变。
有一家公司花重金聘请培训师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之前,富有经验的培训师和经理打赌说:“不用做任何介绍,通过我的培训课程,三天之内我就可以了解贵公司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知道他们中间谁是最优秀的。”
培训结束后,培训师立即说出了他的判断。让经理惊奇的是,他说得一点都不错。
培训师解释说:“优秀的员工,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个人气场、对任何一件事情持有的激情和态度、做事的方法和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哪怕这些事情并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之内。在各个方面,他们都能呈现出出类拔萃的特点。对他们来说,优秀已经是一种习惯。他们耻于平凡,因此他们总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自己做到最好。他们在乎过程,更注重结果。无论到了哪里,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属于最优秀的人。他们永远与众不同。”
优秀的员工,首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无论在公司内部还是面对竞争对手,他们都保持着强烈的进取精神,相信自己能解决任何问题,并且敢于为结果负责。他们为自己制订的工作目标总比别人要更高一些,并且想办法实现在常人看来绝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即使面临困难,他们也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解决困难。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解决问题的经验更多,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当一个员工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并能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持续保持优秀的位置,也就形成了优秀的习惯。当优秀成为习惯的时候,作为员工,想不优秀都难。
好胜心人皆有之,但是能保持好胜心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做出超越所有同事的成绩,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更多的人只是甘于平凡,他们习惯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走下去,习惯默默无闻的工作,习惯接受别人比自己优秀。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不习惯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不喜欢走在众人的前面。所以,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平庸找理由,拒绝优秀,甚至觉得优秀不安全。这已经成为他们的思维中的枷锁,把自己囚禁于平庸的状态之中,与优秀彻底绝缘。
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在录用新人的时候,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录用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许他们并不是公司需要的专业人才,但他们一定是优秀中学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已经习惯于优秀,习惯打破常规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优秀,所以,他们可能是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为公司创造最大的效益。
当下的时代,是呼唤创新、呼唤优秀的时代。一家自认为平凡并且甘于平凡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同样会处于被淘汰的位置。我们一旦自认为平凡并且甘于平凡,就会永远没有出人头地的可能。我们要想维护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不复制父辈被社会淘汰的命运,只能是把自己定位于卓越,并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争取成为最优秀的人。
我们也许会认为,我们做到一时优秀很容易,但是要一直保持优秀就相当困难,需要付出超出普通人十倍百倍的努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优秀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一种一以贯之的工作习惯,一种准确客观的自我职业定位。当我们把优秀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成理所当然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时,优秀就会变得极其自然和简单。它可能只意味着把一件产品做到更好,把一天的工作量超额完成,把一项工作计划认真贯彻下去,把一笔定单顺利谈成。当我们很自然很轻松的做到这些时,优秀便会不请自来。
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优秀人物,他们总能够创造出常人无法想象的成绩,总能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似乎具有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荣誉、更多的掌声和更多的财富。
他们可能是我们的领导,也可能是我们的同事,既然他们已经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那么他们身上一定有过人之处,具备我们所没有的优点和习惯。也许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却始终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和成绩,没有人认为我们是优秀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认真观察和学习他们呢?为什么不虚心向他们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为什么不用他们优秀的习惯代替我们那些相对不好的习惯呢?观察别人工作和生活中的好习惯,也是能让我们变得优秀的习惯之一。当我们把他们成功的经验、良好的习惯移植到自己身上,我们也一定会变得更优秀!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时刻会面对一个不太具体的竞争对手,它就是我们的努力本来可以达到的程度。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在与自己的潜力进行竞争。而大多数人,都没能完全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潜力,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到最好。
在每天结束之际,我们都要击败很多对手竞争者。这些隐形的对手试图压制我们的潜能,它们就是平庸、甘于平凡、得过且过的心态。尽管这些对手不一定会影响我们晋升,或减少公司的市场份额,但却必然会降低我们工作的质量,削弱我们可能从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
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吧,作为穷二代,我们别无选择。
5.锁定一个目标奋力追求
我在《动物世界》节目中,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非洲猎豹屏声息气地隐藏在马拉河畔草丛之中,犀利的目光紧紧地盯着不远处的羚羊群,最后把一只未成年羚羊定为猎食目标,然后它匍匐前进,悄悄地向那只羚羊靠拢。
猎豹离羚羊群越来越近。感觉敏锐的羚羊,似乎意识到危险即将降临。它们竖起耳朵,辨别周围细微的动静。其中一只羚羊好像发现了不远处的猎豹,撒腿便跑,其他羚羊不加辨别地随之四处逃散。
猎豹依靠惊人的爆发力瞬间启动,高高跃起,像离弦之箭一样扑向羚羊群。令人奇怪的是,猎豹似乎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有杀父夺妻般的仇恨。那只羚羊以最快的速度拼命逃窜,非洲豹追得更快。在追与逃的过程中,猎豹与一只又一只羚羊擦肩而过,却没有掉头捕杀,而是只对那只未成年的羚羊紧追不舍,似乎执著到傻乎乎的地步。
我暗笑猎豹愚笨,它完全可以乘近在咫尺的羚羊不备时,突然掉头发动袭击,成功几率远远要大于捕杀舍命奔逃的羚羊。如果它追不上那一只,岂不错过这一群吗?
事实上,未成年羚羊的耐力、速度远不如猎豹。在彼此疯狂奔跑一段距离之后,猎豹追上了羚羊。猎豹一跃而起,把羚羊扑到在地,它咬住羚羊的喉咙,死死不放。经过短暂的挣扎之后,那只羚羊成为猎豹一顿丰盛的晚餐。
看来猎豹并没有我想得那么傻,它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能得到这顿晚餐呢?
这时,节目主持人用低沉的声音缓缓说道:“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即使是凶猛的动物,对它们来说,捕食猎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次失败的经历提醒它们,在捕食之前,都必须精心选择伏击地点,认真隐蔽自己,耐心等待猎物离它们最近的时机。
“它们在选择捕杀目标时,一定会选择那些幼小的、老弱的或者脱群的动物。一旦它们锁定猎食目标,就不会更改。因为它们懂得,追与逃的过程,就是消耗有限体力的过程。谁的体力先耗尽,谁就是失败者。
“猎豹知道自己的爆发力好,但耐力很差;羚羊虽然爆发力稍逊于它,但耐力却比它高出很多。猎豹追捕被锁定的羚羊时,短时间内彼此都会消耗掉很多体力。这时,它改变追击目标,放弃那只体力即将耗尽的羚羊,改追离它最近但体力充沛的羚羊,最后肯定是无果而终。”
看来,猎豹并没有那么傻!
经常计算得失的我们,有时候还真不如猎豹精明。
我们在步入社会时,因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于是便盲目地跟着别人走。别人做成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觉得什么容易做成,我们就去做什么。
在我们当中,有的人做过很多行业,换过很多工作,不断地更换追求目标,结果不但一事无成,而且一文不名,一直活在追逐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