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被社会拒绝的孩子:家庭教育不能作茧自缚 (1)
晚了,太晚了。等你的孩子拿着简历奔波于各个招聘会,却“屡试不第”的时候,别人说什么都太晚了。他今天感受的这份挫败,本来在小时候就应该经历和承受的。他本应该是一个成熟、稳重、能干、独立的孩子,错误的家庭教育让他成了今天的模样。
大学生就业难——大孩子就业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上登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在2009年更加突出。似乎从进入新千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一直在“更加突出”。家长们也感觉到,大学的门容易进了,企业的门却不容易进了。到底是社会上真的人才过剩,还是大学生自己出了问题?到底是孩子没有能力,还是家庭教育让他们没有了就业的能力?
早上出门,遇见邻居吕大姐他们两口子,正拿着孩子的校服和雨伞,看起来很闹心。
“吕大姐,在这儿等谁呢?”
“崔老师啊,您早。唉,今天我家孩子忘记带伞了,这会儿下雨,他该淋成什么样儿呀,这打湿了得多冷啊。我和孩子他爸正想去学校给他送干衣服呢。”吕大姐一脸愁苦,我想起他们家上高中的孩子,个头有一米七八了吧,这种事情家长还要操心,真是难为他们了。这件小事情,让我想起有一回去学校做培训的经历。
那天的活动主题是“平行教育”,家长和孩子是分开进行的,孩子是初中生,个个长得都很精神。在工作人员通知家长离场到另一个教室的时候,有一个妈妈迟迟不肯离开她的女儿。在工作人员的一再催促下,她才走出教室。
家长培训的地方和孩子的教室隔得不远,我们正准备展开活动的时候,那位妈妈突然站起来,像是想起了什么大事,拿着电话匆匆走出教室,拨通了电话。
“闺女,你书包里有衣服,要是冷的话就穿上啊,不然冻感冒了。要是流鼻涕,我在包包最外面那一层放了抽取纸,里面也有一卷卫生纸,你擦鼻子就用抽取纸吧……”
当时正是七月,孩子们刚放了暑假,外面蝉鸣鸟叫,我都热得有点晕眩了,顿时怀疑自己的听力有问题:这大好的夏天,孩子怎么会觉得冷?就算冷,她自己还不知道要加衣服吗?擦鼻涕用哪一卷纸,这种事情有什么好交代的呢?难道是我自己想多了?
下午有一个妈妈强烈要求我去“会一会”她的儿子。地点约在一家西餐厅,具体情况电话里没有说清。中午有老朋友来了,自然是“好酒好肉”、把盏言欢。一看快到约会的时间,我告别了朋友,径直朝西餐厅赶去。
待我快步赶到时,已经有一个大姐和一个小伙子等在窗边的位置上了。
“是崔老师吧?”
“是,您好!”
“快叫崔老师好!”她赶忙拍了一下身边的小伙子。我想应该是她的儿子吧,于是冲他点头微笑,他很拘谨又有点不耐烦地敷衍了一声:“崔老师好。”
待我坐定,发现眼前已经摆了一些瓜子、干果。我说自己刚和朋友吃过饭了,他们请自便,妈妈还是客气地为我点了一道牛排。我感谢着说明自己真的吃过了,可妈妈执意要点。一会儿牛排上来了,我说自己真的吃不下,而旁边的小伙子也已经吃完了一份套餐。妈妈看着牛排不吃怪可惜,就开始一边切着牛排,一边往儿子的碗里放。
“妈,我吃饱了。”
“哎呀,没吃多少,再吃点。”
“我真的吃饱了。”
“叫你吃你就吃。”妈妈说完不由分说地将牛排放到儿子碗中。这时那孩子很不高兴,嘟哝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磨叽。”妈妈一听,放下刀叉向我诉苦:“听听,我这孩子一点礼貌没有,当老师面说我磨叽。”我笑了笑,心想:孩子没礼貌,怨不得他。
一个正常人,他一定知道自己是不是冷,也一定知道流鼻涕了要用手纸擦干净,吃饱没吃饱他心里也有数。但就是有很多家长,老觉得孩子长不大,冷了不知道加衣裳,饿了不知道吃东西,这实在是杞人忧天。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会的人,就连用哪卷卫生纸都要交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是心理上反感家长,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够。也难怪,现在天天说大学生就业难,如果把大学生换成“大孩子”、“小孩子”,他们什么都需要父母帮助,又怎么能自己找到工作呢?又哪里有他们能力之内的工作呢?
大学生就业难,其实也是孩子们一直没被当成成熟、独立的成年人的“后遗症”。你觉得他什么都做不成,什么都需要家长来安排,他就真的什么都等着家长发话了。
有很多年轻人,在面试的时候不知道怎样介绍自己,因为平时都是父母帮他作介绍的。面试时被问及工资待遇的时候,有的人可以喊出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数目,也有的人把自己看得太不值钱,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生活过,对金钱没有任何概念,或者从小没有金钱观,羞于和人谈论。这些都直接导致这些“大孩子”在竞争中被淘汰!
聊天是我的专长,我和上述那个妈妈交流了很多当下的社会现象,也说了一些对待孩子的方法、态度等。她觉得自己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儿子,而我也觉得大雨未至好回家。
到家的时候,正赶上邻居的孩子放学回家,他见到我打了声招呼,大步流星地往家里走。吕大姐正在门口焦急地说:“我们都怕你淋雨呢,没淋着?”“这多简单,我打个车不就行了……”这下我也放心地进了自家的门。
海归囤积——留学热冷思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炙手可热的海归囤积成了无人问津的“海带(待)”,留洋再也不那么香了。高不成、低不就,让海归们“难嫁”。这个现实提醒那些盲目加入留学队伍的家庭,很可能浩浩荡荡地出去,惨兮兮地回来。
嘿,广告满天飞啊,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结束了,漫山遍野的广告让空气里都充满了咸咸的海风味道,为了配合这股海风,我起劲地嗅着。
这股海风就是漂洋过海,异地留学刮来的风。
我伸手拿起一张广告,扫了一圈,不禁感慨:中国人的钱真的是越来越好赚了,只要抓住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就铁定稳赚,层层迷雾之下,如果没有一双火眼金睛,恐怕难辨真伪啊!
很多家长朋友们都问我,留学究竟好不好?该不该让自己的孩子留学?
建议大家不妨做一篇论文,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出发:
1.为什么要让孩子留学?
2.洞悉留学背后(留学热兴起的原因、发展趋势、现状及分析)。
3.你的孩子适合留学吗?进行利弊分析。(可以从孩子现有的文化及语言基础、独立性、学习力、适应性等方面考虑。)
4.留学的实际意义和收获。
只要完成了这篇论文,相信大家心里就亮得跟明镜一般,不用我再多说了。
有人听了大概要挠头,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范本,文章中,我会清晰明确地表明我的观点,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在做完论文之后再瞄上两眼。从这篇文章中,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论留学热需要冷思考
“2009年春节以来,我就没有休息过,每个双休日都有国外过来面试的学校,都要接待很多前来面试咨询的家长。”据某公司的一位留学部经理称,今年,从她手里出去的学生同比增长了20%。而且,以前是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现在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出国留学,甚至连初中生、小学生出国的都有。在该公司去年出去的300人中,出去读高中的比例占了近20%,比上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在澳际留学南京办事处去年出去的300人中,出去读高中的也占了15%,同比增加了3个百分点。另外,不仅美国,到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留学的都有不同比例增长。行内人士甚至用“全民留学”来形容它的热度。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要让孩子留学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叶忠博士说,不少市民出国是一种“从众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对国外以及国外大学的情况并不了解,很多时候,他们比的不是国外的教育环境,而是和身边的人进行攀比。
还有一位家长的观点颇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孩子的成绩在国内上好大学太难,最多只能上个二本、三本这样的学校,将来毕业后找工作很困难。而同样的成绩到了加拿大或澳大利亚,就能申请到不错的大学。孩子的数学很好,如果能申请到加拿大排名前几位的哥伦比亚大学或滑铁卢大学的精算专业,将来的就业根本不用发愁了。据这位家长称,申请加拿大这两所大学的成功率都很高。
除此之外,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国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矛盾也是留学热的原因之一,而国外教育产业化也对留学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留学的确是一种投资,可以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增长本领。但对于留学热,我们仍需仔细地分析,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留学,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海归回国后都有很好的发展。留学热需要冷思考。
曾经有一个孩子,被爸爸妈妈送到澳大利亚读一所私立高中,在那里待了一年后,就被爸爸妈妈“拎”了回来。
“我们班一共有40个同学,其中22个是中国人。在那里上学和在国内几乎一样,根本没有什么留学的感觉。”
起初,他还想好好学,可后来,在那个环境里,不知不觉就学不下去了。“班上的中国学生多,同学之间总觉得说外语别扭,反倒是一些当地的学生找我们学中文。平时,同学们经常互相请客,到处旅游,有时候还打牌赌钱。”
妈妈见孩子总是要钱,觉得纳闷,为什么开销会那么大。后来,让澳大利亚的朋友去看了一下才知道,儿子在那里根本没怎么好好学习,一年下来,不仅花了20万元,还欠了同学好多钱。
得知情况后,爸爸妈妈当机立断,把孩子给“召”了回来。
出国,对于很多孩子而言,都是第一次独立生活,这对于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学习力和适应能力都要求很高,而父母过于急切,于是在很多孩子尚未学好祖国的语言和基本文化的情况下就将孩子送出去留学,孩子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没有独立面对崭新的环境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又如何要求他们学习和吸收精华呢?
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他们要接受文化的碰撞和教育方式的变化,再加上缺少来自父母和同伴的社会支持,这让他们感到孤立无援。面对国外五光十色、新奇刺激的复杂环境,他们会受到强烈的难以抵御的诱惑。另外,国内严格监管与国外宽松自由的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也让相当多的留学生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适应。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很可能会信马由缰、为所欲为、放任自流,导致学业荒废,对生活和学业失去信心,甚至因前途渺茫而自暴自弃。
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他们很容易遭受一连串的文化震撼,在内心激起难以舒解的郁闷和焦虑,这样极易导致情绪失控和人际交往上的冲突,并很容易在国外遭受学业失败,而这显然对孩子精神的成长影响尤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