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2500000008

第8章 慈母断机誉满乡里(3)

《论语·公冶长》第十六章的内容是: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理。”)

先生在讲解这一章时说道,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为春秋时郑国之贤相,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二十二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jiá)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大国争强,战争不息的时候。郑国地位冲要,而周旋于这两大强国之间,子产却能够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曾历聘于齐、楚、晋、鲁诸大国,是个出色的外交家。他知识渊博,却很谦逊,每决定一件国家大事,都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请教熟悉情况的人。周景王九年,子产把刑书铸在鼎上,这是中国有记录的最早的成文法,是子产在法律上的一个贡献。爱民是子产的最大特点,冬季里他能用自己所乘坐的马车将百姓渡过溱(zhēn)水和洧(wěi)水。有时百姓聚集于乡校,议论朝政,批评子产。有人认为这有害国家,建议拆毁乡校。子产没有接受,他认为这正是听取民众呼声的好机会。子产不重天道,重人道。周景王二十年冬,有彗星见于辰之西,大夫裨(bì)灶向子产说,宋、卫、陈、郑四国将同日有火灾,只有用瓘斝(guànjiǎ)玉瓒(zàn)等祈禳(ráng),才能免除。子产以为天灾流行,绝非玉器所能祈禳。他说:“天道远,人道近,裨灶何以能逆料天道呢?分明是无稽之谈。”竟不听。结果,郑之首都并无火灾。郑国有了水灾,有人认为是龙神作怪,但子产说:“我们无求于龙,龙也无求于我们,彼此毫不相干。”……

听了先生的这些讲解,孟轲对子产的政绩不置可否,对其以乘舆济民过河这件事,却并不赞赏,他评论说:“此乃以小惠买人心之举,倘十一月修成行人之桥,十二月建成过车之桥,百姓何用再为渡河而愁!身为一国之相,只要将政治搞好,出外鸣锣开道可也,焉能人人而济之?为政者,讨天下人人欢悦,时间则不足矣。”

在讲《论语·泰伯》的第九章时,先生读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释成: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所指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走。”

小孟轲“当仁,不让于师”,批评先生读得不对,解的错误。先生反问道:“依你之见,该怎样读,该如何解呢?”

孟轲回答道:“依学生之见,该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解作:‘百姓,有本领者,才可以放手让其去做事;尚无本领者,就教育他们,使其知道应该怎么办。’”

“为师之读与解,有何不对?你之所读与解,有何根据?”先生追问所以然。

孟轲胸有成竹地答道:“依恩师之读与解,孔子便是十足的愚民者;学生之主要根据,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从未推行过愚民政策。”

于是孟轲滔滔如水地阐明了自己的理由与根据: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平民教育,“移学民间”,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以“仁”为出发点,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具体化。从“仁”的观念出发,对一切可以施教的人,只要“自行束修以上”(象征性地表示对老师的敬意),无不进行教育,使其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和提高。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本性差不多,其在道德和知识上的重大差异,是后天习染的结果,主要是教育学习的结果。这是孔子教育学说认识论的基础。根据这一理论,他收弟子兼收并蓄,不受贵贱、贫富、年龄、国籍等条件的限制,且其中大多数出身贫贱之家,如冉耕是奴隶出身;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仲弓家“无置锥之地”;子路“事亲,尝食藜藿”;原宪“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当然,除了这众多“鄙夫”、“贱人”、“野人”之外,也有少数贵族和富人,如孟懿子、南宫适、冉有、子贡、司马牛等。子贡说:君子端正品行以等待四方之士,而且一定要来者不拒,正如良医之门多病人一样,所以夫子门下的人品十分复杂,各种各样的人物都有。孔门弟子除来自齐、鲁两国以外,还有从楚、晋、秦、陈、吴等所属各地慕名而来的,几乎遍及当时之主要的各诸侯国。孔子从“三十而立”开始,一直到七十三岁去世,即使在鲁国从政和访问列国的时候,都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教育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素质较好,有的素质较差,也有的受有不良习染,但经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后来有的从政(仕),有的从教(师),有的经商(贾),很多成为有政绩、有名望的着名的贤才,正所谓“弟子三千,七十二圣贤”。这哪里会有推行愚民政策或轻视教育之嫌呢?

听了孟轲的一席话,先生很为之折服,他沉思片刻之后,又提出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合语法,如果孔子确是此意,必用“则”字,甚至“使”下再用“之”字,以重指“民”,作“民可,(则)使(之)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方不致晦涩而误解。

孟轲则认为,这里有个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应将内容放在第一位,形式放在第二位。既然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用了四十多年的心血办教育,让“不可”之民“使知之”,从未推行过愚民政策,便应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有这样,才符合史实,才能反映孔子的本来面貌。

其实,孟轲认为,省略是当时语法的重要特点之一,或者说是重要语言习惯之一,在不影响语意的前提下,常常省略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则”是顺承连词,在这里是被省略了。《论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温故而知新,(则)可以为师矣。”(《为政》)“巧言令色,(则)鲜矣仁。”(《学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述而》)这些句子中的“则”都被省略了。同样的例子,下列句子就没有省略“则”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子行三军,则谁与?”(《述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之”是“使”的对象,省略者更是比比皆是,如“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之)糊其口于四方。”(《左传·隐公十一年》)

一次,先生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述武王伐纣的故事,绘声绘色地渲染战争的规模,残酷的程度,杀人之多,竟至于“血流漂杵”。先生讲得口冒白沫,看样子十分得意,孟轲却再次提出疑义,他认为先生所讲,是不符合史实的,这样随心所欲地乱讲,是态度不严谨的表现,它将以讹传讹,遗害后人。先生听了孟轲的批评,脸上颇露出不悦的神色,但他是个有涵养的老者,尽量抑制着自己,不发作,似乎还在静听深思。直待孟轲讲完,同学们都在瞪着眼望着他,期待着他的反应和回答,他才慢条斯理地说道:“孟轲所言,不无道理,然而愚师所言,并非臆造,而是有本之学,有案可稽。”说着返身回到自己的书房,拿来了一捆书简。这是(《尚书》,先生打开,翻至《武成》篇,递给孟轲看。

孟轲双手接过书简,浏览了二三策之后,便不再继续看下去,说道:“《书》中所记,确如恩师所言。但恩师请想,武王伐纣,乃以至仁伐至不仁,有道是‘仁者无敌’,纣所率之残兵败将,必望风披靡,草木皆兵;而武王所统之部,则必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如此一来,交战的机会尚且不多,何以会‘血流漂杵’呢?书乃人着,人谁无好恶与爱憎,必寓褒贬于其中,正如孔夫子之《春秋》笔法,故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弟子多有冒犯,万望恩师海涵!”

听了孟轲的精辟分析,独到见解,先生长叹一声说:“后生可畏也!……”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

同类推荐
  • 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

    本书是《千古数风流丛书》之一,记述了唐代十八学士的生平事迹和替补队员陈孝孙。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活泼,并配插图,为广大读者了解古代英雄人物提供参考。玄武门之变以后,高祖被迫禅位,李世民终于登上天子之位,他立刻重新组建朝廷,用自己的心腹取代高祖近臣,十八学士也全都受到重用,成为李世民所依赖的朝中重臣。勿庸讳言,十八学士的确是当时杰出人才,李世民慧眼独具,将他们吸收到自己的周围。他在政变成功以后,将十八学士全部吸纳到朝中,与他们一起讨论天下政事,为太宗朝政治的清明以及贞观之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第一贪官:和珅

    第一贪官:和珅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第一贪官:和珅》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和珅的一生。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2)

    世界最具领导性的政坛伟人(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隆美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隆美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隆美尔是纳粹德国军队公认的天才战术大师,在北非的戈壁沙漠中成就其一世英名。他一身兼备“虎”威与“狐”气,当他率军冲锋陷阵时,像一只下山猛虎。当他施展各种诡计蒙骗对手时,又似一只狡猾的狐狸。
热门推荐
  • 穿越之绝色红颜:驭灵至尊

    穿越之绝色红颜:驭灵至尊

    江山如画,美人如诗,娑婆世界,步步生莲。<br/>她本弃儿,因缘际会,被选入世界最大的杀手组织,凭着惊人的天赋,成长为如今令政界精英和商贾大佬皆闻之丧胆,若幽冥般于无声无形间夺人性命,江湖人称“嗜血幽冥”的绝命杀手。……&nbsp;一朝穿越,成为举国皆知的集丑、愚、哑、废、病于一身的废物六小姐,当她再次睁开那清冷眼眸,风云将为之变色矣。<br/>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社交与应酬36计

    社交与应酬36计

    人际关系可以说一座让人终身受用的富矿,编织关系网,就像开发矿藏,开发的越多,你就越富有;又如播种,你撒下的种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因此会办事的人,不仅重视和某个人建立关系,更重视和多数人搞好关系。只有搞好了人际关系,并善于利用人际关系,事情才能办成、办对。
  • 春回天府(少儿卷)

    春回天府(少儿卷)

    每一个有呼吸、有生命迹象的地方都有迷彩的汪洋,白衣天使的汪洋,志愿者的汪洋,那是血脉连接起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天涯,甚至海角,每一个肩膀扛起生命的重量。春天回来了……
  • 剩女嫁豪门:婚后别样

    剩女嫁豪门:婚后别样

    ??他和她门不当户不对,般配的只有年龄,他是三十五岁的豪门独子,她是三十二岁的大龄剩女。约会七次后英俊帅气的他,娶了普通又倔强的她来搪塞家里的逼婚,和用来遗忘曾经那段让他至今还无法释怀的爱情。而她本不屑嫁给这个傲慢无礼的他,她嫁他只是为了昭示天下嫁的体面赢回自尊,为了逃离那个没有了温度而冰冷的家。<br/><br/>他们朝夕相对的日子里会发生情感的碰撞吗,他们会爱上彼此吗?他们没有爱情的婚姻会何去何从......<br/>??????
  • 神武邪皇

    神武邪皇

    踏足武道巅峰,无论何时何地都可感悟升级。青龙镇少年凌雨辰,气吞万里山河,立刻成为了众人崇拜的绝世天才。神秘莫测的神功心法,什么是天才?无论学习任何武技都能迅速掌握,逆天无敌的超级运气,被莫名的天外火球击中,全都集于一身。令人羡慕的修炼速度,成就一代邪皇!
  • 网游之攻防无敌

    网游之攻防无敌

    被公司辞退的剑逸,幸好交了三个月的房租,要不然就要睡公园了!!正好碰见由世界七大强国联手设计的虚拟网游,号称第二世界的“天启”问世!拿仅剩的钱买了游戏头盔,摸着兜里的二百五十元,剑逸脚踏大地、捏拳怒吼,誓要闯出赫赫威名!!我剑逸终于一天不吃那万恶的泡面!吼!吼!吼!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神医庶妃

    神医庶妃

    安琪闻言,嗤笑以鼻,这就是他的王妃!,妖媚凛冽的眼眸微眯,殷红的粉唇拧起一笑,魅惑人心,她袖手一扬,无形的银针以肉眼看不见的速度猛然来袭,硬是把对面的桌椅给震个粉碎也把把场上的所有人震个惊呆,有了他的庇护,翘起二郎腿悠闲的倚靠在男人的胸膛。目瞪口愣!男人嘴角往上勾起,当天才医生穿越到古代普通从商家庭那不受宠痴儿大小姐安琪身上,妹妹们的欺压,安家死对头千金的刁难,她是谁,21新世纪的天才神医!岂能让区区的古人任其欺负到她的头顶上。阴错阳差,成了传说中战神王爷的王妃后,同样妖孽宠溺的表情看着怀里面的女人,安琪这颗会发光的晶石便风华绝代,睥睨天下,媚笑今世。爱慕王爷已久的静宁郡主,百般刁难,她比她更加适合当这个王妃?安家妹妹们的故意讨好,想要与她共同伺候王爷?现世的各种阻拦,都指着她说没有资格当战神王爷的王妃?
  • 宫闱庶杀

    宫闱庶杀

    一场宫闱选秀,她的命运就此更改。她亲眼看着母亲被剥皮拆骨,兄长断了双腿。遇见他,在她最狼狈最无助的生死一线。她以为遇见了命中的希冀,以为那是一切,不惜生死为他挣扎泥沼不愿自拔,却不料终抵不过他心中的江山如画。朝堂杀机,后宫之争,她踩着森森白骨而上。她眼中为他开尽倾世桃花,蓦然回首间衣袂蹁跹,说的却是“我愿与君绝”。他以她为棋,步步谋划,却不料身处棋局而不自知。他看她历经劫杀,赔付一生的时间,却无法挣脱他赋予的宿命。只道那年飞花漫天,他曾为她亲手系着腕上红绳,殊不知她早已是心上朱砂。世间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伤。一子落定,赢了天下,输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