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2500000017

第17章 人性之辩匡章胜秦(1)

孟子的教学活动不仅在子思书院里进行,也在社会上进行。社会上的许多人跑来向孟子请教知识,探讨学问,孟子均热情接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利渠畔的许多家庭、邻里纠纷,都愿找孟子去解决,孟子欲明断是非,便苦口婆心地向双方讲许多道理,令其心悦诚服。大约因崇拜之故吧,不少人有了疑难问题,或碰到了挠头的事情,便来向孟子讨教。每当这时,孟子不仅耐心地向来人指出该怎么办,而且还不厌其烦地讲解这样办的理由和根据。这样一来,孟子不仅是子思书院里的老师,而且成了全社会的夫子。

离子思书院十多里处有一个程杨庄,该庄有一叫程广助的农民,他七岁的男孩向明,随小朋友们捕蝉未归,撒下人马找了半天,踪影未见,孩子的母亲哭得泪人一般,便来请教孟子有无找到的希望。孟子询问了有关情况,当他得知向明不痴不呆,知道自己所住的村庄名和父亲的姓名时,坦然的微微一笑说:“不必着急和上火,不出三天,准有人将孩子送到你家中。”

程广助夫妇说了几句客情话,将信将疑地离去了。

第二天亥时左右,孟子冷水浴后正欲上床就寝,忽有人敲门,来者正是程广助。他手提礼品,满面春风地告诉孟子,果然黄昏时有人携手将他们的向明送了回来。孟子婉言谢绝了礼品,二人推让了半天,程广助才千恩万谢,告辞而去。

消息很快地在子思书院和因利渠畔传开了,有人疑心孟子是神而不是人,有人打老远的地方跑来看孟子的长相是否有异于常人。弟子们纷纷来问:“夫子何以知其必有人送子到家呢?”

孟子回答说:“人性皆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何谓人之善性?”公都子问。

孟子说:“人性皆善,指的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皆有这四心善性,发现一流浪孩子找不着家,寻不着父母,必像孩子的父母一样心急火燎,岂能不将其送回家去!”

“如此说来,善性即四心,对吧?”屋庐子问。

孟子微颔其首说:“正是,亦即所谓之四端也。”

“何谓四端呢?”屋庐子追问。

孟子解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肢也。”

陈臻问:“请问夫子,四端从何而来?是与人俱生的,还是后天习染而成的呢?”

孟子回答道:“仁义礼智乃先天所固有,非后天习染而成。”

高齐问:“夫子说人性皆善,有何依据吗?”

孟子问:“譬如我等突然发现有一婴儿啼哭着爬至井边,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家会置若罔闻,袖手旁观吗?”

“不,跑上前去将婴儿抱离井口。”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孟子继续问:“婴儿与我等非亲非故,为何要救其脱离险境呢?是其父母富贵,欲与之攀结交情吗?是为了在乡邻朋友中博取荣誉吗?还是厌恶那孩子的哭声呢?……”孟子这样问着,用目光扫视着一张张亲切的脸,见弟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仿佛心中在说着同一句话:都不是。他见大家默不作声,说道:“这便是恻隐之心。由此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就在孟子给众弟子讲解人性皆善的第五天,因利渠畔上演了一出骇人听闻的悲剧。有一财主与儿媳私通,被妻子发现,儿媳无脸面见世人,悬梁自尽。财主因妻子毁坏了他的一朵鲜花,一怒之下将妻子杀死。儿子在县衙为小吏,闻讯赶回家中,见其父杀妻奸媳,灭绝人伦,便挺剑上前,刺于父亲心窝,其父血流如注而亡。小吏见家破人亡,自己又忤逆杀父,犯了死罪,索性挥剑自裁。一连数日,这件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孟门的弟子们则对老师人性皆善的学说发生了怀疑。孟子就这件事对弟子们做了进一步的讲解。他说:“诚然,这财主一家三口,均系不仁不义之徒,禽兽不如之辈,然而这并非其天生的资质,而是舍弃了修养,不能自律,丧失善性的表现。齐都临淄南郊有一座牛山,牛山之木曾是繁茂得遮天蔽日的,因其郊于都城,构筑宫殿,兴建民宅,营造作坊,无不到山上采树伐木,久而久之,牛山之木岂能茂繁依旧!当然,砍伐之后,因有阳光照射,雨露滋润,又有新枝嫩芽长成,可惜放牧者熙来攘往,络绎不绝;牛遍山,羊满坡,人踏兽啃,故变成了濯濯童山。人见其濯濯秃秃,以为未尝生长过树木,这岂是山之本性?在某些人身上,如这财主的一家四口,难道就从无仁义之心吗?其所以失其善性良心,亦犹斧斤之对于树木,旦旦而伐之,还能够再葱茏茂密吗?世间万物,得到滋养,便能生长;失去滋养,即使原来生机勃勃,亦会渐渐枯萎、消亡。”

在这些一般性的讨论和询问中,万章素来很少发言,他像一头牛,只要来到草地,便低着头,伸出长舌,拼命地将各种各样的草都食于口中,装入胃内,几乎是多多益善,待离开草地之后,或卧,或立,乜斜着双眼,慢慢地反刍回嚼,消化吸收,待百思不得其解时,再去请教老师,所以万章所提的问题,每每都较深刻,有分量。人性,是孟子教授的新内容,是同学们过去不曾接触过的新问题,且很抽象,难以理解,课堂上便七言八语地议论纷纷,学生的提问常常打断老师的讲解。万章则默默地听着,记着,思考着,课后翻阅有关书籍。通过翻阅对比,万章发现,孟夫子所讲与古人不同。古书上讲的,与生俱有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自然生理需求和感官欲望,如饮食男女,耳目口腹之欲等,而孟夫子讲的则是社会上的道德伦常关系,强调社会群体关系中的自我与他我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注重心灵的自我完善与自我调节。怎样看待这两者的不同呢?万章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孟子。

听了万章的提问,孟子很感欣慰和甜蜜。是呀,这种美的享受,只有当教师的才有福分获得。孟子津津乐道地回答了万章提出的问题,他说,所谓人性,指的是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生物性即人的自然本质,如口之于味,耳之于声,目之于色,腹之于饮食,四肢之于安佚,男女之于性欲匹配等;社会性亦即人的社会本质,如仁、义、礼、智四德。自然性也好,社会性也罢,都是与生俱来,先天所固有的。人的自然性可称作小体,社会性可称作大体。动物只有小体,而无大体,即动物只有耳目口腹之欲,而无仁义礼智四德,这便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刚。

“四德与四端的关系怎样?”万章问。

孟子回答道:“四端即四心,亦即人之善性。心之官职在思考,此乃人之所独具,动物则无能思之心。人之善性,用心思考则得之,不用心思考则失之,丧失善性者,则无异于禽兽也。反之,肯用心思考,能加强。自身修养者,便可将四端扩张成四德。求满足大体之需者为君子,求满足小体之欲者为小人。”

“大体与小体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人对于身体之每一部分,均爱护,都保养,哪怕是一尺一寸之肌肤。考察其护养得如何,标准只有一个,即视其注重身体的哪一部分。如前所述,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便是人除小体之外还有大体,切不可以小害大,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君子。今有一园艺师,舍梧桐楸树而不栽,却在精心培植荆棘,此必为贱园艺师。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者,人必嗤之;只讲究饮食而不培养四德者,人必贱之,因其养小以失大也,如此一来,则人无异于禽兽。但小体亦并非无关紧要,无口腹之欲则无七尺之躯,躯体不存,则何言仁义礼智四德?结论是:人之生物性受其社会性制约,生物性只有服务于社会性,口腹之欲方有意义,否则,人则必将退化为动物,后果不堪设想!……”

“仁义礼智四德间的关系如何呢?”

“仁乃安宅,系安身立命之所,为四德之根本;义系行仁之要路,仁之外向表现,是仁的实践;礼为行仁之准则,居仁行义以礼为准,不可缺礼,亦不可越礼;智则于纷杂的社会实践中明辨是非,判断何为仁义,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除了隆重的演讲,孟子一般习惯于讲短话,办实事,今天可谓是长篇大论了。他似乎有些口干舌燥,呷了口茶,站起身来在室内踱步,眉宇紧锁,看得出,他正在苦苦地思索着如何将这些抽象的道理讲得更加深入浅出。突然,他眉心舒展,额头光亮,双目炯炯,兴奋地说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倘二者不可同时得到,取熊掌而舍鱼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倘二者不能同时得到,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且偷生之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祸患有所不避。倘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可用也?倘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避患者,何不可为也?然而,有些人由此而行可以获生,却不肯为;由此而行可以避患,却不去干,由此观之,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失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呼喝着与人,过路之饥者不受;以脚踏过再与人,乞丐不屑取也。然而有人于万钟俸禄面前,不问合礼义否而受之。万钟之俸对我何益?为着住宅之华丽,妻妾之侍奉和我所结交之贫者感戴我吗?过去宁死不受,今为住宅之华丽而受之;过去宁死不受,今为妻妾之俸而受之;过去宁死不受,今为所识之贫者感戴而受之,这叫做丧失其本性。”

孟子慷慨陈辞,激情奔放,像大河东去奔腾的浪涛。他右手挥舞,不断地在室内走来走去,像在表明自己的心迹,似在与人辩理。万章是孟子的得意高足,常跟老师单独相处,但孟子今天的举止言行,却是他以往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他从老师昂首挺立的形象,想到了岿然不动的泰山。他从老师那宽阔明亮的前额,想到了无边无垠的海洋,那浩淼澎湃的滔天巨澜,正是老师博大胸襟中的知识和学问。他从老师那犀利的目光,想到了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为自己能得到这样一位老师的教诲而骄傲和自豪,他为自己的幸运而幸福。

不久,因利渠畔发生了一件有口皆碑的事情。张仁举黄昏赶路,忽闻林中有少女的呼救声,循声赶去,见一歹徒浑身赤裸裸的一丝不挂,手持明晃晃的匕首,双目射出了两道凶光,正向那缩着一团、颤若筛糠的少女逼去。他高喝一声:“好一个歹徒,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行此不义之举!”同时甩掉了包裹,扑向了歹徒,搂住他的腰:“姑娘,快跑!……”

姑娘是逃跑了,免遭一场浩劫。张义举乃一介文弱书生,怎能斗得过手持利刃的歹徒,被活活杀死在黑松林里。

孟子抓住这一活生生的教材,对弟子们进行了“舍生取义”的教育。

恰在这时,告子来邹访问,会见了孟子。这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者,兼治儒墨之道,云游天下。他身材魁伟,耳不聋,眼不花,腰不弯,精神矍铄,举止文雅,颇有学者之风。孟子对他很是恭敬与尊重,设宴款待,陪其游峄山,观泗水,与之探讨学问。二人毕竟是道不同,故交谈中时常争辩,争辩得最激烈的便是人性问题。

一次,告子说:“人性犹如杞柳,义理犹如杯盘;将人性纳于仁义,犹如以杞柳制成杯盘。”

孟子反问道:“子顺杞柳之性制成杯盘,抑或毁伤杞柳之性制成杯盘呢?如毁伤杞柳之性制成杯盘,则亦毁伤人之本性后纳于仁义吗?”

“这个?……”告子无言以对。

孟子严厉地指出:“率天下之人而损害仁义者,必子之学说!”

沉默了半晌,告子又找出了新的论据,说道:“人性好比湍急之流,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所谓善与不善,犹水之无东流与西流之定向。”

孟子反驳说:“水诚然无东流西流之定向,难道亦无上流下流之定向吗?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当然,拍水而使之跳起,可高过颡额;戽水使之倒流,可引上高山。这岂是水之本性?形势使其如此。人之为不善,本性之改变亦系如此。”

告子被孟子驳斥得乱了方寸,言不由衷地说道:“天生的资质:谓之性。”

这个论题也许并无错误,问题是告子有什么必要又回过头来给“性”下定义呢?孟子顺势问下去。“天生的资质谓之性,犹物之白色便称作白吗?”

告子点头称是。孟子接着反问:“白羽毛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吗?”

“正是如此。”告子回答得有气无力。

孟子单刀直入,一语破的:“那么,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吗?”

“……”告子语塞,羞愧得面红耳赤。告子毕竟是个老谋深算的学者,虽说一时难堪,但灵机一动,转换了论题,从另一个角度与孟子辩论。他说:“饮食男女,乃人之本性。仁系内在之物,非外也;义系外在之物,非内也。”

“何谓仁内义外?”孟子问。

告子解释说:“因其年长,故我敬之,恭敬之心,非我所固我;犹雪是白色,故称其为白雪,此乃外物之白在我心中的反映。故曰义为外在之物。”

“白马之白与白雪之白,或许并无不同,但怜悯老马之心与恭敬老人之情,亦无不同吗?子之所谓义,是在于老者,还是在于恭敬老者本身呢?”

“是吾弟,则爱之,是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此乃因我之关系而这样做,故曰仁为内在之物。恭敬楚之老者,亦恭敬吾之老者,此乃因外在老者的关系而这样做,故曰义为外在之物。”

“嗜秦人之烧肉无异于嗜己之烧肉,万物无不如此,那么嗜烧肉亦系外在之物吗?如此一来,岂不与饮食为人之本性的论点相矛盾吗?”

二人据理力辩,互不相让,正当激烈得刀来剑往的时候,公都子闯了进来。这也是个舌辩之士,在仁性的问题上,他不同意老师的观点。“当仁不让于师”,公都子当着远方来客的面,也参与了辩论。告子对公都子及其观点早有耳闻,因此,公都子的突然到来,对他来说,无异于援兵从天而降,立时精神振奋,不再兜圈子,放弃了那未有结论的“仁内义外”的论题,直截了当地重提人性问题。他说;“人性无善无不善,即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故圣君文武之世,民则趋向善良,暴君幽厉之世,民则趋向横暴。”

公都子说:“有性善,有性不善,故以尧这样的圣人为君,却有象象:舜之异母弟也,乃一卑鄙龌龊的小人,多次与其母设计杀舜未遂。这样的刁民,以瞽瞍瞽瞍:舜之父,老而糊涂,听信后妻之言,助纣为虐,百般虐待舜,多次与其妻设计杀舜未遂。为父而有舜;以纣为侄,且为君,却有微子启微子启——纣之叔父,有贤德、王子比干比干——纣之叔父,向纣屡次进谏,纣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于是剖之以观其心倘说人性本善,这该如何解释呢?”

为了说服告子和公都子,孟子再次重复他那四心四德说:“从天生资质看,人无不善,这便是我之所谓性善论。至于诸多人不向善而为恶,不能归罪其资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君子探求扩张四心,即获仁义礼智四德。小人放纵,丧失四心,则为害于天下。《诗》云;‘天生众民,万物必有其规律,民把握住这些规律,喜爱优良的品质。’孔子曰:‘为此诗者,懂其道也,有事物则必有规律,百姓把握了这些不变的规律,故喜爱优良的品德。’”

同类推荐
  • 董其昌与松江派

    董其昌与松江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与松江派》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

    沈从文和他身边的人们

    本书以沈从文的一生为经,以与之交往的人为纬,由此编织了一幅五彩缤纷、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历史画卷。
  • 蕊韵留香:李宗蕊

    蕊韵留香:李宗蕊

    《蕊韵留香——李宗蕊》是为了纪念逝去的李宗蕊女士,也献给深爱她的人们。
  •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草原之花布木布泰传奇的一生。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点点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热门推荐
  • 丑颜皇后

    丑颜皇后

    皇帝,不嫁!这话从天凤朝柳丞相的女儿柳柳嘴里说出来。天凤朝最年轻英俊邪魅的皇上成了全天下人的笑柄。柳柳物语,虽然我长得丑,但是我也有选择的权利啊,何况我柳柳还是黑街七夜,在京城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犯得着嫁给一个皇帝吗?他,凤邪,天凤朝邪魅冷酷的皇帝,只因为那女人的一句话,让他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他让她丑颜为后,娶她,是为了羞辱她,她嫁他,是为了自由之身。他,凤冽,天凤朝的炎亲王,一直敬佩她,当明了自已的心意时,她已成了当朝的皇后,还是备受冷落的皇后,那么他要了她又何防?他,战云,天下正义的霸主,自从她像迷路的羔羊似的撞进他的怀里,便被牵住了一颗心,丑颜亦可倾城。他,花无幽,魔宫的大魔头,世人皆怕我,唯独她不怕,既入了我的眼,就别想逃。他,南宫月,宫中御医,惊见丑颜,却被她洒脱淡定所吸引,遗失了一颗心。他,赵玖,宫中侍卫统领,默默无言的守候着她,一只血色的蝴蝶耀了他的眼。殿前笑言,殿后欢,有谁知红颜如玉,令江湖朝廷如芒刺在背的暗皇七夜竟是当朝的皇后娘娘?片段:月上柳梢头,春梦一场,待到睁开眼,原来是那个眼高于顶的皇帝在身旁,不是嫌她丑吗?难道是大鱼大肉吃腻了,改换改换胃口,不过她柳柳向来有怨报怨,有仇报仇,即能便宜了皇上,一脚把皇帝踢出去,怒吼‘两清了’。片段:一个漂亮可爱的男孩子一脸认真的问端坐在屋子里整理帐目的女人:“娘,外面的男人说我是太子?”女人绝色天香的容颜冷冽的了翻了一记白眼:“太子能吃吗?太子能喝吗?”某小孩想了一会儿,气恼的摇头:“不能。”女人沉声的吼叫起来:“哪你拿什么养娘。”某小孩怒火万丈的一拉门,对着外面高大英俊的男人大吼:“滚,竟敢骗本小爷,”啪的一声关好门。笑笑新开的文,亲亲多支持啊。<天价皇后>笑笑的完结文:《小小逃妃震江山》《五岁宝宝是恶魔》《五龙夺凤》炎焱《霸君夜欢》胡狸《女王御狼》懒离婚《夜宠》醉舞《痴缠不休》随云飘舞《狂妃御龙》樱落《兽性契约》夏广寒《罪妾》黯香《娘亲待嫁》苹果儿《郎也消魂》满山《强宠恶妃》樱落《舞娘十夫》风间名香《帝妻》初晨《童养妃》蓝色紫色《重生—豪门酷女》
  • 空灵之殇

    空灵之殇

    莫灵抬眼望了一眼,怒气瞬间蔓延到脸上。窗外,站着一个男孩。穿着一件黑色的风衣,几乎融进了夜色里。月光洒在他银色的长发上,如同一道明媚柔和的光路。他目光直直地望着躺在床上的莫灵。莫灵看了看宿舍其他安睡如常的姐妹,然后轻身下了床,走出了宿舍……
  •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该书精选凌叔华文学创作中独具风格的代表之作,各文体均有涉猎,具有较高的欣赏与认知价值。精选凌叔华小说、散文及自传作品,作品多取材于女性生活与情感世界,笔法细腻,情感动人,并流露出宝贵的女性意识,至今读来仍有较大的艺术魅力。并附有同时代人回忆凌叔华的文章,力图展现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才女凌叔华。
  • 兽神战记

    兽神战记

    但是在这浩瀚的宇宙之中也有很多同地球一样可以有生命的星球——那就是美斯星球!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一个魔兽纵横的星球,征服了整个“猎户空间”!,从异世——到洪荒——到古代——到现在——他,宇宙初开,一个强者争霸的国度。一个最远古最古老的神,经历无数的坎坷,无数的星球也随之诞生,当然地球也在此之中
  • 魔教教主太妖孽

    魔教教主太妖孽

    传闻魔教教主癸步月一夕之间,踏平江湖八大门派,武林之上惨遭夷为平地。血腥遍地,横尸无数。江湖之上人人担惊受怕,彻夜不眠。【生的一副妖娆容长的一颗无情心】【不惧一朝生死灭最寒一袭红衣笑!】本是一代魔教教主,却无意捡来了一个七岁女孩。那时,情爱他尚不知为何物。——————————————————————————黎小小性格活泼,本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一场车祸现代的灵魂却注入了一个七岁的女孩身体中。落入古代初见时,他一袭红衣惊为天人。无意间发现,他居然是那个人人得而诛之的魔教教主癸布月。一次落跑门梁悬尸以示警告再次逃跑他妖娆一笑纤手微抬,小小经脉尽断。那时,小小心中只是害怕。———————————————————————————小小偶遇武林人士,却被作武林群雄当是讨伐癸布月的武器。铃铛哐啷作响,华轿姣丽,一袭红衣暗妖娆,救与不救?杀或不杀?群雄四起,逐鹿争锋。他素手纤扬,招摇笑。刹那,血海滔天。他站在万千枯骨横尸之上,美的极为危险,若那九重地狱之下的索命修罗。“小小,你若再想跑。天下人皆为你,葬。”———————————————————————————【精彩片段】帝王死,她将陪葬。活人棺,忽被震开。“小小,是我来迟。”别人视他索命恶鬼,可在小小眼中,却美的直叫她想流泪。“从今以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不允许你再次心伤,我要夺得这一片天下,我要站于那万里巅峰,我要你立于万人之上再不受欺悔!”癸步月妖娆容颜上,阴郁至极。这是他第一次发火,而不是那令人发颤的笑。踏皇宫、斩少帝、漫天遍血。为她厮杀,双手擒血,只为换得她一生平安。男主性格极度阴暗缺乏安全感女主性格可爱活泼安全感最多结局为喜【作者满地打滚】【求收藏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

    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

    金涛主编的《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巨著,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事件的年份极其清楚。它收集材料丰富,对历史事件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所用材料比较真实可靠。这部书行文优美,结构严谨,长于叙事,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品。
  • 若得安稳,谁愿颠沛流离

    若得安稳,谁愿颠沛流离

    诺诺以前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佳成,我们能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相爱,没有束缚,这样承载了爱的飞翔便永不下坠。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危险恋人:萌妻养成记

    危险恋人:萌妻养成记

    家族世代之间的恩怨与纠葛,感情上的扑朔迷离,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