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2000000008

第8章 庄子与《庄子》(7)

作为庄子整个自然哲学体系中最高范畴的“道”,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道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源和依据。在《庄子》中关于世界的根源的论述,观点不尽一致,有时甚至互相抵牾。比如说道能“生鬼神生上帝,生天生地”(《大宗师》),这个“道”好像是在万物之外而存在的另一个独立的东西,它是产生世界的根源。这显然是一种唯心论的观点,也是今天有些学者把庄子看做唯心主义者的主要理由之一。但是在《庄子》中关于“道”,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计算物的数目,不止于万,而限称它们叫‘万物’,是因为用数目中最多的名号来称呼它们;其中天、地是形体最大的,阴、阳是气中最大的,‘道’是它们的总体。”又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回答道:“阴、阳相应,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杀……随着时序互相条理,交替运行互相驱使,物极则返,终而复始,这是万物所具有的现象;言论所穷究的,知识所达到的,只限万的范围罢了。懂得‘道’的人,不追求万物的消逝,也不探究万物的起源”(《则阳》)。这里,庄子把“道”看做是万物的总体,明显具有宇宙整体的含义,因而他不主张探求万物(宇宙、世界)的起源,不必追究万物是由什么产生的,因为这样的探求是不会有结果的。这是因为宇宙“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不可能有产生宇宙的那个东西,“宇宙本来就是有物的,本来就有物又生生不已”(《知北游》),其生生不已不过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而阴、阳又是气之中最大的,所以物之生生不息又是气的变化的结果。这里庄子关于“道”的论述同前面说过的关于“通天下一气耳”的命题联系起来了。但“气”并不就是“道”,因为气还不是万物,只不过是万物构成的元素,所以也不是万物的总体(道)。道与气的关系,在《庄子》中只有一处提到,说的不太明确,“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这意思好像是说气的性质是空虚,空虚能接纳万物;只有道才能集结在空虚之中。但是,庄子并没有说气是从道产生的,所以好像又不能得出庄子关于世界根源的观点是唯心的结论。这样,我们在《庄子》中就看到了关于道是世界根源的两种不同的论述,或者说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道作为世界(万物)根源性观念,它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并且是产生世界的根源;第二种观点认为,道作为世界(万物)根源性观念,它是世界(万物)的总体,同时又是世界(万物)存在(不是产生)的依据。《庄子》中为什么会有关于道的这样两种不同观点呢?可能是由于《庄子》一书不是一时一人所作,才会出现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那么这两种观点当中,哪一种是庄子的,或者说是庄子派的主要观点呢?目前庄学研究者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赞同后一种观点是庄子思想的意见,因为后一种观点才能显示出庄子哲学的本色,并真正使它与老子思想区别开来。能反映庄子这种思想的论述,在《庄子》中还不止一处,如《知北游》中说:“纷纭的万物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的。六合是巨大的,却超不出它的范围;秋毫是渺小的,却依靠它才能成形体……(道)茫茫昧昧好像不存在而实际却是存在的,自然地产生不见形迹而有神妙的作用,万物都受它养育而自己却不知道,这就叫做本根。”这就是说万物自古就存在,并没有另一种先它而存在的东西产生它;“道”有神妙的作用,能养育万物,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因此万物是离不开“道”的。所以又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这就是道啊。”另一方面,道也不是离开万物独立存在的实体,它和物之间没有界限。但是因为万物之中都有道,而道是一个整体,所以从道的立场来看,万物之间又是没有界限的。这就是说,道又是世界统一性的根据。因此,我们认为,庄子的“道”的观念,主要含义应该是万物存在的根据,不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庄子》是关于“道”的认识的两种观点,既让我们看到了庄子思想继承性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其发展性的一面。他没有纠缠在“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上,而是将其视为万物存在的依据和根据,实际是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建立立本之基。这正是庄子对“道”的观念的发展,使“道”具有世俗化的特征。

第二,道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特征。道既然是万物(世界,宇宙)存在的根据,万物的存在都离不开道,那么道就必然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知北游》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东郭子问庄子说:“你所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请指出一个具体地方来。”庄子说:“在蝼蛄、蚂蚁里面。”东郭子问:“怎么这样卑下呢?”庄子说:“在秭草、稗草里面。”东郭子说:“怎么更卑下呢?”庄子说:“在砖头、瓦块里面。”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卑下呢?”庄子说:“在屎尿里面。”东郭子便不做声了。庄子说:“你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接触到实质。”这里的“实质”就是指道的普遍性,即道“无所不在”,无论是动物(如蝼蛄、蚂蚁),植物(如秭草、稗草)、无机物(如砖头、瓦块),有机物(如屎尿)等一切物中都有道,所以说“道是覆载万物的,洋洋无边,广大极了”(《天地》)。这里的实质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有使物盈虚的作用而自己却没有盈虚,有使物盛衰的作用而自己没有盛衰,有使物有始终的作用而自己却没有始终,有使物积散的作用而自己却没有积散。”(《知北游》)所以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秋水》)。它“在太极之上却不算高,在六合之下却不算深,在天地之前就存在却不算长久,比上古时代还年长却不算衰老。”(《大宗师》)

第三,道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特征。庄子认为,道虽然不是一个有形的具体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确实存在着,他说:“道是真实的有验证的,没有作为没有形体的。”(《大宗师》)“有它的真实存在却没有它的形体”,“如探求它的真情,不管得到或得不到,对它的真实存在都不会有什么增益和损伤”。可见,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四,道的作用具有自然发生的特征。庄子认为道是“无为”的,它虽然有伟大的作用,但并非有意作为,“万物繁多,都是从无为中繁殖出来的”(《至乐》),道是无意志的。所以对道的作用也不能作道德评价,“它调剂万物却不算正义,它恩泽万代却不算仁慈……它覆盖载负着天地,雕刻出各种物体的形象却不算工巧。”道对物的一切作用都是出于自然,自然而然是道的固有特质。《知北游》中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这就是道啊!”郭象注说:“言此道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

第五,道具有自根的特征。《大宗师》说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这就是说,道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源和依据,从来就是自足地存在着。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道的根源,也不可能有,因为道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最后根源和依据。

第六,道具有不可抗拒性的特征。《渔父》中说:“道是万物所遵循的。万物失去它就会死亡,得到它就能生存;做事违反它就会失败,顺应它就能成功。”这里所说的道,其含义和我们常说的客观规律有点相似。人们只能顺应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违背了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七,道具有不可感知的特征。《知北游》中有则故事说:泰清问无穷:“你知道‘道’吗?”无穷回答:“我不知道。”又问无为,无为回答说:“我知道。”然后泰清又问无始说:“无穷说不知‘道’,无为说知‘道’,他俩谁对谁错呢?”无始说:“说不知的深刻,说知道的浅薄;说不知是内行,说知道是外行。”因为“道是不能耳闻的,耳可闻的就不是道;道是不可眼见的,眼可见的就不是道;道是不能言说的,可言说的就不是道。懂得使形体成为形体的那个东西(道)是不具有形体的吗!”泰清又问:“‘道’是不可询问的吗?”无始说:“‘道’没有什么可询问的;询问也没有什么可回答的。没有什么可询问的却还要去询问,那是空洞地问;没有什么可回答的却还要勉强回答,那是无内容的回答。以没有内容的回答来对待空洞的询问,这样的人就是对外未曾观察过宇宙,对内还没有领悟到‘太初’,因此他不能超越昆仑,不能遨游‘太虚”’。“太初”指本源、原始,“太虚”指“道”的境界。这个故事是《庄子》中对“道”的不可感知性比较完整而形象的说明。因为“道”不是有形体的具体存在的物,它既是宇宙的整体性,又是万物的根源性的抽象物,所以就不能像具体事物那样,可以用感官去感知;也不能像存在于具体事物内部的物理那样,可以用言语来表述或分析,即不能用思辨的方法来认识。那么,庄子哲学中的“道”是不是像主张庄子是不可知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不可认识的呢?当然不是。只不过,庄子认为,“道”作为一个特殊的认识对象,对它的认识方法也是特殊的,而且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

庄子对“道”的认识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又有了深化。庄子更加强调“道”的实在性特征,将“道”作为万物存在的依据来看待,这为庄子构建自己的人生哲学,提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寻找到了宇宙自然的依据。同老子相比,他把“道”引向了人生的层面,生活的层面,使“道”成了生活的依据。由此,庄子虽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学说同老子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老子对“道”的论述主要的还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着眼的话,庄子则将其引向人生层面。如果说老子具有明显的政治哲学的特征的话,而庄子则更清晰地是一种人生哲学。由老子的政治哲学转向庄子的人生哲学,既是时代社会的刺激的需要,也是道家学派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使道家思想学说的内涵意蕴更加丰富。

(2)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庄子宇宙意识和人生观念是独特的。庄子之所以有如此的思想意识,同其独到的相对主义的认识方法有密切关系。因此,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也是最能显示庄子哲学特色的重要思想。这里有必要对庄子的认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作一个概括介绍。

庄子承认世界万物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说“称物的数目有万种之多,人只是其中一种”(《秋水》)。因而他把在人之外存在的事物叫“外物”。庄子也承认人对外物具有认识能力,他说:“认识,是由于对事物的接触;知识,是由于对事物的谋虑。”(《庚桑楚》)“知道哪些是属于天然的,知道哪些是属于人为的,那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大宗师》)庄子还承认人的认识是可以改变和提高的,如《秋水》中的黄河之神,在秋水连绵,河水上涨时,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当他顺流而下,到了东海,见到了海水之汪洋无边时,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的自满是没有根据的、错误的,于是便对海神说:“现在我看到你是如此广大难以穷尽啊!我要是不来到你的门前,那就太糟糕了,我一定永远被大方之家所讥笑了。”海神说:“井里的鱼是不能和它谈论大海的,因为它受所处地域的拘限;夏天的昆虫是不能和它谈论冰冻的,因为它受生存时间的拘限;偏执浅陋的人是不能和他谈论大道理的,因为他受自己所接受的教养的束缚。现在你走出了限制你的崖岸,观看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丑陋,这就可以向你谈论大道理了。”河神与海神的这段对话,意在说明人的认识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提高的,但条件是必须突破原有的生活地域、时间以及教养的局限。上面说的庄子的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也都是正确的。

庄子不仅认为具体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且认为包含在事物中的“理”(本质,规律)也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把握的。《养生主》中有一则着名的“庖丁解牛”的寓言,讲的就是这个问题。这个故事说:庖丁解牛的技术高超,引起文惠君的惊奇,问他技术怎么达到这样高妙的程度,庖丁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学宰牛的时候,眼睛所看的,没有一条不是完整的牛(看不到牛体的组织结构);三年以后,就看不见完整的牛体了(看到的都是牛的肌体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空隙);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官能的知觉停止了,但心神的嗜欲却在运行。依顺着牛的自然纹理(依乎天理),劈开骨肉的缝隙,引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因其固然)去用刀,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不去碰,何况是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去割筋骨;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有几千头,可刀口还像在磨石上刚磨过的一样锋利。”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形象地说明感官的知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全牛),只有运用心神才能了解事物内部的深层道理。这两个层次认识近似我们今天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对象不同,认识的方法也不一样,感官(眼睛)了解事物的现象,理性思辨(心神)认识事物的本质。在这个故事中,庄子还注意到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庖丁经过多年的宰牛锻炼,不断总结经验,最后才掌握了宰牛的规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取得成功。这一点尤其深刻。遗憾的是庄子并未能沿着这条认识路线发展下去,坚持到底,这说明在他脑子里并没有形成明确的重视实践的自觉意识,只是在个别情况下叙述认识过程中偶然涉及实践,因而还不能使它升华到应有的理论高度,甚至也未把它作为其认识论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正是使他走向相对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庄子对个人认识(知识)的相对性也有明确的认识,而且对产生这种相对性的原因也有深刻的了解。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庄子认识论中最精彩、最深刻、最富启发性的部分,《庄子》书中许多妙趣横生的寓言,正是他的这种思想认识的生动体现。例如:

坏井中的一只蛙对东海中的老鳖说:“我真快乐啊!出来就在井栏上跳跳蹦蹦,进去就在井的破砖边上休息休息。跳到水里,水就浮着我的两腋,托着我的两腮;跳到泥里,泥就盖着我的脚背。回头看看井里的赤虫、螃蟹和蝌蚪,都不能像我这般快乐。我独占一坑水,盘踞一口坏井,这真是最大的快乐!你何不抽时间来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没有伸进去,右脚就已经被绊着了。于是就从容退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井蛙。井蛙听了大吃一惊。(《秋水》)——此即人们常说的“井底之蛙”成语的出处,它说明人的认识受自己生存地域的限制。

朝生暮死的虫子不知一个月的时光,春生夏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逍遥游》)——这说明人的认识受自己生存时间的限制。

公孙龙问公子牟说:“我青年时代学习过先王之道,壮年时代又明白了仁义的行为”,而且善于辩论,“我自认为是非常通达了。现在我听到了庄子的言论,迷迷茫茫,感到非常惊奇……现在没有办法张口了。”(《秋水》)——这说明人的认识受自己所受教育的局限。

同类推荐
  • 史迪威日记

    史迪威日记

    二战之前,他曾先后3次被派往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东南亚节节进逼,他临危受命,被再次派往中国,指挥中缅印战区的对日作战。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他指挥盟国军队在缅甸与日军展开了两次惊心动魄的大血战,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殊勋。因战功卓著,他被晋升为四星上将。然而,他所始料不及的是,中美英三国由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在对日作战的战略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中美两国之间更由于军队指挥权和租借物资的分配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他除了要忙于对付日本人之外,还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去应付这些“国际政治问题”。盟国间的这些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迪威也因此在1944年10月被解除了在中国的指挥职务。
  • 强权沙皇:彼得大帝

    强权沙皇:彼得大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初掌政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领土扩张、强国之道、情感世界等。
  •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政治江湖:杜月笙的1931

    混江湖,不了解杜月笙,注定不得善终;混官场,不了解杜月笙,注定籍籍一生;中国帮会三百年来第一人,在民国江湖的腥风血雨中,他凭什么做成“谦谦君子”,在民国政坛的波诡云谲中,他稳坐钓鱼台,是什么,让杜月笙在乱世之中游刃有余?是什么,让杜月笙总能在危机之时,全身而退?
  • 仓央嘉措诗传

    仓央嘉措诗传

    所谓四大皆空,业已被仓央嘉措的诗歌一句一句地清算完毕。很多人都翻译过仓央嘉措的诗歌,一览无遗之际,译者从未敞开胸襟妄加臧否,只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别开生面。对于读者而言,那就仁者智者各随其便了。
  • 王安石传

    王安石传

    干百年来,王安石被骂作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其实,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热门推荐
  • 骚扰:生命之痛

    骚扰:生命之痛

    性骚扰,这个无处不在的幽灵,带给人多少屈辱、隐痛、泪水和阴影!她,小小打字员,面对骚扰一忍再忍,上司却得寸进尺,步步进逼。
  • 二三十岁要懂的博弈论诡计

    二三十岁要懂的博弈论诡计

    迄今为止最实用的博弈手法及案例解读。博弈在人生中就像一个策略,不同的策略选择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策略慎之又慎,这就是博弈能够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在生活中收获更多的精彩。
  •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流畅的笔触生动地将世界文学知识汇总成为100个小小节点,阅读中感悟文学,体悟经典。
  • 快乐作文大全集(优秀小学生必读)

    快乐作文大全集(优秀小学生必读)

    书突破了传统的作文教育和写作模式,针对小学生的写作水平筛选并列举了众多优秀范文,突出了创新性和趣味性,并对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进行了重点示范。相信对提高小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会有很大帮助,让他们轻松地读,快乐地写。让写作文不再头疼!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公子无色

    公子无色

    一只腹黑的大尾巴狼栽在一只老实兔子手上的故事。对于这桩事,大尾巴狼的感想是:挖个坑,把自己埋了。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的,腹黑太久了总会栽跟斗的。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剑渊

    剑渊

    一座孤岭中的玄天九重塔,一柄深渊中的漆黑墨剑。一个身怀神技的邪气少年,一段传奇的异世人生。持天为剑,踏地为渊,且看我如何凭一己之力,斩尽乱世群魔!
  • 替身王妃不承欢

    替身王妃不承欢

    “初夏,你要帮姐姐,帮姐姐生一个孩子!”原来,她只是一个替身,一个代孕工具而已!“娘子,娘子,要不要陪寒儿捉虫虫?”“娘子,娘子,你看这花美不美?”“娘子娘子,我要睡觉了,你帮我更衣!”“娘子娘子…”“我说过多少次,你的娘子是我阿姐,我不是!”楼初夏板了脸。“可是每晚陪寒儿玩亲亲的是娘子你啊!寒儿只要娘子你!”流着口水发呆的十四王爷异常认真的开口,那眸光,漆黑深邃,闪着复杂的光。第一次,楼初夏感觉自己被重视,虽然说出这话的安陵王爷是一个傻子!“我只是想要利用这个女人而已,你要杀她,随便!”暗夜摊摊手,表情毫不在乎。当傻子戴上银色飞鹰面具,当他怀抱初恋情人俯首拥吻,她才知道,原来,真正傻的人是她!扮猪吃老虎的安陵王——初夏是寒儿的最爱,寒儿最爱初夏了!冷魅残酷的暗夜——我只是利用你!温柔懦弱的叶阳太子——只要你活着,我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为爱长眠。
  • 侯门悍妻

    侯门悍妻

    本以为此生和出嫁无缘了,她是惠周侯府唯一的嫡女,被世人誉为明君的皇帝。难不成要她去冲喜?不不不,上无兄,下无弟。要财,这只会跟在她背后的男人还有个身份,要貌,她万里挑一。某女表示,梁芜菁表示毫无压力,她却屡次遭退婚,她要发飙了……,她坐拥天下三分之一财富。一道圣旨却把她赐给了永安王,一个半年之内死了三个老婆智商不及五岁稚童的傻子作为家族唯一继承人,那就是废帝,就等着招赘完美夫君守着偌大家业混吃等死,然而,曾经英武盖世,成了天下人茶余饭后的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