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8300000013

第13章 袁督师蒙冤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为人慷慨有胆略。喜欢兵法,每遇老将退休士兵还乡,总要跟他们谈论边塞之事,通晓边塞守备形势,常以边塞将才自许。

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朝见在京御史侯恂,请求破格任用,于是被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军队失败,朝廷议论扼守山海关,袁崇焕一人骑马趋出,亲自考察关内外形势,兵部发现袁崇焕丢失,很惊讶。家人也不知袁崇焕去向。不久还朝,述说山海关形势,自称只要给我军马钱谷,我一个人就足能守备。这时朝廷众臣更加称赞他的才能,就提升他做佥事,监督关外军务。经略王在晋让袁崇焕到前屯安置辽人失业者,袁崇焕连夜出行穿越荆棘虎豹生活之地,四更天就到达前屯城,将士赞佩他的胆量。王在晋对他非常器重,提升为宁远、前屯兵备佥事。然而袁崇焕看不起王在晋,认为他没有深谋远虑,因此也不完全听他的命令。王在晋议筑城八里铺,袁崇焕认为不合策略。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人,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袁崇焕请带五千人驻扎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以壮十三山形势,再另遣勇将救十三山难民。宁远离十三山二百里,有利则进据锦州,不利则退守宁远,为什么要把十万难民置之度外?孙承宗与总督王象乾谋划此事,王象乾认为关外军刚刚失败,士气沮丧,建议调发守关将士三千人前往救援。孙承宗认为有理,就转告王在晋,王在晋终未能救援,十万难民皆陷敌手,脱逃而来的仅六千人而已。孙承宗驳斥王在晋关于修双重城防的建议,谋划加强诸将吏的守备。命闫鸣泰防守觉华岛,袁崇焕主持宁远守备。王在晋、张应吾、邢慎言认为不妥。孙承宗最后还是按袁崇焕意见办理。不久,孙承宗镇守山海关,更加依靠袁崇焕,袁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顿边防,成绩显著。袁崇焕曾经核查出有虚报兵额的事,立即杀一名将校,孙承宗大怒说,监军难道能主生杀大事吗?袁崇焕向孙承宗认罪。可见他在军中执法之严。

熹宗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决定坚守宁远,佥事万有孚、刘诏劝阻,孙承宗不听,派满桂、袁崇焕前往。当初孙承宗曾派祖大寿修筑宁远城,祖大寿推测朝廷未必能远守宁远,筑城十分简陋,仅筑十分之一,又都不合坚守的要求。袁崇焕到宁远后,立即确定筑城的规模制度,即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命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别督造,次年竣工。于是宁远就成了关外重镇。满桂是良将,袁崇焕又勤于职守,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又优抚将士,部下乐为尽力。于是商旅流民从四处聚集,远近军民都以宁远为乐土。天启四年(1624)九月,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12000人东巡广宁,亲自查看北镇,到北镇祠庙祭杞,观看十三山形势,到达右屯,就从水路沿三岔河返回。不久晋升为后备副使,再进右参政。袁崇焕东巡期间,请求立即收复锦州、右屯诸城。但孙承宗认为时机未到。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与袁崇焕商量遣将分别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修缮诸处城防,派兵据守。从此,宁远又为内地开拓疆土二百里。

十月,孙承宗罢官,遣高第代替孙承宗。高第认为关外一定不能守,令诸军撤回锦右诸城的防守战具,把所有将士迁移到关内,督屯通判金启棕上书给袁崇焕说:“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①袁崇焕也认为不可退兵移民,并力争说:兵法云有进无退,锦州等三城已经光复,怎么能轻易撤出?锦州、右屯一动摇,那么宁远和前屯必然震惊,山海关门户也失去保障,现在应选择良将守卫它,不能再有别的想法。高第很顽固,不能听取袁崇焕的建议,并且还要撤出宁远、前屯两城守备。袁崇焕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②高第无从再刁难他,于是撤出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备,把所有屯驻上述诸地的兵都撤入关内,丢弃米粟十几万石,而沿途死亡者更多,哭声震原野,百姓怨恨,军队士气越发不振。

天启六年(1626)正月,清军大举进犯,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到达宁远。袁崇焕立即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海、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等召集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更刺血写书,从忠义相激励,部众都下拜,将士请效死命,于是把城外民宅全部烧毁,带着守城战具入城,坚壁清野以待军令。传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如有逃兵到他们两处,一律斩首不赦。人心开始稳定。次日,清大军戴檐、穴域、矢石不能退。袁崇焕命令闽卒罗立放西洋巨炮,伤城外清军。第二日清军再攻,再次被打败,宁远之围遂解。启傣也因燃炮炸死。启傣出身小吏,初为主赏功事,因勤敏有志,被孙承宗重用,提拔为通判,核实兵马钱粮,督造工程,疏理军民词讼,大得众心。战死后赐官光禄少卿,世荫锦衣试百户。其初,朝廷闻警,兵部尚书王水光,召集廷臣议战守之策,无一出良谋者。经略高第、总兵杨麒,拥兵关上而不救援。中外人士均谓宁远必不守,等到袁崇焕以捷报闻于朝廷时,举朝大喜。立即提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熹宗并降金书奖励满桂等,进爵各不同。初,清兵解围后,分兵数万,进犯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人。袁崇焕刚刚守城,力竭不能救,高第退守山海关,违反了孙承宗的做法,折辱了诸将,他部下诸将因此而解体。杨麒也不被诸将尊重,以致见侮其部卒。因为高第、杨麒坐失援救,被罢官。而以王之臣代高第为经略,赵率教代杨麒为总兵赴任。

清兵所向,无不摧破,明朝诸将不敢议战守之事。诸将议战守,自袁崇焕始。三月,再次设置辽东巡抚,命袁崇焕任此职。袁崇焕因解围有功,逐渐骄傲,与良将满桂不和,请调任它镇,于是熹宗召还满桂。袁崇焕因王之臣曾上谏留满桂于任,又与王之臣不和。朝廷害怕两将不和贻误大事,命王之臣专督关内,把关外防务交袁崇焕全权处置。袁崇焕怕廷臣,中疏建议,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边守边屯,屯种收入,可减轻海运供给。大意是以坚壁乘问击瑕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他在《辽事治标治本疏》、《辽地屯田疏》等奏折战略战术进行了系统精详的论述。袁崇焕顾虑失信朝廷,自身难保,所以特意陈述自己的心情说:“顾勇猛图敌众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着,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筐,毁言日至,从古已然,惟圣明与廷臣始终之。”③熹宗优旨褒答。冬,袁崇焕与刘应坤、纪用、赵率教巡视锦州、大小凌河形势,商议大兴屯田,逐渐恢复高第所弃旧土。袁崇焕认为,现在山海关第四城既已重新恢复,应当重新修缮守备,松山等诸城应调兵四万人驻守,缺一不可。熹宗答应照此办理。“八月,建州主殂(努尔哈赤死),子噶竿(皇太极)立,改元。袁崇焕奏遣喇嘛僧往吊,力言建州有通款之意”④,袁崇焕想与后金议和,派使者致书。清太宗回报说,清兵将讨朝鲜,也想因此与崇焕罢兵,能够使他们一意南下。天启七年(1627),再次遣使说明此意。于是清兵大举渡鸭绿江南侵朝鲜。当时,朝廷认为袁崇焕与王之臣不相能,召王之臣还朝。罢经略不设,把关内外战守之事完全交给袁崇焕负责。中官刘应坤、纪用并便宜从事。袁崇焕锐意恢复,乘清军出击朝鲜,遣将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再次使使持书议和。恰逢朝鲜和毛文龙一起告急,朝廷派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以水师援救毛文龙,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带精兵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掣之势。可是朝鲜已被大清征服,于是明朝诸将乃不战而还。四月,“增设大帅,以杜文焕驻宁远,尤世禄驻锦州,侯世禄驻前屯,左辅驻大凌河,满桂驻关门,节制四门,仍赐剑以重事权”⑤。五月,熹宗命蓟辽总督闫鸣泰、分总兵孙祖寿移镇山海,满桂移镇前屯,赵率教、左辅及内监纪用领兵守锦州,袁崇焕移宁远,黑云龙移一片石。建州兵十五万攻锦州,平辽总督赵率教守锦城。赵率教遣使议和,皇太极盛气凌人地说,锦州是我家的地方,你们为什么要在此地筑城?还派两人随使者归城中。赵率教回答,若想得城,你们就打吧,不能狡辩得城!第二天早上建州兵分两路抬拉车梯等战具强攻城西北两面,马步轮流进攻。赵率教带领左辅、朱梅等奋力抵抗,炮火矢石交下如雨,直到午后,城下积满敌尸,到夜晚就向西南退兵5里扎营。第二天派骑兵环城而行。山海总兵满桂遣兵援救锦州,在爪篱山与建州兵相遇,由外夹击,大败建州兵。建州兵向东撤退,锦州之围遂缓解。

六月,建州兵攻宁远,总兵满桂等大战,将其打败。初,建州兵在锦州失败,进而攻打宁远。参将彭缵古用红夷大炮击碎其大帐营一座,长子召力兔贝勒中箭身亡。次子浪荡宁谷贝勒也阵亡,射杀固山4人,牛录30余人。第二天,增兵赴宁远,守兵出城迎战,连战数十回合,并发火炮矢石攻打,积尸遍野。四王子驻教场黄帐房,穿黄衣督兵攻城,到日暮时被杀死者更多,于是撤兵回,连夜东行;到五更天,在小凌河扎营,留精骑殿后。十多年来,没有谁敢与建州兵交战,袁崇焕宁远大掳,也只是依仗宁远城打退敌兵,这次与建州兵交战取胜,多凭满桂之力,随后又派诸军分路追击,建州兵全部退回沈阳。七月,辽东巡抚袁崇焕请假回籍。先是,建州遣使方金纳温台什渡河见纪用、袁崇焕议和谈条件,袁崇焕主议。不久,有事东江,又西攻宁远、锦州,王之臣认为都是讲和议款不当,与袁崇焕意见不合。而袁崇焕又素不被魏忠贤所喜,于是罢袁专任之职,加王之臣宫保,督师辽东,驻宁远,赐尚方剑,大帅以下听其节制,准袁崇焕回籍。世禄、祖大寿分别统领这五千降兵。熹宗诏命安置在塞外。

崇祯元年(1628),七月,袁崇焕至京师。崇祯在平台召见,问其守战方略。袁崇焕先说,辽东防务很不容易,五年之内需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才能成功。崇祯如其言向户、工、吏、兵四部下达圣旨。袁崇焕又说:“以臣之力,守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⑥皇帝起立倾听,加以安抚。大学士刘鸿训等复请赐袁崇焕尚方剑,允许便宜行事。崇祯完全听从刘鸿训之建议。袁崇焕又说明以前熊廷弼、孙承宗都因为权奸掣肘而不得竟其志。袁崇焕再次强调恢复辽东之计在于“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⑦。并重申恢复之计“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在至尊司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无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也,是以为边臣甚难。臣非过虑,但中有所危,不得不告”⑧。崇祯深以为然,优诏答对,使勿多虑。二月,罢督师王之臣官。命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津,移驻关门。五月,建州兵攻河西高桥,塔山,又围大兴堡,总兵朱梅以炮击退其进攻。数日后,建州兵致书言议和条件,边吏不准,引兵还。六月,建州兵至锦州,攻陷骆驼、大兴等堡。七月,召廷臣及督师袁崇焕于平台,慰劳备至,至午门;兵科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能否平定辽东?袁崇焕说,因为庄烈帝急于求成,所以用五年之期安慰庄烈帝。誉卿说,如果皇上按期责效又该如何?袁崇焕无可回答。当时人们估计袁崇焕五年之期难以兑现。八月,建州兵攻黄泥窏,袁崇焕遣前锋祖大寿打退其进攻。

庄烈帝崇祯二年(1629)六月,袁崇焕诱杀虚功冒饷的皮岛守将毛文龙。袁崇焕再次出关任督师,自料无法实现五年荡平辽东的诺言,于是想与清兵讲和议款争取时间。八月,束不拘建州清兵自大镇堡分两路,一路从杏山高桥堡,一路自松山直逼锦州,进攻双台堡。不久又从大、小凌河毁右屯卫城而去。督师袁崇焕恐清兵西征,请求增戍关门,遣参将谢尚政等加强顺天防备。巡抚王元雅认为这是虚警,把他们调走。当时建州清兵想麻痹边将,果然不再出兵。大清兵越蓟州而西进,袁崇焕惧,急引兵护京师,于广渠门外扎营。大军鏖战,互有杀伤,当时所攻破的隘口,系蓟辽总理刘策所辖。崇焕闻变,千里援救,有功无罪,但京都人骤遭兵袭,怨谤纷起,认为袁崇焕纵敌拥兵,前又与其和议,诬其引敌,威胁朝廷议和,将为城下之盟,阉党残余分子交章弹劾。庄烈帝听说此事不能不惑。又值皇太极设问,散布说袁崇焕与建州清兵已有密约,并阴纵俘获宦官归朝传达这一消息,庄烈帝闻讯,信以为真,下袁崇焕诏狱,加之前被黜中官怀恨在心,多讪谤非议,后经法司审定袁崇焕谋叛,于崇祯三年(1630)八月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均流放三千里外,抄没其家。袁崇焕无子,家中也没有余钱。天下人都认为皇帝冤杀了袁督师。袁崇焕既被缚下狱,祖大寿溃奔而去,满桂急引兵与清兵交战,竞死于沙场。初,袁崇焕妄杀毛文龙,到此时崇祯皇帝又误杀袁崇焕,边事更无人支撑,加以内地农民起义纷起,明亡于清的大势已定。

袁崇焕这一冤案,直到清代撰修《明史》时,披露了皇太极设反间计一事之后,才算是真相大白。几百年来,人们怀念袁崇焕“横戈原不为封侯”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北京龙潭湖畔还有袁督师祠堂,供人们凭吊和瞻仰。

注释

①②③《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传》

④⑤《明史纪事本末》卷五《锦宁战守》。

⑥⑦⑧《明通鉴》卷八一庄烈帝崇祯元年。

同类推荐
  • 明史演义

    明史演义

    明太祖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即驱逐元帝,勉强支持了数十百年终弄到一败涂地,把明祖创造经营的……,其问如何兴,如何盛,如何衰,如何亡统有段极大的原因。但总属普通说法,不能便作代兴衰的确证。明代由兴而衰由盛而亡,却蹈着元朝五大覆辙:第一弊是骨肉相残,第二弊是权阉迭起,第三弊是奸贼横行,第四弊是宫闱恃宠第五弊是流寇殃民。先贤有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国必兴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国必衰亡。此外还有国内的党争,统一华夏,嗣后传世十二,凡十七帝历二百七十有六年,国外的强敌,胶胶扰扰,愈乱愈炽,这句话虽是古今至言,明朝的系统是汉族为主
  •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

    一本书读懂礼仪常识

    在现代社会,礼仪修养几乎成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优雅的行为举止。得体的仪态言语等,都将成为构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本书从现实生化出发,对商务礼、职场礼仪、社交礼仪、举止气质、服饰形象仪表、用餐礼仪、说话艺术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礼仪常识进行详尽地阐述,帮助读者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个人魅力、改善人际关系。
  • 重生三国之战神传奇

    重生三国之战神传奇

    死后遇到神龙。于是带上了由几款游戏融合变异后的游戏系统,来到了汉末,一名龙组成员,在一次任务中被叛徒出卖,这次任务中的所有队友全部牺牲,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郑峰,于是引爆了那个基地中的炸弹
  •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统一与分裂,这个痛苦的命题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德国为何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十一世纪的德国将何去何从?……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几千年的历史风云。通过本书,你将会了解到:日耳曼人为什么如此好斗?“卡诺莎觐见”何以成为西方忍辱投降的代名词?德语的诞生与马丁·路德有怎样的关系?德国为何产生了如此多的哲学家?勃兰登堡门为何被称为德国的国门?“铁血宰相”俾斯麦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希特勒如何从艺术家变成战争狂人?……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人脉心理学

    人脉心理学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世界文学经典文库:海底两万里(青少版)

    世界文学经典文库:海底两万里(青少版)

    《海底两万里》里描绘的种种惊险奇遇简直能触及人的眼球及心灵。其中,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环生、干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 、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其实从来没有 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的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 ,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故事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个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
  • 霸宠不乖妻

    霸宠不乖妻

    第二次偶遇,她惊恐万分,祈祷他能够彻底忘记。却殊不知,她自己早已被那幽深的眸仁深深锁定。他,步步紧逼,只为让她躲进自己怀中。她,是温婉执拗,一退再退。可终究逃不过恶魔的利爪,深陷泥沼。掠夺,才刚刚开始……片段二:看着电视上一脸温润淡笑的面对着记者采访的慕容凰,即使是身处于肮脏破乱的平民窟中也丝毫不影响他风度翩翩的气质,秦语洛甚至能够想象出那个没有露脸的采访记者的脸,肯定早已是一片绯红。她忽然很想笑,真的,真的很想大笑一番。这个在外人面前德高望重的完美男人,在民众前永远的一副温润儒雅。可是,他私底下又是如何?秦语洛想,这个问题世上恐怕除了她,没有人会知道。在银幕的背面,这个邪佞的男人到底有多么的变态和自私!片段三:“她说,让我放她自由。可是我恨她,怎么可能放了她?”痛苦的捂着自己英俊的脸庞,男子说话的语气惨淡无比。眼前的智者闻言只是缓缓一笑,一双看透世事的眼眸,毫无波澜:“爱之深责之切,你只是无法容忍她不爱你这个事实而已。恨,有时是误用了爱的力量。”“爱?……我爱她?”■男主霸道强势,对深爱之人不惜强取豪夺。■本文属细水长流型,非悲剧,酸中带甜,绝对精彩!----------------------------------------------------QQ群:174217002敲门砖:文中任意角色名‘谢绝同门加群’--------------------------------------------------
  •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和中国现代文学精品两大分类阐述中国文学大作。
  • 我的同桌有点怪

    我的同桌有点怪

    报告老师!我的同桌好像有点奇怪!奇装异服、胡言乱语,还脑补过度!简直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神经病一样的队友!熊森极度想要暴走,怎么说自己也是异事件调查联盟的优秀成员,居然要和一个不着调的重度中二病少女组队!这科学吗?这靠谱吗?这、这以后还能愉快地完成上头交给自己的任务吗?
  • 洪荒古传

    洪荒古传

    子会之时有混沌初劫,却是指盘古开天地。而此时丑会已终。丑会之时却是洪荒初劫之始,乃为飞禽走兽之争。现时却是寅会始,天地复归清明,万物皆有序。白蒙蒙之中露出一个幼小的身影。却是那血海之中的那个全身红色的幼童。他就是那道飞出的红光。只见他全身赤裸,身上毛发全无,一双乌黑的眼珠子转动了下。然后见他往地上一跪,拜了天地四方。起身看了下那四周,和无着片缕的周身,笑着摇了摇头。甩了甩了细小的胳膊,孩子露出遥远的思绪。沈平第一次见到妖怪倒是愣住了“你们是妖怪?”那老虎听了沈平的话也不反感,很自得的点了点头“我们是妖怪,小兄弟你刚化形不久吧?”洪荒永远神奇的天地,承载着我们永远的未知,让我一步步为大家揭开那迷一般的世界本书QQ群:116244155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中国折扇

    中国折扇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