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4700000005

第5章 大宋的艺术(2)

持折中态度的学者也不少。认为柳永词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部分知识分子在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的情绪,表达了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某种淡漠,但还未具有陶渊明那种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理想,或像李白那种蔑视权贵的叛逆精神。同时,柳永从一个失意文人的角度描写了社会中被压迫的妓女及有关下层民众的生活,对她们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对词作的传统题捌也有一定的突破。但其词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庸俗颓废的一面,写过一些对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阿谀逢迎的作品,其思想倾向是相当复杂的。总之,不论是恋情词还是羁旅行役词,都深深烙印着柳永的人生遭际。它们以其特有的直率和真切,唱出了生命的欢乐和悲愁、追求和厌倦。

看来,柳永的作品和人品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要做出简明的评价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学者们的看法如此众说纷纭,甚至鲜明对立,这倒更增添了此谜的魅力。

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人品行止犹如一块丰碑,耸立在中国历史的长廊中,后人在仰慕他的风采时,往往要咏诵他的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其浩渺雄浑的自然景观,光风霁月的人格境界,让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然而,一些学者在经过详尽考证后,居然提出范仲淹一生从没到过洞庭湖,更没登过岳阳楼的观点。那么,《岳阳楼记》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这些学者的这一观点能成立吗?

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范仲淹五十八岁,在知邓州(治今河南邓县)任上,完成了这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呼!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座岳阳楼,乃江南古代三大名楼之一,位于今湖南岳阳市西边的洞庭湖畔。据说,早年是岳阳城的西门楼,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曾将它作为阅兵台,在其上检阅了浩浩荡荡的东吴水师。唐宋以来,久负盛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登临赋咏之所。经历了数十次的重建与修葺,还有三次迁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迥然有别的风景与外貌。然而在读过此篇《岳阳楼记》的人们的心目中,它却始终是范仲淹笔下的那座能俯瞰八百里洞庭,景色气象万千,使人心旷神怡的千古名楼。

楼以文显,文以楼传,千百年来,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名篇而声誉益著。该文对岳阳楼景物描写得如此生动逼真,人们不由被那风云变幻的洞庭山水所深深吸引。文章的抒情也独具匠心,表现出作者非凡的抱负,演绎出一种光风霁月的人格精神,令人高山仰止。凡是读过此名篇的人,谁不向往到岳阳楼一睹其卓绝景观和精神风姿呢?

然而,在对《岳阳楼记》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查阅了《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年谱》等有关史籍,却发现范仲淹“少长北地”,成年后考中进士,就一直在其他各地做官,一生从未到过洞庭湖,更未登过岳阳楼。我国四大淡水湖区域,范仲淹曾守苏州、饶州,在两地留下过有关诗文,所以到过太湖、鄱阳湖;他任京官和外放之间,也多次经过洪泽湖;唯独没有资料表明他去过洞庭湖。有学者对范仲淹在成年后的行踪和宦历作了详尽排察,绘成往返路线图,最后的结论仍是:范公无法到达洞庭湖区域。

既然许多学者认为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登过岳阳楼,那么这篇如此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是如何写出来的呢?范仲淹是怎样把有关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的呢?

一种说法是,范仲淹的祖籍是苏州,所以说他是生在苏州,长在苏州,甚至断言范仲淹“诞生在苏州郊区的香山镇”,曾经在苏州的天平山下发愤苦读。所以他从小在太湖的岸边长大,对湖泊那种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象万千的景观十分熟悉。

其实,范仲淹的出生地及其少年成长之地都存在不同说法。据富弼所撰《文正范公墓志铭》记载,唐代后期,范氏从长安举家南迁,有一支定居苏州吴县。五代时,范氏数代在吴越做官。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于太平兴国初归宋,先后任一些地方的幕僚官。端拱二年(989)八月,范墉官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其继室谢氏生下小儿子范仲淹。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明确记载:“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已丑秋八月丁丑,公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就是说,范仲淹生于山东徐州,而不是苏州。

也有学者认为,范仲淹出生地应是当时的北道重镇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而不是徐州。范仲淹对自己的出生地有非常明确、极为清晰的表述,就是在庆历八年(1048)致挚友韩琦的一封信中这样说:“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对自记事以来,未能对出生地重游,怀着无限的惆怅。问题是出在范墉原为真定府节度掌书记,应在范仲淹出生后,才调任武宁军,后人误以为范公出生在武宁军(徐州)。上述二说不知孰是?然而“苏州说”肯定不对,它大多是地方史话的产物。

当然,范仲淹即使不是生长在苏州,也在苏州做过官,对太湖的风光还是了解的。但是说其《岳阳楼记》是模拟太湖来写洞庭湖,还是颇为牵强。因为两湖的气势其实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如据有关姑苏人士所说,太湖基本没有惊涛裂岸、浊浪排空的景观。范仲淹也有《苏州十咏》,其描述太湖的“万顷湖光里”,大多是“无风还练静”的胜景。

另一种说法是,巴陵郡守滕子京在请范仲淹作记时,曾写来《求记书》,并附送来一本《洞庭晚秋图》,供其“涉毫之时或有所助”。范仲淹形象思维能力很强,虽未亲临洞庭,但以来信和图中描述为依据,再参考前人的有关诗赋,便写出了《岳阳楼记》中洞庭湖的浩瀚场景。此说也难以令人信服,我们知道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所谓“神游物外,心与景接”。认为仅凭一幅画,加以想像,就能将洞庭景色描写得如此出神入化,恐怕勉为其难吧。且古人写游记,未亲历而着笔墨者极为少见。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根据鄱阳湖的风光加以联想而描绘完成的。范仲淹知饶州一年半,未留下关于鄱阳湖的片言只字,说明其对鄱阳湖的景观印象不深。既然对鄱阳湖都没有多少印象,何谈以此来描绘洞庭湖呢?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范仲淹不但到过洞庭湖,甚至在湖边生活过一些岁月,对八百里洞庭之景观曾有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验,否则写不出如此脍炙人口的神来之笔。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无所依,只得带着襁褓中的儿子改嫁,其青少年时代的生平行实在史籍中几乎是空白,其实就应从这里寻找范仲淹与洞庭湖的关系。其时,范仲淹随继父朱文翰宦游四方,曾经到过澧州安乡(治今湖南安乡西南),还有池州(今安徽贵池)、淄州(今山东淄博南)诸地,度过了他少年苦读的岁月。

学者方健经详尽考证后指出,约在至道、咸平年间(995~1003),少年范仲淹约在七至十五岁的时候,其继父朱文翰任安乡知县,仲淹就从母随朱氏生活于今湖南的安乡县,这里正位于水势浩渺的洞庭湖畔。在此“县三面皆大湖”的安乡度过了其难忘的少年生涯,数年中,洞庭壮丽秀媚的湖光山色。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怀,范仲淹就是在这时与洞庭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末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和祝穆的《方舆胜览》都载:“范文正公读书堂,在安乡县。仲淹幼孤,从其母归朱氏,朱宰安乡,与俱来读书此地。”《范文正公文集·褒贤集》卷三有南宋宝庆三年(1227)时所记的《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其详细记载了安乡县范氏读书堂的情况,南宋初曾毁于兵火,庆元中再重修。康熙《安乡县志》中保存了最早记录范仲淹在安乡遗事的文献,为庆元二年(1196)时澧州州学教授王仁撰写的《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其更为翔实地叙述了安乡范氏读书台的来龙去脉,尤其是相当精确地描绘了读书台的地理位置,在澧阳县南八十里处,正位于洞庭湖畔。而“书台夜雨”已成为安乡著名的八景之一。此外,从县志中一块残碑上考证出范仲淹在安乡读书的启蒙老师为太平兴国观中的司马道士,所以范仲淹对道家学说有较为精湛的研究,实源于此。其他有关佐证不胜枚举。

其后,朱文翰调任淄州长山县令,仲淹与母亲也自然随之来到山东,曾苦读于长白山醴泉寺僧舍,此时仲淹约十六岁上下。此山位于山东中部,即今邹平县以南的白云山,因山中云气长自而得名。范仲淹在这里发愤苦读,博览群书,山中溪水清澈,读倦了就“以水沃面”,从而“慨然有志于天下”。所以,今天这里也有范仲淹的读书纪念堂,它与安乡的范氏读书台并没有矛盾,而两处读书堂之遗迹,正好填补了范仲淹青少年时行迹记载的空缺。

在离开洞庭的四十余年之后,当他应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写《岳阳楼记》之时,少年时候的一碧万顷、浮光耀金的洞庭风光再次浮现脑海,真是文思如泉涌,笔锋在八百里湖面上纵横驰骋,将浩渺壮观的湖光山色尽收笔底,写出这一千古绝唱的名篇,也就不奇怪了。不过,人们还是比较一致地认为,范仲淹没有时间去登临写此名篇的前一年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所以在行文至此之际,只能采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仅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也轻巧简雅。

总之,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是晚年的范仲淹根据四十余年前少年时的洞庭印象而写就的。你相信吗?

“苏老泉”的称呼

《三字经》中把苏洵称作“苏老泉”,有一定证据,且已广为流传。然而许多学者指出,其实它应是苏轼晚年的别号,证据也更为确凿。后人为其父子俩争一个别号,而大打笔墨官司,也颇为稀奇。

南宋末年出现的《三字经》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激。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此书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编撰,或说是宋末广东人区适子所作,后由广东人黎贞续编加注。其注曰:“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轼之父。”《三字经》作为孩童的启蒙读物,流传很广,“苏洵号老泉”的说法也被普遍接受,“苏老泉”几乎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学者,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治平三年(1066),享年五十八岁。据说,他年轻时“游荡不学”,有谓“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其父亦不强之,甚至“纵而不问”,乡党亲族都觉奇怪,或问其故,其父笑答:“非尔所知也”。果然,从二十七岁开始发愤为学,闭门苦读。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记:苏洵“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而这时,苏洵也颇自信:“吾自视,今犹可学。”此后熟读儒家经典,还通晓百家之说,“专志于学,卒成大儒”。

然而,其科举之路还是走得十分坎坷,几次应试不中,于是“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在益州知州张方平的推荐下,嘉祐元年(1056),苏洵送二子入京应试,拜访了欧阳修、韩琦等诸位名臣大家,呈上自己的文章。欧阳修大加称赏,并立即将其文章呈献朝廷,一时士大夫争相传阅,名动京师。后朝廷任命他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又以文安县主簿的身份参与《太常因革礼》的编纂。晚年主要从事政论与学术著述,笔力雄健,议论畅明,世人将他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后人又将他们一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洵大器晚成的故事,通过《三字经》,数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少年学子们。

不过,自明清以来。不断有学者指出,“老泉”应是苏轼的别号,《三字经》张冠李戴地将它误加到苏洵的头上,是作者的疏忽。最早提出质疑的是明代学者郎瑛,他在嘉靖年间所著的《七修类稿》中指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苏轼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以其所居之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老茔有老翁泉,故用此号。又,梅圣俞有老人泉诗,东坡自注说:家有老人泉,公作此诗。并称曾在卷册间见“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之印。而其友有东坡画竹,下用“老泉居士”朱文印章。据此,“老泉”实为苏轼的别号。叶、苏同时,当不会有错。如果说苏洵号老泉,难道有子犯父号之理吗?欧阳修与张方平为苏洵所作墓志,也都言人称“老苏”,而没有“老泉”之号。由此,郎瑛断定,是后人误将“老苏”改成了“老泉”。

古人讲究避讳,不但避名,也要避号,父子决不会同号。既然苏轼有“老泉”之号的明证,那么其父苏洵决不会有此号。郎瑛拿出的史料颇为可信,推断也较为有理,明清时不少学者赞同此说。如明万历间学者张燧所编《千百年眼》一书,赞同郎瑛的观点,断定“老泉”是苏轼的别号。清袁枚《随园诗话》,考证后认为“老泉”是苏东坡的别号。戚牧《牧牛庵笔记·东坡别号》说,原版《晚香堂帖》尾有“东坡、老泉”二印,钤苏轼名下,此其明证。吴景旭《历代诗话》引苏东坡《老翁泉》、《老人泉》诸诗后指出,如果父亲号“老泉”,东坡是不会如此作诗讽喻的,“老翁泉”或“老人泉”是苏淘之墓茔地,东坡晚年为纪念先人而自号“老泉山人”。到清末民初,章太炎在增修《三字经》时,就把其中的“苏老泉,二十七”改为“苏明允,二十七”,似乎已成定论。

其实,坚持旧说的仍大有人在。如明末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所编著的《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中,仍说苏洵别号“老泉”。有关故事改编成评话、戏曲,在民间广为传播,所以“老苏即老泉”之说久盛不衰。再如王文诰在《苏诗总案注》中,还是把“老泉”之号加在苏洵的头上。近数十年来,许多出版的论著和工具书在介绍苏洵生平的时候,还是袭用“号老泉”的说法。如《历代文选》、《三字经》等,曾枣庄《苏轼评传》也取此说。甚至有人旧话重提,学术界又为此打了几场笔墨官司。

持“老泉”为苏洵别号的学者,也能拿出宋人笔记《瑞桂堂暇录》为依据,此书称:“老泉携东坡、颖滨谒张文定公(张方平)……文定语老泉,皆天才,长者尤明敏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这样看来,宋人也有称苏洵为“老泉”的了。似乎两说旗鼓相当,都有宋代文献为证,真让人有点越搞越糊涂了。

同类推荐
  • 回到大明当才子

    回到大明当才子

    总之一句话,张大少爷确实是一位非常非常难得的好人,谦谦君子,绝对算得上大明朝的道德楷模!当然了,不遭人妒是庸才,张大少爷兼张大探花再是好人,总有一批心胸狭窄、心理变态、居心叵测、缺乏教养的宵小鼠辈对他是百般诋毁、万般污蔑——至少建奴们和包衣奴才们就没一个能看张大少爷顺眼的。为什么呢?因为咱们的张大少爷活生生的毁了大清天朝入主中原!赤果果的毁了康乾盛世!恶狠狠的毁了被包衣奴才无比吹捧大清十二帝啊!
  • 三国之铁骑无双

    三国之铁骑无双

    得谋士,铁血三国,娶美人,颖川陈玉,一揽众美在三国,从傻X成为绝顶聪明之人,建至强骑兵,战骑无双,铁骑所向,收猛将,扬威无敌!,生于世家
  • 大同博物馆藏品选萃

    大同博物馆藏品选萃

    本书通过介绍大同市博物馆藏得北魏文物、辽金元文物、明清民国文物,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同市。
  • 大风起兮(上)

    大风起兮(上)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农家子弟,他和他的一帮哥们弟兄们,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阵阵旋风,搅起了一股股漫天的历史尘沙,将喧赫一时的大秦帝国刮得片甲不存。从此,我们的华夏民族被叫做“大汉民族”。这位农家出身的草莽皇帝,就是大汉的开国君王刘邦!
  • 春秋霸业

    春秋霸业

    当天夜里,风势很大,大家都在呼呼大睡的时候,田风把他们叫了起来,吩咐这几十个人,去周边砍了些树,然后田风把这些树,拿刀截成一段段的,有从地上随意的捡起两块石头,搓呀搓的,众人都不知道田风要干什么,田风把手都搓的通红了,一会之后,突然一阵火光,烧在了被砍断的木条上。
热门推荐
  •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想象力和富于魅力的思想的源泉,在西方世界始终是无与伦比的。有关希腊神话的地位,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评价的:“希腊神话的重要性在西方人文化、艺术和情感的历史上怎样估计都几乎不能说是过高。……否认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等于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成就,以及受到它的启发的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天才。”
  •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的哲学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体会低调做人的精妙要义,从心态、姿态、言辞、行为、处世、职场、家庭等多个方面讲述了低调做人的人生哲学。鲜活的案例与生动的说理相结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领悟智慧人生的秘诀。
  • 王爷,放过我吧

    王爷,放过我吧

    跟王爷相敬如宾能不过一辈安稳生活,只可惜这个王爷真是。。。。。潇墨离穿越之后就变成了王妃,真是太神奇了。和古人相爱的话,好像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潇墨离说,我是不会出现在历史之中的,王爷却说,有我就会有你。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相爱了呢?好吧,既然这样,我就老实当个王妃吧。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武林外史后续

    武林外史后续

    如果把沈浪当成是赌注,也只能有一个结局,让白飞飞和朱七七来一场公平的PK,那么最后,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结局,拥有沈浪的人将会是谁?,即使不是你想看到的那种!当我看到白飞飞倒在沈浪的怀中慢慢地死去;当我看到宋离愁眉紧锁;当我看到最终沈浪和朱七七在一起时。一切都好像结束了,一切又都好像是一个新的开始
  • 异界之剑师全职者

    异界之剑师全职者

    这一年,已有数十年未曾更新过的神榜之上,又多了一个年轻的名字。一个新的名字:雪落!————————新书发布,东方玄幻《无尽剑装》,书号,1600879,简介下有直通,请新老朋友们前去收藏,推荐票支持一下!谢谢!
  • 企业培训全书(经典篇)

    企业培训全书(经典篇)

    本书从职业培训的需要出发,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职业培训工作中会用到的资料以及相关工具,旨在为企业培训员工、专业培训师提供一本实用、系统的培训全书,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培训师设计培训课程提供一个好的参照。
  • 重生之名门贵妻

    重生之名门贵妻

    顾若瑾,前世号称商界女王的她被未婚夫抛弃,好友背叛,最后惨遭母亲毒害,带着真相含恨而终。重生后,她是人人鄙夷、家族厌弃的恶女,姐妹们算计仇视的(继承人选)对象。可她既然获得重生,那就势必要独揽大权!不再重蹈前世覆辙——名、利、权!她,尽握在手之时!定要掀起家族、商界新一轮风暴!!——宴会上,顾若瑾高调现身,重击自家姐妹,高傲的宣布:“今后,我,顾若瑾!将以继承人的身份正式进驻——顾氏!”——可当一切慢慢步入轨道时,却发现与那个玩转黑白两道,名动豪门的贵公子权慕锦纠缠不清。是命运使然,还是刻意的安排?她将如何选择。。。【
  • 再见,好时光

    再见,好时光

    苏善生编著的《再见好时光》以散文、随笔的形式书写了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图书。爱,原来是需要爱来当参照物的,年少时的我们,少不更事,常常看不到父辈们那份深沉的爱,是因为那时我们自己根本就不会爱。长大后,我们懂了,那个这样爱了我们一生的人,却是渐行渐远。花开当珍惜,爱也要趁早。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