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4500000007

第7章 唐朝历史大事详解(6)

唐分西突厥地置昆陵、廻池二都护府。昆陵都护府居碎叶川东,任阿史那弥射为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率五咄陆部。迪池都护府居碎叶川西,任阿史那步真为迪池都护、继往绝可汗,统率五弩失毕部。各部落酋长,按其部落大小,资望高下,授刺史以下官。其所役属诸国皆置州府,西尽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西突厥领土全部归唐所有。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分安西都护府置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率昆陵、漾池两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掌天山南、北两路。北庭都护府辖境东起今阿尔泰山西达今咸海(一说今里海)。

注释

①《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

②《资治通鉴》唐高宗显庆二年。

③《资治通鉴》唐高宗显庆三年。

唐控西域

唐初西域处于西突厥控制之下,唐朝要战胜西突厥,解除西北边区的威胁,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必须取得西域,即所谓“断匈奴右臂”。贞观二年(628)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为其伯父所杀,引起内乱,西域震动。

贞观四年(630)西突厥属地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主举所属七城内附,并亲自入朝长安。唐太宗于其地置西伊州,作为经营西域的第一个据点。

第二步是灭高昌。隋唐之际,西域主要有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五个王国,天山以北是西突厥人生活地区。高昌国(今新疆鄯善、吐鲁番两县地)是中原王朝通向天山南北路的出口,古代中西交通的要道。国王麴氏原为兰州汉人,北魏景明元年(500)被推为王,故高昌在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模仿和学习中原王朝,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厥(其)土良沃,谷麦岁再熟,有葡萄酒,宜五果,有草名白叠(棉花),国人采其花,织以为布。有文字,知书计”①。人口三万七千余,有兵一万余人。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高昌王麴伯雅遣使人贡,贞观四年(630)高昌王麴文泰入朝长安,太宗对他赠赐甚厚。高昌除贡献拂蒜狗、玄狐裘等方物外,“西域诸国所有动静,辄以奏闻”,双方关系协洽。时西域通内地之碛路已于隋末闭塞,西域商贾皆道经高昌,贞观六年(632)焉耆王突骑支请复开碛路以便往来,太宗许之。高昌王麴文泰闻之大怒,遣兵大掠焉酋,与西突厥乙毗陆可汗结盟,共同“遏绝西域商贾”,阻隔西域诸国与唐通商,对途经高昌的西域入唐贡使,任意拘留,抢掠贡品。并侵扰唐的伊州,扣留逃出西突厥取道高昌南返的汉人,傲慢唐使,挑拨薛延陀与唐的关系。

贞观十三年(639),太宗征麴文泰入朝,文泰称疾不至,于是决定出兵平定高昌。“时公卿近臣,皆以行经沙碛,万里用兵,恐难得志,又界居绝域,纵得之,不可以守,竞以为谏”②。太宗力排众议,十二月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薛万均及契芯何力部步骑数万以击高昌。贞观十四年(640)麴文泰闻唐出兵,谓其国人曰:“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得有隋之比。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当以逸待劳,坐收其弊。若顿兵城下,不过二十日,食尽必走,然后从而虏之。何足忧也!”但出其意料,唐军很快兵临碛口,麴文泰忧惧不知所为,随即惊吓发病而死,子麴智盛继位。时高昌童谣云:“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③八月唐军至田城(即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晓谕不下,攻半日而克,虏男女七千余口。大军直趋其都城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哈拉和卓堡西南),击败高昌军,直抵其城下。麴智盛力图固守,侯君集命填堑攻城,以撞车毁其城堞,炮车(《旧唐书·西戎传》作抛车,四轮,可抛石)抛石,飞石如雨,又作巢车,高十丈,可俯瞰城中。城中大惧。初,麴文泰与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相约,有急相助,如唐兵至,“共为表里”。侯君集出兵,乙毗咄陆遣其叶护屯兵可汁浮图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声援高昌。及唐军至,可汗畏惧,西走千余里,叶护以城降唐。麴智盛援绝计穷,开门出降。侯君集分兵略地,全部收回三州五县二十二城,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户八千四十六,口三万七千七百。

平定高昌以后,唐太宗欲将其地置为州县。魏征等认为若置为州县,则常需千人镇守,遣兵远戍,轮番更代,往来奔走,徒耗钱财,不能从中得“撮粟尺帛”之利。应援东突厥之例,抚其百姓,存其社稷,立其子孙,长为藩翰。太宗不从,以其地置西州(治所在高昌城),并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留兵镇守,以可汗浮图城置庭州(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侯君集虏高昌王及其群臣而还。“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④。

第三步是灭焉耆。焉耆国(国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东接高昌,西邻龟兹……典王姓龙氏,名突骑支,胜兵二千余人,常役属于西突厥。其地良沃,多葡萄,颇有鱼盐之利”⑤。有户四千余,从事农牧,贞观初年焉耆王突骑支曾遣使于唐,贡献方物,并获准开通大碛商路,因而遭高昌袭掠。侯君集进攻高昌时,焉耆请为声援,高昌灭后,唐太宗诏以高昌所掠焉耆七百人还焉耆王。高昌既灭,西突厥笼络焉耆,其大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焉耆王突骑支女,与焉耆结为姻亲,互为唇齿,抗拒唐朝。贞观十八年(644)唐以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击焉耆。焉耆城四周环水,恃险而不设备,唐军倍道兼行,夜至城下,将士浮水而渡,至晓登城,俘其王突骑支,留王弟粟婆准摄国事而还。不久于其地置焉耆都督府。郭孝恪锁突骑支至洛阳,赦其罪,后太宗葬昭陵,刻突骑支石像列于陵前。

第四步是灭龟兹。龟兹国(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在焉耆之西,“有城郭屋宇,耕田畜牧为业”,“学胡书及婆罗门书、算计之事,尤重佛法”,“有良马、封牛(一种高背的大牛),饶葡萄酒”。矿产丰富,是我国最早用煤冶铁的地区之一。

古代龙船唐高祖即位,龟兹遣使来朝,贞观四年(630)又遣使献马,太宗赠赐甚厚,自此每岁朝贡不绝。后臣服于西突厥,唐灭焉耆时,龟兹曾遣兵援焉耆王突骑支,至诃黎布失毕即位,断绝朝贡侵扰邻国,在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控制下,与唐为敌。贞观二十一年(647)十二月以阿史那社尔为昆丘行军大总管,契芯何力为副总管,与安西都护郭孝恪等率唐兵及铁勒、突厥等兵合十余万击龟兹。贞观二十二年(648)九月,阿史那社尔率军先破西突厥处月、处密二部,十月,引兵自焉耆之西趋龟兹北境,五道进军。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逃走。龟兹王诃利布失毕与其相那利率兵五万拒战,大败,逐北八十里。布失毕走保都城,阿史那社尔攻克之,由安西都护郭孝恪驻守。布失毕轻骑西走,保拨换城(故址即今新疆阿克苏),社尔攻四十日,拔拨换城,擒布失毕。其相那利逃走,引西突厥兵反扑袭都城,郭孝恪守备不严,于激战中阵亡,唐军力战,那利兵败被俘。阿史那社尔乘胜连下五大城,遣使前往各城晓示祸福,“降者七十余城,宣谕威信,莫不欢服”⑥。唐灭龟兹,西域大震,各族首领纷纷摆脱西突厥的统治,服属于唐,贡使往还,通商不绝。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王伏阁信闻阿史那社尔灭龟兹,遣使送骆驼三百峰以劳军。西突厥慑于唐军威力,亦“争馈驼马军粮”。阿史那社尔立龟兹王布失比之弟叶护为龟兹王,勒石记功而还。

唐政府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设置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个军镇,统属于安西都护府,称为“安西四镇”。高宗显庆三年(658)正月,龟兹大将羯猎颠,抗拒唐朝,遣杨胄率兵大破之,擒羯猎颠及其党与,尽诛之。以其地为龟兹都督府,立布失毕之子素稽为龟兹王兼都督。五月,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⑦。

高宗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陷龟兹拨换城,高宗下令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勘四镇⑧。

高宗调露元年(679),西突厥连合吐蕃侵逼安西,吏部侍郎裴行俭乘送波斯质子归国之便,途经西州,“召四镇诸胡酋长”⑨以畋猎为名倍道西进,猝至西突厥部落,擒其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而归,留副使王方翼于安西,使筑碎叶城(故址在前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乃以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为四镇(元龟九六七)。此为四镇再置之颠未。与前异者用碎叶代焉耆”⑩。至此,碎叶始为四镇之一。高宗永隆元年(680)七月,吐蕃陷龟兹、疏勒等四镇,“会东突厥离唐独立,北方多难,无暇西顾,武后垂拱二年(686)又弃安西(全唐文一六五员半千文)。武后长寿元年(692),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命王孝杰、阿史那忠节率兵击吐番,大败之,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是为四镇之三置。是时四镇仍有碎叶而无焉耆。武后圣历二年(699),西突厥突骑施(突骑施为西突厥十箭之一)首领乌质勒移衙碎叶,其子娑葛继立,攻陷安西,四镇路绝。唐赦其罪,册为十四姓可汗,赐名守忠。守忠死,部将苏禄为酋长。玄宗开元七年(719),册拜突骑施苏禄为忠顺可汗。忠顺可汗“请居碎叶,因改以焉耆备四镇(新书二二一上),此为四镇最末次之改制”,已有焉耆而无碎叶。玄宗天宝元年(742)时,“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显然其时四镇仍有焉耆而无碎叶。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时,安西北庭为吐蕃所隔,皆假道回鹘始能入奏长安。五月,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于回鹘需索无厌,与西突厥别部沙陀酋长朱邪尽忠皆降于吐蕃,节度使杨袭古率二千人奔西州,为回鹘所杀。北庭既陷,安西路绝,莫知存亡,四镇遂废。

注释

①②《旧唐书》卷一九八《高昌传》。

③《册府元龟》卷一○○○《外臣部》《灭亡》。

④《资殆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⑤《旧唐书》卷一九八《焉耆国传》。

⑥《新唐书·阿史那社尔传》《资治通鉴》作七百余城,今从《新唐书》。

⑦《资治通鉴》唐高宗显庆三年。

⑧《资治通鉴》唐高宗成亨元年。

⑨《资治通鉴》唐高宗调露元年原注:四镇:龟兹、毗沙、焉耆、疏勒四都督府也。

⑩岑仲勉《隋唐史》上册254页,中华书局1982年新版。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

逗涔仲勉《隋唐史》上册259页。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唐复辽东

唐初,朝鲜半岛仍为高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北部为高丽,南部东为新罗,西为百济。三国皆遣使与唐往来,武德五年(622)唐高祖赐书高丽王高建武,使其遣还隋末战士流亡于高丽者;亦令各州县索流亡之高丽人,遣其归国。高丽遣还中国流亡人口近万人。武德七年(624),唐遣使册高建武为辽东郡王、高丽王,以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三国互相攻击,唐遣使谕止。时唐朝正巩固内部,无暇他顾,唐高祖无意用兵朝鲜半岛,故说:“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①贞观五年(631),唐太宗遣使去高丽,毁高丽用隋战亡士卒尸骸所筑的京观,收葬战亡骸骨并致祭奠。高丽惧,自扶余城(故址在今吉林四平)西南行至海修筑长城一千余里,以资防御。贞观十六年(642)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②杀高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立建武弟之子高藏为王,自任莫离支(犹唐之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专擅国政。唐遣使册高丽主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贞观十七年(643)百济攻取新罗四十余城,又与高丽连兵,谋断绝新罗入朝之路。新罗遣使求援,唐太宗遣相里玄奖出使高丽,谕以各自收兵,勿攻新罗,否则唐将出兵攻讨。泉盖苏文却说:“高丽、新罗,怨隙已久。往者隋室相侵,新罗乘衅夺高丽五百里之地,城邑新罗皆据有之。自非反地还城,此兵恐未能已。”③玄奖说:“既往之事,焉可追论。至于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辽东,战国燕置郡,辖境相当今辽宁大凌河以东,汉魏皆为郡县,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勾丽,中国尚且不言,高丽岂得必求故地。”④泉盖苏文不听,唐太宗闻之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⑤时唐已灭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等亦相继内属,西突厥在西域势力也已大为衰落,西北边疆渐趋稳定,国内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解决辽东问题,转而东向进攻高丽。泉盖苏文违命与新罗求援,使其获得出兵的时机与借口。贞观十八年(644),决定亲征高丽。群臣多上书劝阻,褚遂良建议派二、三猛将率兵四、五万,即可成事,不必亲征。太宗不听,并对侍臣说:“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⑥是年七月遣将作大匠阎立德等往洪州(治今江西南昌)、饶州(治今江西波阳)、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造船四百艘,以供运输军粮。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转运粮饷,自河北诸州皆受其节度。命太仆少卿肖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作进攻辽东的准备。前宜州刺史郑元惠,已年老致仕,太宗以其曾从隋炀帝攻高丽,特召而问之。对日:“辽东道远,粮运艰阻,东夷善守城,攻之不可猝下。”简短数语,道出双方的长短和战争的前途。惜太宗对此未作认真考虑,只说是今非昔比,仍然大举出兵。十一月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等地劲旅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今山东掖县)渡海趋平壤;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六万及部分西北胡兵趋辽东,水陆两军并进合击。又令新罗、百济、奚、契丹配合唐军分路击高丽。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太宗亲率诸军自洛阳出发至前线督战。四月李世勣军渡辽水,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李世勣、李道宗攻克盖牟城(在辽东城,即今辽宁辽阳东北)⑦俘获两万余人,粮十余万石。以其地为盖州。五月,张亮率舟师拔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获男女八千口,兵抵鸭绿水。唐水陆两军皆获战果。李世勣军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下,高丽步骑四万救辽东,李世勣、李道宗,引兵大败之,斩首千余级。时太宗率兵渡辽水,撤桥以示决心。李世勣攻辽东城,昼夜不息,太宗引精兵与其会师城下,围城数百重,喊声震天地。唐军因风纵火。焚其城楼,火延城中。将士登城,守军力战不敌,辽东遂下。杀万余人,得降兵万余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继而进军自岩城(在今辽宁辽阳东北),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太宗亲为吮血,将军契苾何力中槊,裹伤力战大破高丽兵。六月,白岩城降,得男女万余口,以其城为岩州。

同类推荐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3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3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历史真的很有料

    历史真的很有料

    是智趣历史首席讲师雾满拦江集数十年历史写作的精华之作,沿袭作者一贯的通俗易懂,幽默、智趣的风格,在历史的边角料和碎片中,剥丝抽茧,阐释权力、人性、情爱、处世、歧见、风雅、轶闻……历史在细节处,人性在细节处,988条有料而又多味儿的历史,据说每一条都能稍微改变一下你的世界观。
  • 无良皇帝

    无良皇帝

    为自己的新书广告一下《横眉》,为一部都市类型小说。有如下几种方式能找到,在本浏览页把尾数替换为85220。或点击作者博客,可以找到。或在搜索栏中搜索。或在首页白金作者推荐栏中,可以找到。手头上有闲票的哥们,不要吝啬,帮忙投上票,不胜感激。
  • 风暴来临(1920-1929)

    风暴来临(1920-1929)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 冒牌知县

    冒牌知县

    刑警穿越来到宋太宗初年,正巧遇见一个沮丧的知县悬梁自尽。在发现自己跟这知县相貌很像之后,便冒牌成了这个知县,并发誓要好好照顾他的家人。可是,他很快发现,他治理的是一个山高水深的流放之地,等着他的,不仅有同床共枕的知县妻子那惊诧狐疑的目光,还有莫名其妙的一屁股债务,更有各种诡异奇绝的谋杀谜案,以及谜案后面更大的谜案,最要命的,他还遇到了一波接着一波的神秘劫杀!他凭借睿智的头脑、缜密的推理和敏捷的身手,一次次化险为夷,一个个解开迷雾,一步步发财升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友QQ群:45350704(500人超级书友群,不定时清理,潜水员慎入)72505368(高级群,欢迎加入)
热门推荐
  • 碧血关山

    碧血关山

    亡国之恨、破家之仇未报,心爱之人偏是仇将之女,爱恨情仇纠结在一起无法化解;异宝现世,江湖豪杰追逐争抢,掀起轩然大波。本书故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真使人目不暇接……
  • 管理不“狠”,公司不稳

    管理不“狠”,公司不稳

    要想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狠”字当头。狠是一种姿态,一种精神,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执行力。古往今来,心慈手软对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弱点,是那些失败者功亏一篑的重要原因。正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所说,“我永远都不知道谁是优秀员工,就像我不知道在茫茫荒原上到底谁是领头狼一样。
  • 妖妾

    妖妾

    M国首都,市郊一处废弃的厂房。“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释放人质,放下你们的武器,我们是国际警察……”听着外面警察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进来,被包围在里面的人顿时面露惧色却毫不慌乱,眼光齐刷刷的望向了墙角坐着的黑衣女人。其中,只有一个胆小的年轻男人被吓得双腿打颤,几乎站立不稳。他害怕不是他的错,他才刚加入这个黑道组织,还没有“建功立业”就要被抓,被枪毙了,他……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情迷妖孽师兄:闺秀来袭

    情迷妖孽师兄:闺秀来袭

    “上穷碧落下黄泉,不管你去了何处,我必随了你去的……”他情意绵绵道。“上天我恐高,入地我怕脏,咱小孩子家家的,便老老实实地在地面上待着吧!”她踮着脚尖,拍了拍他的头道。她,本是娇娇弱弱一闺秀,奈何爹爹不疼、哥哥不爱,竟将她送往荒山野岭去拜师。奸师父笑里藏刀将她哄,众师兄恃强凌弱把她欺,妖孽皇子仗势欺人将她骗。“容儿,你忘了我吧……”什么?还想甩了她?他敢!且看她心思细腻降师父,智勇双全斗师兄,浓情艳意驭夫君,风光无限霸天下!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中国当代著名的得道高僧离欲上人,一生建寺弘法,化度甚众,活了107岁。安岳的禅庄法师活了100岁。仍然健在的佛智老法师也有100余岁了。一本与佛结缘的书。一本教你预防胜过治疗的书。一本可以让你活过100岁的书。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此五事,佛家养生之根本也。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陛是显而易见的。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陕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 倒着写的故事

    倒着写的故事

    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本书是陈祖芬的中国故事中的《倒着写的故事》分册。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寓意深刻。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涉及面广,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大汉王朝3

    大汉王朝3

    七国之乱大汉王朝岌岌可危,帝国又如何转危为安?“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是什么让血管里流淌着血性与勇武的刘氏家族构建起的汉帝国轰然崩塌?……
  • 民族救亡(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民族救亡(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