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7800000020

第20章 四海之内大一统(1)

从“尊王攘夷”到“以夏变夷”——华夏民族的新融合。

在交通、贸易、语言、习俗、制度以及民族和统一国家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化。

一、联结四方的交通贸易网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现实局面,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国用武力统一六国之后才开始形成的。但是,走向大一统的趋势,和对大一统的向往与构想,却早在战国即已出现。这些因素,在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为全中国的统一做好了准备,同时也加速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事业的步伐。

战国时期走向大一统的趋势,非常直观地反映在联结中原与东、西、南、北四方交通贸易网的形成上。荀子曾根据当时中原地区可以买到北方生长的犬马牲畜,南方出产的羽毛、齿革、丹青,西方特产的皮革、纹旄,东方生产的布帛鱼盐,而以为已经形成“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新局面。下面就首先来看一下支撑这个新格局的交通贸易网络的大致情况。

在齐国的东部,有以今天的平度、海阳、即墨、诸城、日照等为中心的一些商业集散点构成的贸易网。尤其在临海的今海阳一带,可能形成了当时齐国东部一个重要的海上商业中心。1972年,在海阳县小纪公社江各庄大队曾发现用木箱存放的齐刀币1800多枚。1979年,在日照城关公社、两城公社又发现各种齐刀币。这些线索证明,这一带是齐国东部的海上交通贸易重地,通过这些地方,齐国与东南的吴、越地区进行商业交往。

齐国的西部,有以今天的济南、历城、章丘等地为集散点构成的与中原各国贸易的商业网络。齐的北部有以牟平为中心的海上贸易集散地,主要与燕国进行商业往来。

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是当时齐国最大的商业集散地。据说,临淄有7万户居民;若以每户5口计,就有35万人之多。街上车水马龙,行人拥挤塞路。四方土特产、手工业产品齐集市上,行商坐贾,买卖兴隆,一派繁华景象。据考古探掘得知,当时临淄城的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大小城门发现十多座。从临淄城的规模,可以感受到它有多大的辐射力。齐国就是以临淄为中心,与东部、西部、北部3个贸易网点,构成一个相当发达的商业、交通网络。

在南方,楚国的城市也是频繁的商业交通的枢纽。楚国的大城,首推郢都(今湖北江陵),此外有鄢(今湖北宜城)、宛(今河南南阳市)、城阳(在今河南信阳地区)、陈(今河南淮阳)、上蔡(今河南上蔡)、下蔡(即寿春,今安徽寿县)、吴(今江苏苏州市)等。鄢是楚国的故都,汉水中游的枢纽。宛是汉水与方城(我国古代九塞之一,其城由今河南方城县北至邓县)之间的要冲,有发达的冶铁业。城阳是淮水上游的咽喉。陈、上蔡、下蔡、吴,是陈、蔡、吴3国的旧都。

考古发现的天平、砝码、钱币和舟节、车节(免税经商的凭证,同时规定商船、商车行经的路线和到达的地点),透露出楚国的贸易和交通的繁荣景象。

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琉璃珠,多有蓝白色圆圈纹,即所谓“蜻蜓眼式”,酷似西亚和南亚的琉璃珠,而全无楚风。这似乎又昭示着楚国与南亚有商旅往来。

燕国的辽西郡是中原各国与东北及今日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交往的必经之路。1949年以来,曾经在旅顺、大连、营口、锦州、抚顺、沈阳等地先后发现过不少刀币与布币。这是当时商业交往活动留下的明证。其中今日的朝阳地区,更属燕国从内地通往今东北的交通要道。1961年,在朝阳七道岭发现过用陶瓮存放的货币,计有十多斤重,其中除燕的“明刀”外,还有“安阳”布币、“平阳”布币。这就清楚地反映出,在中国北部,当时存在着一条由燕通过今朝阳到东北各地的商业交通网道。在这条商路上,有从三晋地区来的商人。

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可知当时中原地区的人民对今天的新疆以至中亚地区已有相当认识,这当然与这两个地区的交通往来密不可分。那时,内地的丝绸、布帛和其他手工业产品,通过秦国和赵国,溯河而上;或经过河西走廊,辗转运往新疆、中亚地区。1965年在新疆阿勒泰县发现了一面战国时期的青铜镜,就是内地传去的。大西北的土特产,也源源不断地传到内地,最著名的要算是屡见于文献记载的“昆山之玉”了。据《史记·赵世家》,苏厉在给赵惠文王的一封信中说:如果秦国出兵切断恒山一线,则“昆仑之玉”就不能转运到赵国了。

韩国地处中原腹地,是南北商旅和贸易往来的中转站。韩国有许多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如屯留(今山西屯留西南)、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其中宜阳地方八里,是当时北与赵国上党郡,南经南阳郡与楚国联系、往来的交通要道。

总之,战国时期,东、南、西、北、中四面八方的联系和交往已经相当频繁,各地物资彼此得到交流,商人们在交通线上往来不绝,从前那种各地区间比较闭塞的局面已被打破。

二、从“尊王攘夷”到“以夏变夷”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也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经过春秋、战国、秦、汉,华夏族与兄弟民族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战国是华夏族经由与兄弟民族的交融而向汉族演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华夏”亦称“诸夏”,传说出自黄帝,意思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中国之人,与“蛮夷”对称。在夏商二代夏族、商族发展、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华夏族的雏形。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又经过周公、成王的东征和昭王南征、穆王西征,加速了周族与其他一些民族的融合,遂正式形成华夏族。

平王东迁之后,华夏族的中心地区转到黄河中游。当时戎、狄族对华夏族诸国不断进攻骚扰,华夏各国同戎、狄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这些战争既有破坏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也产生了客观上促进各民族融合的积极效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也同样起到了民族融合的催化剂的作用。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间和列国间的战争与交往,我们看到:燕国势力扩展到辽河流域,促进了东胡族与华夏的交融;齐国强盛。扫灭了境内的少数民族;秦国不仅由原先“杂戎、狄之俗”而逐渐实现了“华夏化”,还收复渭水流域的很多地区,又兼并巴、蜀,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在蛮夷之地的吴国,贵族们开始承认自己是“周之胄裔(后代)”;曾被中原列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完成了自身的“华夏化”,并且融合了南方的苗、彝,又统一了越国(越国先灭吴国),甚至将势力深入到两广和云贵地区;韩、赵、魏兼并了包括中山国(属白狄族)在内的许多部族、小国……

在上述广阔的区域内,各族之间的差异渐趋缩小,乃至消失。

从春秋到战国,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尊王攘夷”到“以夏变夷”的变化。春秋时,以齐、晋为首的华夏族各国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与周边的戎、狄、蛮、夷做斗争,这使华夏族的旗帜更加鲜明。但“尊王攘夷”是在华夏族受到“四夷”的侵扰,一度面临亡族的危险情况下提出的口号。当时有人曾惊呼:“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夷和狄严重地侵害中国,南边的夷人与北边的狄人相呼应,中国受到夹攻,命运就像一根线一样维持着。见《春秋公羊传》)齐桓公救助邢、卫、郑、蔡的行动被誉之为“救中国”的“王者之事”。对辅佐齐桓公的管仲,孔子给予高度赞扬,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若无管仲,我就要披着头发,衣襟向左,作夷狄的服饰了。见《论语·宪问》)“尊王攘夷”,就是号召拒斥夷族,明确华夏族与夷族之间的界限,这显然不利于民族融合。

进入战国,华夏族不仅扭转了“不绝若线”的境况,而且势力范围大大拓展,力量远胜于夷狄。在这种情况下,华夏族文化以其相对的先进性,吸引和改变着周边文化,这就是所谓的“以夏变夷”。

“以夏变夷”意味着夷、夏之间的民族意识趋向模糊,民族情感趋向和谐,民族壁垒趋向消解。而在“以夏变夷”的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吸收、融汇周边文化精华于自己的体系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以夏变夷”的观念究竟起于何时,有待细考。不过,以“以夏变夷”政策取代“尊王攘夷”,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时代特点,却是在战国。在战国时期“以夏变夷”的基础上,结出了日后大一统的“汉民族”、“汉文化”的硕果。

三、“胡服骑射”的启示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是赵国的第六个国王,在他执政期间,赵国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奖励耕战,二是改革军制。“胡服骑射”就是军事制度上所做的改革,但它产生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原来的范围。

赵国的北面大都是过着游牧生活的胡人部落。他们虽没有与赵国发生大的冲突。但小的骚扰却也时常不断。胡人作战时,身穿短衣,骑在马上。动作灵便,往来如飞,一边疾驰,一边还能射箭,战斗力很强。而赵国的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优越,但大多数还是步兵和车兵混合编制的队伍。而且战士穿的是长袍大褂,袖子长,腰肥,领口宽,下摆大,再披上铠甲,比较笨重,不利于灵活作战。鉴于此,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建立骑兵。然而,要学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用胡人的短衣、长裤。

公元前307年春季的一天,赵武灵王召见大臣肥义,与他商议实行“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武灵王问:“这事恐怕会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反对,你看怎么办才好?”肥义回答:“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做事若顾虑多,就不可能成功;实行一项措施,若有疑虑,也就做不成。)肥义接着又说:“自古以来,风俗习惯不是不能改变的。从前舜的时候,有个落后的部族叫苗,舞跳得很好。舜就向他们学跳舞;禹也向倮这个部族学习过跳舞。所以大王不要有什么顾虑,就下决心学胡服骑射吧!”这坚定了赵武灵王的决心。

但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计划,遭到了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王族中一些人的竭力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中原是文明人所住的地方,万物齐备,又有圣贤的遗教,施行的是仁义,用的是诗书礼乐,技术也发达,本是蛮夷学习的榜样。现在要丢掉这些去搞什么胡服骑射,这是改变古代圣贤的教导,更换古代的章程,可是万万行不得的。

刺绣赵武灵王亲自到公子成家去做说服工作。赵武灵王指出,衣服应该方便于穿着,礼制应该方便于做事。如果环境不同了,就应该采取相应的办法,而不能死守中原地区已经不适用的习俗和制度。经过一天的辩论,赵武灵王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实行。

可是王族公子赵文、赵造、赵俊等人和一些大臣仍然反对。他们指责说:“衣服习俗,古之礼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赵武灵王批驳道:“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又有什么礼非遵循不可?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事情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的;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的那一套。”赵文等人感到无理再反对,就同意改穿胡服。

于是,赵武灵王下令全国改穿胡服。由于穿着胡服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对于个别迟迟不肯着胡服的,赵武灵王就给予严厉的警告,吓得他们只得接受改革。

赵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以后,就亲自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队装备。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306年,赵国攻取北方上千里的土地。公元前305年,又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在遭致惨败后,献出四邑求和。公元前300年,赵军又攻占中山大片土地。到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给他儿子赵惠文王时,赵国已是“七雄”中的强大国家之一了。

赵武灵王向胡人学习,借用来的短衣、长裤,以后就变成汉民族服装形式的一部分,并沿用了2000多年。他组建的骑兵,推动了中原地区国家骑兵兵种的发展。

“胡服骑射”的事例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必须不断地从外部世界汲取营养,才能持续地发展,并永葆生机。正是借助了这种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机制,华夏族和华夏文化才得以发展、壮大为汉民族、汉文化。

四、“大一统”:一个口号的由来

在统一的王朝出现之前,得“风气之先”的一些学者,已在呼唤大一统局面的到来。

“大一统”一词,首见于《公羊传》。该书于公元年载:“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的作者,传说是孔子门人子夏的再传弟子,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公羊传》是公羊高为孔子手订的《春秋》一书做的传(即对《春秋》经义做的解说)。不过这些解说起先仅为口耳相传,到西汉方得成书。《春秋》素以“微言大义”著称,它开篇第一句为:“元年,春,王正月。”公羊高所说的“大一统”,就是对这一句中的“王正月”所做的诠释和发挥。

我们有必要对什么是“王正月”做一些说明。

“王正月”的“正”,指的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夏、商、周三代的正朔(朔指一年的第一天)不同;夏正建寅,以寅月(接近于目前尚通行的阴历的正月)为正月;商正建丑,以丑月(阴历十二月)为正月;周正建子,以子月(阴历十一月)为正月,是谓“三正”。亦称“三统”(建子为“天统”,建丑为“地统”,建寅为“人统”)。春秋时,政令已不统一,告朔之制久废,各国所行正朔也不一样,如晋国用夏历,宋国用殷历。《春秋》说“王正月”,是指周历的正月。《春秋》记时仍遵用周王颁定的正朔,并想以此表示各国历法应当划一。对此,公羊高以“大一统”做解说,意即孔子书“王正月”,包含着尊崇一统的“大义”。

这就是战国时期“大一统”口号的最初由来。

五、学者心中的大一统

“大一统”的原意,是指尊崇一统,可到后来,它的含义衍变为指大而一统的一种局面。战国时候的一些学者,对大一统的局面做了不少规划和构想,从而形成了中国人有关“大一统”的一些基本观念。这里选择两种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学说,加以介绍。

《禹贡》的九州说

《禹贡》是列入儒家“六经”的《尚书》中的一篇,托名为大禹所作。不过,经过深入细致地研究以后,目前学术界倾向于认为此系战国后期人的作品。

《禹贡》说,大禹治水,将天下分为九州,即9个区域。它们是:

冀州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辽宁。

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

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

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

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

同类推荐
  • 暴君刘璋

    暴君刘璋

    一恨世态炎凉,二恨人丧伦常。三恨江山污浊,四恨百姓离殇。五恨愚民短视,六恨道貌君子。七恨奸人当道,八恨胡虏喧嚣。………………………………………………………………三国暴君刘璋*************************************************************穿越武侠大陆,开局一个破高中学校。所有武侠人物粉墨登场,正道邪道魔道风云际会,看何时归如何以一校之长,登上武林之巅*************************************************************新书《打造完美女神从吃鸡开始》,作者名:谭道长,已经十万字,成绩还好,确定不太监。书友讨论群:193604165
  • 我的吕布兄弟

    我的吕布兄弟

    章辕某日醒来,意外发现穿越到汉末,成了九原县令公子张援。幸机缘凑巧,结识了杀虎救杜鹃的吕布,与他结拜兄弟,并且爱上杜鹃。杜鹃却爱着吕布。吕布杀仇人判徙边。
  • 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老陈说鄱阳事

    老陈说鄱阳事

    本书是江西省鄱阳县电视台开播的《老陈说鄱阳事》一档节目的文学结集。在书中作者较完整系统地回顾了鄱阳历史的悠久和鄱阳文化的璀璨。
  • 大秦帝国风云录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主人公穿越了,重生了,成了大秦帝国王族的一员,但让他极度失望的是,他这个王族成员是一个流配边疆的罪人,他将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热门推荐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相公你醉了

    相公你醉了

    疯狂版下雨天遇上分手,过个马路遇上穿越。大四女生田甜在毕业季遇上前途爱情两茫茫的时候穿越成新娘子了,可是这新婚相公跟那个贱人长的一模一样是几个意思!于是乎,新婚夜,叉腰举火把:“我不嫁,你们再过来我就点火烧房子!”结果,新婚相公把她告上公堂,索赔……一辈子!狗血版慈祥和蔼的大哥对女儿溺爱成瘾……相貌堂堂的小叔却总对田甜为首是瞻,自己那个才十四的小妹却偏偏对他情有独钟……添乱!小夫妻家长里短的斗,娘家人又各个是极品,田甜奔溃之际发现相公人模人样起来了,正芳心暗许呢,隔壁村买豆腐的姑娘又不消停了。靠!你一村夫也有人跟姐抢!励志版算了,男人是长腿儿的,银子才是自己的。所以决定重操父业:酿酒!可这酒馆火了,相公的仕途却郁郁不得志,看在他当初帮忙的份上,田甜大手一挥:“相公,功名什么的都是浮云,我的酒馆里缺一厨子。”“……”
  • 妖孽殿下出逃妃

    妖孽殿下出逃妃

    她是丞相千金,赏春盛宴上结识那如桃花般美丽的男子,他们都没想到,会因此而结下宿命的纠葛。下嫁闲王后自己的家族被揭发贪污灾银、陷害忠良、毒害龙子,面临灭族之灾。在她决心安定下来时,却被告知自己的夫君与洛党死敌联手抄了自己的家。一月之前正是他们大婚之日,那天万人空巷。而一月之后,一纸休书,冰冷无情的话语化为利刃将她的心刺得千疮百孔。沦为乐妓、逆境中结识知己,沉浮几番,只有那眉眼如画的男子还能伸出手轻声道,和我回家。再次点上红妆时,却遭受朋友的背叛。命运辗转,在异乡又如何能轻言相信?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立场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立场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领衔”“立场”“虚构”“叙事”“重建”“前世”栏目中刊发的短篇小说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
  • 人体悬案之谜

    人体悬案之谜

    千百年来,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最为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挖掘人类自身的奥妙,探索人体未知的领域,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一研究又走到了新的顶峰,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科学热潮。本书根据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大家展示,发生在人类身上和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神秘现象,比如人体自燃、特异功能、时空隧道等等。爱吃钉子和煤块的人,可以用眼睛做透视的人,有蓝色血液的人,以及能够预示未来的神秘梦境等等。令大家产生无穷的回味和思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自己就是一座金矿

    自己就是一座金矿

    潜意识决定命运,潜意识创造一切,潜意识改变一切。每个人体内都埋藏着一座巨大的潜能宝藏,激活并运用这座宝藏,人人都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心灵的力量大全集》《自己就是一座金矿大全集》,为你揭开了潜意识深处的图景,传授一套最简单高效的潜能开发工具,让你开启能量宝库,挖掘潜意识,激发正能量,操纵命运、愿望、财富及健康,步向幸福和成功。
  • 35岁之前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

    35岁之前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

    由于所处环境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然而殊途同归,目标都是一样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书收集了大量中外成功人士的例子,并对他们的成功经验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了确保你在35岁之前取得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遵照这些法则,一步一步完善自我,你就会逐渐实现你的成功之梦。希望这本书能够伴随您走向成功的殿堂。
  • 泰国人

    泰国人

    本书从多个层面描述了泰国人的性格,探讨其国民性和民族性,书中还选择了一些能反映泰国人民生活和自然风貌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