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5700000015

第15章 对科学的探秘(2)

1911年秋天,魏格纳读到了密卡尔逊写的关于正蚯蚓奇怪分布的书。读后魏格纳不禁想到他在一年多以前注意到的那个奇怪现象,即非洲的西海岸与南美洲的东海岸中一个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与隔海相望的大陆的凹入部分相似,且遥相呼应。他不由地猜测,本来就是一整块的大西洋两岸大陆后来破裂漂移开来,成为现今的东西两个海岸线。如果是这样,蚯蚓就不是横渡大洋了。沿着这个思路,他又进行了许多研究。魏格纳在191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1915年他出版了一本轰动世界地质界的着作,书名叫《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他认为,地球在远古的时候只有一块陆地,这块陆地叫做“泛大陆”;一个统一的大洋包围着这块泛大陆,这个大洋叫做“泛大洋”。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泛大陆在这次变化中开始发生破裂。破裂了的大陆在地球自转和天体引力的影响下向外漂移,像航行在水面上的船舶一样。这些漂移的大陆在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终于漂到了今天的位置,形成了七大洲、四大洋,即现代地球版图的基本面貌。

许多人对大陆漂移说持怀疑态度,因为人们不相信庞大的大陆可以在水中漂移。另外,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魏格纳的理论也存在着许多破绽和缺陷。1930年,在第四次前往格陵兰考察时,魏格纳不幸遇难,从此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倡导者也没有了。这一学说一度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

随着海洋地质研究的深入,古地磁研究所总结的大量资料,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在20多年后,又在新的理论基础上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特是专门研究古代地磁学的专家。1954年,他找到了大陆漂移的直接证据。1961年英国人赫兹依据沿大洋海岭对称分布有磁性条带这一新发现,提出了地幔对流和海底扩张说。他设想新地壳的诞生处是大洋的海岭,地幔中的物质不断从海岭当中的裂缝中流出来,并凝结在海岭两边,造成海岭不断向外扩张,并以一浪接一浪、后浪推前浪的方式运动。赫兹认为,迄今这种运动过程仍然持续不断。

1968年,法国人勒皮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20几个大板块组成,其中最基本的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等6大板块。根据他的板块构造理论,地壳不断发生变化,在整个地质时代载着大陆的板块都在运动着,地球大陆在漫长的年代里实际上被“撕裂”过若干次。新的海洋就在它们被撕裂时形成了,但有时大陆在板块相互碰撞的情况下又粘接在一起,原来的海洋地带就变成了陆地,在别的地方又撕裂成了新的海洋。

通过大洋海岭的扩张,海底也同样不断扩张,这一点成功地解释了目前地球海陆的分布状态。板块学说是一种全新的地理学观念,它指出:大陆和海洋都有分有合,有生有灭,并非永恒不变。

随着更多的观测事实的积累,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陆漂移论又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复活。现在通过人造卫星的精密测量,人们已经证实:大西洋在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扩展,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相互靠近的速度是平均每年5.1厘米,澳洲与美洲大陆分离的速度则达到了每年1厘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学说已经被所有的人无条件地接受了。

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太相信这个理论。一些科学家就认为“大陆漂移说”的前提是地球体积和地表总面积固定不变,这是从对地壳变动的认识来分析问题的,因而有许多疑点无法解释。他们认为相似的“板块构造说”也是如此。但勒皮雄关于大陆本来连在一起的思想启发了许多研究者,包括后来怀疑、反对他的研究者。

关于大陆漂移说成立与否的争论还在继续,许多新的学说还在不断涌现,到底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对该问题探讨的深入,人类对它的认识必将日益接近事实。

水探秘

从太空中看地球,它是一个大部分为蓝色的圆球,那些蓝色的部分便是水。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拥有液态水的天体。这让人们不禁想问:地球上的水来自何处?

地球其实名不副实,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9.2%,海洋的面积占70.8%,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水球。

地球上有多少水?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地球上总共有138.6亿立方米的水。

长久以来,人们对地球上水的来源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此,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水是从天上(雨雪)掉下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雨雪是地面上的水蒸发后才到了天上的。

有些科学家说,太阳风导致了水的产生,地球水是太阳风带来的,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科学家是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是太阳外层大气向外逸散出来的粒子流,电子和氢原子核——质子是其主要成分。根据计算,托维利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地球形成到今天,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的氢的总量达1.70×1023克。我们知道,氢和氧结合就会产生水,如果把这些氢全部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1024克的水,地球水现在的总量145亿吨与这个数字是十分接近的。更重要的是,地球水中的氢与氚含量之比为6700∶1,这同太阳表面的氢氚比也是十分接近的。因此托维利认为,根据这些计算和成分对比,可以充分说明地球水来自太阳风。

研究地球物质成分和内部构造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其实是从地球内部挤压出来的,地球表面原本是没有水的。水最早是从星云物质中带来的,在地球形成时,通过地球的演化,后来不断从地球深处释放出来。几乎在每次火山喷发时总会喷出大量气体,水蒸气要占到75%以上。地下深处的岩浆中有水分,即使是由岩浆凝固结晶而成的火成岩,水也以结晶水的形式存在其中。

但是,随着人们对火山现象研究的深入,上述观点被推翻。人们发现同火山活动有关的水,是地球现有水循环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从深部释放出来的“新生水”。

科学家克莱因分析了世界各火山活动区与火山有关的热水中的氚,证明它们与当地的地面水是相同的,从而确认它们是渗入地下的地面水,在火山热力的作用下重新变为水蒸气上升。

后来,科学家根据对某些地区火山热力所导致的氚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爆炸能够导致氚含量的升高,这就进一步说明其实是新近渗入地下的雨水变成了火山热水。这些研究成果使那些主张地球水来自“娘胎”的研究者修正了对火山水的看法。

水的来源并无定论,美国衣阿华大学的弗兰克等科学家还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理论:太空中由冰组成的彗星才是地球上水的来源。

原来,科学家发现,大气中水蒸气分子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向外飘扬,当它到达80~100千米气体稀薄的高热层中时,氢原子的运动速度会超过宇宙速度,能摆脱地球引力离开大气层从而进入太空。这样一来,地球表面的水就流失到了太空。人们经过计算发现,飞离地球表面的水量差不多等同于进入地球表面的水量。可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不符合这种说法,那就是地质学家发现,2万年来,世界海洋的水位涨高了大约100米。地球表面水面为什么不断增高呢?这至今还是个谜。

自1918年以来,弗兰克等人通过对从人造卫星发回的几千幅地球大气紫外辐射图像仔细研究,发现总有一些小黑斑出现在圆盘形状的地球图像上。每个小黑斑面积约有2000平方千米,大约存在2~3分钟。经过仔细研究和检测分析后,弗兰克等人发现这些黑斑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由冰块组成的小彗星,撞进地球大气层,融化成水蒸气造成的。这些小彗星频繁地坠入大气层,每5分钟大约有20颗平均直径为10米的这种冰球进入大气层,每颗融化后能变成100吨左右的水,地球因此每年可增加约10亿吨水。地球从形成到今天,大约有46.5亿年的历史,照此计算,这种冰球一共为地球提供了460亿吨水,比现在地球水体总量还多。

关于地球水的来源有许多各不相同的认识,各有各的道理,但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于科学家们收集更多的客观证据,以揭开这个谜。

巨雹形成探秘

从春末到夏季,是冰雹经常出现的季节。但是按常理来说,只有在冬天那种寒冷的天气里才会结冰,可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也能形成冰?这实在令人费解。

中国面积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各具特点,有些地方就常常发生冰雹灾害。冰雹的分布有这样一个特点:西部多,东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冰雹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很少见,常常几年、几十年也遇不到一次;而青藏高原则是冰雹常光顾的地区,局部地区每年下冰雹的次数超过20次,个别年份达50次以上。唐古拉山的黑河一带是中国冰雹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年下冰雹34次之多。

世界上冰雹最多的地方则是肯尼亚的克里省和南蒂地区,那里一年365天中有130天左右下冰雹。

1928年7月6日,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博达,下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冰雹,冰雹堆积有3~4.6米高,其中最大的一个冰雹周长431.8毫米,重680克,是当时世界上最重的冰雹块。

1968年3月,在印度比哈尔邦降下的冰雹中,有一块重1000克,一头小牛被当场砸死。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冰雹灾害,十分罕见。

那冰雹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为什么会在夏天出现呢?

原来,在夏天,大量水汽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急剧上升,到高空遇冷迅速凝结成小冰晶往下落,一路上碰上小水滴,掺和在一起变成雪珠。雪珠在下降过程中被新的不断上升的热气流带回高空。就这样,雪珠在云层内上下翻滚,裹上了层层冰外衣,越变越大,也越来越重,终于从空中落下,成为冰雹。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最大的像砖块那么大。冰雹形状并不规则,多数呈球状,有时呈块状或圆锥状。冰雹内部构造很不均匀,中间有一个核,叫雹核,主要是由霰粒或软雹构成,也有由大水滴冻结而成透明冰核的。雹核的外面交替地包裹着几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层,有的冰雹多达十几层甚至30层,在冰层中还夹杂着大小不同的气泡。

1894年5月11日下午,在美国的博文纳一带下了一场大冰雹。人们发现其中有一块冰雹直径竟然长达15.2~20.3厘米。仔细观察后发现,冰雹里居然有一只乌龟,外面才是层层厚冰。原来,在博文纳,那天正刮着旋风,这只不幸的乌龟被旋风卷上天空,直上云霄,在云海里被当做核,被冰晶层层包裹,等到超过上升气流的承托力时,才坠落到了地面。

有趣的是,有时一场冰雹过后,人们会发现一些特大的冰雹,有的重几十千克,足有面盆大;有的竟有汽车那么大。如1957年,中国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下了一场冰雹,人们在山谷中发现了一块像一辆吉普车那么大的巨雹。更令人惊奇的是,1973年6月13日,在中国甘肃华池县山庄桥发现的一块巨雹比房屋还高。

这些巨雹真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吗?但上升空气是托不住一个重10千克的巨雹的,所以巨雹来自天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它又来自何方呢?

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科学家只能对巨雹之谜进行推测。他们认为,在降雹过程中,冰雹云后部受到干冷空气的侵袭,结果降落到地面的雨滴仍保持着冷却性,随风飘下的雨滴聚集在某一冷的物体侧面上,边冻结,边增厚,形成棱形的巨雹。因此,它的原料来自于天上,成品却是在地面上加工形成的。这种推测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也只是推测。

巨雹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气象学家的研究。相信有一天,这个谜会被解开。

“风”探秘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它就像在空中飘荡的幽灵,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危害。

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有一种叫“焚风”的风可以把东西点燃,在干燥季节能使树叶、杂草等着火,引起火灾;冬季,这种风可以使积雪在很短时间里融化,造成雪崩。焚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亚西亚山地、高加索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这种风主要是因为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一般来说,空气流动遇山受阻时会出现爬坡或绕流。气流在迎风坡上升时,温度会随之降低。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汽遇冷出现凝结,以雨雪形式降落。空气到达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并以干绝热率增温。因此,空气沿着高山峻岭沉降到山麓的时候,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焚风常造成农作物和林木干枯,也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经常发生火灾。2002年11月14日夜间,时速高达每小时160千米的焚风风暴开始袭击奥地利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数百栋民房屋顶被风刮跑,300公顷森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或折断。风暴还造成一些地区电力供应和电话通讯中断,公路铁路交通受阻。

在怪风家族里,不仅有可以点燃东西的焚风,还有无比寒冷的布拉风。约10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狂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间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布拉风是一种具有飓风力量的极冷的风。2002年12月,海测艇和辅助船“北冰圈”号由于没有及时进入公海,被布拉风吹得冰冻起来并沉入海底。人们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因为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这种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超过12级,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在这种风的袭击下,一切事物都可被摧毁。

上面说的这些风虽然很奇怪,但要说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

同类推荐
  • 早这么想就对了

    早这么想就对了

    思维能力在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也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都将使你离成功更近一步。《早这么想就对了》精选365个经典的思维游戏,让读者和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一起思考,逐步形成有条理、有创新、有辨别能力的黄金思维体系,从而提高读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轻松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好一个馊主意

    好一个馊主意

    《好一个馊主意》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吴小钢老师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包括学生对老师的秘密的打探,学生们和老师们一起堆雪人等和谐相处的情景的描述,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 长大有意思

    长大有意思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精品畅销书系”之一,收录了郁雨君小说和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随心所欲地顾盼和表现周围的青春男女,同时也在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
  • 木偶奇遇记(奇迹之旅)

    木偶奇遇记(奇迹之旅)

    故事的主人公皮诺曹是个调皮的木偶。他天真无邪、头脑简单、好奇心强,但是又缺乏主见、没有恒心、经不住诱惑。他曾经想好好读书报答父亲,但是他游手好闲还逃避上学,结果差点儿搭上性命。在吃过许多纯属自找的苦头以后,匹诺曹终于觉醒了……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和书中的小主人公尼尔斯?霍尔哥松一样,作者塞尔玛?拉格洛芙也出生在瑞典的一个农庄里。那是1858年,她还小的时候,祖母给她讲了一只公鹅酌故事。故事说:四月的一天,那只公鹅跟着野鹅去了北方,六家都说再也不会见到它了,因而,当十月的一天,它突然带着一家老小回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每当听到这儿,塞尔玛就会问:一路上这只公鹅的日子是怎么挨过来酌呢?许多年以后,她写出了尼尔斯?霍尔哥松的故事:他骑在公鹅马丁的背上,从瑞典一直飞到拉普兰特……这部极其有趣的作品,自1906年作为学生的阅读推荐书出版以后,至今一直受到广大读者酌热捧。
热门推荐
  • 茶里加盐的味道(闪小说哲理篇)

    茶里加盐的味道(闪小说哲理篇)

    本套书精选3000余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在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适合改编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可感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
  • 30几岁女人的活法

    30几岁女人的活法

    30几岁的女人完全不必因韶华的推动而心生郁闷,年龄是生理的一个代表数字,人的青春更重要的是来自心理的调试。30几岁的女人,经历岁月的洗礼,抛却了小女孩的娇纵任性,举手投足间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心动,更多的是一种味道,一种风情,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和种妖娆!
  • 贵女长宁

    贵女长宁

    她,奚长宁,前生无怨无悔跟随大将军,却不想棋子就是棋子,夫妻恩爱也不过是一场梦,被姐姐夺爱杀子,最后落得忍受被大将军剜心之痛。重生后,她奚长宁誓要这些人血债血偿。相府因她鸡犬不宁,皇宫因她天翻地覆一世贵女,为报心仇,不惜牺牲一切;唯有未知人,唤她奚长宁,惜长宁。这一世,她定还自己一个绝代风华。小文的书友群:467363666小文的微博:Miss_易小文
  • 杏花雨

    杏花雨

    恶性的发展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已司空见惯,这似乎并没有太多触动到人类的神经。史前文明的有无,外星文明的存否,并不是本文要关心的,本文关心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是我们人类本身。外星人踏足地球时,发现地球正处于核阴影笼罩之下,他们不忍心看到地球文明重蹈覆辙,于是忍痛割爱,留下了刚刚出生的儿子,把他冰冻在了北极。等到地球灾难来临之前,婴儿将苏醒、成长,去拯救地球……一个外星遗孤,为了地球文明而生。外星球和地球文明之间不应该是互相杀戮,而更应该是和平、友善。
  •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

    六祖慧能的一生,既是一个充满奇遇与追杀的故事,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 妃常野蛮:爱妃请息怒

    妃常野蛮:爱妃请息怒

    【QQ群:325200257】敲砖块:妤玲珑或者蔚言轩。“王爷,王妃下令三日之内,大摆筵席,要把她的两位师傅嫁出去。”某王爷无奈的摆了摆手,表示同意。“王爷,王妃的玲轩阁已经抢了我们一半的生意,我们的新悦楼生意一落千丈。”某王爷也没意见,毕竟她的就是我的。“王爷,王妃说,你敢去妓院,那就做好被她报复的准备。”这一次,某王爷不淡定了,跪在某王妃面前,大喊道:“爱妃,请息怒。”
  •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主角是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势利眼的母亲一见到富家公子宾利和达西前来小镇,便逼不及待安排女儿钓金龟……
  • 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3:终极爆炸

    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3:终极爆炸

    与刘慈欣齐名的当代科幻名家。12次斩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得主。2010年世界华人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奖得主。迄今为止最全版本——王晋康最经典科幻小说精选集!
  • 天才宝宝律师妈

    天才宝宝律师妈

    毕业旅行的第一站萧莫就被人下药送进了邵驿的房里,却在药物的催化下让她与同样被人下药的洛锦谦疯狂缠绵一夜。本是一次意外雁过无痕,她不知他是谁。却没想到他们还会再有交集。六年后,一此擦肩而过,一场暗杀,让他再难对她放手。而她却是一副“有子万事足”的样子,他威逼利诱终于让她成为了他的法律顾问。宝宝们各自有着自己心目中的爸爸人选,一个是国际知名的大律师,另一个是跨国集团年轻的CEO。洛锦谦这个正牌老爸又该如何力挽狂澜,获得宝宝们的心?明知他的出身,想要保持距离。可是一次次的危机获救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那颗淡然的心,面对洛锦谦的深情,萧莫又要何去何从?片段一:“你应该知道我是谁吧?”一副小大人样子的萧逸寒抱着双臂,冷冷的看向对面的洛锦谦。“小子,你是不是应该叫我一声爸爸?”洛锦谦也环抱着双臂,一大一小不仅动作相似,就连动作和表情都如出一辙。“我这次来可不是认亲的!我问你,你爱我妈咪吗?”男孩一脸的认真。“我不知道。”洛锦谦如实回答,并没有因为对面的是个孩子,就敷衍了事。“那你就离她远一点吧!我已经有更好的爸爸人选了。”盯着洛锦谦冷冽如冰的眼睛,萧逸寒神情自若的侃侃而谈。“而你……实在太不合格!”片段二:走了那么久回到家里萧莫就直接将自己摔进了沙发,抬起脚对洛锦谦微笑,意思很明显。洛锦谦无奈单膝跪地,将她的一只脚放在自己腿上,然后小心的脱下鞋子。“这鞋看上去不错。”心情好看什么都好。“自己买的?”“别人送的。”萧莫打了个哈欠,慵懒的回答。只听“啪”的一声,鞋子被扔到了门前。萧莫嗔怪道:“你小心点,三千八一双呢!”洛锦谦一边给她不轻不重的揉着脚,一面愤愤的说:“这鞋就是太大了,一看就知道不合适。”这话有点一语双关,然后危险的问:“谁送的?”故意忽略了某人漆黑的俊脸,心里笑的内伤。很无辜的回答:“你儿子!”片段三:“总裁,这个案子不用上法庭这么严重吧?”秘书手里拿着一份资料,小心的询问。“夫人最近闲的慌,给她找点事做她会开心的。”洛锦谦好心情的解释。“可是夫人看过材料说如果这种小case都要上法庭解决,那她还有什么脸在律师界抬头。”秘书将夫人的原话转达。“既然这样,直接把这家公司收购了吧!另外限你三天内给夫人制造出一个有挑战性的案子。”洛锦谦头都没抬,果断的命令。
  • 国旗阿妈啦

    国旗阿妈啦

    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国旗阿妈啦》的作者杨年华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国旗阿妈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