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000000044

第44章 药 议

世人用莽草,种类最多,有叶大如手掌者,有细叶者,有叶光厚坚脆可拉者,有柔软而薄者,有蔓生者,多是谬误。按《本草》:“若石南而叶稀,无花实。”今考木“若石南”,信然;“叶稀、无花实”,亦误也。今莽草蜀道、襄、汉、浙江湖间山中有,枝叶稠密,团栾可爱,叶光厚而香烈,花红色,大小如杏花,六出,反卷向上,中心有新红蕊,倒垂下,满树垂动摇摇然,极可玩。襄、汉间渔人,兢采以捣饭饴鱼,皆翻上,乃捞取之。南人谓之石桂。白乐天有《庐山桂》诗,其序曰:“庐山多桂树”。又曰:“手攀青桂枝”,盖此木也。唐人谓之红桂,以其花红故也。李德裕诗序曰:“龙门敬善寺有红桂树,独秀伊川,移植郊园,众芳色沮,乃是蜀道莽草,徒得佳名耳。”卫公此说亦甚明。自古用此一类,仍毒鱼有验。《本草》木部所收,不知何缘谓之草,独此未喻。

孙思邈《千金方》“人参汤”言“须用流水煮,用止水则不验。”人多疑流水止水无异。予尝见丞相荆公喜放生,每日就市买活鱼,纵之江中,莫不洋然;唯鳅、鳝入江中辄死,乃知鳅、鳝但可居止水。则流水与止水果不同,不可不知。又鲫鱼生流水中,则背鳞白而味美;生止水中则背鳞黑而味恶,此亦一验。《诗》所谓“岂其食鱼,必河之鲂。”盖流水之鱼,品流自异。

熙宁中,婆国使人入贡方物,中有“摩娑石”二块,大如枣,黄色,微似花蕊,又“无名异”一块,如莲,皆以金函贮之。问其人“真伪何以为验?”使人云:“‘摩娑石’有五色,石色虽不同,皆姜黄汁,磨之汁赤如丹砂者为真。‘无名异’色黑如漆,水磨之色如乳者为真。”广州市舶司依其言试之,皆验,方以上闻。世人蓄“摩娑石”、“无名异”颇多,常患不能辩真伪,小说及古方书如《炮炙论》之类亦有说者,但其言多怪诞,不近人情。天圣中,予伯父吏书新除明州,章宪太后有旨,令于舶船求此二物,内出银三百两为价,值如不足,更许于州库贴支。终任求之,竟不可得。医潘王景家有“白摩娑石”,色如糯米糍,磨之亦有验。王景以治中毒者,得汁栗壳许,入口即(差)瘥。

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如“仙灵脾”,《本草》用叶,南人却用根。“赤箭”《本草》用根,今人反用苗。如此,未知性果同否? 如古人“远志”用根,则其苗谓之“小草”;“泽漆”之根,乃是“大戟”;“马兜零”之根,乃是“独行”。其主疗各别。推此而言,其根、苗盖有不可通者。如“巴豆”能利人,唯其壳能止之;“甜瓜蒂”能吐人,唯其肉能解之;“坐拿”能懵人,食其心则醒;“楝”根皮泻人,枝皮则吐人;邕州所贡“蓝药”,即蓝蛇之首,能杀人,蓝蛇之尾能解药;鸟兽之肉皆补血,其毛、角、鳞、鬣皆破血;鹰食鸟兽之肉,虽筋骨皆化,而独不能化毛。如此之类甚多,悉是一物,而性理相反如此。“山茱萸”能补骨髓者,取其核温涩,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髓;今人或削取肉用而弃其核,大非古人之意。如此皆近穿凿。若用《本草》中主疗,只当依本说。或别有主疗,改用根、茎者,自从别方。

岭南深山中有大竹,有水甚清澈,溪涧中水皆有毒,唯此水无毒,士人陆行多饮之。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王彦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间水皆不可饮,唯剖竹取水,烹饪饮啜,皆用竹水。次年,被召赴阙,冬行,求竹水不可复得。问土人,乃知至冬则凝结,不复成水。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而“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于火后采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

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

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据《本草》:“河豚,味甘温,无毒,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因《本草》有此说,人遂信以为无毒,食之不疑,此甚误也。《本草》所载河豚,乃今之鱼为鱼,亦谓之“鱼危(五回反)鱼”,非人所嗜者,江、浙间谓之“回鱼”者是也。吴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鱼”。《本草注》引日华子云:“河豚,有毒,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肝有大毒。又为‘鱼为鱼’、‘吹肚鱼’。”此乃是侯夷鱼,或曰胡夷鱼,非《本草》所载河豚也,引以为注,大误矣,日华子称又名“鱼为鱼”,此却非也,盖差互解之耳。“规鱼”,浙东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规”。“吹肚鱼”,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胀如吹也。南人捕河豚法,截流为栅,待群鱼大下之时,小拔去栅,使随流而下,日莫猥至,自相排蹙,或触栅则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渔人乃接取之。

零陵香,本名“蕙”,古之兰蕙是也,又名“薰”。《左传》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即此草也。唐人谓之“铃铃香”,亦谓之“铃子香”,谓花倒悬枝间如小铃也。至今京师人买零陵香,须择有(零)铃子者。铃子,乃其花也。此本鄙语,文士以湖南零陵郡,遂附会名之。后人又收入《本草》,殊不知《本草正经》自有薰草条,又名“蕙草”,注释甚明。南方处处有,《本草》附会其名,言出零陵郡,亦非也。

药中有用芦根及苇子、苇叶者。芦苇之类,凡有十数。(多种)芦、苇、葭、、艹乱、艹佳、葸、华之类,皆是也。名字错乱,人莫能分。或疑芦似苇而小,而艹乱非苇也。今人云:“葭一名‘华’。”郭璞云:“艹乱似苇,是一物。”按《尔雅》云:“、艹乱、苇、芦”盖一物也,名字虽多,合之则是两种耳,今世俗只有芦与荻两名。按,《诗疏》亦将葭、等众名,判为二物,曰:“此物初生为,长大为艹乱,成则名为艹佳。初生为葭,长大为芦,成则名为苇。”故先儒释艹乱为艹佳,释葭为苇。予今详诸家所释葭、芦、苇,皆芦也,则、艹乱、艹佳自当是荻耳。《诗》云:“葭揭揭”,则葭,芦也;,荻也。

又曰:“艹佳苇”,则艹佳,荻也;苇,芦也。连文言之,明非一物。又《诗释文》云:“艹乱江东人呼之为‘乌艹区。’”今吴中乌艹区草,乃荻属也,则(信)艹佳艹乱为荻明矣。然《召南》:“彼茁者葭”,谓之初生可也,《秦风》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则散文言之,霜降之时亦得谓之葭,不必初生,若对文须分大小之名耳。荻芽似竹笋,味甘脆可食;茎脆,可曲如钩,作马鞭节;花嫩时紫,脆则白,如散丝;叶色重,狭长而白脊。一类小者,可为曲薄,其余唯堪供爨耳。芦芽味稍甜,作蔬尤美;茎直,花穗生,如狐尾,褐色,叶阔大而色浅;此堪作障席、筐、织壁、覆屋、绞绳杂用,以其柔韧且直故也。今药中所用芦根、苇子、苇叶,以此证之,芦、苇乃是一物,皆当用芦,无用荻理。

扶木多,即白杨也。《本草》有白杨,又有扶木多。扶木多一条,本出陈藏器《本草》。盖藏器不知扶木多便是白杨,乃重出之。扶木多亦谓之“蒲木多”,《诗疏》曰:“白杨,蒲木多。”是也。至今越中人谓白杨只谓之蒲木多。藏器又引《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又引帧尝云:“棠棣,木多也,亦名‘木多杨’。”此又误也。《论语》乃引逸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此自是白木多,小木,比郁李稍大,此非蒲木多也,蒲木多乃乔木耳。木只有棠棣,有唐棣无棠,《尔雅》云:“棠棣,棣也。唐棣,木多也。”常棣即《小雅》所谓“常棣之华,鄂不靴靴”者。

唐棣即《论语》所谓“唐棣之华,偏其反而”者,常棣今人谓之“郁李”。《豳诗》云“六月食郁及”,注云:“郁,棣属,即白木多也。”以其似棣,故曰棣属。又谓之“车下李”,又谓之“唐棣”也,即郁李也。郁、艹婴同音,尝谓之艹婴,盖其实似艹婴,艹婴即含桃也。晋《宫阁铭》曰:“华林园中,有车下李三百一十四株,李一株。”车下李,即郁也、唐棣也、白木多也;李即郁李也、也、常棣也,与蒲木多全无交涉。《本草》续添“郁李一名车下李”,此亦误也。晋《宫阁铭》引华林园所种车下李与李自是二物,常棣字或作“棠棣”,亦误耳。今小木中却有棣棠,叶似棣,黄花绿茎而无实,人家亭槛中多种之。

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后人不识,又别出高良姜条,如赤箭再出天麻条,天名精再出地菘条,灯笼草再出苦(耽) 条,如此之类极多。或因主疗不同,盖古人所书主疗,皆多未尽,后人用久,渐见其功,主疗浸广,诸药例皆如此,岂独杜若也。后人又取高良姜中小者为杜若,正如用天麻、芦头为赤箭也。又有用北地山姜为杜若者,杜若,古人以为香草,北地山姜,何尝有香? 高良姜花成穗,芳华可爱。土人用盐梅汁淹以为菹,南人亦谓之“山姜花”,又曰:“豆蔻花”。《本草图经》云:“杜若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出峡山、岭南北。”正是高良姜,其子乃红蔻也。骚人比之兰芷。然药品中名实错乱者至多,人人自主一说,亦莫能坚决。不患多记,以广异同。

钩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疗甚多。注释者多端,或云可入药用,或云有大毒,食之杀人。予尝到闽中,土人以野葛毒人及自杀,或误食者,但半叶许,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经官司勘鞫者极多,灼然如此。予尝令人完取一株观之,其草蔓生,如葛;其藤色赤,节粗,似鹤膝;叶圆,有尖,如杏叶,而光厚似叶,三叶为一枝,如绿豆之类,叶生节间,皆相对;花黄细,戢戢然一如茴香花,生于节叶之间。《酉阳杂俎》言:“花似栀子稍大”。谬说也。根皮亦赤。闽人呼为“吻莽”,亦谓之“野葛”,岭南人谓之“胡蔓”,俗谓“断肠草”。此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恐《本草》所出,别是一物,非此钩吻也。予见《千金》、《外台》药方中时有用野葛者,特宜子细,不可取其名而误用,正如侯夷鱼与鱼为鱼同谓之“河豚”,不可不审也。

黄钚,即今之朱藤也,天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实如皂荚。《蜀都赋》所谓“青珠黄钚”者,黄钚即此藤之根也。古今皆种以为亭槛之饰。今人采其茎于槐干上接之,伪为矮槐。其根入药用,能吐人。

栾有二种:树生,其实可作数珠者,谓之“木栾”,即《本草》“栾花”是也,丛生,可为杖捶者,谓之“牡栾”,又名“黄荆”,即《本草》“牡荆”是也。此两种之外,唐人《补本草》又有“栾荆”一条,遂与二栾相乱。“栾花”出神农正经,“牡荆”见于《前汉·郊祀志》,从来甚久。“栾荆”特出唐人新附,自是一物,非古人所谓“栾荆”也。

(柴)紫荆,陈藏器云:“树似黄荆,叶小,无桠,夏秋子熟,正圆如小珠。”大误也。诚荆(与黄荆),叶丛生,小木,叶如麻叶,三桠而小。诚荆稍大,圆叶,实如樗,英著树连冬不脱。人家园亭多种之。

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主疗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以附枳实之后。然两条主疗,亦相出入。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本草》中枳实主疗,便是枳壳主疗,后人既别出“枳壳”条,便合于“枳实”条内摘出枳壳主疗,别为一条。旧条内只合留枳实主疗,后人以《神农本经》,不敢摘破,不免两条相犯,互有出入。予按,《神农本经》枳实条内称:“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安胃气,止溏泄,明目。”尽是枳壳之功,皆当摘入“枳壳”条。后来别见主疗,如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瘤结,胸胁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止痛之类,皆附益之,只为枳壳条。旧枳实条内称:“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皆是枳实之功,宜存于本条,别有主疗,亦附益之可也。如此,二条始分,各见所主,不至甚相乱。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被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尊崇的地位。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 脉经

    脉经

    脉学是中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魏晋以前,脉学史料已经相当丰富。《脉经》编纂了从《黄帝内经》以来,直到华佗,有关脉学的经典理论和重要方法,各按类别递相依次排列,对中国公元3世纪以前脉学进行总结,并作了发挥。
热门推荐
  •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

    贞观二年,长孙皇后难产,一缕芳魂幽幽而去。然而因为一个最初的错误,来自现代社会的孤儿若水投生到刚刚死去的长孙身上,代替这个完美的皇后走完她的下半生。前朝、后宫;外臣、内戚;天子,还有那几个可爱的孩子……若水渐渐地融入了这个古老的年代。此时国家刚刚稳定,百废待兴,朝廷的求才若渴在臣子和百姓之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外族对于中原虎视眈眈,日夜窥伺。若水的到来,不但悄悄改变了长孙皇后的命运,更改变了臣工争权夺势、皇室骨肉相残的可怕局面。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错乱姻缘:恶霸王爷的二手妃

    错乱姻缘:恶霸王爷的二手妃

    【读者群:203528541】“季云儿,既然你想玩,本王就陪你玩,在本王没有玩腻之前,你给本王好好的保管好自己的小命,知道吗?”男人冰冷的说道,一袭红色嫁衣化作破碎的布条在空中飞舞。“你休了我是吧,请便,不过本小姐要告诉你的是,在你休了本小姐之前,本小姐要先休了你,你就是一禽兽,根本就不配拥有任何一个女人,。。。”季云儿据傲的说道。
  • 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每个深谙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凡成就大业的领导者不以“江山社稷、用人为先”为准则,从而因用人而兴——齐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秦始皇利用韩非、李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刘邦有张良、韩信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谋而成为西汉的开国之君;刘备以隆中对识得诸葛亮,而得“三分天下”之势;唐太宗正是采用“慎择”的用人方式,终有“贞观之治”的盛景;朱元璋凭借自己的真诚感到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刘温,使他终归自己账下……举不胜举的领导者在挥洒着他们的用人艺术,以至于无数后人为此拍案叫绝。
  • 倾宫乱:只做杀手不为妃

    倾宫乱:只做杀手不为妃

    他与她因为一次次的误解而擦肩。(慕容宇)他为了不与她擦肩,而宁愿永远站在原地。(墨尚岚)她以为,儿时小小的心里装载的,那满满的东西就是爱情。(慕容皓)她以为,与他一线牵缘,便是终生(慕容宇)她以为,一次的同床共枕,就是幸福(墨尚岚)可到了最后,她错了,他们都错了。爱情经不起时间的蹉跎,经不起怀疑的消磨,更经不起现实的打击。
  • 进与退的人生经营课

    进与退的人生经营课

    人生如路,生命如轮。我们倚轮前行,道路时而平坦,时而曲折,偶有高山挡道,亦有湍流拦路。若生命在前行中多一点策略,人生在进退中多一点领悟,就能更加巧妙地达到理想的终点。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经典成语故事100篇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经典成语故事100篇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洁瀚的历史长空中,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每一则成语都有一个源头,或是历史故事,或是古代寓言,无不包含着古人的智慧。可以说,它们是每一代中华人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为了让小朋友更健康成长,我们选编了这套成语故事。通过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叙述,辅以活泼清新的插图,还在每则故事后面附上浅显的理解。在合适的地方加上与内容有关的小知识,还有妙趣横生的互动板块。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开阔小朋友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还给故事加注了拼音,便于已上学的小朋友自己阅读。我们坚信,这套书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 琴瑟无端

    琴瑟无端

    孙频,女,1983年出生于山西交城,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任杂志编辑。至今在各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同屋记》、《醉长安》、《玻璃唇》、《隐形的女人》、《凌波渡》、《菩提阱》、《铅笔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