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年轻人在利益面前,要来点“心眼”,不要逆来顺受,也不要过分谦让,应该大胆地向领导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丑话说在前头”,在接受任务时谈好报酬更易让领导接受。争利把握好度,既不争小利,不计较小得失,又不得过分争利。当然,折扣的方法有时也很奏效。
当我们考虑工作究竟是为什么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比如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上电视或发新闻的话。然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我们是为利益而工作,比如金钱、福利、职务、荣誉等等,否则就未免太虚伪了。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说为利益而工作是正大光明的。
之所以强调在与领导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争利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不会争利而频频“吃亏”。年轻人不会争利一般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不敢争利,甚至连自己应该得到的也不敢开口向领导要求,既怕同事有看法,也怕给领导造成坏印象,大有“君子不言利”的味道。
年轻人认为向领导要求利益,就肯定要与领导发生冲突,给领导找麻烦,影响两者的关系,什么都不敢提,结果往往也是一事无成。干好本职工作是份内的事,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绩越大,应该得到的就越多。
年轻人应该知道,只要你能为领导干出成绩,向领导要求你应该得到的利益,他也会满心欢喜。如果你无所作为,无论在利益面前表现的多么谦让,领导也不会欣赏你。事实上,从领导艺术上讲,善于驾驭下属的领导也善于把手中的利益作为笼络人心、激发下属的一种手段。可见,下属要求利益与领导把握利益是一个积极有效的处理上下关系的互动手段。因而,我们的鼻祖马克思也曾批判禁欲主义者,说“灭绝情欲”的禁欲主“连对火炉旁的狗也不会发生什么鼓舞作用”,它不过是为了获得或成为“禁欲的然而只能是从事生产的奴隶。”
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是光明正大的。向领导要求利益大有学问,关键是要把握好火候和分寸。
(1)执行重大任务以前,争取领导的承诺
现实表明,领导在交办重要任务时常常利用承诺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对下属而言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对领导而言心理上也感到踏实、稳定,他坚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领导在交代任务时忘记了承诺,或不好做出承诺,你应该提前要求你应该得到的,这不是什么趁火打劫,领导也较容易接受。
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战功累累的大将,他协助秦始皇消灭晋王,赶走燕王,并数破楚军,但秦始皇对他疑心重重,怕他功高镇主,因而在攻打楚军时有意重用李信将军,后来王翦称病告老还乡。李信在与楚军交战时受挫,秦始皇也只好放下架子赶到王翦面前谢罪并请他出山。
王翦宰兵60万由秦始皇亲自送到灞上,一方面表示秦王的信任,但同时他对王翦掌握重权表示不放心的顾虑也流露出来。于是,王翦在出发前,向始皇请求许多田宅园池。秦始皇问:“将军就要走了,为何忧虑贫穷呢?王翦说:“作为君王的将军,即使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君王信任,重用和偏向我时,我得及时请求点好处为子孙造福。”,秦始皇见王翦如此坦诚可爱,觉得放心不少,开怀大笑。王翦到了边关,又5次派人回都请求良田,有人觉得这样不妥,便问;“将军这样强请硬求未免太过分了吧。”王翦深谋远虑地说:“不然,秦王粗鄙而不信任人,现在倾全秦国的士兵而委任于我一人,我不多示田宅为子孙谋基业来巩固自己,反而让秦王因此而怀疑我吗?”
王翦不愧为智勇双全的大将,于外于内都是八面玲珑,可谓老谋深算。在接受重大任务前,当面向领导请求自己应该得到的,既表明你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也能表明你既然如此坦诚地要求了利益,那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可能不再玩“猫腻”,至少在领导心目中能造成一种印象。
尤其是牵涉经济利益的一些事情,领导也深明其中的利害,把这样的任务交给你去办他能不存疑心吗?比如你或许能在其中捞点回扣、作点手脚、收取礼品等等,领导都能胜算到,如果你接受任务时不声不响非常痛快,领导往往会认为“你这小子这么高兴地接受了”心存不良。所以,最好有话说在当面,有要求提在前面,要玩“马前卒”,不要摘“马后炮”。
(2)要求利益要把握好“度”,要学会见机行事
向领导提要求如果不会把握分寸,往往要求很高,引起领导的反感,招致奚落。依我们的经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不争小利。不为蝇头小利伤心动气,略显宽广胸怀、大将风度,在领导心目中形成“甘于吃亏”、“会吃亏”的好印象,在小利上坚持忍让为先。
②按“值”论价,等价交换。最简单的例子,如你拉到10万元赞助费或为单位创利100万元,你要按事先谈好的提成比例索取报酬,不能扩大要求,也不要让领导削减对你的奖励。
③夸大困难,允许领导打折扣。“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也是对付一些喜欢打折扣的领导的方法。有时你把困难说小了,领导可能给你记功小,给你的好处也少。因此,要学会充分“发掘”困难,善于向领导表露困难,要求利益时可以放得大些,比你实际想得到的多一些,给领导一些“余地”,不给他造成你想要多少就给多少的想法。比如提住房要求,按你的资格和条件,只能要求两室一厅的楼房,实际上你并不对此抱多大希望,那么领导打折扣时也不会太离谱。有的人很实在,够两室一厅的资格和条件,但没把困难充分说出来,不折不扣地提了两室一厅的要求,结果领导把两室一厅的房子优先分给困难大,要求强烈的人,只给他分一室一厅。
所以,夸大困难和要求实在是一种必要的处事策略,关键问题是要把握住关键时机和重要关口。
巧妙的反驳别人的无理
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屡屡见到令人不满或生气的事情,这时,“骂人不带脏字”的反驳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场。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无理的提问,这种场面往往让人窘迫的很,这时你必须使点“心眼”,学习些应对的方法和技巧,你就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地化解尴尬的场景,从而把自己从窘境中解救出来。
有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说:
“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
“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想不花钱喝酒的言行是不适当的,而如果伙计不知如何机智应对的话,或者可能遭到老板的严厉斥责,或者自己贴钱给老板喝酒。
在现实生活中,反驳别人的不适当言行可采用这样一些技巧:
(1)比对方更荒谬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说:
“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
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后哈哈大笑,然后反问道:
“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的提问显然是认为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不廉洁,但并没直说,而是用引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蒙博托如果发脾气,正言厉色地驳斥,则既有失风度体面,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心平气和地解释恐怕也行不通,谣传的事情能够三言两语澄清真相吗?
于是,蒙博托除了用“哈哈大笑”表示不屑一顾以外,还引用一位比利时议员的话来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的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2)委婉点拨
19世纪意大利着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非常注意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他的演奏。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出现了不快。
演奏按其章节继续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接连好几次。演奏者看到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了?”
“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荫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要反对单纯的模仿,更要杜绝抄袭行为。19世纪意大利着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模仿、抄袭行为的深恶痛绝结源于此。然而,直接的指责恐怕会使对方十分难堪,罗西尼便用体态语及其说明来委婉地表示:“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袭了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明说,那位作曲家的脸一定会涨得通红!
(3)循循善诱
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嚷着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无济于事。
列宁同志得知此消息,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同志很恳切地说:“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以吗?”
农民们一听这话,列宁同志并不反对他们烧,立即允诺道:“完全可以。”
列宁同志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同志再问:“那还要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的一种表现,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激动的群众,列宁几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提高了其思想认识,保住了皇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方法是,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争取了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归还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了头。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4)针锋相对
有一位女作家写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热门书。有个评论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到过拒绝,怀恨在心,经常在评论中旁敲侧击地贬低这个女作家的才干。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作品的成功。
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评论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
“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刹那,已有人偷偷发笑了。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势,作问题以外的争吵于己不利,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
“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一本书是谁替您读的?”
评论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的反问,同样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做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做评论!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对我国外交官挑衅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面对这种挑衅性的无稽之谈,我国代表回答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需向他国做什么保证。”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反问道:“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向我们做什么保证吗?”
这针锋相对的反诘,使对方无言以对,讨了个没趣,满脸窘态。
(5)幽默一点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需要肯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受到某种不合理的阻扰或不公正的待遇时,不妨哇哇叫几声,这也是在运用幽默的力量。
问题已经十分明显,有必要作出适当的回应时,再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懦弱的表现。
有一家公司的餐饮部,伙食很差,收费昂贵。职员们经常批评,甚至谩骂餐厅负责人。有一回一位职员买了一份菜后叫起来,他用手指捏着一条鱼的尾巴,把它从盘子中提起来,冲餐厅负责人喊道:“喂,你过来问问这条鱼吧,它的肉上哪儿去啦!”另一位职员要的是香酥鸡,他发现没有鸡腿,于是他也叫起来:“上帝啊!这只鸡没有腿!它怎么跑到我这儿来了呢?”
同样,当别人妨碍你的工作时,你也可以提高嗓门回敬他一个幽默。
有一位女乘客不停地打扰司机,车子每行一小段路程,她就提醒他,说她要在某个地方下车。司机一直很耐心地听着,不吭声。后来女乘客大叫:“你不说话,我怎么知道要下车的地方到了没有!”
司机也叫起来:“那你就看我的脚吧!我的脸笑开了,你就下去吧!”
着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有一次拍摄一部巨片。这部巨片的女主角是个大明星、大美人。可她对自己的形象“精益求精”,不停地唠叨摄影机的角度问题。她一再对希区柯克说:“你一定得考虑到我的恳求”。“务必从我最好的一面”来拍摄。
“抱歉,我做不到!”希区柯克大声说。
“为什么?”
“因为我没法拍你最好的一面,你正把它压在椅子上!”
在和不喜欢的人相处的时候,运用幽默的力量,既能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能避免造成过分尴尬的局面,深深伤害别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