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界中那些久经风霜、经验丰富的前辈们,他们拥有长期从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如果你找到一个既能干又与你性格相近的上司,你可以学习他们的一些工作方法、处世技能。对于他们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你也不要掉以轻心,而必须以此为鉴,以免在同样的情况下自己重蹈覆辙。
不论什么人,刚刚开始从事交际活动的时候,对交际方法、交际手段当然毫无经验,因此要懂得借鉴。
留一点空间给别人
吃饭吃个半饱,饮酒饮到微醺的境界就是半半主义的境界。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别人留下一点空隙。留有余地,才会有事后回旋的空间。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画家画一幅画,他一定要把留白算在其中,才是好画;印书,天地格、左右空白,你不能印满,总要留一点余地;做衣服,同样颜色的布料留个一小块,以防衣服破旧以后,可以拿出来缝补;三餐煮饭,总要多煮个一两碗,准备随时有客来访。做人之道,就是话不可讲满,事不可做绝,钱不可赚尽。
真话固然重要,然而如果说过头了,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信任和赞赏的心理。话重复得过多,就容易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了对方的能力。于是听得不耐烦了,心里起了反感,开始“顶牛”,和你对着干,个性弱一些的也来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消极抵抗。正所谓过犹不及,话说得过于绝对,也容易失误,更会降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破坏和谐的友谊。
说在明处,说得恰到好处,见好就收,就算可以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点到为止,不但能达到提醒对方的作用,使对方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并且,最为重要的,对方会感受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从而信心十足。再者,一般人都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说话者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岂不更好。
对朋友的批评也不要过于明确、“求全责备”,而是要留有余地。在不利于朋友接受真话的场合,你对他说了真话反而对他来说是故意给他丢丑。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旁敲侧击,或者说一半留一半。只要对方明白过来就行了,不必说得清清楚楚,让其他人听到。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应该预留“修正”的空间。制定计划时,应该注意切合实际,不要定得过于完整和理想化,过于刻板和硬性就意味着要进行不断的改动,还可能会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丧失计划的意义,既耗精神又白费力气,并且难免会因为估计错误从而导致重大的错误。
树与树之间,留有间隔的余地,才能长得更大。预留一些余地给他人,因为“山不转水在转,低头不见抬头见”,别人犯了错误也要得饶人处且饶人,手下留情,适可而止。即使人有千般不是,也不该斩尽杀绝。分人一杯羹,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别人,总会得到别人欢喜的回报。这就像建筑法中的建蔽率,只准你盖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就是要你留些余地给阳光、空气、庭园,才能增加生活的品质。
现代人要时刻保持“半半主义”的弹性。点亮他人,给自己节能,让自己的生活保留一个开放性的结尾,给别人留下广阔的发挥空间,以求得到更为新颖和丰富的结果。凡事留有余地,收放自如,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千万别抬杠
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渴望着引起他人的注意(当然小偷和通缉犯除外);其实,这是因为每个人在心底都有一种被认同的渴望。掌握认同别人的技巧,是你人际交往中必修的课程。
(1)成为赞同的人
有一种人,似乎天生就是“杠头”,喜欢和别人对着来。这绝对不是表现你的执着或者聪明的好办法。而且,如果这样下去,你很可能最终成为不被大众欢迎的人。努力在你的头脑里构造一个思维框架,培养一种赞同的态度和性格,这样你就会发现,其实,值得你去赞同的人和事多着呢!
(2)勇敢地开口
仅仅有赞同别人的态度是不够的,你要让对方知道。有些人喜欢用点头的方式来表示,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你应该说一句“是的”,勇敢的直视着对方的眼睛说“你是对的!”
(3)永远不要争论
别人并不总是能让我们说“你是对的”,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无法接受对方。这个时候,不要违心地说“你是对的”,也不要勇敢地说“你错了”(除非万不得已)。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陷入争论当中去,即使您是对的。要记住,在争论中,没有人能够获胜。
没有人喜欢“杠头”。其实,学会说“你是对的”并不比摊一只鸡蛋困难多少。但是,要摊好这只鸡蛋,也要你费一番脑筋。
用寒暄打开局面
有一次,我跟几位朋友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工业成果展览,由于去得比较迟,展览馆内已经人满为患了。展览馆门口一位看门的中年工作人员已经禁止参观者进入了。看着一批批兴致勃勃的外地游客和我们同样被拒之门外、悻悻而归的情景,我和我的朋友也动了返回的念头。最后,小王(我的朋友之一)说让他去试试。只见他远远地走过去,微笑着给那工作人员递了根烟,又聊了几句,不一会儿他向我们招手示意叫我们过去,很快,我们就进去参观了。
事后,我们都觉得很奇怪,急忙追问小王到底使了什么高招让那工作人员一反常态而允许我们进去的,小王却淡淡的一笑,说:“这没有什么,我只是过去跟他说:‘师傅,你这工作是不是挺辛苦。整天就站在这门口,应该挺累的吧。你喜欢什么牌子的香烟?……’,他问我为什么去得那么迟,于是我回答说我们在路上堵车堵了一个多小时,想不到他接着马上就说:‘你们进去吧!……’就这么简单!”
看着小王那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想起了小王不错的人缘和他接近陌生人并很快沟通的一个高招——寒暄。确实,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些问候语,或是几句赞美词,在许多场合下都能够迅速打开局面,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
寒暄,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暄取“日”字旁,表示和太阳有关,是“温暖”的意思。寒暄原指两人见面时谈些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在古代,它被作为一种两人见面时比较正规的“开场白”而固定下来,晚辈见了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不多多寒暄上几句会被视为大不敬,是犯了大错误。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们的时间都很宝贵,寒暄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可以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调节人际关系的“粘合剂”。
在日语里,表示寒暄的词是“挨拶”。“挨拶”的“挨”字的意思是“开”、“打开”的意思;而“拶”字是“逼近”、“靠近”的意思,“挨拶”就是“敞开心扉接近对方”。而且“挨”也有“逼近”,“拶”也有“敞开”之意。
“挨”字的原意是“推”,而“拶”字有“推回去”的含义,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受到寒暄时一定要回礼。可见,寒暄也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日本人早上相遇时互相礼貌地问候:“早上好!”、“您早!”一个人新到一个工作岗位时也常常会向他的同事说声:“以后请多关照!”
这样看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寒暄已经成为人们交际礼仪的基础,它是心与心相连的粘合剂。这道理很简单,寒暄让人感到亲切,能够很快地赢得别人好感,产生一种亲和力;寒暄是让人坦率地、光明正大地打开心灵窗口的第一步,它是建立良好人缘的开始。
其实,寒暄并不仅仅是“早上好!”“您好!”“近来好吗?”等简单的问候,它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试举几例:
(1)夸赞的方式。当我们见到我们熟识的同事、同学或朋友时,我们可以自觉不自觉地夸他几句,这样能立即获得好感。如:“小王,你今天好精神,有什么好事呀说来给我听听。”“老马,你这套西服真帅!”“李小姐,你今天这条裙子真合身。”“小静,今天打扮得这么漂亮,是不是要去相亲哪!”等等,这些看似随便调侃式的寒暄,让人毫无客套之感,别人听了会很愉快。这样会立刻营造一个融洽的谈话氛围,使话题很快进展下去。
(2)招呼、点头的方式。如果我们在去上班或上课途中,时间比较紧而碰到认识的领导、同事、同学或朋友时,简单招呼一下,叫一下别人的名字或微笑着向他(她)点一下头也是很好的方式。如“嗨,×××(别人的名字)”、“王师傅……”、“何经理……”都会让人觉得你亲切并有礼貌,觉得你与他们的关系是融洽的。相反,如果见了亲朋好友不吭一声,视若无睹,会让人觉得你不正常,有问题,觉得你跟陌生人没什么两样。如果对方是你的老板、同事,则会觉得你傲慢,架子大,难接近,无意中在你们之间加了一层隔膜,拉大了你们之间的距离。
(3)询问的方式。有时候,我们遇到认识的朋友时,我们可以根据他(她)当时的神情、着装、情绪状态揣测一下对方的行为动向,并抱着关切的态度询问一下,如:“小顾,这么急匆匆的,有什么急事吗?”“张教授,你今天脸色不是很好,生病了吗?要不要陪你去看看医生?”“哟,小梅,今儿个怎么这么高兴,有啥喜事呢?”这样关切地询问,比起简单的招呼、问候或点头显得更关注别人的行动,让人觉得你在关心他(她),是个友好、乐于帮助他人的人。如果从询问中你果然问出了人家的难处,你就可以进一步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这样一来,你们的交往就会更进一步了。
(4)“开场”的方式。也许这才是寒暄最初的用处,当我们要和别人商谈某事时;或参加一个非正式会议时遇上其他公司的董事、经理;或是和异性初次约会时,为了避免初次见面时的陌生感而不知如何开口;或缓解正式场合的紧张气氛,我们都可以先谈些与正事无关的彼此熟知的话题:如天气、社会风气,等等,如“今天天气变化真快,昨天还挺凉爽的,今天怎么就跟三伏天似的了?”“今天路上的车太挤了!”“听说×××当选了××部长了。”
这种话题能很快得到回应,可以使对方暂时忘却正式场合会面时的一些约束感,轻松活泼地和你交谈下去。不过,这种无关正事的聊天也不宜过长,否则真会“喧宾夺主”,误了正事。
上面这些寒暄方式是最基本的。除了这些,也还可以凭自己的经验,根据不同的环境想出一些寒暄的方式,借以达到接近对方融洽关系的目的。同时要指出的是,任何的方式也不要死板照用,聪明的人肯定知道在哪种场合可以采用哪种方式,或者在同一场合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寒暄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恰到好处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却也要花点功夫。寒暄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积极、主动、爽朗地向人寒暄。记住,不论对任何人都得做到这一点,而且最好附之以和善的微笑。这样才会立即赢得人家的好感并很快得到回礼或回应。不要等别人都快从身边过去了才匆匆地应付上几句,这会让别人觉得有点突然和尴尬,在彼此能看清对方时就要立即露出笑脸点头示意或寒暄上几句,并且声音要足够大,要让对方听清楚,明白你是在向他问候致意,不要让人误认为你是在自言自语,声音要热情、恳切。不要生硬得让人听了不自然。
(2)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于特别熟识的亲属或朋友,也要大大方方地问好,或关切地询问对方最近的学习、工作情况,尽管可能是无意间的寒暄,但却成了很好的思想交流的时刻,同时你们之间的情义也更深了。对于附近的邻居,也要天天问好:“你好!”“你早!”一句发自内心的真诚问候却能使你们之间的感情纽带更为结实牢固。
另外,谈谈天气冷暖变化也是常用的寒暄方式。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新职员,那你在寒喧上更应该积极主动些,应该比别人先说:“你好!”“早上好!”这种亲切而友好的寒暄,会使别人很快接受你,很快使你和周围的事物熟悉起来。遇到上级,单单寒暄可能就不够了,最好还行个礼。在办公场所有客人在而你要先离开时,最好向对方致意。对同事可说:“请多多关照!”并轻轻点一下头;在食堂和同事同学一起用餐,你先走时应说声:“你们慢吃,我先走了。”
(3)注意寒暄时的表情和姿势。寒暄时最好配以笑脸,对久别重逢的好友可上前握手、拥抱,要和对方的目光接触。如果行礼时,一定要挺直上身,以优美的姿势使你的寒暄更有效果,如果颔首猫腰或耷拉着脑袋眼睛斜视,都不会给人以真诚恳切的好印象,使你的寒暄韵味顿减。记住:做什么动作都要精力充沛,让人觉得你有生气,不要养成不良的习惯。
寒暄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可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特别是对于经常接触的亲朋好友或同学之间,反正“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非得每次见面都打个招呼、问声好,惹许多麻烦呢?其实不然,越是亲近的人越要注意礼节,为什么你不会无缘无故地跟陌生人招呼问好而要跟好友、同学、亲人、同事寒暄问候呢?就是因为陌生人跟熟人毕竟不一样,如果对和你认识的人在路上碰到连声招呼都不打的话,久而久之,会使他人跟你拉开距离,真的跟陌生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情通才能理达
常言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不通则理不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情为先是进入对方内心世界、产生亲和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实现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在接人待物时,话语中一定要充满着真情实意,这样才会产生语言魅力和感染力,从而取得圆满的实际效果。同样,要想把道理说得清楚,把事办得漂亮,也必须寓理于情。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背道而驰。
一位外方经理在检查酒店客房时发现,房间里的地面、窗帘、浴室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几乎没有灰尘,床铺也很整齐。但当他准备离开客房时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茶几上的茶杯朝向摆错了。按照酒店要求,这几个茶杯的正确摆向应该朝向门口,好让客人一进门就看得见酒店的名字,借此传达酒店的品牌形象。但现在茶杯上酒店的名字却不见了!
外方经理非常恼火,他当众斥责了服务员工作粗心大意,不负责任。而这位服务员虽然自知工作失职,但终因受不了被人当众斥责的尴尬与外方经理当场顶撞了起来。她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是经理在鸡蛋里挑骨头,小题大做。结果,双方不欢而散。
事后外方经理与中方经理沟通后才恍然大悟,外国人讲究管理,中国人讲究人情,他当众指责服务人员的行为难免让服务员感到自尊心受损,下不了台。第二天,外方经理与他顶撞的服务人员进行沟通。当他再次出现在这位服务员正在整理的房间时发现,这回茶杯摆对了,他们相视而笑。外方经理对于昨天起冲突一事向服务员道了歉,认为不应该在众人面前挫伤她的自尊心。但是,他又强调杯子的摆法非讲究不可,因为它关系到酒店的品牌意识。外方经理寓理于情的态度让这位服务员分外感动。她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疏忽带来的后果。从此,她格外注意这方面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