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以征服者的心态对待人生,我们会留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我们相信自己将来会有所成就,而且这种信心是坚强有力的,是充满必胜信念的;如果我们以屈服者的心态面对人生,我们就会以悔恨、自我贬损和逃避他人的心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心态造成了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爱默生说:“如果一个人不自欺,他也不会被别人所欺骗。”拥有坚定和自信的个性,就不会自欺欺人。总是能对自我和生活做出积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就可以不断塑造自己的品格。在生活中,永远不要无端地低估自己,鄙视自己。
应该牢记,自我轻视的态度从来不会造就出一个真正的人,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当然,建立在渊博的知识、精明强干的能力和诚实守信基础上的自信,与建立在自我吹嘘、盲目乐观基础上的自高自大,有着天壤之别。自信可以使我们竭尽全力、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而自高自大则令人讨厌,最后一事无成。一个人能自我尊重,对自己的个性做出积极的评价,可以为生活保驾护航,不仅可以有效地纠正不良倾向,也可以在人生之路上避免错误的选择,避免失败。一个充满自信、注重自我尊严的人是不会自甘堕落的,与人交往时也不会使用卑劣的手法,更不会屈尊忍辱。
积极乐观助人步入非凡
一个女孩对她父亲抱怨,说她的生命是如何如何痛苦无助,但是问题似乎依旧一个接着一个出现,让她毫无招架之力。她已失去方向,整个人惶惶然然,只想放弃。闻听此言,当厨师的父亲二话不说,拉起女儿的手,走向厨房。
他烧了三锅水,当水滚开之后,他在第一个锅里放进萝卜,第二个锅里放了一个鸡蛋,第三个锅里则放进了碾成了粉状的咖啡。
女儿茫然地望着父亲忙活,不明所以。一段时间后,父亲把锅里的萝卜、鸡蛋捞起来各放进碗中,把咖啡滤过后倒进杯子,然后问:“宝贝,你看到了什么?”女儿说:“萝卜、鸡蛋和咖啡。”
父亲让女儿摸摸经过沸水烧煮的萝卜,萝卜已被煮得软烂;他又让女儿将那个鸡蛋壳敲碎剥去蛋壳;最后,他让女儿尝尝咖啡。
女儿恭敬地问:“爸爸,这是什么意思?”
父亲解释,这三样东西面对相同的逆境——煮沸的开水,反应却各不相同。
原本粗硬、坚实的萝卜,在滚水中却变软了,变烂了;原本脆弱而易碎的鸡蛋,它那薄脆的外壳起初保护了它液体似的内脏,但是经过滚水的沸腾之后,内脏却变硬了;而粉末似的咖啡则更为特别,在滚烫的热水中,它竟然改变了水。
父亲的用意很明显,他要告诉女儿,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的障碍,不可能事事顺利。有些人面对困境的做法就是等待与忍耐,以时间换取空间,但是等到最后通常也还是苦了自己,生活并不会因为你的坐待而有任何改变。
换言之,不少人在逆境面前往往习惯于自我放弃,因为他们常以颓丧的心情、低落的情感来破坏、阻碍自己的生命游戏。要知道,一切事情的成功,全靠我们的勇气,全靠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全靠我们的乐观态度。然而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一点。当事情不顺利时,当他们遇到不幸或痛苦的经历时,他们往往会听任颓废、怀疑、恐惧、失望等消极情绪主宰自己,破坏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计划。
一个能够在逆境中保持微笑的人,要比一个面临艰难困苦就崩溃的人要拥有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人生的境遇是不平坦的,有时候是高峰,有时候是低谷。处于顺境时,不要过分陶醉得意,要留有余地,处于逆境时,也不必悲观自怨,只要有勇气面对,也许从这一站到下一站,你不但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泥潭,还能开创新的契机。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两条欢天喜地的小溪,从山上的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各自分别经过了山林幽谷、翠绿草原,最后在隔着大海的一片荒漠前碰头,相对叹息。
若不顾一切往前奔流,它们必会被干涸的沙漠吸干,化为乌有;要是停滞不前,就永远到达不了自由的、无边无际的大海。云朵闻声而至,给它们提出了一个拯救它们的办法。
一条小溪绝望地认为云朵的办法行不通,执意不就范;而另一条小溪则不肯就此放弃投奔大海的梦想,毅然化成了蒸汽,让云朵牵引着它飞越沙漠,终于随着暴雨落入大海。而不相信奇迹的那条小溪,宿命地流向前方,最终被无情的沙漠吞噬了。
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是一个积极而乐观的人,面对困难,反而会激发你潜藏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别人不给你机会,你更该自己创造机会;没有人疼惜,自己更应该疼惜自己,千万不要自怨自艾,那只能加速自己出局的时间。
所以,让逆境摧毁你,还是你来转变逆境,钥匙其实一直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乐观地对待每一件事
消极者看到人家给他半杯水,会抱怨“只剩半杯水”,而乐观积极的人则会高兴地看到“还有半杯水。”你会怎么看待半杯水呢?
用乐观的心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你会从中得到很多的乐趣,你的生活也会过得更加充实。
大多数人都喜欢和乐观的人相处,喜欢让他们快乐的天性感染自己,喜欢他们的热情。他们不仅自己成功,也帮助他们亲近的人实现成功。
乐观的人,常常是面带微笑、态度温和的,他们总是从周围去发现积极有益的东西,总是对他人表现出嘉许的态度。物以类聚,在乐观主义者的周围,我们常常能发现其他的乐观主义者,每天怀着期待在生活着。
在乐观者的眼里,挫折意味着机会,他们还会把这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向他们的周围传播开。他们眼中的自己,也是很积极的形象;在他们的一切思想和想象里,都为自己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生活幸福,事业有成。他们总是预想自己的愿望都会实现,他们也知道,想象是生活的最好动力,于是,总是乐于用最高的目标来激励自己。
乐观者对于未来常常会有一个计划,总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往哪个方向去。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所以身处逆境,只会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更坚强。他们欢迎挑战,从不退缩,反而借此来磨砺自己;同时,他们注意知识的学习。在生活中我们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改变了他对周围事物和人的看法,那么,同样地,这一切对他的看法也会相应改变。如果有人愿意这么尝试,让自己的思想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结果会让他瞠目结舌:他的物质生活状况竟然也会因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事实上,一个人未必能接近他所希望的一切,但却可以接近与他同类的东西。真正塑造我们命运的那种神秘力量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我们内心那个真正的自我。我们在现实中所能实现的目标,也就是我们在思想中为自己预设的那个结果。如果我们希望能够有所进步、有所胜利、有所实现,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先让自己的思想跟上;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让自己的思想停留在原地,不但无法获得力量,注定会生活在不幸之中。
“清醒冷峻的乐观主义者,他们意识到所生活的世界并不完美,友爱可能遭受冷落,无辜的人会受到伤害。”作家阿兰·洛依·麦克金尼斯这样说。按照他的说法,这一类乐观主义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有一些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处变不惊
乐观的人能充分预计到困难的存在,随时愿意去解决各种难题和挑战。
2.解决问题的愿望
事实上,如果乐观者不能找到一个完美、没有缺陷的答案,也愿意接受权宜之计,乐观的人从不害怕新事物。
3.把握未来
乐观者相信自己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愿做听天由命的人。乐观者热情洋溢地对待一切,认为凡是自己希望的事情,自己都能够做到。
4.能够迅速摆脱自己的阴暗思想
乐观者能迅速地走出不幸的境遇。乐观者不会因为遭遇了一次不幸,立刻就把它上升到一种普遍的意义。
5.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即使环境极其险恶,乐观者也从容不迫,总能找到让自己高兴的东西,有时甚至只是一杯咖啡也能玩味半天。
6.先幻想自己的成功
悲观者总是把视线集中到不幸之上,而乐观者的脑海里想到的都是一些快乐的事情。乐观者关注现实,但从不放弃希望。
7.接受非人力所及的一切
乐观者知道生活并不可能总是按自己预想的展开,相反,它有自身的规则,按照自身的轨道运行。人与人的不同只在于处理方式的差别。
8.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
他们每天都会有一个好的开始,锻炼或者思考;他们常常开怀大笑;无论环境怎么险恶,他们总是不忘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庆祝一番;通常他们都喜爱音乐。
9.相信自己可以永无止境地追求进步
随着年岁增长,乐观者所关注的并不是自己身体机能的衰退,而是自己越来越丰富的经历,并把这看成一笔财富。而且,他们仍然学习各种新的技能。
10.会生气,但从不怀恨
他们对日常生活中各种有害的关系非常留意,注意克服;他们接受人的天性,能够容忍自身和他人身上的缺点、错误。
11.愿意和同伴分享喜悦
对于那些不停在抱怨生活的人,乐观者非常友善地倾听,但并不受他们影响。乐观者也会表达自己一些不好的情绪,但从不被自己的这种心情所累,很容易就转换到其他话题上。
走出“顾影自怜”的怪圈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遭遇到麻烦——有些人则更是祸事连连,境遇不佳。例如,缠绵病榻,失去爱人、没有住所、工作不顺或是身有残疾。这些人为自己难过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对一个经常为其境遇悲伤,似乎世上只有他才能了解困苦之所在的人,你的反应又是如何呢?你真能同情他吗?我想每个人的反应都会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厌烦他。最后,你或许是劝他对环境妥协,不然就是不再理他。
自怜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是引起他人的反感。别人刚开始可能会同情你一阵子,但不久后,就会被你激怒。亲戚或好友或许还会继续同情你,不过他们也终将会觉得没有义务再理你。一天到晚光谈自己有多么不幸的人,没有人喜欢跟他在一起,跟这种人交谈总令人提不起兴致,而且也找不出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
其实,那些厌倦于倾听自怜者大诉其苦的人,并不是没有怜悯心,而只是明白一味地自怨自艾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若不去寻求出路,而只一再地自认无望,悲观地认定凡事都已安排好了,自己根本就无从改善,这样的想法不但是错误的,而且对谁都无益。如果你能不再自怜,还是有办法得救的。
想发觉你的问题有多严重,可以先试试下面的三个测验,在三个星期之内做以下事情:不要对任何人提起你的问题;不要因你的处境而责怪别人或任何事情;不要说别人的处境较你为佳,同时要尽量加入或大谈自己喜欢的活动。
如果你能轻易地做到这些,你就不必担心自己有自怜的倾向。倘若你发现自己没法或很难坚持三周之久,即表示你有自怜的倾向。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自怜之心呢?通常都是由孩童时期造成的。如艾莎7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当时病得很厉害,终于成了跛脚。父母、兄弟姊妹、老师,几乎人人都为她难过,她常听到他们感叹:“可怜的小孩!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上学时,她总比其他同学受到更多的同情,由于她既不能跑,路也走不快,所以别人都不和她一起玩游戏。父母为了补救这一点,特别为她购买了别的小孩会想跟她一起玩的昂贵玩具,生日时也替她举行别开生面的庆祝会。
于是,艾莎不知不觉地就归纳出两个结论来:第一,只要她提及自身的残废,就永远可以获得家人的爱;第二,惟有别人替她难过时或她拥有别人想要的东西时,别人才会爱她。
艾莎所患的小儿麻痹症虽改变了她的生活,然而她内心的创伤,却是她自己及父母造成的。因为,他们都相信一个女孩要是跛脚了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而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做法也都在逐步加深这种想法,造成艾莎在30年中,一味地执着于惟有表现得很无助的样子才能得到别人的同情。
自怜之情可能起自像艾莎这种真正的不幸,但也可能出于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像朱蒂因没能全年获得甲等学习成绩,于是便放弃原来想当律师的计划,认为找个秘书的工作也就行了。
泰德不善于运动,他总觉得别人一定在偷偷地笑他这一点,于是干脆决定自己也加入笑自己的行列中。不久,他便成了班上的小丑——而且每当他讥笑自己时,他就更觉得自己一无所长,除非他能表演得很好,否则没有人会喜欢他。
蓝斯每次生病时,即使是不怎么严重的病,他的爸爸妈妈总是小题大作,而且担心异常,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蓝斯不但喜欢父母替他准备的点心,更期望得到他们的同情,于是他就开始夸大病情,最后他变成了忧郁症病人,而且善于自怜。每次要做什么事时,就推说身体不太舒服——最后导致他惟有得到别人的同情才会满足。但是,他却觉得无法完全满足自己,别人对他的关怀好似永远不够,而每次他制造理由引起别人的同情,却更使他觉得还需要更多同情——于是他的需要变得无法满足。
以上那几个人——艾莎、朱蒂、泰德、蓝斯,皆认为自己有个悲剧性的弱点,破坏了他们走向幸福及成功的希望。其实,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残障,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假如说,你真有缺陷——如瞎眼、跛脚,或长期缠绵病榻——别人就会更加同情你,于是你可能会自怜起来,但是,你也不必一定要有这种反应——因为这不是最佳的反应。
如果你是个自怜者的话,要找出你自认为可怜之处,很可能你早就知道,而且,还时常向人提起呢!赶快停止,在三星期之内不向人求得同情,然后想想看什么事情令你害怕?当你看清楚了自己的缺陷后,就明白这些缺陷不会毁了你的一生。你应尽可能地表现出你没有什么缺陷的样子,如果你不这么做,反而每次都表现出一副无助或一无所长之状,就更会相信自己有差劲之处而觉得羞耻。
下面的六种行为你要特别注意避免,尤其在你的困难无法克服时:
①不要让别人攻击你或利用你。假设你失业了,一天到晚呆在家中,这时千万不要让你的配偶或双亲提醒你这种生活有多不好,或说:你有他们养你真是太幸运了。
你或许会说:“有一天要是我真生病了,或是真成了他们的负担,我是不是就该听他们的呢?”其实也不必。他们应该都很关心你才对,所以你可以要求他们不要以你的处境来侵扰你,尚且目前的处境只是暂时的,而且错也并不在你。如果他们不答应你的要求,你可以另做打算,但别用各种方法讨好他们,否则的话,你便是在让自己相信,发生的事情是件降低你的人格的大不幸,而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