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曾告诫人们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投资不能过于贪心,否则将由“1%的贪婪毁坏了99%的努力”。有一位老年朋友,退休后闲暇无事,总想着如何发大财,看到一些人买彩票中了大奖,他便跃跃欲试。如果是小打小闹,碰碰运气倒也罢了,而他却把全部积蓄拿出来每期必买,以为投入越多,中奖的概率就越大,有人劝他不要冒这样的风险,他哪听得进去,依然全身心地投入摸彩。每期开奖前他都忐忑不安,精神高度紧张,得知自己未中奖便陷入烦恼和焦虑之中。这样几年下来,20多万元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老婆孩子都埋怨他财迷心窍,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甚至连跳河上吊的念头都有。多亏大家相劝,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况且每月还有退休金,生活不会有大问题,这样他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
这位老年朋友的教训就在于“不知足”,贪财欲望过高。老子在《道德经》中曾云:“不知足虽富亦贫。”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人的一生要有“三戒”,其第三戒是:“既及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就是贪得。
记住,贪婪是投资理财的大忌,财富不是上天的馅饼。不要把投机错当成投资,有些要靠运气才能赚钱的行当最好不要轻易涉足,在还没有把握一项投资的真实情况时不要轻易把钱投入。在投资的时候,一定保持理智的头脑,不要觉得一个产品稳赚不赔,就全部投入,这样会让你承担的风险变得很大,已经超出了你能够承担的能力,不要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不要为了获得再多一点再多一点的利益错过了最好的卖出时机。
别跟风,不做盲目的“群羊”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不经意地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或许很多人会对此嗤之以鼻,人类的智慧当然远远高于这些平常动物了。可事实是在日常生活中,“羊群效应”也很容易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进行投资时,很多投资者就很难排除外界的干扰,往往人云亦云,别人投资什么,自己就跟风而上;而在结伴消费时,同伴的消费行为也会对自己的消费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
随大流是很多人的习惯,你看人家都这样了咱也学人家吧。这样的观点永远也发不了财。像投资基金,若是2005年或2006年上半年在大多数人不看好的前提下投入的话,2006年底可就1万变2万,2万变4万了。2006年底大家都看基金赚钱,都买入,恐怕再有100%的回报是不可能的了。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投资理财了,所以有的情景是很常见的。比如,当几个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说到要拿出些钱进行投资的问题,于是有人说自己买了几只股票,收益还不错;但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多人反对——有人说风险太大,还有人说买基金有时也是亏钱的。
这时突然有人冒出来说,买黄金吧,听说黄金收益不错,一直在涨呢。这一说立即有人附和,“对啊对啊,我也听说黄金只涨不跌,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买黄金很划算的”。可黄金怎么买?最先提议的这个人沉默了。停了一会,有人说,“好像听说有实物黄金可以买,黄金期货也开始出来了。”
当不少根本不懂期货为何物的年轻白领们跃跃欲试黄金期货时,殊不知巨大的风险正在向他们走来。就黄金本身而言,1999年7月的最低期货价格每盎司是253美元,最近涨到了1003美元,也就是说实物黄金在近9年的时间里增长了将近4倍,年收益率是17%左右,可是几乎很少人能做到以最低价买入黄金并一路持有。
从实证角度看,黄金作为一种无利息商品,长期投资并不能抵御通胀风险,只不过现在因为它涨得厉害了,人们喜欢讨论它的避险功能,而这恰恰是投资黄金当前最危险的方面。作为一种贵重金属,黄金除了作为装饰和货币储备之外,它的实用功能很小,所以它的价格会相当不稳定。历史上在198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黄金本位制)崩溃后,黄金一路狂飙升到每盎司850美元的高位,然后一路跌到1999年才见底回升,这次再创历史新高的行情随时会逆转,届时不知黄金又会套住投资者多少年。
可见,在不了解投资内情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地跟风,我们一定要找人少的那条路走,大家都“扎堆”而去的地方未必是好地方;投资也不能跟风盲动,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股市是“羊群效应”的多发地。股市的财富效应,让许多人觉得遍地是黄金,关键就是你的眼光和信息准不准,于是“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成为许多散户共有的心理,他们一是推崇身边的投资高手,二是盲目迷信各种来源的小道消息。
但事实上对于处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劣势的散户来说,要想成功地连续跑赢机构和大盘并不那么简单。很多在公开场合经常吹嘘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的人,往往挑选的是自己一部分成功投资的“亮点”在大家面前炫耀。有的人都有过一些成功投资的经历,但是对于自己投资失败或是不足的经历,他们就很少向朋友和同事们透露。
因此如果当你遇到这样的投资高手,切勿因为他们的只言片语就觉得别人总是赚钱比自己多,赚钱比自己快,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心态。
而现在坊间流行的小道消息也同样值得投资者戒备。随着网络的普及,“消息”正以我们不曾觉察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由于2007年以来入市的多是一些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新股民,他们最喜欢的就是从各种网站的股票、基金论坛上捕风捉影,有的人甚至愿意花上不菲的价格购买“机密信息”。结果就是很多人陷入了炒股只炒“代码和简称”的误区,一不知道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二不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只是凭借一些似有似无的小道消息就敢扑下自己的数十万资金,犯错不怕,只担心错过,误了赚钱的好时机。对于这种小道消息带来的“羊群效应”,投资者还是远而避之为好。
案例:
“你说,我是继续存银行,还是买股票呀?”拿着刚刚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折,张大妈满怀期望地询问小李。看到周围很多人都通过炒股赚了不少钱,张大妈也跃跃欲试。
对股票一窍不通的张大妈决定向小李求助,从开户到选股,全由小李做主。然而,看到小李帮自己选的股票价格连续5天下跌,张大妈傻了眼。而一旁的老李也情不自禁地抱怨,说去年小李帮他选的一只股票现在已经退市了。这下可好,老李和张大妈都怒气冲冲地向小李嚷:“都怨你!”
“亏了也不能怪别人啊!”有着成熟投资理念、丰富投资经验的大李说了句公道话,“投资决策得自己拿,投资风险也得自己担,不能光听别人的。”
这可给新入市的张大妈上了生动的第一课——“投资要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享收益。”
接受教训的张大妈暗暗下决心,以后要认真学习股票投资的相关知识,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享收益的股票投资者。
在持续上涨行情引发的“财富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个人加入到证券投资行列中。相比老股民,新入市的投资者通常对证券投资缺少清晰、全面的了解,相关知识也比较匮乏,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容易盲目地、非理性地开展投资活动。
“听别人推荐”和“随大流”是在新入市者投资行为中普遍存在的两类现象。很多新手尚未掌握基本投资知识就急于开始投资,并对周围一些获得较好收益的投资者、专业证券机构存在“崇拜心理”,导致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都出现了仅听别人推荐就购买某只股票或追随大多数人购买同一只股票的情况。这也是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决策能力缺乏自信的表现,而要想树立自己对投资决策能力的自信,投资者就必须学习并掌握相关证券投资知识。
要记住,任何投资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只有在了解自己、了解市场的基础上作出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任何盲目听从他人意见或“随大流”的行为,非但不能降低投资风险,反而会给自己的投资带来更大的损失。
年近40岁的贾先生在黑龙江省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夫妇二人收入稳定,又比较节省,家里渐渐有了二十几万元积蓄。贾先生说:“家里的钱一直存在银行吃利息,也没想过投资。最近两年,周围的朋友纷纷买房、买股票、买基金,我们也动心了,跟着跑去看房子、看股市,年初买了一套小面积公寓,也不知能不能赚钱。”
目前,像贾先生一样存在从众心理盲目投资的人士不在少数,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专业能力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金融产品,又不懂得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长此以往,难免因财务问题处理不善陷入困境。
在日常的消费中,“羊群效应”也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人,特别是女性喜欢与同性朋友一起结伴购物,因为同性朋友之间的眼光更接近,购物也更加有乐趣。不过,在选择购物的伙伴时,最好挑一些与自己的消费能力同层次的朋友,反之,与消费能力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伙伴一起购物,都会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情不自禁地做出不符合自己消费习惯的非理性行为。
一次出差,米莉与另外一个部门的同事沈琼结伴而行。沈琼是一位性格活泼开朗的女孩,结识沈琼,也让米莉觉得这次枯燥的出差之行有了新的乐趣。出差的间隙,米莉和沈琼少不了安排在空闲的时间到当地的商场去“血拼”。沈琼的出手大方给了米莉不小的触动。米莉不无感触地说:“平时一般购物,我都喜欢挑选一些中等价位的产品,普通的衣服一般在几百元,很少有4位数的;购买化妆品,也是挑一些自己可以承受的二线品牌,又实惠质量也不差。”可是与自己收入相当的沈琼相比,米莉不由得自惭形秽起来,觉得自己简直太“小儿科”了。“沈琼出手很阔绰,七八百元的化妆品,上千元的衬衫,四五千元的皮包,她买起来似乎眼睛都不眨,还连呼当地的商场比上海便宜,动员我一起‘血拼’”。可是在米莉看来,这些打折后的商品尽管比上海的便宜一些,但是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能力。
“可是毕竟是刚刚认识的新同事,而且我和沈琼的收入差不多,我要是太寒酸不是被别人笑话?”出于爱面子的心理,米莉也放开胆子花掉自己近一个月的收入,购买了一款名牌皮包。
“从商场回来,我就后悔了。”和沈琼快乐的单身生活不一样,米莉去年新婚,每个月还要和丈夫一起偿还一笔不小的按揭货款,可是买一个手提包就花掉了自己一个月的薪水,想想下个月去偿还贷款的情景,米莉就开始有点担忧了。
其实偶尔购买了一件“奢侈品”也算不了什么大事,对米莉来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消费心态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女性之间难免进行攀比,想想同事和自己的收入差不多,购物时那么爽快,我心里就开始有点不平衡,为什么我不能像沈琼那样把自己的消费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呢?”
在消费的过程中,伙伴的示范作用也会对你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刺激。米莉与沈琼的收入虽然差不多,但是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比如作为单身的沈琼可以过上无忧消费的“月光族”生活,而已经建立家庭的米莉却要应对房贷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因此尽管名义收入相当,但两个人可以供支配的收入却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她们消费能力的不同。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消费,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境。不懂得量入为出也是理财不当的表现。
对于普通人来说,爱攀比、好面子、趋同是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毛病”,从个人的心理层面出发也很难简单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想避免非理性消费的产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与“羊群效应”绝缘,尽量选择与自己的消费能力相当的伙伴和朋友共同购物,而避免与消费能力高于或是低于自己的人搭伴而行,以消除非理性购物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要想成为理财高手,必须要克服自己的从众心理,不能盲目跟风,不仅在投资时要克服从众心理,在日常消费中也要克服这样的“小毛病”,让自己的理财能力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