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话,母亲并没有气馁,而是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儿子抬头望着母亲,重重地点了点头。
不久,儿子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
在母亲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儿子终于从学校回来,他把一封印有某着名大学招生办公室字样的特快专递交到母亲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听了儿子这番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作为父母,只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会发现孩子是在不断成长进步的,从而对他们加以表扬。孩子受到鼓励后,学习热情和思考探索的积极性会很高。有意识的表扬,对与孩子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点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健全人格。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鼓励为主,毕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如果父母经常通过横向比较评价孩子,甚至用责怪的口气教训孩子,说孩子不如这、不如那,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其天性和创造力可能会被抑制。特别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表现欲望不太强的孩子,应给予更多的鼓励。
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长大的。他们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诚然,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孩子依恋父母,这本是人类的天性。然而,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往往导致他们独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于是,一些有眼光的家长,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作用就如同一副支架,开始时是全面的支撑。当孩子会走路、会自己吃饭、能够独立学习和思考时,支架就可以随之逐步地移去。到青少年期,孩子趋于独立,支架的作用就比较小了,父母的强势地位就不明显了。因此,父母的权威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在爱里及早有效地引导孩子,而在孩子能够独立时,就适度撤出,减少控制,发展孩子的自主性,淡化权威,成为孩子的朋友。
海明威是美国久负盛名的作家,他素来以硬汉的形象屹立在世界文坛。海明威独立、坚强的性格,与他童年所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经常带着他外出穿林越水,走村串户,使他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作为一个眼光长远的父亲,老海明威认为,凡事依赖别人会窒息一个人的才能,使其无所作为。他很希望儿子能尽早摆脱对自己的依赖,以便有效地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
于是,在小海明威4岁那年,父亲就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孩子,别老跟着我,自己活动去!”小海明威忐忑不安地问:“爸爸,可是我自己能干什么?”
父亲笑着问:“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小海明威歪着脑袋想了想,兴奋地跳了起来:“钓鱼,爸爸,你带我去钓鱼吧!”没想到,父亲收敛了笑容,只将一根钓竿甩给了儿子,并鼓励他说:“自己去干吧,你肯定行!”
就这样,小海明威在父亲的鼓励与指点下,开始了独立活动,而且很快迷上了钓鱼、打猎和探险。接着,他又迷上了读书。钓鱼、打猎和读书,从小形成的这三大爱好,伴随了他的一生,并对他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说,没有父亲从小对他独立意识的培养,就不会有一个探索一生、创新一生的世界级大师海明威。
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他们却缺少海明威父亲那种敢于让孩子独立生存的勇气与眼光。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以呵护有余不舍得放手。于是,在孩子的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是父母代劳的。有人对某小学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家长每天给孩子整理书包的占38%,洗手绢的占66%,洗脚的占52%,穿衣服的占59%,家长不陪读就不做作业的孩子占47%,不会做作业而常由家长代替的孩子占38%,只有一个学生是独立完成作业,因为他的父母是文盲。由此可见,孩子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首先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其实,有时候,父母完全没必要什么事都去管,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做。
孩子完全可以独立去做很多事情,只是因为父母的溺爱,而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事实证明,父母包办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父母要真正爱孩子,真正想让孩子成才,应该向海明威的父亲学一学,让孩子独立地去发展,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从现在开始,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实践,给孩子积累经验的机会吧!经验长见识,实践出能力,良好的自理习惯、自理能力只有在不断的、长期的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自理是自立的重要一步,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自理。不能自理,何以自立?因此,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应该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这样才能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之中,真正做到自主自立。
点评
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孩子对父母有一定的依赖性是正常的,甚至是健康的。然而,过度的依赖又会造成孩子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最终会使他丧失自信心。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自立,就是为了使孩子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为孩子的人生奠定立足之本。而习惯是在点滴的生活中慢慢养成的,良好的自主自立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甚至是一生一世的。所以,对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就进行自立教育。
不少孩子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变得很自私,他们不知体贴父母,甚至对父母说话很蛮横。家长想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可又担心这样做会使孩子有抵触心理,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会因此关系紧张起来。
其实,要求孩子孝敬父母,一方面是为了父母,更主要的方面,还是为了孩子活得更有尊严,为了孩子成为受朋友、受他人推崇的堂堂正正的人。要知道,一个爱顶撞父母的人容易被人唾弃,被人瞧不起;好孩子不敢和他交朋友,等他长大了,人们也不愿和他共事。如果有一个打爹骂娘的人,在那里大声吹嘘,他对同事如何有礼貌,如何尊重朋友,会有人相信吗?
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动不动就对母亲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人,却在那里高呼自己热爱祖国,周围的人绝不会相信他,不管他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他喊得越响,讲得越振振有词,论证得越符合逻辑,那他骗人就骗得越厉害。
不懂得尊敬、孝顺父母的孩子千万不能纵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个不孝敬父母,对抗父母正确引导的人,伤害得最重的,首先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他本人。
某幼儿园一个6岁男童,因母亲把一辆玩具小汽车送给来客,就当着客人的面对母亲拳打脚踢,嘴里说:“我要教训教训你!”
小学的孩子是另一番情景:一位母亲因丈夫遭车祸住进医院,动用了她三年级的孩子230元的压岁钱,孩子发觉后,硬要母亲偿还,说:“凭什么用我的钱?”
中学生孝敬父母状况如何?一位母亲把饭菜做好后到人工湖洗衣,初二的儿子回家见菜香可口,竟毫无顾忌地吃光。母亲回家问他为什么不等父母,儿子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某初一学生用刀捅伤父亲,民警问他:“你捅伤生父心里不难过吗?”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这是他批评我的下场。”一女生在校谈恋爱,因父母进行阻止,竟吃了近30片安眠药,并留下绝命书:“我的死是父母逼出来的。”
看看,这样的孩子还有人性吗?正常的人谁敢跟他们交往?谁都会说:“他对他的亲生父母都那么残忍,就更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这样的孩子不仅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也失去了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敬父母是孩子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明训,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应该把孝敬父母看做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品德形成的基础。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决不单是骨肉亲情小事,而是为孩子负责,为了使孩子在同学中有朋友,有知己,有自己人格的尊严,同时也是为社会、为国家负责。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应该从引导孩子做小事入手。比如,炎热的夏天,父母喜欢给孩子买冰淇淋,很多孩子不礼让父母,只顾自己吃。父母病了,很多孩子不端水,不递药,不过问。其实,这就是大人们没引导孩子的结果。如果告诉孩子,有了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长辈;父母长辈病了,小孩子要给找药。每次都这样引导,家家如此,养成了习惯,习惯成了自然,孩子心中就有别人了。
其实,绝大部分孩子本性都比较淳朴善良,为人厚道,只是不懂该怎样孝敬父母。只要引导得法,他一定会成为体贴父母、对长辈恭敬有礼的好孩子。总之,只有孩子孝顺父母,家庭才和谐安宁。孩子孝敬父母,才会去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有了千千万万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
点评
父母亲一定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要孝敬父母便要为父母分忧解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孝敬,要孝就要敬;孝顺,要孝就要顺,而且孝不如顺,因为孝比较抽象,顺则比较具体。即使父母、长辈有时批评过严甚至委屈了孩子,也引导孩子不用顶嘴的方式对抗,学会先顺着父母和长辈的心,事后再平心静气地向父母及长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