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和人之间的爱,往往并不一定起于别人爱自己之后的回报,它很可能起于自己最先的奉献与牺牲。教育的底色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学生绿色成长的唯一通道。
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共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教授说:“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你尊重他、信任他,他就愿意接近你,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向你敞开心扉,这时你的教育才会在其心灵深处起作用。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教育中的情感体现着一种无私伟大的爱,没有爱的教育,没有情感的教育,都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人是高级动物,是有思维有情感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爱,更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教师不能仅仅把“爱”限制在课堂的笑容和讲解时的耐心上,更多的还是业余生活中,对学生的关爱。我国古语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老师,在人格上尊重老师,才愿意听从他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比如:教师在周末有意识的和学生一起组织活动,帮助学生找到活动的乐趣;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学生寝室谈心交流,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欢喜;生活中发现学生有苦恼时,主动找学生谈话,及时引导和疏通,使学生随时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情;过节时寄上一张贺卡,生日时组织学生为他送上一份温馨的祝福;在学生生病时,带着学生看病就医,主动给予关怀和照顾;在经济上出现困难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学习成绩后退时向他多给予一点鼓励,用教师那充满期望的目光去驱散他们心中的孤独与自卑等等,只有让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因教师倾注的爱心而打动了他感化了他,使他对教师充满了信任和感激,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只有先让学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才会让他们感觉到怎样回报社会,怎样用爱去对待别人,怎样用真情为别人付出。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个星期天下午,2008级的一名同学在学校门口被汽车撞伤,送往医院,同学们打电话通知了班主任。电话里班主任非常焦急地询问学生的伤势,简单了解情况后迅速赶往医院。同学们事后回忆了,在医院的感人一幕很让人感动,当时伤者被几名同学搀扶着坐在椅子上,看见班主任急匆匆地赶来,同学马上喊“老师。”班主任跑到学生面前急切地问“没事吧”,受伤的同学看见老师再加上伤痛,竟像见到了母亲那样哭了起来。老师轻轻地把她搂在怀里,给她擦着眼泪,说“没事的,别怕,有老师在”。温暖的语言让这个同学受到惊吓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后来老师马上打电话通知家长来医院,并一直在医院等待检查结果。了解到该同学的伤势不太严重后,等到家长到医院护理,班主任才回家。
[点评]
可以想像多年以后的一个教师节,做了母亲的学生忽然回忆起这细致的关爱,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从此以后温情就像一条河,会永远在她心里流淌着。
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爱优等生,更要爱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对那些学习差、不听话、好打架的学生要主动热情、平等对待,多与他们沟通,就连教师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都要注意。只有这样才能温暖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成才。
有人说过:当一个教师用满腔的热情去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工作的时候,在他眼里就不会有“差生”。
下面这个案例可以带给我们很大启示,中国的“差生”在美国变成了“天才”。
案例精选
[描述]
在华师大校园里,回祖国探亲的王楠子提起在上海的学生时光,感慨颇多。这位原沪校差生转学美国后,被誉为天才获全美动画冠军。
八年前,王楠子还是上海某校十四岁学生,在初二提高班就读。由于上课爱接小茬,爱开玩笑,课外爱踢足球,成为老师心中标准的差生,屡教不改的他甚至被班主任老师安排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当时总觉得班级是分等级的,我始终是差生。”王楠子说。
一次老师把体育活动课改成正课上,王楠子带头当堂起哄,当时连老师也没法控制气氛。王楠子的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每门课都只有七八十分,班干部被撤销,成了真正的差生。“我最后已经干脆放弃学习了。”王楠子说。而父亲王恩重回忆,自己那时心急如焚,但训斥也无济于事。最后,无奈的他不得已把孩子送到美国继续求学。“那时候只是盼着他能不再惹麻烦,把书读下去就行。”王恩重说。
到了美国,他的诸多缺点竟被美国老师当成了优点,在老师的表扬鼓励下,八年后,他成了SAYTEK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
如今的王楠子今非昔比,身高一米八的他,是屡获奖学金的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通过在动画领域的开拓,他已在美国贷款买了一幢三层小楼。
对于这样的转变,王楠子表示,除了基础还可以外,学校氛围和老师对学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他说,接茬、开玩笑、迷恋运动等是王楠子过去的致命缺点,但这根本不属于美国老师眼中的缺点,相反这些还是受到鼓励的。在美国,他从未受到过老师的批评。
最突出的比较是,在中国,他因爱接小茬被老师当成了班里的刺头;在美国,有次他像过去在国内一样插嘴,当堂纠正了美国中学老师的一个错误,没想到,老师当场就表扬说:你真是个天才。
“太受鼓励了!”王楠子感叹。正是那些记忆犹新的鼓励促使他真正开始自觉地学习和奋斗,使他开始彻底摆脱了原来差生的自卑心理。
美国教师从不要求王楠子死读书,读死书。拉小提琴、踢足球等技能使王楠子在学校立刻就受到重视。“原来国内的音乐老师都不理会我会拉小提琴,但在美国,一得知我会拉琴,老师就立刻让加入了管弦乐团。”王楠子说。
[点评]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教师是否真心热爱学生才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
有一些学生,也许你给他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他们就是“不懂不接受”,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对老师有一种反抗的情绪。对他们进行表扬,他们认为是哄骗;对他们进行批评,他们认为是整治。可是,就是这些学生,一旦他生病了,你去看看他;家里有困难,你给他以帮助;有了困惑,你去找他谈心、关心他,他可能就会下决心听你的话……这长久的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行为与举止会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会使学生懂得和接受你的教诲。所以,只有让爱扎根于爱的土壤,教育才是有效的。都说关爱,什么是关爱的最高境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放在教师身上,应当把关爱学生视为教师的天职。
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们应该坚信,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前后之别,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多一些鼓励和信任,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循善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情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就会因此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以使学生产生向上的推动力。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还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或较高的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的心理气氛就比较和谐、融洽,师生之间同教育教学有关和无关的相互作用就表现得更为充分,教师也就更容易给学生创造学到更多东西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但是要提到的是,教师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宠爱,教师的爱就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教师的爱应该是分享的爱,而不是独享的爱。只要立足一个“爱”字,不怕反复,不怕过多,持之以恒,一定可以把爱建立在师生之间。而回馈给教师的将是享之不尽的快乐心情。
7.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有些教师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急于求成,总想“一天见效”,这种思想是很有害的。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后进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家庭、学校、自身、社会,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成为后进生的形成因素。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会诱发后进生行为的反复,期待一两次就成功地保证后进生一直向前,这种想法有些天真。
反复性是后进生思想转化过程中带规律性的现象。后进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新与旧、破与立矛盾斗争的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反复。这个反复是前进中的反复,是符合辩证法的。有的班主任当后进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就认为后进生是稀泥巴糊不上墙,从而失去耐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是合乎规律的正常现象。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是后进生在转化期间的运动轨迹。对此,在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做到宽严相济,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决不能对后进生揭老底,算旧账,全盘否定他们已有的进步。否则,不仅会使以前的努力前功尽弃,而且还会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使后进生丧失转变的信心,增加转变的难度。
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进步、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反复”说明转变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后进生内心世界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自信与自卑、努力与懈怠、开朗与忧伤、大胆与怯懦、自主与依赖交替发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持之以恒,要有足够的耐心,按照“反复→巩固→再反复→再巩固”的规律,深入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个班主任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案例精选
[描述]
以前我带的班上学生敖某原来只是纪律性不强,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教育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能较好地遵守纪律,学习比原来认真了许多。可是半学期后,却突然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迷恋网吧。发现这一变化后,我立即找其了解情况,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起初,该生拒绝和我进行思想交流,不告诉我其中的原因,似有难言之隐。面对这种情况,我主动去家访,始知其父患重病,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供他上学,打算让他去打工以缓解家庭困难。对此,我又找他谈心,对他的家庭状况深表同情,让他和班上优秀学生坐在一起,并且鼓励他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给他补课,让他完成学业。同时还让班上学生代表到他家看望他患病的父亲,劝他不要让敖某辍学。尽管如此,敖某仍对继续学习信心不足,时有迟到现象发生。有一次他迟到五分钟,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说:“你昨天迟到了十五分钟,今天只迟到五分钟,有进步,相信你明天能准点进教室”。果然,从第二天起他再也没有迟到过。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纪律性强多了。几周后,他开始与班上纪律性强、学习好的同学来往,也告别了网吧,并认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毕业后在省内一所大学继续深造。
[点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找准后进生之所以后进的原因,采取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并借助教育的合力,就一定能扭转“乾坤”——“难看的孩子”也会变成“漂亮的孩子”。
在屈老师所带班级里,有一个被视为“痞子”的学生,他经常无理取闹,扰乱课堂,谩骂老师,让任课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很有意见。屈老师在他身上花费了很大工夫,仅个别谈话就有三十次。经过教育,他有所进步,遵守纪律,积极劳动,还被评为积极分子,学习也用心了。但好景不长,他又出问题——植树时有意挖个深坑,用草棍覆盖,以此作弄人。面对他的反复情况,屈老师除了耐心教育他外,还和他的家长密切联系,协同教育。又与科任老师研究,共同要求和教育,还发动学生组成班内“帮助小组”等。在各方面的帮助下,“痞子”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化。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场持久战,这要求班主任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做工作,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我们不能看到某某老毛病又犯了,又丢三落四的了,就认为其无可救药,而丧失了信心。我们应反复地、耐心地激励帮助他们战胜自我。实际上,后进生想一下改掉自己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当后进生再次出现不良行为时,客观冷静地分析反复的原因,不断调整转化的策略,耐心细致地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给他们常敲警钟,不断鼓舞他们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在“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中把后进生引上前进之路。让他们在失败中崛起,在曲折中走向成熟。
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要急躁,要有足够的耐心,抓反复,反复抓。